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新教材) 复习任务群五 古代诗歌阅读.pptx,共(120)页,4.34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800d92c2e30735b47e9b5757a6757c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板块高频易错破解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语文内容索引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第四步•应考素养演练第四步•应考素养演练读一读——《普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想一想——你复习到位了吗精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
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问题1:你是否能快速读懂诗歌,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问题2:你是否能结合诗歌大意,借助做题技巧,准确作答选择题?问题3:你是否具有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的
知识和解题方法?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考题试做]一、(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
,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答案C解析C
项,“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不是说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说诗人自己不如飞鸟自在。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
“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解析本诗前两联
写出山及途中所见所感,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表达对山中隐居生活的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写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
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他要出山,为百姓呐喊。二、(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为
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第一组高考真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
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答案B解析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理解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来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
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
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解析“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
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第二组
创新角度1.在送别朋友之际,诗人的感情很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①有离别的伤感。既包括对兵荒马乱的时局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的伤感,从首联的“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可以看出;也包含与朋友离别的伤感,从“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可以看出。②有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
是通过设想离开之后各自所处之地的环境“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表现出来的。③有对先贤的仰慕和对得到有识之士赏识的渴望,通过结尾的“试觅姓庞人”可以看出。2.有人说,“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与《春日忆李白》中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同意?说说你的看法。附: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答案同意。①这两联都写了各自所在之地相距遥远,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②都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语言质朴,表达含蓄,余韵悠长。[考
情解码]1.文本选材(1)立足优秀经典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暗合时代主题和主流思想价值。如激励青少年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接棒祖国发展、倡导劳动光荣等,2021年全国Ⅰ卷首次涉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从体裁内容看,全国卷命题多选用唐宋古体诗和律诗,内容上多是酬赠诗。值得注意的是,多年隐迹的宋
词出现在2021年全国Ⅰ卷中。(3)注重关联教材。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的寄赠对象是考生极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引发考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与迁移。又如2022年全国乙卷
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考查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何不同,与已学内容进行关联。2.命题分析必备知识古代诗歌阅读涉及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古代诗歌的体裁特征和题材分类等方面的知识。关键能力能借助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律诗、宋词等文体
特点,以及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题画诗、拜谒诗等题材的内容和特点,把握选择题的设误角度和做题方法,提高做选择题的速度和准确度;把握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等主观题的命题点及相应的做题方法。学科
素养具备阅读古代诗歌的基本素养,理解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审美品质,提升文化自信,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任务一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二轮复习应优化阅读步骤,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1)能够迅速弄懂诗歌所涉时、地
、人、事、景、物,明白表层意思,尽可能翻译出诗歌大意;(2)能够领会深层意思,弄清楚诗歌写的内容(包括人物)、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运用的表达技巧;(3)能够借题解诗,聚焦诗中的关键词句,熟练应对各类题型。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
