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609.197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docx,共(17)页,609.19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dde64a6fa2d17145b1a9898b779a05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安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强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强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治民,具有人道主义的性质,①②③正确;④表述绝对,错误,排除;故选C。2.“绝圣弃智,而民利

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一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B.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C.道家消极倒退的思想D.法家实行法治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是“弃绝最高学问和渊博知识,有利于民众百倍。弃绝仁义,民众才会恢复慈孝。弃绝奸巧投机,才没有盗贼”,其实这是典型的道家消极倒退的思想,是非常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要退到以前的社会中,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消极倒退的思想3.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怎样才得安定?孟子答:统一才能安定。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荀子也主张天下为郡县,四海成一家。这说明儒家的政治理想()A.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B.抑制了贵族统治的暴政C.成为秦统一

的理论基础D.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孟子“统一才能安定”的观点和荀子天下“四海一家”的主张,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符合战国时期人民厌恶战争,要求统一的愿望,A项正确;儒家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主张不能说明其“抑

制了”贵族统治的暴政,B项错误;秦朝统一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4.据《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下列和材料中反映的思想不一致的

是()A.“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D.“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不要采用竭泽而渔的政策,要给生物以修养的时间,维护生态的

平衡。B项体现的是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与材料意思相反。故选B。ACD三项都体现了维护自然的思想。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人与自然的关系5.下列言论反映墨家思想主张的是()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B.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D.有人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道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的,有人者疾

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才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D,排除ABC。6.《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

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

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人亦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为贵”、“夫民,神之主也”、“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看出这些材料的核心是“

人”,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故选A。BCD不是题干中四个材料中共有的信息,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人文精神7.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观点中,哪一种观点所代表的学派持有进步的历史观A.“夫圣人之治国,不视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

不得为非也。”B.“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C.“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D.“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上述四项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主张之一,

而根据设问进步的历史观,就是考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所以观点中符合地主阶级崛起需要的主张即法家的主张,就是答案。A选项强调不以道德为标准而强调人才的实用性,符合法家的思想和地主阶级的要求,故是正确选项;根据B选项强调“仁”

和“智”属于儒家思想,儒家代表旧贵族的利益,不符合新兴地主要求故错误;C选项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错误;D选项是墨家的“非攻”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大一统的需要,故错误。8.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

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

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反映的是主体情感上的好恶,同样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认识活动,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人的认识应当力避”,要排除私心干扰,吸收其他思想家的长处,故C项正确;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

。点睛: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1)重要的虚词

,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9.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

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对应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文化特征成为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符合材料中“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的说法,故A项正确;B项是在秦代,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是在西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是在唐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故选A。10.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由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由于经过秦末战乱,经

济凋弊,汉初需要通过“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恢复经济,而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得到恢复,同时面临着诸侯势力威胁中央等问题,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故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确立了儒家思

想的统治地位,因此B正确;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主要受统治者的需要决定的,与AC项无关,排除;“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并非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的结果,排除D。11.《后汉书·顺帝纪》记载的一道诏书中说:“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

,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B.皇帝勤政重视吏治C.天人观念影响政治D.九品中正制的混乱【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并结合汉代的儒家思想可知,这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影响的结果。C正确;材料只提到了天人感应的

影响,不能证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A排除;材料表明当时皇帝选官不实,导致的吏治问题,B排除;汉代实行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D排除。故选C。12.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

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A.a: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B.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c:魏晋南北朝隋唐道佛发展,儒学受冲击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得到新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

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段的下降是因为秦朝的“焚书坑儒”、b段的上升是因为西汉中期的“独尊儒术”、c段的下降是因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发展,d段不应该是下降的趋势,因为: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得到新发展,应该是上升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中国传统

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名师点睛】近几年新课标高考经常将图表、图片、表格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既活跃了命题形式,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此类题型做题基本技巧需要注意:一是要看图表、图片、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

范围;二是要看图表、图片、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是图表、图片、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13.有学者认为,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以及遵守国籍法令等教育内容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这里所说的“理学

的功劳”主要指A.儒学的普及和世俗化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先秦宗法制度得以重建D.儒学原则真正深入社会【答案】A【解析】【详解】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且推广到全社会的每一个家庭,反

