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737.053 KB
  • 2024-12-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7)页,737.05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3f6efaad1780f7b14e351d24f569d7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宁新华联学校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开学一、选择题1.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礼乐制的共同本质是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都体现大宗和小宗的关系C.都规定了地方服从中央D.都属于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周朝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社会的三大政治支柱

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因此D正确;A与礼乐制无关,排除;B符合宗法制的内容,排除;C符合分封制的内容,排除。故选D。2.自秦朝开始,中国形成了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其中,元朝中枢权力体系是()A.三省六部制B.二府三司制C.一省制D.三公九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

,书省是元朝文官机构的中枢系统,除了军队将领与监察系统以外的官员向皇帝上交奏折都需先通过中书省呈送,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中枢机构,二府三司是宋朝中枢机构,三公九卿是秦汉中枢机构,排除ABD项。故选C项。3.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的

本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加强B.中央官制简化C.君主专制强化D.行政效率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从三省六部制,到明朝废除丞相,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正确;材料强调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BD项不是本质问题,排

除。4.1376年,明太祖废除了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A.行中书省B.布政司C.都指挥司D.按察司【答案】A【解析】【详解】明太祖废除了元朝的行中书省,A项正确;B、C、D三个职务是明朝设立的,排除。故选A项。5.唐朝时,唐高宗、武则天修《氏族志》:“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这改变A.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强化了门阀士族政治C.引发了选官制度变革D.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可以看出,这些措施有利于扩大土族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起到了削弱旧门阀士族地位的作用,故选A;唐朝时

期“使军功入五品者,皆入士流”的规定削弱了旧门阀士族的地位,B错误;题干信息和选官制度无关,C错误;官僚政治体系确立于秦朝,D错误。6.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

可以用来直接研究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因此,本题中这组生动反映当时汉人胡食生活习俗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选项B正

确;从材料看不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饮食文化,不能反映出政权并立,排除C;材料无法看出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7.《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材

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哪一特点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自给自足D.土地私有【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五耕五耨”“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表明我国农业种植已经知道深耕、锄草、除害虫等,表明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A正确。男耕女织和自

给自足是农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没有涉及,B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是古文,并且学生大多没有农业生产的经验,材料中愿望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

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8.陌刀,唐代步兵所持长刀,锋利无比,斩击破甲效果极佳,在对抗突厥骑兵中屡建奇功。陌刀“锋利无比”主要得益于A.水排的发明B.灌钢法的应用C.筒车的使用D.风力水车

的推广【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朝时期我国发明灌钢法,灌钢法能够使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故选B;水排是冶铁鼓风工具,对兵器本身没有提升作用,排除A;筒车和水车都是水利灌溉工具,也和兵器铸造无关,排除C

D。9.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主要强调了A.商人获利的非法性B.商业发展的危害性C.农商并

重的必要性D.以商济农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中

可以看出,此段材料强调商业发展的危害性,故B项正确,C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发展商业的危害,没有体现出商人获利的非法性,故A项错误。点睛:材料“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是解题的关键,此段材料

强调重农抑商的重要性。10.《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A.破坏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

殖民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可以得出,所述为海禁政策的实施,破坏了经济发展,无法维持生计的沿海居民转为盗贼,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

,故C不正确;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1.天是中国先祖所信仰的神明。西周时期,“天”被说成是最终的裁决者,但“惟命不于常”,天命是可以改变的,并且天命改变与否的关键就是看是否保民,看民意如何。这反映了在古代中国()A.民本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B.天命观发生根本变化C.理性占据主导地

位D.神性让位于人性【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的天命观认为天命改变的关键是是否保民,即民意和天命相关,统治者需要关注民意,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A项正确;天命观的内涵延伸不等于天命观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天命观依然带有神秘色彩,不能认为其强

调民本就是理性占据主导,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图所示为元代政区。对图中标有“★”号的地区实施直接管理的机构是A.中书省B.腹里C.宣政院D.三司【答案】A【解析】【详解】图中标有“★”号的地区是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被称为腹里,但不

是由腹里管辖。故A项正确,排除B;C项管理的是西藏地区,排除C;D项是管理财政的,排除D。13.《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

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张居正强调自己作为内阁首辅权力

很大,能够“代帝执政”。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内阁权力不断加大,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内阁不是丞相,没有法定的地位,排除AB项;C项只是对材料表面的解读,不是本质的理解,排除C项。14.汉初选官沿袭秦制,重在军功,故“公卿多起于屠贩

”。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汇武帝时,开始推行“以儒取士”的察举制,并逐渐发展成为完善的选官制度。汉武帝此举A.旨在解决西汉的王国问题B.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C.践行了“天人感应”理念D.适应了集权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