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轻视揣摩品读,难以读懂诗歌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最大障碍在于读不懂诗歌内容,把握不住诗意和情感倾向,文本理解支离破碎,没有形成准确的整体理解,答题盲目,答案组织不到位,且有不少考生不善于利用诗歌
文本和试题选项准确解读诗歌。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
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即慧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读题审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前途依然很远大。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突破诗歌阅读障碍的三条路径最快捷的路径:合理利用选项信息看选项四个选项只有一项不正确,所以选项
相当于带有“瑕疵”的诗歌赏析。选择题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清除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最直接的路径:“四角度”分析理解诗歌看标题试题所选诗歌,除了个别作品,一般都有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
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内容。析注释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最直接的路径:“四角度”分析理解诗歌读正文①抓人、事、景,推导诗歌主旨。读诗歌时,要对文
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人物、事物、景物,通过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提炼、理解,推导出诗歌的主旨。②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读诗歌时可从尾句入手,这样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情语情语多出
现在词的下片和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情语”并不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整体阅读来把握。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
三任务三最可靠的路径:“咬”“嚼”“泡”“品”诗家语品语言读懂诗歌首先要读懂语言,应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最
好是在脑海中把全诗翻译两三遍。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快速判断选项正误的技巧命题方式设误角度应对策略对全诗或某一联、某一句所表现的形象、营造的意境进行描述。形象、意境特点概括不当。①逐一比对。见到试题中对形象
、意境、语言、情感的分析,要把其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涉及全诗的,还需要认真分析全诗内容,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②综合比较。比较几个选项,根据排除法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从表达技巧角度对诗
句或词语进行赏析,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表达技巧和效果似是而非。对诗句意思或诗句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予以解说。语言分析和鉴赏某一细微处故意错解。对诗歌语言特点作出解说,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对全诗或诗的某一联、某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出判断,要求考生判断正误。情感分析拔高或旁解。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
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第1题理解诗句比对分析A此选项判断本诗的写作时间。借助注释①和《琵琶行》中“湓浦”“江州司马青衫湿”等信息可判断。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此选项考查对诗歌第三句内容及典故的理解。第
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回环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没有表现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似衣带”,形容湓浦像衣带那般狭窄,写出了江水的曲折灵动。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理解诗句比对分析C此选项考查对诗中重要意象和表现手法
的理解。颈联由写景转到写人,写白居易此时的境遇,“离鸿”“病鹤”都是指白居易,这也是诗歌中常见的比喻手法。五、六两句是说,远在江州的白居易如离群的鸿雁,在岁末不得还家,只能与亲友题诗相赠;又如孤独的病鹤一般难再飞举,望向长安的宫阙,却因天
遥地远难以望见,不免会有“日近长安远”之叹。D此选项考查对尾联含意的理解。要联系全诗,从标题、作者以及写作意图等方面分析。尾联直接体现了《寄江州白司马》的写作意图。尾联直接提出对朋友的劝勉:虽然你现在境遇不好,但是也不要消极地沉迷在佛道之中,要相信平步青云依旧是你的
人生方向,你的前途仍然会一片光明。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第2题看选项通过阅读选项可大致了解此诗的基本内容: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杨巨源作为白居易的好友,此时写诗遥寄,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劝勉和鼓励。看标题《寄江州白司马》是一首典型的寄托惆怅诗,作者在题目中特别点出被贬之地“江州”、
被贬之微官“司马”,引发读者思考作者要“寄”(表达)什么心意。析注释注释①明确点出白居易;注释②③均与白居易被贬之地的佛教有关。白居易晚年信佛,且古代文人士大夫遭遇挫折后常以佛道自慰排遣。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
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读正文首联连声问候:你在江州是否平安呢?慧远禅师的东林寺是否值得一住呢?问是否住得,其实是想说住不得,劝告朋友不要意志消沉,消极避世,还要对仕途有信心。颔联写景,隐含着对朋友的安慰;颈联由景
及人,写白居易此时的境遇;尾联收束全诗,直接提出对朋友的劝勉。抓情语本诗的情语是尾联,是直抒胸臆的写法,点明了诗歌的主旨。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1.B2.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
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作铺垫。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①魏了翁无边春色。人
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1.下列对这首词的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
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分析。A项,“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理解有误。诗句“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苦”有“执着追求”的意味,没有“感到困难”的意思。
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2.词人在下片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任务一任务一
