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新高三上学期8月暑期综合训练(四)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12)页,188.48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9c6c769b8a45c997cdb3abdd14b33f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孟津一高2022届高三暑期历史综合训练四1.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旧上海由殖民者强行占地建造供其赌博享乐的跑马厅改建为人民公园、人民大道和人民广场。人民政府旨在()A.开启大城市规划改造的新局面B.构建与新政权一致的
意识形态C.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D.清除西方殖民主义的历史痕迹2.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衢巷狭隘”为由对坊墙整修,并设置了咚咚鼓以警昏晓。到仁宗景祐年间,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这说明在宋代()A.政府态度决定“
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B.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C.政府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D.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3.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认为,要使行政部门强而有力,必须将行政权集于一人,
“一人行事,在决断、灵活、保密、及时等方面,无不较之多人行事优越得多。而人数越多,这些好处就越少”。由此可见汉密尔顿()A.强调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B.认为民主政治会降低效率C.反对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D.主张加强总统的行政权力4.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
把经济部门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A.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B.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C.建成了典型的社会福利
国家D.缓解了经济“滞胀”的局面5.“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A.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制度化B.中枢机构异变
利于皇权加强C.制衡机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中央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6.唐朝前期,敕授官的范围包括员外郎、监察御史、起居郎、拾遗、补阙等官职。这些官职原本由吏部任命,后来逐渐从吏部铨选中分离出来,转由宰相访择和举荐,由皇帝以敕书任
命。这一变化说明()A.科举选官扩大官吏来源B.吏部的职权被宰相侵夺殆尽C.封建专制皇权有所加强D.皇帝和宰相的矛盾趋于缓和7.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
”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8.元朝行省官员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
式,处理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行省的军事权,由中央专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据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A.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B.改变了绝对专制
的政治大环境C.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强化了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9.明初,“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称之。马皇后从旁惎之曰:以此众叛,何事不成?上惧然,因招其家长至,将以事诛之”。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后宫干政影响政治稳定B.中央政
府打压民间势力C.宗族势力经常聚众叛乱D.明初中央集权面临挑战10.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B.
政府权力运行产生异化C.内阁法定地位丧失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11.轮船招商局筹办之初,李鸿章定下“官督商办”的帽子。1873年唐廷枢任总会办后,一方面清理官方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还清官方投资,并声称:“嗣后商务由商任之,盈亏商认,与官无涉。”这反映了()A.清政府对洋务企业的管理松弛B.
民用工业筹办受政府刻意阻挠C.官督商办形式不利于政府获利D.轮船招商局积极迎合时代需求12.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特别是在祭器中发现,贯穿西周13位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不再出现让“神”决定一切的内容,更多的是围绕着赞美天佑、颂扬美德、军功记事、分封田亩、世代历史、先王训
政等。这表明,西周时期()A.青铜铸造艺术得到发展B.国家管理意识发生改变C.“德治”思想开始出现D.血缘宗法政治体系完备13.据载,北宋时期,宋真宗(968-1022年)经常亲临佛寺,进渴参拜,以示崇敬;同
时,他也大兴土木修建道观,甚至专门设立道教节日,令天下士民庆祝。这反映出当时()A.三教并行局面被打破B.佛道思想成为官方哲学C.教化手段呈现多元化D.儒学社会基础严重削弱14.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
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
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5.手艺式手工业是明清江南市镇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手工业形式。手艺工匠拥有简单的生产工具,以流动或者定点的形式为消费者进行订货加工,其原料与产品都很少出入市场。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手艺式手工业()A.自然经济色彩相
当浓厚B.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C.工匠缺乏基本人身自由D.技术传承具有开放性的特点16.1917年12月,北京政府税务处宣布:“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担出口正税银1两外,其应纳50里内常关税(货物经过内地交通要道、关隘等地方的通过税)项,准予一体豁免,以三
年为限,限满再行酌定办法。”这一规定()A.加速了民族工业近代化进程B.表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C.增强了国货土布市场竞争力D.旨在改善对外贸易不利境地17.20世纪70年代以后,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
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这说明()A.政府应强化对市场的监管B.国家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C.福利制度需要进一步强化D.应做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18.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
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19.两河流域、印度河流
域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这凸显出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A.多元一体的格局特点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C.厉行专制的集权意
识D.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20.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既有大小之别,又有周族姬姓和他族异姓的不同。姬姓封国不仅数量众多,且大多数都被分封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这说明,周初分封()A.完全继承了商代地方管理体制B.促进了社会等级秩序基本形成C.强化了“家天下”的政
治统治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21.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制的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官员,都由王安石精心挑选。王安石这
一举措()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B.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D.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22.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伽马
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以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航海结果B.社会制度不同决定对外政策差异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23.1841年12月,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指
出:“(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认为是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该看法()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夸大了文化观念的影响C.说明了英国侵略的真正目的D.强调了中英冲突的偶然因素24.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在华的外
国传教士纷纷向各自国家的驻华公使要求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这表明当时在华的外国传教士()A.为本国的殖民扩张服务B.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C.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D.要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25.1962
年,中日双方以民间形式签订发展长期贸易的备忘录,“备忘录贸易”成为当时中日贸易的主要形式。这种方式()A.实现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B.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C.解除了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体现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灵活26.1973年5月,美
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的问题已经解决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C.
