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10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69.316 K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10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10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10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10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docx,共(4)页,69.31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72d4849ac8c876f90885453f71564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考点规范练10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选择题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

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为海岛之国。这种划分表明魏源()A.对当时世界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B.冲破了传统夷夏观的认知局限性C.准确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D.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夷夏观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

据题干材料“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为海岛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B项错误;A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C项说法不确切,排除。2.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公使照会清政府

:“两国始终不和之缘,总由各省督抚于外国交涉事件,并无尽心守约之理。”照会列举了地方官不遵条约的种种事例,要求皇帝明降谕旨“敢有相违者,立予重处”。这表明()A.清政府官员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B.地方官致力于摆

脱列强条约的束缚C.英国意图进一步落实在华特权D.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英国公使要求清朝地方官员严格履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意图进一步落实在华特权,C项正确。题干材料的主旨是英国公使对中国各省官员在条约的执行方面感到不满

,无法推断清政府官员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排除A项;地方官员致力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并非要摆脱列强条约的束缚,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清朝中央与地方的信息,排除D项。3.(2023北京顺义一模)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

政新篇》,《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用人察失,严禁朋奸;革除腐朽习俗;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采用新的刑法制度。下列对其认识准确的是()A.地主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B.民众都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C.太平天国时期颁发的农民

革命纲领D.洪仁玕应对西方侵略做出的思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也反映了洪仁玕应对西方侵略做出

的思考,故选D项;《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颁布的,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反映了洪仁玕意图通过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国家危亡,不属于农民革命纲领,排除C项。4.洪仁玕在《

资政新篇》中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B.太平天国运动

具有新的时代特征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答案:B解析:《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所提及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符合当时世

界潮流,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并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而使其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D项错误。5.梁启超曾如此论述:“‘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其

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该论述可用于说明()A.中国人民坚持开展反侵略的斗争B.魏源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影响深刻C.中国人民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答案:B解

析:题干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支配百年来之人心”体现了魏源的《海国图志》对中国近代产生的深远影响,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6.下图是根据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记载的留英学生的课程表绘制。从中可以看出

,当时的留学教育()A.注重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B.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模式C.缺乏理论与实践间的密切结合D.从根本上转变了国人的思想观念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留英学生的课程内容,可知他们主要学习与洋务运动有关的实用性课程,说明当时的留学教育注重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

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学习西学,并未体现“中体”,排除B项;从课程表可以看出,留学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排除C项;“从根本上转变”说法错误,当时的中国人仍然坚持传统的观念,排除D项。7.梁启超主张

用“趣味”培养国民的审美鉴赏力和感受力,提升“新民”精神内涵需求的同时并将有“趣味”的生活态度作为信仰。梁启超的主张()A.是根治国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B.全面嫁接了西方社会的人生观C.旨在提升国人审美视

角和能力D.体现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提升‘新民’精神内涵需求的同时并将有‘趣味’的生活态度作为信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的趣味的生活态度有利于振奋国民精神和开启民智,从而推动民族救亡图存运动,这说明梁启超的趣味生活态度体现了救亡

和启蒙的双重特征,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的趣味生活态度有利于开启民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是当时根治国家问题的方法,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梁启超主张的趣味生活态度,有利于开启民智,没有体现出全面嫁接了西方社会的人生观,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梁启超主张的趣味生活态度有利于提升国人审美视角和能力,但最终目的是推动救亡图存,排除C项。8.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

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由此可知,该思想家()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B.坚持“扶清灭洋”的主张C.赞赏君主立宪政体D.认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主张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并未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扶清灭洋”的主张,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反映出有君主,有议会,因此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资产阶级

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而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君主立宪制,故排除D项。9.1896—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共有40人自浙江、四川、江苏、湖北等多地来信,请求帮助办理各类事项近60项,涉

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老师,请代为销售、推广报刊,请帮助设学堂、办公司等。据此可知,当时()A.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C.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D.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896—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

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涉及多地众多维新事业,说明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故D项错误。10.1907年9月开始编纂的《大清民律草案》打破了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旧体例,是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开端。这反映了()A.人们普遍接受西方法律B.洋务运动的直接推动C.晚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D.预备立宪成效显著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07年9月”“打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旧体例”“中国民法法典化

的开端”,可知《大清民律草案》的制定体现了民法立法的发展,这主要是适应了晚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根据题干材料“1907年9月”,可知当时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法律并未被普遍接受,排除A项;洋务运动随着甲午中日战争

的失败已宣告破产,排除B项;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20世纪初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11.下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一些表述,据此可知()表述人物或著作义和团“焚杀劫掠,无所不至”劳乃宣(主张剿灭义和团的官员)拳民出死力为国

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晚清大臣刚毅(怀着政治目的企图利用义和团)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爆发”李延明等《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答案

:B解析: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不能说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记载和叙述,由此可以看出处于不同的立场,他们对义和团作出了不同的评价,所以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B项正确;

史料由于记述者的立场不同而不同,但历史事实可以在众多的史料中求证其客观性,排除C项;同一时代,历史叙述也有所不同,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就不断提出修建铁路的

主张。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改“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国侵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

的局面。——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材料二鸦片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一次战争,从此中国进入百年耻辱灾难的岁月。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

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

鸿章主张修建铁路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指出1894年这场“巨祸”后,中国近代社会的时代主题,并列举史实说明。参考答案:(1)理由:抵御

俄国对我国西北的侵略;提高用兵能力,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军事渗透。(2)变化:中国开始从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题:救亡图存。史实: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维新派发起戊戌

维新运动;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创立民国;张謇在“实业救国”思想指导下创办大生纱厂。13.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传播科学,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师夷长

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有限地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的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摘编自雷颐《雷颐自选集》材料二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

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康有为材料三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

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其直接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

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传播科学所起到的共同作用。参考答案:(1)变化:从引进军事技术到全面学习科技知识。目的:摆脱内忧外患。(2)认识:要实行全面变法,必须要学习西方科技。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发展;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成功经验。(3)内涵:怀疑批判的精神;推崇理性实证精神;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影响: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民众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4)共同作用: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