】汉初的军功地主兴起主要和建立新王朝有关,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主要是为了选拔治国人才,并且推动儒学地位的确立,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D正确;察举制并不能解决王国问题,A排除;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品行,人为因素较大,不利于削弱士族的

势力,B排除;天人感应强调的是天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材料无关,C排除。故选D。15.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

C【解析】【详解】依据图片可知,官员上朝经历了由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说明了臣下地位越来越低,君主权力越来越大,反应了专制皇权的日益加强,所以选C;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问题,A属于中央集权问题,排除;明朝设立内阁,B时间不能全面覆盖材

料涉及的时间段,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6.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A.物种交流之

路B.商贸流通之路C.文明交流之路D.政治交往之路【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可以得出,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之路,C项正确;A、B两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材料不涉及,排除。故选C。17.汉画像石是研究两汉历史的宝贵实物资料。如图是1952年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镇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铁农具和牛耕的开始使用B.二牛抬

杠式的耦犁始于东汉时期C.耕犁安装犁评便于不同耕作需要D.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较大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画像石反映的是二牛一人的铁犁牛耕模式,耕作方式在发展,说明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较大进步,故答案为D项;A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耦犁在西汉时期出现,排除B项;安装犁评

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排除C项。18.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据此可知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定窑的发展历史。A选项说法错误,制瓷技术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C选项说法正确,可从定窑的变迁过程中得出;D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19.明清时期,晋商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业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这表明晋商A.促进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开始打破商业交

往的时空限制D.促成纸币“交子”的流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晋商经营……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得出晋商促进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答案为A;宋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B错误;宋朝打破了商业交往的时空限制,C错误;“交子”出现

在北宋,D错误。2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者,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反映出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为此,孟子主张A.用礼乐来规范人

的行为,使人向善B.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获得精神自由C.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大人的善性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仁政”,故C项正确;“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

为,使人向善”是荀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获得精神自由”是庄子的思想,故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思想,故D项错误。21.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

哉?”这表明他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占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说明郡县制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故C

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王夫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盛衰论,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22.自秦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政制的经典架构被明太祖拆散。“然继体之君长于深宫,鲜习政事,凡六部

所奏呈者,无法裁决,于是不能不重用作为顾问机关之殿阁大学士,因之,‘票拟’之制行矣,‘内阁’之制成矣。”据此可知,明代A.君主专制的需要致使行政机构的变革B.以“人治”为本的政权特征开始突显C.内阁由顾问发展至王朝最高权力机关D.政治体制逐渐趋于多元化和固定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

明太祖因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废除自秦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丞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明太祖的继承者们也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设立了内阁,故答案为A项。B项错在“开始”,排除;内阁在明朝不是法定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点睛】明朝初年废除宰相制度,逐步形成内阁制

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23.清朝雍正帝时期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官制是()A.内阁B.南书房C.议政王大臣会议D.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得

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答案为D项。明朝内阁的形成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不符合“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南书房设立后,形成中枢机构一分为三的三足鼎立局面,但不

符合“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排除C项。24.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

高达64.44%。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C.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D.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

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宋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没有涉及文化重心的转移,

也不能够导致文化重心的南移,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布衣比例的上升不一定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但不代表科举制是选官的唯一途径,也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25.《朱子文集

》中记载,南宋朝廷明确下令“监司(监察官)明谕州郡,州郡明谕属邑,不必留心民事,惟务催督财赋,此民力之所以重困之本”。该诏令A.导致阶级矛盾空前激化B.表明监司职能有所调整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调整了地方的行政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监司原本是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吏

,但到南宋时,监司的主要职责是“催督财赋”,由此体现了职能的调整,所以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所以A错误;材料是南宋朝廷下发的诏令,没有涉及影响和效果,因此无法得知是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

体现地方行政秩序的调整,所以D错误。26.唐人张籍《贾客乐》诗:“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这一史料反映出A.商人和农民的生存状态极为恶劣B.农民因羡慕商人地位而弃农经

商C.商人受抑制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观D.唐朝政府对商业由打压变为鼓励【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可知,商人不在县籍中,商人仍然受到抑制,故选C;材料主要反映商人的情况,无

法体现商人的生存状态极为恶劣,排除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并非羡慕商人地位,商人的地位不高,排除B;唐朝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点睛】27.下表是北宋初年政府下达的一系列命令。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北宋统治者时间内容宋太祖乾德

四年(966年)自今百姓能广植桑枣开荒田者,并令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江浙等路……民多流亡弃地,遂为旷土,宜令诸州籍其陇亩数,均其租……召游民劝为耕种宋太宗至道元年(995今年以来,天灾相继,民多转徙……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