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的精神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27.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政府将采煤、电力、天然气、铁路、民航、电报与电话、水路、钢铁等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这反映出当时英国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A.国家大力干预经济B
.构建计划经济体制C.缩减福利开支D.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学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
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学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9.“异
域之眼”看中国朝鲜王朝与清朝保持着频繁的使节往来,其来华使节回国后要向国王汇报出使情况,从而留下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记闻(“燕行录”),对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都有详略各异的记述。对比两国史料,有助于我们丰富对历史的理解。例如:中国史料摘编朝鲜史料摘编康熙五十一年以“朱熹升配大成殿东序为
十一哲”,以兹表彰。乾隆五年下诏说,程朱之学“得孔孟之心传……循之则为君子,悖之则为小人;为国家者由之则治,失之则乱,实有裨于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雍正皇帝在上谕中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嘉庆年间,朝鲜
学者柳得恭来中国购朱子书,拜访纪晓岚。纪告诉他:“迩来风纪趋《尔雅》、《说文》一派,此等书遂为坊间所无,久为贵副使四处托人购之,略有着落矣……此数书多在南方,故求之不易。”他感慨“程朱之学不讲,似已久矣。”当朝鲜使臣看到北京王公贵族公然到隆福寺等地开店买卖牟利的时候,做诗句云:“车声马迹厂
西东,金宝珠玑四海通。百队旗亭谁是主?王公多是数缗翁。”(1)中朝两国的上述记载有哪些不同?请简要说明。(2)依据材料,简述“燕行录”的史料价值。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历史漫画可以叙史解史。它往往针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使用夸张、比喻、寓意、突出细节等方式,集中
反映特定的历史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解释与看待历史的立场。下图是1950年苏联漫画《联合国的和声》,其中蕴含着历史内容和历史寓意。(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漫画中包含的历史背景、历史内容和符合史实的寓意。(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漫画所揭示的联合国状况是怎样
被打破的。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权的巩固。题干材料“人民公园、人民大道和人民广场”强调的是人民主权,是为了构建与新政权一致的意识形态,故选B项;“开启”的说法无法体现,故排除A项;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是在人民
代表大会召开后,故排除C项;材料中人民政府的做法,主要是加强对人民主权意识的认知,不是为了清除西方殖民主义的历史痕迹,故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从“对坊墙整修”“设置
了咚咚鼓以警昏晓”到“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再到“不闻金鼓之声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对商业的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选C项。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政治制度建设。材料只涉及行政权力,且“高度集中”与美国的资产
阶级制度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行政权由一人掌握,没有体现民主政治会降低效率,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内容,故C项错误;在美国三权分立制下,行政权归总统,由“要使行政部门强而有力,必须将行政权集于一人”
,可知汉密尔顿主张加强总统的行政权力,故D项正确。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政府职能的转变。据“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的是日本政府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
的某些经验,并没有涉及计划和市场的问题,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日本政府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并不能说明日本建成了典型的社会福利国家,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的局面出现于20世纪70年
代,故D项错误。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朝时期的三省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尚书职权显要,材料反映魏晋置中书分其权,南朝又设门下,尚书地位进一步削弱,这一变化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B项。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官
吏的选拔。根据材料“逐渐从吏部铨选中分离出来,转由宰相访择和举荐,由皇帝以敕书任命”可知,唐代敕授官的范围扩大,说明皇帝加强了对官员的任命权,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任官权的变化,并不是选官制度,故排除A
项;材料提到任官权被皇帝侵夺,并不是宰相,故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皇帝权力的扩大,并不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君主专制。根据材料“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
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可知宋代中枢机构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故选A项。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行省官员有
较大权力但不能独立行使,军事权、财政权由中央掌握,这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问题,未涉及专制问题,且绝对专制的大环境没有改变,排除B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
,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由“上惧然,因招其家长至,将以事诛之”,可见此事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政局是否稳定,故排除A项;“以此
众叛,何事不成”是一种假设,无法说明宗族势力经常聚众叛乱,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故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宦官专权。明后期宦官在中枢权力运行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即政府权力运行出现异化,故选B项
