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新教材) 复习任务群四 文言文阅读

PPT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7 页
  • 大小 2.772 M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新教材) 复习任务群四 文言文阅读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新教材) 复习任务群四 文言文阅读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新教材) 复习任务群四 文言文阅读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新教材) 复习任务群四 文言文阅读.pptx,共(157)页,2.77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e3f6067db7597b41943f565cc5f39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板块高频易错破解复习任务群四文言文阅读语文内容索引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第四步•应考素养演练第四步•应考素养演练读一读——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想一想——你复习到位了吗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熟练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

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问题1:你是否能快速读懂文本,理解文意?问题2:你是否能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借助解题技巧,准确解答文言文阅读的各类题型?问题3:你是怎样利用训练文

本的?是否做到了每篇精读并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问题4:纪事本末体和纪传体有何区别?阅读纪事本末体应该注意什么?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考题试做](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

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

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

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

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

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第一组高考真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

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答案C解析“上欲杀之”语意完整,前后均应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

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

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答案B解析B项,“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错误。“极刑”就是指死刑,并不一定外加上尸体示众。3.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帝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

.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答案D解析D项,“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

朝灭亡”错误,由“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可知,唐太宗认为隋亡的原因包括“炀帝无道”和“其臣亦不尽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

忿而存大信也。(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参考答案(1)然而既然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小的愤怒而保全大的信用。(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如有依据法

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解析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以及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1)“断”,裁断;“以法”,按照法律;“断之以法”为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注意语序,应为“以法断之”;“小忿”,小的

愤怒;“大信”,大的信用。(2)注意补充主语“这些规定”;“覆视”,督察;“矜”,同情;“录状以闻”,省略句,应为“录状以(之)闻”。第二组创新角度1.为避免出现冤案,唐太宗实行了哪些措施?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①对于判决死刑的案件,两天内须五次复议、上奏,下达到各州

的死刑案也要三次复议、上奏;②门下省负责督察,发现有值得同情的死刑案要上报朝廷。解析本题问的是“为避免出现冤案”而实行的措施,根据丁亥日皇帝下诏的内容可知,主要是加强审核并上报朝廷。至于“勿进酒肉”“不举乐”体现的是慎

重态度,不属于避免冤案的措施。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资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B.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C.有司,古代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

.恶逆,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指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死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夫之父母的罪行。答案C解析“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可译为“有关官员”,不限于朝廷中。参考译文戴胄为人忠诚,清正耿直,被

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帝因为许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要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资历(而未自首)被发现了的,皇帝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帝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

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陛下因为候选官员作假而愤怒,所以想要杀他们,然而既然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小的愤怒而保全大的信用。”皇帝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触犯圣

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皇帝都听从他的意见,天底下没有冤案了。鄃县县令裴仁轨私下役使看门人,皇帝大怒,要处斩他。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与天下百姓共有的,并非陛下独有之物。现在裴仁轨犯罪较轻却处以极刑,我担心人们将无所适从。”皇帝听了很

高兴,免除裴仁轨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皇帝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事关重大,所以下令须三次复议、上奏,这是为了深思熟虑,以减少错误。而有关部门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复议。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常为此撤掉音乐

演奏,减少膳食。我的宫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而常常为此不吃酒肉。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其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丁亥日,皇帝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须经五次复议、上奏,下达到各州的也要三次复议、上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

食的尚食局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如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复议、上奏,是指处决前一两天(两次复议、上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复议、上奏。只有犯

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复议、上奏即可。皇帝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窃贼,稍有可疑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两千多人,隋炀帝

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所有人都被杀掉了。”皇帝说:“这难道只是隋炀帝无道吗?那些大臣也没有

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引以为戒。”[考情解码]1.文本选材2017年以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涉及《宋史》《史记》《后汉书》《晋书》《明史》《宋书》等纪传体史书,2021年、2022年则选用了《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战国策》等纪事类史书。突出完整、连续地叙述历史事

件。这代表着命题的重要变化,即文章内容不再以某一人为中心,而是以事件为中心,涉及事件中的很多人物。2.命题分析必备知识文言文断句题涉及有关文言文断句的陈述性知识、语法结构知识等;文化常识题涉及古代宗法制度和相关称谓方面的知识,及与此关联

的教材知识(如“追比”);文意概述题涉及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翻译题涉及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关键能力能借助语境推测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文意;能根据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误方式,联系语境,正确运用断句、文意概括等方面的知

识,得出正确答案;掌握准确地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方法等,能按照题目要求概括关键信息。学科素养具备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素养,传承古人的优秀品质,提升文化自信。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

务三任务一选择题——巧比对,快排除,拿全基础分把文言文阅读中的选择题全都做对,是备考的一大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做好文言知识的储备之外,还应该掌握快速、有效的解题方法,避免选择的盲目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二轮复习要强化以

下训练:(1)提升读文效率,能够迅速梳理文本内容和层次;(2)提升读题(选项)的准确性,避免各类失误;(3)熟练掌握三类题型的答题规律和技巧;(4)强化比对、验证意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1文言文断句,不明标志,不懂语法断句综合考查考生掌握古汉语字、词、句

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求考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细究文言断句失分的原因,大多是粗读文段后,凭感觉做题,不能根据标志断句,更不会依据语法断句。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研读要求断句的句子,凭语

感和经验先判断容易断句处,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之处,依据断句标志和语法,通过比对确定正确选项。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

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

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

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

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读题审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

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

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三步骤解答文言文断句题答题步骤阐释第一步,存同析异找不同。比对选项,先排除相同

部分,找出不同之处,这是做题的关键。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第二步,依据标志和语法巧判断。1.语法结构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一般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开。文段中的动词,一般充当谓语,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

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第二步,依据标志和语法巧判断。2.词语标志①虚词标志。如“夫、盖、唯、且夫、若夫”等句首发语词,“是故”“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然则”等句首关联词,在它们的前面一定要

断句;“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句末语气词,在它们的后面要断开;“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时间标志词和“嗟夫”“呜呼”等常处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在它们前后都可断句。②名词。如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对于断句也

有很大帮助,平时训练要善于积累。③对话词。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道”“言”等作为标志,遇到时首先明辨其是否为对话或引文,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若为对话或引文,再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第二步,依据标志和语法巧判断。3.句

式标志如判断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紧缩复句等。4.修辞标志如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答题步骤阐释第一步,存同析异找不同。四个选项的断句有三处相同,通读全句可知“王者数十人”前为第一部分,其后为第二部分。分别比对两部