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任务二理解题——分析到位,夯实基本题型理解诗句含意、把握诗中形象、领悟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基本题型,也是近年全国卷的高频考点。从答题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考生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短板。二轮复习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分析思想感情要
切合文本内容,防止固化思维;(2)能够结合全诗准确解读诗句含意;(3)理解诗歌的形象防止丢失要点、架空分析。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1情感概括要点不全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理解诗歌的主要考查点。高考的考查形式越来越灵活,对答题要求也越来越
高,分析概括思想感情不准确、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枝。栖野
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
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读题审题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三策略防止情感概括不全(1)切分层次。即对所给诗歌或诗句进行层次切分。如,整首诗可分几层
意思,一联(两句)可能有两层乃至三层情感,有几个层次就要尽可能作几个层次的情感概括或分析。(2)多方联系。情感题所给的语言材料,从本身看自然有情感内涵,若与诗人生平、写作背景等联系起来,往往会有另一层情感内涵;若与全
篇联系起来,还会有一层情感内涵。答题时,多方开掘,内外勾连,才能全面分析,答全情感。(3)注意双向。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词语、句子,其蕴含的情感具有双向性,如“风雨”“春天”等词语往往具有双关义(象征义)。托物言志的句子、用典抒情的句子往往具有双向性:前者一物一志,后者分典中情与典外
情。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答题方法诗中对应信息切分层次此诗从大的方面说前六句为一层,后两句为一层。第一层写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诗人和好友
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自己只顾教书、未能作诗之憾,其余句子表现自己的生活境况。第二层中“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
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作了展望。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题方法诗中对应信息多方联系要理解“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等诗句表达的情感,还应结合题目和注释。由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
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给诗人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诗人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防止偏差此诗中的“情语”不明显,需从题目、注释和诗句用语仔细推敲。其中“虽”“因”“别教炊”“但”“不怕”等词语对表情达意起到关键作用,理解并理顺这些词语的
情感倾向,防止出现偏差。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江上逢故人
韦庄前年送我曲江西,红杏园中醉似泥。今日逢君越溪上,杜鹃花发鹧鸪啼。来时旧里人谁在,别后沧波路几迷。江畔玉楼多美酒,仲宣①怀土莫凄凄。注①仲宣,是东汉王粲的字,他曾作《登楼赋》表达身在异乡思念故土之情。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
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①借杜鹃花开、鹧鸪啼鸣的江景,衬托诗人与故人重逢的喜悦之情。②“来时”一句写诗人向朋友询问家乡人的情况,表达诗人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之感。③“别后”一句借烟波浩渺、难辨方向,表达了诗人对前途难测、命运难料的感叹。④借王粲《登楼赋》的典故,反用其意,劝慰朋友和自己虽
身在异乡,但不要过于悲凄,表达了旷达乐观的心情。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2人物形象理解偏颇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考生容易犯梳理偏颇和概括不准确两方面的错误。“理解偏颇”,即对形象的特征和体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对形象进行分析时没有联系诗歌内容或者分析不到位等
,从而导致人物形象概括题“概括不准确”或要点不全。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
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读题审题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1.分析人物形象四角度答题角度具体阐
释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借助诗题、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诗歌形象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作准备。尤其是诗歌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诗题中常见的“怀古”“送”“咏”等,而诗歌后面的注释为理解与分析形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抓住诗中
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流露。如“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词人对敌占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的担忧,为失去北伐抗金的时机而痛心。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题
角度具体阐释抓细节,凸显精神。紧紧扣住诗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的描写,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是
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二是表达自己对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渴望。抓技巧,抽取形象。由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用典、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2.理解形象意义两方面形象本身的特征比如景物营造的意境、人物体现的性格特
征、事物表现的意义等。形象体现的情感比如景物、事物表达诗人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的情感等。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答题角度具体分析看标题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咏赞的对象是“苦笋”。这类诗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诗
人的某种独特感受或某种情感。赏景物在这首诗中,直接写苦笋的是:“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由此可知苦笋的特点:洁白鲜嫩,出土有节;生性正直耿介,与众不同;抱守清苦节操,与生俱来。抓细节诗人用“忽眼明”这一细节,写自己从粗劣的饭食中看到苦笋时