;宦官依附于君主,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异化表现,故排除A项;内阁自建立伊始起就没有获得法定地位,故排除C项;明后期政令的下达需经过皇帝一太监一管文书官一内阁等多道程序,行政效率低下,故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材料“嗣后
商务由商任之,盈亏商认,与官无涉”可知改革清理了官府因素,积极融入市场,迎合时代需求,故选D项,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轮船招商局经营方式的变革,并未涉及政府刻意阻挠筹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是否有利于政府获利,排除C项。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治国
思想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不再出现让“神”决定一切的内容,更多的是围绕着赞美天佑、颂扬美德、军功记事、分封田亩、世代历史、先王训政等,将社会注意力从“以神为旨、为纲
”转向“以人为本”,强调德治,这反映出国家管理意识的改变,故选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青铜铭文的内容,并不能反映当时青铜铸造艺术的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了西周的“德治”思想,但不能表明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德治”思想
,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血缘宗法政治,故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三教,排除A;B、儒学是正统,排除B项;C、材料反映出宋代通过佛教、道教的教化功能,加强社会管理,故选C;D、儒学社会基础严重削弱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
。故选:C。14.答案:A解析:从材料《辛丑条约》的内容,可知列强企图继续保持在中国的特权和地位,故A项正确;列强扶植清政府抵制人民反抗,是表面现象,其主要目的是将清政府作为其控制中国的工具,以维护其在华利益
,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可知列强的主要目的不是瓜分中国,故C项错误;修复形象改善和中国的关系是其伪装,列强的主要目的是将中国作为其掠夺的殖民地,故D项错误。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手工业的特点。“原料与产品都很少出入市场”说明手艺
式手工业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即自然经济色彩相当浓厚,故选A项;从手艺式手工业产品很少流入市场,可知其并不符合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排除B项;“以流动或者定点的形式为消费者进行订货加工”说明明清江南市镇手艺工匠可以自由流动,拥有基本的人身自由,排除C项
;与其他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传承方式相似,手艺式手工业大都在家族内部传承,具有封闭性,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免税规定有利于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降低了国货土布的成本,增强了国货土布的市场竞争力,C项正确;
北京政府对土布的免税规定,虽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也延缓了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A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展的,B项错误;材料中的规定与改善对外贸易不利境地关系不大,D项错误。1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后,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故选B项;“滞胀”现象出现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政府应该放松对市场的监管,排除A项;“滞胀”现象出现,政府需要缩减福利开支以减轻财政负担,排除C项;“滞胀”现象出现之前就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政策,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
根据材料“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
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更无使用之痕迹”等信息可知,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
论,故B项错误;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1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特点。相较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中华文明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表明在中华文明范围内出现了多个文明中心,如黄河中游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的赵宝沟文化,说明中
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多元一体的格局特点,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未涉及民主思想,故排除B项;“专制的集权意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故排除C项;中华文明形成之初还未出现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故排除D项。2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根据
材料“姬姓封国不仅数量众多,且大多数都被分封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可知周初分封同姓诸侯,在数量及分封地域的重要性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强化了“家天下”的政治统治,改变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故A项错误,选C项;社会等级秩序与材料涉及的同姓与异姓诸侯封国
的战略地位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分封制下,诸侯直接管理地方,不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排除D项。2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为减少变法阻力,绕
过以前的机构和官员,设置一些新的官员和机构,这会导致官僚机构膨胀,额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目的在于提高行政效率,材料中没有体现减少决策失误,故排除A项;“保证了”夸大了这一做法的作用,
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北宋推行二府三司制,材料中的举措并未改变北宋中枢决策方式,故排除C项。2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环境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郑和带回的珍宝多用于皇室收藏或赏赐,西方航海家带回的珍宝进入市场以获利,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是