分各选项停顿处的不同。第二步,依据标志和语法巧判断。1.找准词语和句式标志第一部分中对“故”的理解很关键,“故”应是因果连词“所以、因此”,在句中引出下面的结果句。“强宗室”和“镇天下”用“以”连接表目的,“以”前不能停顿。“虽……皆……”是一个紧缩复句,不能断为两处

。2.分析语法标志第二部分断句的关键在于对“于天下”的理解。“于天下”是一个介宾短语,可以作“封宗子”的补语,也可以作“利”的状语,这就需要统观文意作出判断。从太宗发问的意图来看,他是询问大臣这样做“对天下有利吗”

,故应将“于天下利乎”理解为一句。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题步骤阐释第三步,整体理解避失误。整个文段的大意为:当初,太上皇想以加强宗室力量来威震天下,因此皇帝的再从、三从兄弟及兄弟的儿子,即

使是幼童孺子也都封王,被封王的达数十人。皇帝从容地询问众臣:“遍封宗室子弟为王,对国家有利吗?”【答案】B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初九),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当初,太上皇想以加强宗室力量来威震天下,因此皇帝的再

从、三从兄弟及兄弟的儿子,即使是幼童孺子也都封王,被封王的达数十人。皇帝委婉地询问众臣:“遍封宗室子弟为王,对国家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厚皇亲九族,大量分封宗室,从东西两汉以来没有如今这么多的。爵位秩命已够高的了,又多赐给劳力仆役,恐怕不是用极公正来昭示天下的做法吧。”皇帝说:“

是这样。我做天子,是要来养百姓的,怎么能烦劳百姓来养自己的宗室呢!”十一月初五,将宗室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是有功勋的数人没降。皇帝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有人请求用严刑重法来禁止盗窃发生,皇帝微笑着说:“

民众之所以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徭役繁重,官吏贪污求贿,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饥寒交迫,便顾不上廉耻了。我应当除去奢侈,节省费用,轻徭役,薄赋税,挑选任用廉洁的官吏,使民众衣食有余,他们就自然不会偷盗了,何必使用严刑重法呢!”从此数年之后,国内升平,路不拾遗,外

户不闭,商人旅客敢在野外露宿。皇帝素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召见他,以执政之道问他。(张玄素)回答说:“隋朝的皇帝爱好独自专权处理各种政务,不信任众臣下,众臣下恐惧不安,只知道领受奉行命令罢了,没有谁敢违犯。凭着一个人的才智来裁决天下的事务,假使得失参半,乖谬失误也已很多,下臣阿谀,皇帝受

蒙蔽,国家不灭亡更待何时呢!陛下如果能够谨慎选择众臣下,又根据事务分别委任他们,自己高居拱手,安闲自在,清和静穆,从而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来施行赏罚,还忧愁什么治理不好!”皇帝认为他讲的一番话很好,擢升他做侍御史。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皇帝担心官吏大多接受贿赂,暗

地里派左右的人试探着贿赂他们。有个司门令史接受了一匹绢绸,皇帝想把他杀掉,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接受贿赂,罪大确实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被他接受,就是陷害人去触犯法律,这恐怕不是所谓‘用道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约束他们’。”皇帝听了很高兴,召

集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告诉他们说:“裴矩能够当面谏诤,不为我的情面而屈从,倘若每件事都能这样,还忧虑国家不能够大治吗?”大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奸佞在唐朝却忠贞,不是他的

品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他的过失,那么忠臣就变为佞臣;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那么佞臣就变为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随着移动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2021·全国甲卷)阅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

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

,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

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

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

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

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C解析“临江人”“请

幸金陵”的主语都是“王钦若”,如果断成“临江人请幸金陵”,语意上不合适。以此类推,后文也不能断成“阆州人请幸成都”,故排除A、B两项。“契丹大举入寇”,主谓宾齐全,而后面的“时”是“契丹大举入寇”的时间,故排除D项。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参考译文九月,契丹大

规模进犯宋境,当时因为虏寇深入中原境内,全国震惊。皇帝召群臣来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江南人,请真宗去金陵;陈尧叟是四川人,请真宗到成都去。皇帝问寇准的意见如何,寇准说:“不知道谁替陛下谋划了这两个对策?”皇帝说:“你姑且判断一下计策能否施行,不要问谋划的人是谁。”寇准

说:“我想要得到献计的人,杀了他用他的血来祭祀战鼓,然后进行北伐!现在陛下神圣英武,武将文臣都同心协力,如果您亲自出征,敌人自然会逃走;纵令敌人不逃,我们可派出奇兵去破坏他们的计谋,同时坚守城池以待他们的军队疲怠,如此以逸待劳,我们也稳操胜券。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而去江南、四川那

样遥远的地方,致使所到之处人心涣散呢?倘若敌人乘机深入我国境内,天下还能够保得住吗?”皇帝心中已有决断,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于是问寇准说:“现在辽兵快速冲来,天雄军防守的都是重镇,万一陷没,那么河朔都会成为契丹的地方。谁可以

去镇守?”寇准把王钦若推荐给皇帝,并且说:“应该迅速召见他并当面下达命令,给他封官让他陪您前行。”王钦若来了后,还来不及说话,寇准就说:“主上要御驾亲征,不是臣子推辞困难的时候,你作为国家的重臣,应当能明白其中的利害。”王钦若惊恐不敢推辞

。闰月乙亥日,参知政事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兼都部署。契丹皇帝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宋军三路都部署打败了他们,斩杀了偏将,获得了辽军的军械、粮草等。辽军又去攻打北平砦和保州,又被两个地方的宋军所败。挞览、契丹皇帝及他

的母亲合兵攻打定州,宋军在唐河进行抵御,攻击辽军的游骑。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兵,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号称二十万军,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这个时候,以前的宋将王继忠给契丹说讲和后会得到的利益,契

丹皇帝认为说得很对,就派遣李兴前去议和。皇帝说:“朕难道会想着穷兵黩武吗,我也希望休战。如果答应往来和好,我们也立即派遣使者。”冬十月,宋派遣曹利用到契丹军。庚辰年十二月,契丹使韩杞拿着文书与曹利用一起来,请求订立盟约。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这个地方。皇帝说:“所说的

归还土地的事情实在是没有理由。如果一定要求,我当决一死战。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契丹仍然觊觎着关南,派遣他的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拿着文书再来商议,皇帝不答应然后离开了。曹利用最终用银两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与契丹达成约定后回去了。任务

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2文化常识,不熟教材,不察语境从前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古代文化常识题考查的是考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古代官职、古代称谓、古代君主制宗法制、风俗礼仪、教育科举、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近两年高考文化常识考查点随文设置,无规律性,涉及面广。但有些不熟悉的古代文