民请佃,便为年)永业,仍与免三年租税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B.积极推行均田制度C.重视稳固统治基础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题干中未提及“减息”政策,排除A项;唐朝中期,均田制彻底瓦解,早于题干中的时间“北宋初年”,排除B项:图表中“今百

姓能广植桑枣开荒田”“召游民劝为耕种”“许民请佃”等信息表明,北宋初年,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北宋时期,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28.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

,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时尚未出现铁器,春秋时开始出现生铁,战国时铁器得到

推广。因此,题中的“剑”最早可能铸造于春秋时期,故选C。29.清代粤海关的行商作为获得政府特许专事对外贸易的商人集团,也承担着管理外商的担保责任。行商负责征税,并须向政府提供海外珍奇。某家行商一旦破产便会被流放到伊犁,同时其它行商须代其偿债

。这说明行商A.具有官商双重性质B.垄断国内外贸易C.商业经营范围广泛D.阻碍了社会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清代粤海关的行商既要负责商业贸易,同时也要管理外商和负责征税,由此可知行商具有官商双重性质

,故选A;垄断国内外贸易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根据材料没有体现行商的商业经营范围,排除C;行商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社会进步,排除D。30.在汉高祖要求下,陆贾著《新语》十二篇,总结秦亡汉兴教训。文帝时贾谊著《过秦论》《治安策》、贾山著《至言》,都对历史经验作了深刻的

总结。这些作法A.体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B.促成了私家撰史的风气C.推动了士人政府的形成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能力【答案】B【解析】【详解】陆贾等人著书立说,总结秦亡汉兴等历史的经验教训,促成了后世私家撰史的风

气,B项正确;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深刻总结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不符,A项错误;贾谊等人的历史著述与士人政府的形成无关,C项错误;知识分子总结国家管理的经验教训,并不能直接提升国家治理的能力,D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31.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

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材料三在明代的君臣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

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做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君主为是。明代士大夫虽国官职不

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据材料二,结合汉、唐史实说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3)据材料三,指出

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答案】(1)从血缘世袭到君主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旧贵族衰落,新贵族和士人阶层产生。(2)说明: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3)明代

士大夫具有较张的政治原则性,恪守‘礼”念;明代士大夫参政意识提高,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丞相制度被废除,明代君臣缓冲机制的缺失;君主强化权力,对臣下控制日趋严格。【解析】【小问1详解】依据材料一信息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得出从血缘世袭到君主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旧贵族衰落,新贵族和士

人阶层产生。【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儒学取得正统地位……抑制皇帝的私欲”得出: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依据材料“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小问3详解】依据材料三依据材料

一“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在士大夫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做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君主为是”,并结合“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及其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明朝君臣冲突的主要原因,即

明代士大夫具有较张的政治原则性,恪守‘礼”念;明代士大夫参政意识提高,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丞相制度被废除,明代君臣缓冲机制的缺失;君主强化权力,对臣下控制日趋严格。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是1995年发行的电话磁卡,卡上画面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天仙配》的故事发展脉络设计的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一有关七仙女和董永美丽传说的戏词可谓家喻户晓。材料二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董煟《救活荒民书》(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

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2)结合材料一图片信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突出特点?(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回答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答案】(1)铁犁牛耕。(2)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一家一户为单

位的家庭生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任意3点即可)(3)土地兼并。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可得了是小农经济

之下的铁犁牛耕。【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可得出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生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等。【小问3详解】根据“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

得出土地兼并。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

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使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教社2003年版118页(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情况如何?(2)宋代的二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的新阶段。请简要列举春秋

、战国、西汉、宋代儒家思想发展的概况。(3)这时期什么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答案】(1)发展情况: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或火药用途更加广泛;指南针应用于航海。(2)概况: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核心是“仁”和

“礼”;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儒家学说,主张实行“仁政”,治国以礼教;西汉时,董仲舒建立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新儒学,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宋代,程颢、程颐和朱熹等人将儒家学说发展到新阶段,形成以“理”或“天理”为

核心的理学。(3)成熟标志:元杂剧。【解析】【小问1详解】发展情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或火药用途更加广泛;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方面概括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情况。【小问2详解】概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核心是“仁”和“礼”;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儒家学说,主张实行“仁政”,治国以礼教;西汉时,董仲舒建立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新儒学,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宋代,程颢、程颐和朱熹等人将儒家学说发展到新阶段,形成以“理”或“天理”为

核心的理学等方面列举春秋、战国、西汉、宋代儒家思想发展的概况。【小问3详解】成熟标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杂剧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