的惊喜。于是诗人由此展开联想,写出了苦笋的特点,并由此联想到与苦笋特征相似的魏征。抓技巧这首诗采用了联想和类比的手法,由物及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将魏征与苦笋相比,认为两者相似,魏征正如个性耿介的苦笋
;两者节操相似,性格鲜明。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
到认可。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张旭①(节选)李颀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②。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
持蟹螯,右手执丹经③。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注①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终生坎坷,穷愁潦倒。②太湖精:张旭生长于吴县,故时人称其为“太湖精”。相传他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创作状态近于疯狂。③丹经:道书。张旭身上
“豁达无所营”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第5~10句简要分析。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①对居住环境的描写:住的是不能遮蔽风雨的屋舍,庭院和内堂都长满了野草,虽一片荒芜,但不以为意。②在一问一答中概述身世:诗人明知友人住处荒凉颓败而故意发问,友人的回答看似解嘲,实则隐含身世,表现
出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③借日常行为表现:一手拿着蟹螯,一手拿着道书,行为放诞,表现了人物心胸淡泊、及时行乐,对富贵名利无所谋求的特点。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3意境特征概括欠准意境由意象组成,其构成要素为时、地、人、景及其特征,分析意境关键在于对
意象(景象)进行分析。意象要从形、色、声、味四个角度去观察,要善于把握景物基调,如温暖、喜悦、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由此概括意境特征。意境体现了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其特征也要从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
静、点面等方面来概括。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纪村事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注①饷田:到田间送饭。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读题审题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概括分析意境“三步骤”答题步骤具体阐释第一步,找意象,组画面。看诗歌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共同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二步,抓特
点,联意境。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的特点决定了意境的特点。第三步,明情感,析作用。意境是为表达一定的情感而营造的,对诗歌意境的赏析要与诗歌的情感相联系。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答题步骤具体分析第一步,找意象,组画面。这
两句诗中的主要意象有“酿酒”“新社”“遥砧”“暮晖”等。社日迎新,人们忙于酿酒,准备祭祀以祈求丰收,落日余晖中从远处传来阵阵捣衣声。第二步,抓特点,联意境。“社”指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日子,“酿酒”“迎新社”充满喜庆色调;“砧”是捣衣石,诗中指捣衣的
声音,意味着生活的平和与宁静;“暮晖”色调恬淡温馨。第三步,明情感,析作用。忙于酿酒,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忙碌;准备祭祀、祈求丰收、暮色中的捣衣声,表现了农村生活的祥和。诗人的喜悦之情融入描写之中。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着酿酒;暮色渐
浓,远处传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
罢黄庭②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玉瀣:一种美酒的名称。②黄庭:道经的名称。分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意境,试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诗句对照分析。任
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①“家住苍烟落照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写出了自己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②“苍烟”“墟里烟”都表达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③词人以“苍烟落照”
四字点缀自己的居住环境,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任务三赏析题——明确角度,注重分析效果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考查的热点,此类题分值高,答题难度大,是二轮复习的重点。(1)提升对诗歌中运用的
某一种表达技巧进行深层赏析的能力;(2)能够准确判断并分析诗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技巧;(3)提升“炼字”“赏句”和语言风格赏析题目的应对能力;(4)熟知各类方法技巧,准确而恰当地使用术语,提升答案语言的有效度。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任务一任务一
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1分析表达技巧混乱无序部分考生对“表达技巧”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甚至分不清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面对此类题目,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或者想起什么答什么。导致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审题不全面,混淆表达方式、表
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术语不准确,判断修辞手法不准确,概括情景关系不准确,分析原因不具体等。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
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读题审题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赏析表达技巧三大要领1.依据
内容特征多角度判断分析对于判断手法技巧而言,最关键的是读懂诗句内容,依据内容去判断,这是答好题目的前提条件。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关注角度判断技巧一看写作对象写景的要从景物描写角度判断,写人的要从写人手法角度判断,叙事
的要从叙事角度判断;如果兼而有之,则要综合判断。二看表达方式如所给句子是描写句,自然离不开描写技巧;如果是抒情句,自然离不开抒情技巧;如果是叙事句,自然从叙事角度分析;如果兼而有之,则要综合判断。三循合理顺序按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语言及结构的
先后顺序多角度思考、判断。例如陆游《秋兴》一诗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从描写方法看,运用的是虚写;从表现手法看,运用的是想象;从抒情方式看,运用的是寓情于景;从位置结构看,运用的是以景结情。多角度分
析,一般优先考虑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2.重点关注结尾的表达技巧答题角度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主要有以描写作结、以抒情作结、以议论作结三种方式,重点是以描写作结。以描写作结
