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共(10)页,437.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cdee34ba9051021c42843af4c20991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佛山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级期中考试题历史命题人:吴秋莹审题人:莫春香2020年11月本试卷共10页,6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
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
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第
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每题1分,共60分)1.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B.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C.古城内外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制
作精美的玉器D.考古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2.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
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3.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A.实行
分封制B.实行宗法制C.实行禅让制D.实行郡县制4.《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武王克商B.平王
东迁C.诸侯争霸D.王室衰微5.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墟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
参考”。作者意在说明A.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B.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C.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D.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6.战国时,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
天子”,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A.君主专制B.实行仁政C.以德治国D.国家统一7.英国学者罗伯茨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写道:“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
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自给自足D.土地私有8.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
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9.“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
秦时期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B.农耕文明的扩展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10.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
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1.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其旨在说明郡县制
A.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B.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C.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问题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12.秦统一后,“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徳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秦始皇的意图是A.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B.歌功颂德宣示权力至上C.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统治D.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13.先秦时期,卿多指爵位;及至秦汉,卿在保留爵位内涵的同时又渐向官职靠拢,逐渐形成了包括九卿制度在内的三公九卿制。这一
变化体现出A.政治模式的演进B.等级体制的强化C.爵位制度的成熟D.贵族政治的发展14.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6年。其统治期间属于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
3世纪晚期15.《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A.刘秀建汉B.武王伐纣C.陈胜吴广起义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16.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
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17.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北庭都护府B.安西都护府C.西域都护府D.宣政院18.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应该查阅的奠基之作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方》D.《本草纲目》19.《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大
半之义)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
安定紧密相关20.曹操主政期间,多次发布求贤令,认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他反复阐明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不拘名声品行。这说明当时A.察举制度已被彻底破坏B.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C.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特权D.九品官人法已日益僵化21.《三国志》卷三○
《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
繁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22.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A.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B.加强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
C.有利于选拔出杰出人才D.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23.据《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B.北方人民大
量南迁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2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处局面的长期存在。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
.南北对峙阻断交流25.《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指山西、河北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巩固
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2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
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27.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炀帝
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28.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
”,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③首创殿试,完善科举④崇文抑武,大兴文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9.唐代前期,各地负
责监察的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地方官制的失当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30.唐开元
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31.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
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32.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
地位开始上升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3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时
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34.“汉、魏以下,州郡县官得就地自辟僚佐,后魏、北齐多由吏部选授,隋确立制度,全国任何小官,任用权都操在吏部。”选官方式的变化反映出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政治制度的发展缺乏延续性C.官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D.吏部
已成为核心的决策部门35.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为“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机构。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宰相也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成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这反映出当时A.
三省六部制实际上被废止B.宰相的职权范围有所扩大C.君主最高决策权得到强化D.三省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36.东晋孙绰(chuò)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A
.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B.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37.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
出当时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38.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
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B.文化的发展其有多样性C.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D.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39.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
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40.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尤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B.
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41.“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
的是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42.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11世纪中期政治形势的是43.北宋中期,各
级官僚已达到17000人,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互相推诿,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针对这一情况,王安石釆取的主要措施是A.官员择优录用B.加强中央集权C.推行保甲措施D.取消世卿世禄44.“唐、
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围,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
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削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
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45.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
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46.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B.专制集权得到
了强化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47.元代的行省划分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种划分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抑制割据以加强集权D.扩大元朝的统治区域48.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
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C.契丹、党项、蒙古、女真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49.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
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50.《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这里的“内”是指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B.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51.北宋诗人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诗中的山
中遗宝指的是A.木炭B.煤C.石油D.铁矿52.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纸币经历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53.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
便”。这说明宋代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54.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
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55.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
庄客、农户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强化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D.自耕农阶层逐渐趋向发展壮大56.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谐音。古时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了做人的根本。后来,“忘八端”被讹传为“
王八蛋”。从材料中能得出的结论是A.儒家思想的法制化B.儒家思想的宗教化C.儒家思想的道德化D.儒家思想的哲学化57.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蔟;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A
.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D.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58.下图是南宋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漫画,描绘了济公头戴破帽、手持破扇、脚穿破鞋,不受戒律拘束,貌似疯癫的形象。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正统观念被画家抛弃B.心学重建了儒家精神
信仰C.市民阶层率性直爽的心态D.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59.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
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B.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60.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意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在科举考试中开设进士科并用本民族创制的文字答题的政权是A
.辽B.西夏C.金D.蒙古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61题16分,第62题24分,共40分)6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
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
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
上的成败。(8分)62.(24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
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材料三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
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
六部制的特点和历史作用。(8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