化常识,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内容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要学会联系教材知识,依据选文内容(语境)来判断。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原文见任务一易错点1“典题再练”)读题审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的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

相关的各种急务。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四步解答文化常识题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答题步骤语境分析第一步,读原文,把握语境。A项,“甲子”出自原文第一句话,第一句话

讲的是太宗继皇位的时间、地点。“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从语境来看,前面已经有了年份、月份,这里“甲子”很明显是纪日。第二步,借语境,迁移联想。C项,“海内”,以前学过的古诗词中多次出现过这个词,如“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很容易判断出选项正确。任务一任

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题步骤语境分析第三步,析语境,准确推断。B项,“宗室”,所在语境是“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根据前面说的“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再结合后面的“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

,可以推断出“宗室”就是与皇帝同一宗族的血亲。D项,“庶务”,“庶”是“众多”的意思,根据“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可知这里指的并不是各种急务,而是指各种政务。第四步,扣语境,验证答案。将四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检验选项解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上下文表达的意思。最终可以

确定D项错误。【答案】D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1.(2021·全国甲卷,原文见任务一易错点1“防范对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

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答案C解析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

故C项“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表述错误。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2.(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

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

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

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

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

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选自《通鉴

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有删改)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答案C解析“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从原文来看,“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

江”,这里的“部曲”是指祖逖的私家军队。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参考译文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

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臣下怨恨(因而)叛乱,是由于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

出师,让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一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兵器,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

二任务三任务三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这年秋天八月,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船到江中,他敲打着船桨发誓:“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流水一样有去无回)!”于是驻扎在淮阴,建造熔炉冶炼浇

铸兵器,又招募了两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祖逖进入谯城后,石勒派遣石虎包围了谯城,桓宣来解救祖逖,石虎退去。晋王传檄文昭告天下,称:“石虎胆敢率领人马,渡过黄河荼毒民众,现派遣九军、精锐士卒三万,由水、陆四路直赴贼

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挥。”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

来归附的人,不论亲疏贵贱都加以礼遇。祖逖在积谷练兵,为夺取黄河以北作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祖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侵犯后赵的百姓

,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四年,秋天七月,朝廷任命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守合肥。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祖逖认为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

祖逖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刁二人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豫州的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梁国之间都为祖逖设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河南,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围了谯城。豫州刺史祖约不能抵

抗,退守寿春。后赵于是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骚乱。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3概述题,不明晰设误角度,题文比对不到位此题是判断“概述”人物在某件事情中的言行表现,涉及事件的性质、过程、结果,人物的看法、主张,作者

的议论、评价等,基本上都是对文本某一内容的复述。很多考生在读文时并没有准确理解并细致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表现、作者的褒贬评价,没有关注选项中涉及时间、事件过程、地点等的重要词句,而是凭印象主观判断,以致出现

失误。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原文见任务一易错点1“典题再练”)读题审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

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

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题文细比对,巧解概述题比对细节对应的设误角度比对人物:关注“谁,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

,具有何种品质”,比对选项的相关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张冠李戴:①在某一事件中,将某一人物换成另一个人物;②错误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③选项换用表现数量、范围的词,对数量、范围的叙述与原文有偏差。比对时间、地点:关注选项中标志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

了何事。颠倒时序:将此时说成彼时,将已然说成未然,或将未然说成已然。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比对细节对应的设误角度比对关键词:比对选项转述时有无遗漏关键词语,有无夸大、歪曲或理解错误。曲解词义:命题人故意曲解文中某一词语的意义,在意思的表述上制造干扰项。

这类错误往往不易把握,需要通过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或需要揣摩语气,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比对增减内容:比对选项是否有故意添加或遗漏内容的情况。无中生有:文中本无此信息,命题者往往添枝加叶,将此信息硬加在某

人头上;或者只有类似信息,命题人故意说成确定信息,造成选项内容无中生有。比对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改变因果:或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或原因不充分。强加因果是常见的设误类型之一。这类错误往往将

人物的行为和未必是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强加联系。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选项标注敏感点对照原文,找准比对点落实设误处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

降格为县公。1.比对人物:唐太宗、封德彝。2.比对关键词句:“然”,正确;“养”,养育;“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怎么能烦劳百姓来养自己的宗室呢;“惟有功者数人不降”,只是有功勋的数人没降。A项表述都正确。B在讨论

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1.比对事件:“上与群臣论止盗”,皇帝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一事。2.比对关键词句:“或”,有人;“哂”,微笑;“安用重法邪”,何

必使用严刑重法呢。B项,“何必使用严刑重法”与“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表述不一致。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选项标注敏感点对照原文,找准比对点落实设误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

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1.比对人物:唐太宗、张玄素。2.比对事件:唐太宗向张玄素“问以政道”。3.比对关键词句:“自专庶务”,“下谀上蔽”“分任以事”“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C

项表述都正确。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1.比对事件:“上欲杀之”“裴矩谏”,裴矩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唐太

宗当众表扬他。2.比对关键词句:“不为面从”“佞于隋而忠于唐”。D项表述都正确。【答案】B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原文见任务一易错点2“防范对练”第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司马睿

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

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

,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A解析“仍然尽力支持”错。原文是“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

、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兵器,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任务二翻译题——落实关键字句,保证文意畅通翻译题分值高,难度大,考生失分严重,有的考生

甚至连大意分都丢掉了,因此,二轮复习要强化翻译训练,切实提升规范翻译的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正确的翻译步骤,避免细节失误;(2)强化语境意识,突破翻译难点;(3)增强采分点意识,能够准确翻译重要的词语和句式;(4)熟练

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的规范性。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1忽视语境,主观臆断,语句大意译不准语境有“微语境”和“大语境”之分。“微语境”即具体的句子,“大语境”是该句子的上下句和文段中所有与该句相关的文句。有时候,对词

语的解释符合“微语境”,但不符合“大语境”,导致翻译题很难得高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2020·江苏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

,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

此衎衎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居尝语诸子曰:“

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选自袁宗道《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有删改)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

三读题审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5分)(2)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5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翻译要利用好

“微语境”和“大语境”答题步骤阐释第一步,利用“微语境”。翻译句子的重点,在于对关键字词和隐性词语的把握,只有正确理解关键字词,才能准确把握大意;只有把隐性词语正确补充出来,译出来的语句才通顺流畅。所以微语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供文章表述的大意及侧重点,也