主要有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三种,其中古人用得最多的是以景作结。它是一种特殊的情景交融,特殊在最后一句写景,还要保证倒数第二句一定不能写景,否则就是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作结、以典作结、双关作结、对比作结、疑问作结。疑问作结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
无疑却问(反问),三是明知故问(设问)。表现手法主要有反衬作结、虚笔作结、以理作结等。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3.结合位置赏析效果答出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既要结合内容、情感,又要联系技巧本身的效果和所处位置。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所处位置表达效
果首联首句①写出了什么内容,如“首联描写了树叶凋落的肃杀之景”。②内容承载的作用,如“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写景句,往往承载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③结构作用:点题或照应题目,或总领全文;为下文作反衬;为下文议
论抒情作铺垫。当然,还要扣住技巧本身说效果。中间诗句依据中间联(句)在诗中的位置特点,其效果一般要从以下方面分析:①渲染或强化氛围、情感;②过渡(承上启下);③照应标题,前后呼应。尾联尾句结句如果是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效果是含蓄蕴藉;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结
句如果是直接抒情,那就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结构上一般是照应前文(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完整。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答题步骤具体分析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方向。题目“如何运用多种手法
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多种手法”,二是“独特形象”。答题时既要找全手法,又要答出这些手法所塑造的形象的“独特”之处。第二步,确认术语(手法),理解作用。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
面烘托,还有刻画人物时常用的修辞手法等。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包括环境烘托和人物衬托等;其他常用手法,如对比、反衬、欲扬先抑,以及修辞手法等。分析诗意可知,本诗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方面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
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题步骤具体分析第三步,立足效果,逐点分析。(1)按照“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技巧)+怎样运用的(诗歌内容)+有什么效果(表现力、情感)”的思路具体分析。(2)正面描写。本诗最后三句中“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
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的行为、心理描写表现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3)侧面烘托。首联描写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静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
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从侧面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
,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注①广陵客:指琴师。广陵在
今江苏扬州,唐淮南道治所。古琴曲有《广陵散》,魏嵇康临刑奏之。②渌水、楚妃:都是古琴曲。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两句诗与此诗的七、八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来并简要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答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
心秋月白。①两者都通过听者“无言”的反应侧面烘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②两者都通过描写周围环境的宁静去侧面烘托乐声的美妙。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2炼字题答不出内涵和效果赏析诗歌中的字词,部
分考生仅能答出表层意思,不知道怎样分析其表达效果。这类题目一是要联系字(词)的具体语境,不可孤立地分析这个字(词)的意思;二是要关注不同的角度,即从字(词)的含义、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意境、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情感等角度来分析表达的意思和具体作用(效果)。任务一
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纪村事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注①饷田:到田间送饭。任务一任务一任务
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读题审题“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五角度答好炼字题关注角度具体阐释字词的特殊用法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特
殊用法体现了字(词)的用法特点。比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客心洗流水”中的“洗”为被动用法,表现了琴声的巨大感染力;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为使动用法,表现了江南春景的生机勃勃等。字词体现的景物特征考生应该展开联想,把字(词)放入诗歌描述的
景象中。比如曾几《苏秀道中》的“梦回凉冷润衣襟”,在“衣襟”前用“润”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感受和欣喜的心情。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关注角度具体阐释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山青花欲燃”中的“燃”,把花与“火”相比,化静为动
,表现了花的明丽、鲜艳等。字词营造的意境比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中的“直”,用来形容“烟”,以此营造一种雄浑苍凉的意境。字词体现的诗人情怀比如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以景物的孤寂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孤苦等。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炼字题答题三步骤答题步骤具
体阐释第一步,析字义。解释字词含义,有时需要从深层解释。第二步,描情景。把字词放入原句中,分析该字词的运用技巧,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第三步,说效果。可选择以下角度分析:①从“描物”角度分析其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②从“造境