映了儒学思想日益社会化和世俗化,A项正确;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B项错误;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推广不等于宗法制的重建,排除C;材料提到的是儒学影响下的生活理念,未提及儒学的原则,排除D。14.北宋程颢提出“定心”的修养方

法,“所谓定心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崇尚切身感受的内心直觉体验。这一学说()A.对心学的兴起有启发作用B.反映出程颢是心学的开创者C.指明了修养最高境界是仁D.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意义【答案】A【解析】【详解】程颢崇尚切身感受的内

心直觉体验,与心学的主张有相似之处,即对后来心学的兴起有启发作用,故选A项;程颢是理学代表,不是心学的开创者,排除B项;C项与题意内容无关,排除;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1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

哪种哲学吻合A.孔孟之学B.陆王心学C.程朱理学D.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材料讲的是心的感受,以内心感受去评判事物,这与陆王心学比较相近,所以答案选B。ACD不符合,排除。16.朱熹认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请求朝廷省减赋税,以期实现“一方憔悴困

穷之民,自此庶几复有更生之望矣”。他的这一思想A.背离了儒家的传统思想B.认识到南宋民生的凋敝C.批驳了文人的空谈义理D.抒发了经世济民的情怀【答案】D【解析】【详解】朱熹认为民富君不贫,民贫君不能富,因此主张关注民生,体

现了他经世济民的情怀,故选D项;朱熹的主张并没有背离儒家的传统思想,朱熹抒发的思想也不能证明南宋民生凋敝,排除AB;朱熹主要是抒发经世济民的情怀,并非是在批驳文人的空谈义理,排除C。故选D。17.唐朝饮食,人们喜好的是庶民不易得之的大鱼大肉、珍馈佳馔。宋代的食风表现为,不必山珍海味,一些常

见的食材原料,就能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这种食风的变化A.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说明士族文化的普及C.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果D.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唐宋时期食风的变化可以看出,宋朝时期人们不讲究吃,以平常饭食为主,这实际上体现了消除人的口舌

之欲的思想,是理学“灭人欲”思想的表现,故D正确;食风的变化不能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食风变化与士族文化普及无关,排除B;食风变化不能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排除C。18.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

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

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

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19.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

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赞扬家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C.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答案】C【解

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是在反对三纲五常里的君为臣纲,材料意在强调李贽是在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正统思想,故C正确;根据材料

可知李贽不仅仅是在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故排除A;材料不涉及到孔子思想,故排除B;材料不涉及到道学家的虚伪,故排除D。20.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A.

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B.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推知民众要根据功德推举君主,故A选项正确;主权在民是西方启蒙思

想,王夫之时代的局限性并未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故B选项错误;C选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唯物思想,故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主的产生方式却未涉及君权的产生方式,故D选项错误。21.顾炎武主张“治民之产,活民之实”;王夫之认为治国之道要实现严以治吏和宽以养民;黄宗羲主张学校毕业生中才能德艺俱

佳者可以直接任为官员。这些主张反映了A.经世致用的思想取向B.科举制逐步走向僵化C.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D.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治民之产,活民之实”“实现严以治吏和宽以养民”“才能德艺俱佳者可以直接任为官员”等信息都体现了经世致用

的思想主张,故A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的僵化和民主思想,故B、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故C选项错误。2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

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下列符合材料观点的是()①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②提出了新的近代社会方案③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④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A.①

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的信息可知①正确;从“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的信息,可以看出③④项正确,故C项正确;黄宗羲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提不出新

的近代社会方案,只能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故②错误,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23.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

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

这得益于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官办教育的大力传播以及儒家思想在各个时代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过去曾经受到过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冲击,故③错误。故排除BCD,选A。24.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

大发明。”但是,14—18世纪,三大发明在中国却未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原因是中国()①封建专制制度强化②自然经济的延续③文化专制禁锢④推行闭关政策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答案】C【解析】通过

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三大发明在中国未成为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原因,既有经济原因——自然经济的延续,又有政治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强化.文化原因——文化专制禁锢和外交原因——推行闭关政策,

是由多种原因而造成的。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25.《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