能提示我们补出这些隐性词语。第二步,利用“大语境”。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中,准确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把握句子大意,一般有1~2分的分值。如果所译句子不能契合整个文段的基本意思,句意晦涩难懂,无法落实采分点,但大语境能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大意,进而获得

“大意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答题步骤具体分析第一步,利用“微语境”。(1)由“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可推测出,“婴”,被……所缠;“亟”,含有急迫之义,这里指病情严重;“鞶珥”是个疑难

词,可以结合“生计萧疏”推断不可能是“钱财”,可以根据字形推断其与“首饰”有关;“俾”,让。(2)“尔当识此意附谱后”,联系《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可推测出“识”同“志”,记;由“绝孙曾他肠”可推测出“绝”为动词,断绝、杜绝。第二步,利用“大语境”。(1)由上文

“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等语境看,太夫人勤俭谨慎,孝敬公婆,深得长辈夸赞;“斥”的主语不应是其婆婆钱恭人,而应是“太夫人”;联系全文看,“俾迎医”应译为“让他去请医生”;“医无问遐近”,结合语境应译为“不管医生是远是近”。

(2)此句是太夫人教育孩子的话,由“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推断出“他肠”应译为“异心”;“食”指靠着吃饭、赖以为生,引申为“依赖、依靠”。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1)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

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2)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吗!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参考译文太夫人姓赵,她的祖先

是江陵人,景泰年间迁徙到公安,于是入籍定居,传到第四代是处士赵文深。赠号为中宪的东谷公与处士同住在一个里巷,平素交情很好,因此了解太夫人勤俭谨慎的品行,说:“这才真应该是我家的儿媳。”于是让方伯公下聘礼提亲。中宪公生性喜欢饮酒,天天与酒友交游,只是生活用度匮乏空虚,难免妨碍了畅饮之欢。自从选择太

夫人为儿媳后,鲜美柔滑的食物摆满了几案,时间很短就能取来办好。各位老酒友惊奇地对他说:“从前我们跟你饮酒,很少有鱼类菜肴,现在怎么突然间就可以从容操办?”尽数查看谷仓和箱笼,仍然空空如旧,之后才知道是太夫人节衣缩食勤俭辛劳来满足自己的公婆,是用尽心力了啊。不

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后来钱恭人不能进食,外祖母也不进食。钱恭人最终卧床不起,而太夫人哀痛悲伤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即使到了现在,时隔五十余年,她一说起这件事仍会流泪。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太

夫人)平日常对几个孩子说:“你们的父亲积累多年的俸禄,逐渐扩展了一些田产房舍,但不能都给你们,而是要用它们赡养族人,也是要感念祖辈父辈的余荫,不能独自享有。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

人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吗!”她平时一些识大义的话大都像这样。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1.(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原文见任务一易错点1“典题再练”)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参考答案(1)皇帝担心官吏大多接受贿赂,暗地里派左右的人试探着贿赂他们。(2)君主厌恶听到他的过失,那么忠臣就变为佞臣;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那么佞

臣就变为忠臣。解析(1)“患”,担心;“赇”,贿赂;“密”,暗地里;“试”,试探。(2)“恶”,厌恶;“过”,过失,短处;“佞”,巧言谄媚,阿谀奉承;“忠”,忠诚;“化”,转变,变成。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2.(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原文见任务一易错点2“防范对练

”第2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参考答案(1)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2)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解析(1)“报”,答复;“听”,听凭;“互市”,贸

易。(2)“遂”,成功;“感激”,情绪激动。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2缺少采分点意识,不能锁定关键词语和文言句式翻译题总是选择那些含有关键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作为评卷的“采分点”。高考常见的三大采分点是:关键

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许多考生做题时往往没有采分点意识,定不准“采分点”,从而导致翻译题很难得高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2019·全国Ⅲ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魏置相,相田文。吴起

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

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任务一任

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读题审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5分)(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5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明确采分点,准

确翻译答题步骤阐释第一步,通读感知。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把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题步骤阐释第二步,译准采分点。翻译句子,要有采分点意识,采分点或者是重要实词,或者是关键虚词,或者是特殊句式。①重要实

词: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年号等不用翻译;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选出合适的义项;古今异义词要结合语境准确写出其古义;活用词不仅要关注意义还要关注用法;通假字要确定通哪个字,是什么意思。②关键虚词:结合具体语境,逐一落实。代词

,要注意指代的内容;助词,要分清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介词,要看清介词的宾语,根据宾语做出合理的翻译;连词,要看清连接的对象,并列、顺承、修饰等关系一般不用翻译,转折、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需要准确译出;语气词,要翻译出合理的语

气,等等。③特殊句式: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以及固定结构等常见的标志,准确判定其类型,进而用现代汉语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的句式准确翻译;对于倒装句,要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律进行调整;对于省略句,要结合具体语境,补出省略的成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

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题步骤阐释第三步,代入检验。翻译完后要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误译、漏译,是不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律。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答题步骤具体分析第一步,通读感知。联系

语境看,第(1)句是田文解释他居于吴起之上的原因,这让吴起自叹不如。联系第(2)个画线句前面的句子“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可知,第(2)句主要是写悼王死后,吴起是怎么应对宗室大臣的攻击的。第二步,译准采分点。关键词语:(1)第一个“乃”,

表判断,是;第二个“乃”,副词,才;“所以”,固定用法,译为“……的原因”;“居”,位居。(2)“及”,等到;“作乱”,两个词,发动暴乱;“走”,逃跑,这里指“退逃”;“之”,动词,往,到;“而”,连词,表顺承。特殊句式:(1)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判断句)译为: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

因啊。(2)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省略句)应补为“吴起走之(于)王尸而伏(于)之”,译为:吴起退逃到悼王尸体旁并伏在尸体上。第三步,代入验证。把译文代入原文检查,力求译文“信”“达”“雅”。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

。”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发动暴乱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体旁并伏在尸体上。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参考译文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为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

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是应该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应该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

却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德,吴起一到楚国就让他任相国。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三晋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诸侯都为楚国的强大而忧虑。因此楚国昔日君主的内外亲族都想加害吴起。

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发动暴乱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体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于是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阅读下

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钟离意字子阿。少为郡督邮,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二十五年,迁堂邑令。县人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

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意视事五年,以爱利为化,人多殷富,以久病卒官。遗言上书陈升平之世,难以急化,宜少宽假。帝感伤其意,下诏

嗟叹,赐钱二十万。(选自《后汉书·钟离意传》,有删节)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1)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2)意视事五年,以爱利为化,人多殷富,以久病卒官。参考答案(1)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钟离意暗中将此事上报,使