”角度分析其在营造意境(气氛)方面的作用;③从“写人”角度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④从“抒情”角度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⑤从“艺术”角度分析其在审美效果和感染读者方面的作用。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
务三思维解构解答本题,首先表明观点,答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然后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分析。答题步骤具体分析第一步,析字义。“数声”与“一声”体现的是数量的差别,但在表达内容上却有不同效果。第二步,描情景。“数声牛上笛”运
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一声”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第三步,说效果。“数声”,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一声”,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示例①不同
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②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阅读下
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陆游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荞花漫漫浑如雪,豆荚离离未著霜。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醉看四海何曾窄①,且复相扶醉夕阳。注①作者自注:苏子美诗云,“吁嗟四海窄”。尾联
使用了两个“醉”,有何含意?请简要赏析。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第一个“醉”指醉酒,第二个“醉”指陶醉。醉酒后看辽阔的天下,乡亲们相亲相爱一起陶醉在夕阳美景之中,表达了诗人在乡村生活的
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3炼句题抓不住赏析点赏析诗歌中的句子,不是简单地解释句子含意,更不是句子翻译,而是要针对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和表情达意的特色作出深层揭示,以体验并发掘出古
代诗歌的艺术创造和艺术美。部分考生由于缺乏艺术敏感性,鉴赏能力不扎实,导致在赏析时抓不准赏析点。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李花赠张十一署(节选)韩愈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风揉雨练雪
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读题审题本诗“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两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
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炼句题答题四要领(1)理解句子含意,品味艺术魅力。解答炼句题,要根据句子的表现对象和句子内涵,结合全诗体会其在表达上的匠心。(2)多角度判断艺术技巧。注意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子与全诗(词)结构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句子的
精妙之处。有时还需要从用词特点(叠词等)、句式特点、语法特点(词类活用等)等角度去赏析。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3)情感分析要准确。“炼句”体现的情感一定是诗歌表达的情感之一,但“炼句”表达的情感不
一定就是诗歌表达的全部情感,所以表述句子表达的情感时,要分析句子的情感而不是分析诗歌表达的全部情感。(4)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考生要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分析效果,要抓住关键词分析句子的深层内涵,切忌架空分析。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答题角度具体阐释句意
角度在春风的抚摸与春雨的洗涤下,李花的洁白连雪也难与之相比,花林像波涛翻滚一样杳无边际。用词角度“揉”“练”“翻”等动词,写岀李花经风雨磨砺,愈显生机勃勃、洁白繁茂的特点。修辞角度先是与雪花相比,说明李花之白,白得使雪花都害羞,不与它比较,反衬李花的素净与洁白。拟人的
手法突出李花的洁白,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繁密的花林像波涛涌动,描绘出了一幅壮丽、宏阔的花海图。描述新奇,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手法角度繁密的花林,望去像无际的波涛,在空中翻腾涌动。由花想到雪,想象丰富,由花林想到波涛,写出洁白的李花成片盛开的雄奇景象。古来咏花之作,多纤巧娇媚,韩
愈却以如椽之笔,写奇壮之景,形象生新,境界宏阔。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①用词生动形象。“揉”“练”“翻”等动词,写出李花经风雨磨砺,愈显生机勃勃、洁白繁茂的特点。②修辞手法使用精当。白雪羞与李花相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李花的洁白;繁密的花林像波涛一样在空中
翻腾涌动,无边无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李花带给人的视觉震撼。③联想想象丰富。由花想到雪,由花林想到波涛,写出洁白的李花成片盛开的雄奇景象。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裴侍御归上都①张谓楚
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注①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
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①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
②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灵性。③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路出”,构思巧妙。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易错点4赏析语言风格不得要领语言风格向来是诗歌鉴赏的难点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歌,甚至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诗歌,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各种术语及内涵相互交融。考生很容易分析粗疏,胡乱拼凑。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典题再练](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
“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读题审题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精准抢分赏析语言风格两步走第一步,判断语言风格。这就需要牢记语言风格的相关知识
:(1)派别: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派、婉约派等。(2)诗歌的语言特点:平实、瑰丽、清新、豪迈、明快、含蓄、淡雅、沉郁等。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3)诗人的语言特点:白居易的平实通俗、温庭筠的瑰丽浓艳、陶渊明的朴素平易、李白的豪
迈飘逸、李商隐的绮丽精工、王维的清新淡雅、杜甫的沉郁顿挫等。(4)不同类型的诗歌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的缠绵婉转、田园诗的恬淡宁静、山水诗的清新优美、边塞诗的慷慨悲凉、讽喻诗的沉郁激愤、咏史诗的雄浑壮阔等。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