小农经济为主,商业不受重视,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私有财产受到保护,故选D项;材料无法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结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珍宝的流向,不是对外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方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排除C项。2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磕头
”,这一看法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但将这一冲突视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夸大了文化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排除A项;英国侵略的真正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由“亚当斯……认为是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可知,他认为鸦片战争
是中西文化观念冲突的结果,而不是偶然因素,排除D项。2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的目的。由材料可知外国传教士支持列强趁机扩展在华势力,说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是为本国的殖民扩张服务的,故A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列强势力范围的划分,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关于中西文化冲突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外国传教士支持本国扩展在华势力,深入内地传教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25.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1962年,中日双方以民间贸易的方式进行交往,即中日双方建交
之前,中国与日本已有交往,这体现了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灵活,故选D项。1972年中日建交后,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材料中现象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信息仅涉及中国与日本民间
贸易往来,无法体现当时西方解除了对华经济封锁,排除C项。26.答案:C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指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材料中尼克松未在报告的中国一章谈及台湾问题,也未使用“中华民国”这一称呼,实际上是坚持了此
公报的精神,C项正确。中美两国有关台湾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A项错误;材料只是尼克松对国会作的报告,无法说明美国在具体的外交行为中是否遵守“一个中国”原则,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两国建交障碍已清除,D项错误。27.答案:A解析:20世
纪四五十年代,英国政府将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这体现出当时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故A项正确;二战后,英国等西方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是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非构建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缩减福利开支,故C项排除;在英国,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故D项排除。28.答案:示例: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
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
同构性。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
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29.答案:1.不同:内容方面,中国史料体现的是清朝在思想上推崇程朱理学,将其作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思想;经济上仍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朝鲜史料则体现出清朝在思想上不重视程朱之学,其书籍都不易购买;
经济上贱商传统有所改变,王公贵族也跻身商人之列以求牟利。涉及的时间和观察视角方面,中国史料为康雍乾三位皇帝的行为或诏令,体现的是官方和统治者的意志;而朝鲜史料记录的则是其来华使者观察到的嘉庆年间民间和社会的情况。2.价值:“燕行录”大体为“当时人记当时事”,是朝鲜人对中国认识的一手史
料,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其内容广泛,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多个方面;记录了丰富的历史细节,为今人提供了许多富有现场感的珍贵资料;可以弥补中国史料的不足,中外史料互证有利于推进对清朝历史以及中朝关系史的研究。解析:30.答案
:(1)历史背景: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冷战;二战后美国实力膨胀,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主导地位。历史内容及寓意:手风琴弹奏者代表美国,暗示美国凭借强大实力控制联合国;手风琴键钮代表着受美国支配的国家;漫画寓示联合国成员国受到美国的操控和支配,成为美国的随声附和者。漫画揭示了当时美国操纵联合国、推行
霸权主义的局面。(2)20世纪60年代,随着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陆续加入联合国,使得联合国发生了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变化,美国难以继续按自己的意志任意操纵联合国;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团结起来,充分利用联合国舞台,与西
方大国进行对话和斗争,取得一定的成就;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一步打破了美国对联合国的操控。解析:本题考查联合国的发展、两极格局和美国霸权主义。(1)第一小问,历史背景可结合材料时间来归纳,从材料中可知《联合国的和声》是1950年苏
联的漫画,这一时期是美苏冷战的开始时期,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实力大增。第二小问历史内容和寓意,通过观察漫画,手风琴的操纵者头盔上有“US”字样,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在成立初期基本由美国控制
,由此可以推断:手风琴的操纵者是美国;琴键画成人物头像,代表的是被美国控制的各个联合国成员国;再结合手风琴的特点和声,寓指各个成员国在美国的控制下随声附和,深层次揭示了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现实。(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被打破的史实。需要结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
形成和发展演变来归纳。可根据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史实进行分析,主要要从美国霸权主义受到冲击的角度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