上司知道此事,防广最终被判免除死罪。(2)钟离意任职五年,用爱护他人作为教化,百姓都很富裕,但他因长久生病而死在任上。解析(1)“讫”,完毕;“密”,暗中;“状”,情况;“竟”,最终;“论”,判罪。(2)“视事”,官员到职办公,任职

;第一个“以”,用;化,教化;第二个“以”,因为;“卒官”,死在任上。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参考译文钟离意字子阿。年轻时做过郡督邮,太守认为他很能干,就委任他管县里的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发生大瘟疫,死的人以万计算,钟离意独自一人亲自抚恤灾民,分发医药,所属地区的百姓大多数受到

了他的救济。建武二十五年,钟离意调任堂邑县令。本县百姓防广为父报仇,被捕入狱,他的母亲病死了,防广哭泣不吃东西。钟离意哀怜他,于是允许防广归家,使他能为母亲办丧事。属下都规谏钟离意,钟离意说:“罪名由我承担,绝不连累你们。”于

是就放防广走了。防广安葬母亲后,果然回来坐牢。钟离意暗中将此事上报,使上司知道此事,防广最终被判免除死罪。钟离意任职五年,用爱护他人作为教化,百姓都很富裕,但他因长久生病而死在任上。他留有遗书向天子陈述太平盛

世的道理,不要用急迫的教化,应该稍稍宽容。皇帝对他的心意既感动又伤感,下诏表示感叹,赐钱二十万。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任务三简答题——明确问题指向,锁定关键词句文言文简答题是新高考卷中的一种题型。要想准确地解答此

类题目,考生需要读懂文言文,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并通过认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整理。此类题目在解答的过程中,多出现不明命题角度和范围、照搬原文、直接翻译,答案要点不全等失误。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1不明命题角度和范围,忽略隐含信息简答题

命题角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传主做的事情,有的要求分析、推断人物做某事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传主某方面的形象,有的要求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等。往往切口不大,指向明确,涉及的文本区间有时局限于一段或几段。在读

题时一定要耐心地读透题干,审清要求,特别要注意审准命题角度和命题范围。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2020·新高考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

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

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

数月。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

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

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节)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

务三任务三读题审题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3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审清范围三步巧解简答题答题步骤阐释第一步,审清角度和范围。明确题干要求,找准答

题区间。要看清题干要求分析什么或概括什么,如“概括……”,明确是概括具体事件,还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还是概括事件原因、目的,继而确定好信息在原文的段落区间。第二步,准确理解文意。辨清文句意义,去除无用信息。辨析文句的意义,圈出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切分层次,剔除无关信息,提

炼出要点信息。第三步,概括整合。准确翻译圈画出的要点信息,经过分析整合,转化成答案要点,分条作答。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答题步骤具体分析第一步,审清角度和范围。题目要求回答“海瑞在向明世

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从命题角度看,应回答海瑞“市一棺,诀妻子”的原因;“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则暗示了答题的范围(区间)。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题步骤具体分析第二步,准确理解文意。从节选的部分看,海瑞上疏的背景是: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

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其他大臣争相进献各种祥瑞,唯独海瑞一人上疏。结果世宗看了奏章大怒,下令把海瑞抓起来。此时,宦官黄锦补充交代了海瑞上疏前的表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其大意是:“此人一向有

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帝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第三步,概括整合。“自知触忤当死”的心理判断在前,解释了海瑞买棺材的心理;而“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作为待罪行为的完整补充,隐含着海瑞有“赴死”的思想准备,可见其决心之大。依据以上信息可以概括出两条答案。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①海瑞自知触怒皇帝自己将死;②但他仍旧抱定必死的决心准备进谏(上疏)。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参考译文海瑞

,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都御史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直接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

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一直都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过了一段时间,陆光祖任吏部文选,他提拔海瑞为户部主事。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总督巡抚大臣争相进献各种祥瑞,礼部官员往往就此上表祝贺,

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上,回头对身边的侍从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帝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

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好几次,感动叹息,将它留在宫中数月。于是命令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他上疏的人。世宗刚去世时,外

界多不知道。监狱主事听到消息,估计海瑞将会受到任用,因此办了酒菜款待海瑞。海瑞怀疑要赴西市刑场斩首,于是就恣意饮食,没有顾及其他。提牢主事这时贴着海瑞耳语:“皇帝适才已经驾崩,您马上就要出狱,受到重用了。”海瑞随即十分哀痛,晕倒在地。海瑞获释后,恢复了原来的官职

。神宗数次想召用海瑞,但被执政的大臣暗地里阻止了,只任命他为南京右都御史。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进行杖责。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官员们惶恐不安,多

对此叫苦不迭。提学御史房寰担心被检举揭露,想先下手发难,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便二次上疏诬蔑海瑞。海瑞也屡次上疏要求告老回家,皇帝劝慰他不让他辞官。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于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去世之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前来探视,见他房中只有葛布做的帐子和空箱笼,过着一般寒士

都不能忍受的生活。因而感动得流了泪,出面凑钱作为敛棺之用。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海瑞平生治学,以刚为主,因此自号为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所以所到之处均致力于详细丈量土地,颁行一条鞭法。他

的思想主要在于利民,而行事很难避免会出现一些偏差。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白)居易敏晤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

“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

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田布拜魏博节度使,命持节宣谕,布遗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曰:“布父仇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

,谊不忍。方谕问旁午,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赀竭矣。”诏听辞饷。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居易上言:“使李光颜将,可径薄贼,开弓

高粮路,合下博,解深州之围。”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封晋阳县男。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

还东都。开成初年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

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其始生七月能展书,九岁暗识声律。其笃于才章,盖天禀然。(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有删节)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文中白居易做官入则直言进谏,出则造福一方,但最终“无立功名意”。请结合文本简析其无意功名的原因。答案①不愿卷入党争之事;②遭当道者所忌,受到排挤;③再度受重用以后因为皇帝年少,直言谏诤不合时宜,任职后往往受贬抑。任务一任务一

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参考译文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有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

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任集贤校理,在这个月中,被召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宽免租赋,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全部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救济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

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当因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赐还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田布官拜

魏博节度使,穆宗命白居易持节去宣布谕旨,田布送他五百匹缣,穆宗叫他收下,白居易婉言谢绝,说:“田布父仇国耻未报,人们应当以物资帮助他,现在却收取他的财资,按情谊是不忍心收下的。现在前去宣谕慰问的官员很多,如果都要赠物,那么敌人未消灭,而田布的资财就都搞光了。”穆宗准许他推辞了礼物。这时,河