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

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

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26.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斩竹漂塘”“荡料入帘”插图,图片所反映的这项古代中国重要发明是A.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B.经毕升改进而出现革

命性变革C.书写材料中的一次伟大革命D.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造纸术的相关内容,造纸术的出现是书写材料中的一次伟大革命,故选C;造纸术最早出现在西汉,不是东汉,所以A项错误。毕昇改进的是

印刷术,并不是造纸术,所以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合,造纸术只是加速了西欧文化的传播,并不能起到D项表述的作用。27.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

,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C。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

;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2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

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答案】B【解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经验证西洋历法更准确后,康熙帝才决定再次使用西洋历法并重用传教士南怀仁,这是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的反映。A项“全面

”、C项“改变”、D项“承认超越”表述错误。【考点定位】选修四·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2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答案】C【解析】【详

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成就都出现在元代;②成就都出现在宋朝;③成就都出现在汉朝;④成就都出现在明朝。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项。30.有人说,我国历史上曾提倡过科

学,而科学所以不为人重视者,实因中国人太重实用。为什么我国民族太重实用呢?实由地理、社会、文化环境使然。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古代只注重实用导致科技落后B.缺乏逻辑思维导致理论迟滞C.地大物博的环境导致人们懒惰D.固守农耕文明不利于科技发

展【答案】D【解析】【详解】“地理、社会、文化环境”指的就是中国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具有较高的封闭性和稳定性它不需要太高超与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更多的是依赖经验的积累和人力的补充。在这一文明下人们更重视技术的实用性,而轻视纯粹

的学理研究,这是导致中国科技发展迟滞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重视实用不代表“只注重实用”,我国古代也有纯理论建树;且该项只对应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概括不全。故A项错误.“缺乏逻辑思维导致理论迟滞”与材料无关,材料主要讲因为地理、社会、文化环境导致中国古代不重视科学。故B错误。“懒惰

”这一说法不妥当,未能点明真正的原因。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古罗马教育家昆

体良(35-98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终稿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材料三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

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

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3)材料三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上述几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

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公民;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3)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4)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解析】【详解】(1)品德:根据材料“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

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可知,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个人自我修养;根据材料“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知,君子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

礼”,匡正社会秩序。(2)相同点:从教育的对象来看,两者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公民;根据材料“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可知,两者都主张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根据材料“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不仅要有超

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可知,两者都认为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从培养人的目的看,根据材料“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终稿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可知,两人都主张人才要为国家服务。(3)目的:根据材料“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

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可得出,顾炎武主张治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根据材料“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

哉”可知,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4)共同:根据三则材料中涉及的人物及其主张可知,这些历史人物都强调社会责任感。认识:开放性试题。从社会责任感角度切入,联系传统文化,得出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具体而言,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卢梭从社会契约论中引申出了“人民主权”说。人民是最高权利的来源。人民的意志、公共意志应表现为最高权利。人民绝不允许在自己头上再加一个最高指挥者。最高统治者是人民托他办事的。卢梭反复论证:每个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平等和自由是

合乎人的天性的,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他还认为:把最高权力集中一个自然人之手,也就是集中于一个具体的人手里,是及不合理的。——杨鹏飞《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现代文明》材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

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

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问题(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的民主思想是什么?(2)材料料二中卢梭提出的思想是什么?有何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潮能与欧洲启蒙思想“等

量齐观”吗?说出中外启蒙思想的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影响有何不同?【答案】(1)天下为主,君为客(2)思想: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灾民(人民主权)影响:否定了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

的建立。(3)不能差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实质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则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影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没有形成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欧洲的启蒙思想则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解析

】【详解】(1)民主思想:根据材料“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2)思想:根据材料“每个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平等和自由是合乎人的天性的,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

利”可知,卢梭主张天赋人权;根据材料“卢梭从社会契约论中引申出了‘人民主权’说。人民是最高权利的来源。人民的意志、公共意志应表现为最高权利”可知,卢梭主张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影响:根据材料“把最高权力集中一个自然人之手,也就是集中于一个具体的人

手里,是及不合理的”可知,否定了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梭的思想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梭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3)不能。差异:根据材料“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可知,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实质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根据材料“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蓝图。”可知,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则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

之际的进步思潮没有形成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启蒙思想则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