三任务三第二步,分析语言风格。(1)从特殊字词入手,防止分析粗疏。从字词的属性、色彩、韵律等方面分析语言风格。①诗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是构建诗歌语言风格的主要支撑。②诗歌中的词语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色彩体现出语言风格。一般来说,浓艳的色彩体现出诗歌瑰丽的语言风格,而素净的色彩体现出诗歌
淡雅的语言风格。③诗歌中的词语展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体现出语言风格。一般来说,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的诗歌,其语言风格往往是明快的;韵律单一、节奏短促的诗歌,其语言风格往往是沉郁的。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2)从表达技巧入手,防止胡乱拼凑。常见的
修辞手法中,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反复、对偶等能够表现出描写对象的形象性、生动性。不同的修辞手法会体现出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如诗歌中纯用白描,不饰雕琢,则往往体现出清淡自然的诗风。(3)从典型意象入手,辨析语言风格。不同的意象会体现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比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题目涉及的意象来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应是明丽清新的。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思维解构答题步骤具体阐释第一步,判断风格。辛弃疾的词风,既有沉雄豪迈,又不乏清丽明快。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
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浅近直白,通俗易懂,且全词使用对话语气,清新明快。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词中将鹭鸶称呼为“汝”“君”,以“来”字呼之,以诙谐的语言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趣味;“虾跳鳅舞”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远渚的虾鳅舞动的生机,语言活泼。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防范对练]阅读下面这首宋
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岳阳楼二首(其一)①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注①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此诗写于11
28年。此诗颇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二任务三任务三答案①意境沉雄悲壮,前两联出句取景开阔,对句苍凉悲壮;②情感深沉蕴藉,诗人处境窘迫,心系国家安危,感情深沉;③行文起伏顿挫,诗人的漂泊之感、遭际之难、岁月之思
和家国之忧非喷薄而出,乃曲折而至。第四步•应考素养演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关键词唐诗羁旅行役向往田园济世情怀将入关行次湘阴曹松背顾秦城①在何处,图书作伴过湘东。神鸦乱噪黄陵②近,候雁
斜沈梦泽空。打桨天连晴水白,烧田云隔夜山红。也知渐老岩栖稳,争奈文闱有至公。注①秦城:地名,位于湘水之南。②黄陵:指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诗人入关前经过秦城、湘东到达湘阴
的行程,照应诗歌的题目。B.诗歌的第二句“图书作伴”暗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与末句“文闱”相呼应。C.颔联的“空”字含义丰富,既指梦泽之地寥落空旷,也指自己济世理想落空。D.颈联对渔民和农夫的劳作图景进行了描绘,色彩鲜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答案C解析
C项,“也指自己济世理想落空”理解错误。“候雁斜沈梦泽空”是说自己如同这候雁一样滞留在寥落空旷的梦泽之地,是多么渺小;诗人巧妙地使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有嗟叹客居过于僻远之意。从后面的“争奈文闱有至公”可看出,诗人梦想
着一朝中试,为官做宦,报效朝廷。并无“自己济世理想落空”之感。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心理变化。答案①诗歌前两联记述诗人赶考的行程及所见,“神鸦乱噪”以景衬情,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烦躁;以“梦泽”的空旷
反衬诗人的渺小,表现出诗人的孤寂。②后两联写诗人看到平民百姓的渔樵生活,内心又变得安定平静,并心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想到朝廷对人才的重视,又坚定了自己参加科考、出仕为官的想法。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关键词唐诗相思之苦建功立业报国之志寄远杜牧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碧云空断
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功名待寄凌烟阁①,力尽辽城不肯回。注①凌烟阁: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B.抒情
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C.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情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D.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答案C解析C项,“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情景”理解
有误。“道傍车马起尘埃”只是描写过往车马带起的尘埃,表达思妇对征人的盼归之情。4.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答案①前三联写抒情主人公在惆怅中独登高台,大雁远去,
红叶凋零,塞外音书不至,道旁尘埃四起,描绘了邈远寂寥之景,衬托了自己的孤独落寞,表达了对征人的思念之感。②尾联抒发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5~6题。◎关键词清诗梅花美好高洁隐逸情怀落梅律然
①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②。注①律然:清代僧人,工诗画。②孤山: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北端一小山名,以多梅著称。宋代诗人林逋隐居于此,种梅
养鹤,其《山园小梅》诗中有“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句。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点”有“点缀”之意,将梅花的自然飘落刻画为有意装点,新颖精巧。B.次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环境,落
梅的残香在这种氛围之中愈加浓郁可感。C.第三、四句将梅林、积雪、山岭、浮云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初春画面。D.末两句巧妙化用林逋隐居孤山种梅养鹤的典故,表现作者的高洁情操及隐逸情怀。答案C解析C项,“第三、四句将梅林、积雪、山
岭、浮云融为一体”错。“雪”“云”是比喻,落英陨蕊随风而飘似雪似云,极言其洁白、轻盈。6.请简要分析本诗行文构思之妙。答案①首句扣题,写梅花伴随风雨而落;②继而从香、色、形等角度描绘落梅的美好情态;③颈联突转,表达对梅落枝空再无笛声相和的惋惜;④尾联再度上扬,写落梅依然可以引得霜禽粉
蝶纷纷前来,更显不凡。⑤行文起承转合,情调起伏跌宕,颇具曲折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