朔再度叛乱,朝廷集合各路兵马去征讨,却延迟无功。叛军占领弓高,断绝了粮道,深州被围,局势更为紧急。白居易上书说:“派李光颜率领,可以直接进击敌人,打开弓高粮道,联合下博军,解救深州的围困。”白居易虽然多次忠谏,但不被采纳,就恳求外放。任杭州刺史,最初筑堤围钱塘湖,聚泄湖水,可以灌溉千

顷良田。又疏浚李泌浚治过的六口大井,百姓靠这些井饮用。文宗即位,白居易任秘书监,封晋阳县男。太和初年,二李党争开始,白居易不愿卷入党争,就称病回到东都洛阳。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开成初年,起用为同州刺史,未接受,改太子少傅,晋爵冯翊县侯。武宗会昌初年

,以刑部尚书退休。会昌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吊唁他。他立遗嘱薄葬,不必请谥号。白居易知遇于宪宗,遇事无不直言,许多意见被认可,但遭当权者所忌,于是遭到排挤,以致抱负不能实现,就纵情于诗文美

酒。再度受重用以后,又都是年少的皇帝,屈曲更不合时宜,任职后往往受贬抑,于是就无意于功名了。白居易和弟白行简及从祖弟敏中友爱。在洛阳所居的履道里,疏理池沼,种植树木,修筑石楼于香山,又凿通龙门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并写了传。白居易写文章精切,但最善于写诗,当时即为士人争

相传诵。他出生才七个月就能翻看书籍,九岁私下学声律。他深通文章,大概是天赋异禀的原因。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2照搬原文,直译语句,答案要点不全对筛选出的相关信息,要进行分析整合:重复的内容作删选处理,互补的内容作合并处理,有概括性

词语的要圈画,无概括性词语的要辨明意思和性质。但是,很多考生只会抄录原文,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提炼整合,导致作答不够精准而丢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陈蕃字仲举

,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

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

乎?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即便举奏,更选清贤奉公之人,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迁大鸿胪

。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让,竟不受封。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

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

即日害之。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驱驰崄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有删节)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读题审题本文对陈蕃等人

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简要说明。(3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提炼、整合两方法摘录转述法此为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答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如果文中有的关键句、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符合题意,可直接作转换性表述;如果只出现关键词,那还

需要考生去改写;如果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就必须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句意(层意)概括法此方法适用于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词句时,此时,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如何审题“陈蕃等人”明确了评价的对象,“作出了怎样的评价”明确了答题的角度。如何答题理解文意本文对陈蕃等人的评价在文本的结尾部分:“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驱驰崄厄

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其大意是: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些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

够用来引导扶持民心。东汉大乱,但没有很快灭亡,一百多年之内,依靠的就是陈蕃等人的力量(在支撑)。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如何答题组织答案解答本题主要用层意概括法。文章评价陈蕃等人的三句话可以分为两层。“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

立风声,驱驰崄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是第一层,其中体现陈蕃等人作用的词句是“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其中“携持”是“引导、扶持”的意思,由此可概括出“引导、扶持了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为第二层

,根据“汉世乱而不亡”“数公之力也”可知陈蕃等人在汉代存亡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可概括为“支撑了危局,使东汉没有很快灭亡”。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①引导、扶持了民心;②支撑了危局,使东汉没有很快灭亡。参考译文陈蕃字仲

举,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里做官,逢母亲去世,辞官办理丧事。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征召他任别驾从事,因与其意见不合,辞官离开。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陈蕃)升迁为乐安太守。当时李膺担任青州刺史,以执政严苛著称,青州下属郡县的官吏听闻李膺的消息

后都自行辞官离去,唯独陈蕃因为清廉有政绩而留下。郡中人周璆是高尚纯洁之人,历任郡守征召他,他都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把他请来。陈蕃称呼他的字号而不叫他的名,还特意为他安放一张床榻,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榻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请托陈蕃办理私事,陈蕃根本不与送信

的人见面。送信的人采用欺诈的手段求见陈蕃,陈蕃非常恼怒,打死了他,因而获罪被降职为修武县令。(陈蕃)逐渐升迁,担任尚书。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当时零陵、桂阳一带山贼作乱,大臣们商议要派军队去征讨。陈

蕃上疏说:“从前高祖创立大业,抚养百姓如同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也是皇上的孩子。导致孩子们作乱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吗?应该暗中考核州牧太守县令等官员,其中如有执政不当、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奉

公守法的人去取代他们,这样就可以不必烦劳朝廷的军队了,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平息。”(陈蕃)因为这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外放到豫章郡担任太守。陈蕃性格方正严厉,不(随便)接待宾客,士大夫和普通读书人也敬畏他的清高。后升任大鸿胪。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抗旨劝谏,桓帝大为震怒,

李云被处极刑。陈蕃上书救李云,因此事获罪被罢免回到家乡。永康元年,汉桓帝去世。窦皇后执掌朝政,任命陈蕃为太傅,并管理尚书事宜。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灵帝即位,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封陈蕃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陈蕃上疏辞让,最终没有受封。陈蕃和窦太后的父

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治理,天下人士没有不伸长脖子期盼国家太平的。然而皇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太后信任他们。陈蕃常常痛恨这帮人,立志诛杀这些宦官。恰逢窦武也有此类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因为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

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已年过七十,听说变乱发生后,率领属官和生员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陈蕃当天即被杀害。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些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

够用来引导、扶持民心。东汉大乱,但没有很快灭亡,一百多年之内,依靠的就是陈蕃等人的力量。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文天祥字宋瑞。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

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时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不报。除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贾似道称病,乞致仕,以要君,有诏不允。天祥当制,语皆讽似道。时内制相承皆呈稿,天祥不呈

稿,似道不乐,使台臣张志立劾罢之。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

二任务三任务三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天祥性豪华,

平生自奉甚厚,至是,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未几,宋降。仍除天祥枢密使。十月,遣参谋赵时赏、谘议赵孟溁将一军取宁都,参赞吴浚将一军取雩都。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逐移漳州,乞入卫。时赏、孟溁亦

提兵归,独浚兵不至。未几,浚降,来说天祥。天祥缚浚,缢杀之。天祥收残兵奔循州,驻南岭。十二月,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皆顿首伏草莽。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至元十九年,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

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节)德祐初年,文天祥以江西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他的朋友为什么要阻止他?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参考答案①元兵大举进攻,战争形势十分不利,出兵凶险。②文天

祥当时所率领的士兵,由各方势力和民间力量构成,不是正规的军队,力量对比悬殊。解析由“他的朋友为什么要阻止他”可知,本题要求分析事件的原因。“德祐初年”是时间,暗示了答题的范围。“文天祥以江西提刑安抚使的

