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30 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 页
  • 大小 25.007 K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30 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30 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30 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进行离线阅读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3.00 元
/ 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规范练30 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x,共(3)页,25.00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ca6af13bfeda2b075e9c896f3468f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考点规范练30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

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发现的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吏的任免等翔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2.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唐朝统治者设政事堂()A.加强中书省权力B.协调三省关系C.强化对三省监督D.增加文官人数答案: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解决中书门下两省各逞意气,相互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的问题。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协调三省关系,故选B项;三省长官仍然各负其责,其权力并没有得到加强,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对三省监督的强化,排除C项;

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文官人数增加的结论,排除D项。3.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其中布政使负责一省的民事,地位等同六部;后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布政使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

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的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布政使职权的变化,未体现地方行政权力扩大,故A项错误;布政使从地方最高

行政长官逐渐演变为由皇帝任命的巡抚的属官,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布政使职权的变化不能体现政治制度的成熟和地方机构办事高效,故C、D两项错误。4.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道,“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

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罪和罚的判决案必须由法官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典()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D.民主政治具有权力制约思想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议事会所

通过的罪和罚的判决案必须由法官送交陪审法庭”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权力制约思想,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并不能反映出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排除A项;题干材料论述的是权力制约关系,并没有体现审判流程的公开公正性,排除

B项;题干材料没有说明公民是城邦的主体,排除C项。5.英国议会选举法颁布于15世纪,之后实施了四百多年,直到1918年和1928年两次颁布新选举法后,才最终实现了不分性别和财产资格的成年公民选举制。这

表明英国()A.议会权力在曲折中提升B.民主政治发展具有艰巨性C.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D.国内封建势力异常强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选举法在颁布之后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才实现了不分性别和财产资格的民主选举,说明民主政治发展的艰巨性,故选B项

;材料并未提及议会权力,排除A项;英国议会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排除C项;1689年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封建势力异常强大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6.1947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

”;1948年2月作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地(的)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C.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D.中国共产党

进行新的政治制度的探索答案:D解析:根据时间信息“1947年11月”,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1947年

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故D项正确。7.下面是不同版本《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1978—2012年的部分新词

汇统计表。表中内容主要反映了我国()年代及版次收录的部分新词1978年第1版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1996年第3版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A.

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D.工作着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C解析:题干表格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

体制改革的深化,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私营经济所占比重较小,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故B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实现工作着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D项错误。8.司马迁在《史记

·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记载:“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C.最终必然会失败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答案:B解析:

题干材料中司马迁认为商鞅变法违背“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导致人们“知利而不知义”,因此两人都认为商鞅变法强调法治,忽视道德教化,故选B项;题干材料只反映出商鞅变法遭到反对,没有体现出“普遍反对”,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商鞅变法的失误,而非变法的结果,排除

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社会混乱,排除D项。9.明朝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放松对农民的人身

控制C.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简化了赋税征收标准,主要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不一定能够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排除A、C两项;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10.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认为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小农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基于该认识,当时在农村采取的措施是()A.土地改革B.成立农业合作社C.包干到户D.发展乡镇企业答案:B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可知措施是对农业进行改造,即成立农业合作社,故选B项。11.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棉花、畜产业、林产品等的收购价格也逐步

提高;同时,粮食销价一律不动,群众生活必需的其他农产品的销价,也要基本保持稳定。政府的举措()A.使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达到平衡B.导致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大大增加C.极大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打破了价格领域的计划体制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农村经济政策调整,主要是对农业的调整,体现不出国

民经济的比例达到平衡,故A项错误;农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故B项错误;政府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故C项正确;当时,价格依然是国家统一制定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

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

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

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参考答案:(1)评述: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

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

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