名义率军入卫京师”是朋友阻止文天祥的背景。首先找到他的朋友阻止他的话,然后进行概括。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参考译文文天祥字宋瑞。他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集英殿考策问。当时理宗在位时间长,治理政事渐渐懈怠,文天祥以遵循

天意不懈怠作答,其文章长达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挥而就。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开庆初年,元朝的军队进攻宋朝,宦官董宋臣游说皇帝迁都,人们都不敢说他不对。文天祥当时入朝任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使民心一致”。没有答复。担任军器监并代理权直学士院。贾似道称有病,请求退休,以此要

挟皇帝,诏令不同意。文天祥起草制书,用词都是讽刺贾似道的。当时接受起草内制沿袭原来的规定都要递交文稿,文天祥没有递交文稿,贾似道不高兴,让台臣张志立弹劾罢免他。德祐初年,江上告急,诏令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涕哭泣,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任务一任务

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派方兴召集吉州的士兵前来,各英雄豪杰群起响应,有兵众万人。此事报到朝廷,朝廷任命他为江西提刑安抚使召他进京。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有什么不同?”文天祥答

道:“只是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紧急情况,征集天下的兵员,却没有一人一马入京,我对这种情况感到非常痛心。所以不自量力,要以身示范,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文天祥生性喜欢豪华,平常自己享

用很丰厚,到这时,自己痛加裁减,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府知府。不久,宋朝投降。便任命文天祥为枢密使。十月,派遣参谋赵时赏、谘议赵孟溁率领一路军队攻取宁都,参赞吴浚率一路军队攻取雩都。至元十四年

正月,元朝军队攻入汀州,天祥转移到漳州,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请求保卫皇帝。赵时赏、赵孟溁也率兵归来,唯独吴浚的军队没有到。不久,吴浚降元,来游说文天祥。文天祥绑起吴浚,勒死了他。文天祥召集残兵奔赴循州,驻扎于南岭。十二月,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来到,众士兵来不

及抵抗,都埋头趴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文天祥到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命他跪拜,他不拜,张弘范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要他写信招张世杰前来。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他们。至元十九年

,朝廷召见文天祥说:“你有什么请求?”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担任宰相,哪能侍奉第二国?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对狱卒说:“我的事结束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终年四十七岁。第四步•应考素养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选文关键词忠心耿耿

勤于政务直言敢谏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明达政事,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房玄龄、高士廉遇少

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①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

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

“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

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

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之遗爱②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

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注①南牙:即“南衙”,指宰相。②遗爱:房玄龄次子,名俊,字遗爱。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

/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B.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C.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

/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D.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答案C解析“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玄龄等”

为主语,“为”为谓语,“陛下股肱耳目”为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B两项;“岂有不应知者”,“不应知者”是“有”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A.致仕,也称致事,古代指官员因罪罢免官职而归家;源于周代,汉代以后形成制度。B.乘舆,旧指皇帝和诸侯所用的车舆,也用为帝王的代称;泛指车马及皇帝所用器物。C.华夷,汉族与少数民族,亦指中国和外国;夷,古称东方各族,泛指四方少数民族。D.尚,文中指匹配

,多用于匹配皇家女儿;尊帝王之女而不敢言娶,有仰攀婚姻之意。答案A解析“致仕,也称致事,古代指官员因罪罢免官职而归家”错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玄龄行事谨慎,尽

心政务。他昼夜操劳,唯恐有丝毫失误;执法公平,宽以待人,选取人才不求全责备,竭力引荐提拔后进。B.房玄龄忠心辅主,勤勉国事。他冒死决策,选用贤才,辅佐李唐建业立政;他官居宰相,事无巨细,北门修缮小事也亲自过问。C.房玄龄处事得体,颇受倚重。皇帝在听到房

玄龄对李纬的赞美与肯定后,一改对李纬户部尚书的任命,转而任他为洛州刺史。D.房玄龄抱病上表,竭诚奉国。面对皇帝出兵征讨高丽、众臣不敢进谏的局面,房玄龄毅然上表进谏,为李唐奉献最后一份才智。答案C解析“皇帝在听到房玄龄

对李纬的赞美与肯定后”错误,从原文“‘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来看,房玄龄对李纬并没有赞美或肯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2)自非有罪在不赦,

搢绅同尤,不可遐弃。参考答案(1)房玄龄虽然受到皇帝恩宠优待,但有时因为某件事被责备,就接连数日到朝堂上,跪拜请罪,惊恐害怕得好像无地自容。(2)如果不是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责,被其他官员共同指责,就不应将他远远抛弃。解析(1)“宠待”,皇帝给予恩遇;“谴”,责备;“辄”,就;“稽颡”,古代一

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2)“自非”,如果不是;“赦”,赦免;“尤”,指责;“遐弃”,远远离弃。5.房玄龄劝阻皇帝东征高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①皇帝功名威德已备,无须拓地开疆来扬

名立威;②战争会伤及无辜,戕害生命,令人痛心;③高丽并无不可饶恕之罪,放弃征伐可得远服近安。参考译文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房玄龄通晓政事,昼夜操劳,唯恐有什么事情处理得不得当。他用法宽大平和,听说了别人的优点,就好比自己

有优点一样,不会对别人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长处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常常觉得自己比不上杜如晦。二人兴趣相同,同心同德为国效命,所以在唐朝能够被称作贤相的,首推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虽然受到皇帝恩宠优待,但有时因为某件事被责备,就接连数日到朝堂上,跪拜请罪,惊恐害怕得好像无地自

容。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少监窦德素,问道:“北门最近建造什么?”窦德素(将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大怒,责备房玄龄等(人)说:“你们只要管理南面衙门里的政事就行了,北门一个小规模建造,关你们什么事呢?”房

玄龄等下拜谢罪。魏征向皇帝进谏说:“房玄龄等人作为陛下的助手和耳目,对于朝廷内外的事情难道有不应该知道的吗?如果所要建造的工程是合理的,就应该帮助陛下建成它;(如果)不合理,就应当请求陛下制止。向有关官吏打听一下,从道理上讲是应该的。不知道他们犯了

什么罪而受到责备,也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而要道歉。”皇帝非常惭愧。房玄龄曾因犯小过失回家闲居,褚遂良呈递奏疏,认为:“房玄龄自从皇上起兵开始就辅助皇上,有大功劳,武德末年以死相助,贞观初年选拔贤才设立政事,臣子中最勤勉的当数房玄龄。如果不是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责,被其他官员共同指

责,就不应将他远远抛弃。陛下如果认为他上了年纪,也应使用客气的方法让他退休,以礼节让他回去;不可以因为小的过错,抛弃几十年的老功臣。”太宗听后急忙召房玄龄回朝。过了不久,房玄龄又解职回到家中。过了几天,太宗巡幸芙蓉园,房玄龄让晚辈

们立即洒扫门庭,说:“皇上的乘辇就要到了。”过了一会儿,太宗果然来到他的宅第,于是载着房玄龄一同返回宫中。癸未日,任命司农寺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留守京城,有人从京城前来,太宗问道:“房玄龄讲些什么?”答道:“玄龄听说

陛下任命李纬为户部尚书,只是说李纬是个美髯公。”太宗即刻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房玄龄对他的儿子们说:“我蒙受皇上隆恩,如今天下无事,只有东征高丽一事没有停止,众位大臣都不敢劝谏,我如果明知不对却不说话,是

死有余辜啊。”于是上表章劝谏,认为:“陛下的功名威德也可以知足了,开拓疆土也当适可而止。如今驱使无罪的士卒,让他们往刀口上送,使之肝脑涂地,难道他们不足以怜悯吗?假使当初高丽违背臣属的礼节,可以诛罚他们;假若他们侵扰老百姓,可以灭掉他们;

以后会成为中原的祸患,也可以除掉他们。如今没有这三条原因而只是无故烦劳中原百姓,希望陛下容许高丽悔过自新,停止召募兵众,自然华、夷庆幸有靠,远服近安。我很快要死去,倘若承蒙陛下采纳将死者的哀鸣,死了也将不朽。”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太宗女儿高阳公主

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的公公病得这么厉害,还能为国家的事忧心忡忡。”太宗亲去探视,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告别,悲痛得不能自已。癸卯日,房玄龄去世。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选文关键词廉洁自律仁义正直决事智慧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宋]欧阳修欧阳氏世家

江南,伪唐李氏时为庐陵大族。公咸平三年举进士甲科,历南雄州判官,随、阆二州推官,江陵府掌书记,拜太子中允、太常丞、博士、尚书屯田、都官二员外郎,享年七十有九,终于家。公讳.晔,字日华。于检校工部尚书讳托为曾孙,武昌县令讳郴为孙,赠太仆少卿讳偃为第三子,于修为叔父。修

不幸幼孤,依于叔父而长焉。公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陈

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虽惮而止,然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

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

他人。”公之临事明辨,有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公娶范氏,封福昌县君..。子男四人,长曰宗颜,次曰宗闵,其二早亡。女一人,适.张氏,亦早亡。铭.曰:公之明足以决于事,爱足以思于人,仁足以施其族,清足以洁其身。(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B.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C.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妆D.今岁大凶

/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答案D解析“今岁大凶”中“今岁”是主语,“大凶”是谓语,故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应在“大凶”后断开,排除A、B两项;“汝有积谷六七万石”,主语是“汝”,谓语是“有”,宾语“积谷

六七万石”是一个定语后置,正确语序为“六七万石积谷”,所以应在“六七万石”后断开,排除C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不言,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应避去,表示尊重和敬仰。古代人经常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B.县君,中国古代给予女性的封号。晋代时已经使用这种封号,唐代封五品官的母亲、妻子为县君,宋元沿置。C.适,本义是往、至,女子到夫家意即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适”与“嫁”有等级区别。D.铭,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文体

,“志”用韵文概括全篇,“铭”用散文撰写。答案D解析“‘志’用韵文概括全篇,‘铭’用散文撰写”错,应为“铭”用韵文概括全篇,“志”用散文撰写。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晔出身不凡,仁爱亲人。他祖上是当地大族,世代为官,他本人也历

任多种官职,抚养欧阳修长大,叔侄情深。B.欧阳晔廉洁自持,重视道义。在他还是平民时,对于不符合道义的馈赠就不会接受;做官之后更是对贿赂果断拒绝。C.欧阳晔为官正直,不畏豪贵。陈尧咨直接让转运使赶走欧阳晔

,是因为只有欧阳晔不同意用他铸造的钱币代替官银。D.欧阳晔决事智慧,受民爱戴。他颇有政能,长于决断,能据日常习惯找出疑难案件真凶,深受百姓爱戴。答案C解析“陈尧咨直接让转运使赶走欧阳晔”错,原文为“尧咨虽惮而止,然讽转运使出公”,意思是陈尧咨委婉地说动转运使

把欧阳晔赶出官府。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2)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参考答案(1)鄂州的崇阳县,向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晔去治理崇阳,他到了那

里就判决了一百多宗拖延很久的案件。(2)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慌张地四下看,欧阳晔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晔为什么这样断定。解析(1)“素”,向来;“徙”,调任;“滞狱”,积压的案件;“滞狱百

余事”,定语后置。(2)“色动惶顾”,变了脸色,慌张地四下看;“杀人者汝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10.作为推官,面对寺僧行贿,欧阳晔为何“笑”?请简要分析。答案①拒绝对方的贿赂;②安抚对方,缓解紧张气氛;③轻松、从容,对解决此事有周密

安排。参考译文欧阳公,名晔,字日华,是检校工部尚书欧阳托的曾孙,是武昌县令欧阳郴的孙子,是太仆少卿欧阳偃的第三个儿子,是欧阳修的叔叔。我(欧阳修)不幸幼年丧父,依附于叔叔长大。欧阳家族世代居住在长江以南,伪唐李氏时是庐陵的世家大族。欧阳晔在咸平三年中进士甲科,历任南雄州

判官,随、阆二州推官,江陵府掌书记,任太子中允、太常丞、博士、尚书屯田、都官二员外郎,七十九岁终老家中。在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起初他任随州推官,处理了三十六件难以决断的案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

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牟利所得,就派欧阳晔前去登记庙里的财物。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们有六七万石存粮,如果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登记

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非常骄横,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晔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标记。”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

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晔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鄂州的崇阳县,向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晔去治理崇阳,他到了那里就判决了一百多宗拖延很久的案件。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晔亲自来

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饭吃,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慌张地四下看,欧阳晔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晔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

右手拿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晔处理事情明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欧阳晔娶了范氏,范氏被封为福昌县君。生了四个儿子,长子叫

宗颜,次子叫宗闵,另外两个儿子早夭。生了一个女儿,嫁到张家,也早早去世了。铭文:欧阳晔的明智足以决断事务,博爱足以让人怀念,仁义足以惠及全族,清正足以廉洁自身。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