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共(31)页,1.36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af9fa715f7e330bc82fc45fdcd90ff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期末生物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1.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
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C.T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D.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2.某二倍体生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核DNA分子数为Q。
下列有关该生物其他细胞染色体和核DNA数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核DNA数为QB.精原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2,核DNA数等于Q/2C.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2,核DNA数为Q/2D.精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2,核DNA数为Q/43.摩尔根运
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B.作出的假设一“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C.演绎和推理——“红眼雌雄果蝇杂交,子代出现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雄=2:1:1”D.得出
结论——“控制白眼果蝇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4.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某细菌进行蛋白质合成时,多个核糖体串联在一条mRNA上形成念珠状结构——多聚核糖体(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密码子一氨基酸:AGC一丝氨酸;GCU一丙氨酸;CGA一精氨酸;UCG一丝氨酸)A.图1所示结构可以缩短合成一条肽链所需的时间B.图1所示mRNA的右侧为3'端C.图2中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为精氨酸的D.测定发现图1的mRNA中C
占24%,则DNA中T所占比例为26%5.下列关于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描述,正确的是()A.纯合子和纯合子杂交的后代都是纯合子B.杂合子和杂合子杂交的后代都是杂合子C.杂合子基因型中可以存在多对基因纯合的现象D.杂合子的每对基因都是杂合的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型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协同进化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相互作用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D.少量普通棉与抗虫棉混合种植可减缓棉铃虫种群中相应抗性基因频率的上升趋势7.某基因型
为AaXᵇY的二倍体雄性动物(2n=8),1个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引起1个A和1个a发生互换。该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两个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时期细胞中会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B.乙时期细胞中发生了等位基因
A和a的分离C.该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该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会产生基因型两两相同的4个精细胞8.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A.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C.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D.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9.金鱼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观赏鱼品种,其祖先是野生鲫鱼,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金鱼已
陪伴着人类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下图所示为我国科学家培育金鱼新品种的一种方法,已知正常受精过程中,精子能激活处于减Ⅱ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使其完成减数分裂Ⅱ并排出第二极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紫外线处理后的精子的染色体可能没有进
入次级卵母细胞B.图中的金鱼二倍体新品种的培育主要应用了基因突变原理C.低温阻止第二极体排出的原因可能是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D.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所获得的金鱼二倍体新品种一般为纯合子10.如图为摩尔根等人
研究并绘出的果蝇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位置示意图,由图分析,正确的是()A.控制果蝇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B.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互换,则某些等位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D.位于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
染色体上都存在等位基因11.下图是几种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3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B.雄性蝗虫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不存在X染色体C.雌鸡的一个染色体组由
39条染色体构成,这39条染色体上所含DNA各不相同D.雄性蜜蜂的体细胞中可能有两个染色体组12.在血液中的含氧量降低时,人体的野生型EPASI基因被激活,触发生成更多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以增加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在高海拔地区,野生型EPASI基因的持续高表达会导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过度增多,
增高血液粘稠度,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发作。由于藏族人体内存在EPASI突变基因,使得他们在高海拔地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水平只会适度提高,避免了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过度增多引起的一些副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EPAS1突变基因可能是适应高海
拔低氧环境的关键基因B.推测EPASI突变基因在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中的基因频率远高于低海拔地区人群C.高海拔低氧环境对人类的持续选择,可使人群中EPAS1突变基因的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高海拔低氧环境诱发人体EPAS1基因产生相应的适应性突变13.关于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多种多样的,下列相
关说法错误的是()A.通过动物的骨骼化石可以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B.蝙蝠的翼和鲸的鳍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它们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C.人和鱼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和有尾的阶段,这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
说D.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差异的大小可以反映亲缘关系的远近14.果蝇的刚毛与截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D、d表示),为探究刚毛和截毛的遗传规律,用纯合果蝇为亲本进行如下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亲本组合F1表型F2表型及比例实验一刚毛(♀)×截毛(♂)刚毛♀刚毛∶♂刚毛∶♂截毛=2∶1∶1实验二刚毛(♂)×截毛(♀)刚毛♂刚毛∶♀刚毛∶♀截毛=2∶1∶1A.刚毛为显性性状,截毛为隐性性状B.若
仅考虑实验一,可排除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可能C.若仅考虑实验二,可排除D(d)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可能的的D.让实验一中F1雌果蝇与实验二中F1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雄果蝇全为截毛15.下列有关教材生物学实验及实践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性状分
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小桶内彩球的总数必须相同,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彩球的大小和形状必须相同B.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践活动中,宜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例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C
.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所有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数均加倍,而其它细胞染色体数目未加倍D.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从抑菌圈边缘挑取细菌培养,抑菌圈的直径会逐代变大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16.图为哺乳动物细胞某时期分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细胞中发生了基因重组B.该细胞为精原细胞C.该细胞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数目
为体细胞的一半D.该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17.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发病情况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B.各类遗传病在青春期发病风险都很低C.早期胎儿不含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D.图中的遗传
病均可通过基因检测来确定胎儿是否患病18.遗传印记是因亲本来源不同而导致等位基因表达差异的一种遗传现象,DNA甲基化是遗传印记重要的方式之一。印记是在配子发生过程中获得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得以维持,在下一代配子形成时印记重建。下图为遗传印记对鼠的IGF2基因(存
在有功能型A和无功能型a两种基因)表达和传递影响的示意图,被甲基化的基因不能表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亲代雌、雄鼠的表型不同,但基因型均为AaB.亲代雄鼠未甲基化的a基因来自它的母方C.配子形成时的印记重建为基因甲基化D.亲代雌鼠与雄鼠杂交,子代小鼠的表型及比例为生
长正常鼠:生长缺陷鼠=1:119.蝙蝠是现存携带病毒较多的夜行性哺乳动物,这与其具有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高体温(40℃)和强大的基因修复功能有关。蝙蝠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现生种共有约1400种,我国约有104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
相互选择、协同进化B.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可体现蝙蝠对夜行环境的适应C.变异病毒仍然可导致蝙蝠死亡,说明适应是相对的D.1400种蝙蝠的全部基因构成种群的基因库20.如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遗传
病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若Ⅰ-2为纯合子,则Ⅲ-3是杂合子C.若Ⅲ-2为纯合子,可推测Ⅱ-5为杂合子D.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为1/321.NO3-和NH4+是植物利用的主要无机氮源,二者的相关转运机制如图所示。当NH4+作为主要氮源时,会引起细胞内
NH4+积累和细胞外酸化,进而抑制植物生长,这种现象被称为铵毒。已知AMTs、NRT1.1和SLAH3是膜上的转运蛋白。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分析,NH4+通过AMTs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NO3-通过NRT1.1进入细胞的
方式是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2)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引起铵毒的分子机制是___________。在农业生产上,为缓解铵毒可采取的施肥措施是___________。(3)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
拟南芥以硝酸铵(NH4NO3)为唯一氮源时,对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请设计实验验证拟南芥存在这种偏好性。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22.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
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1)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___,该植物种群自由交配一年后Aa的个体
占___,此时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2)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___,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___。A.B
.C.D.(3)若当地有种害虫以该植物为食,为了保证该植物的正常生长人为施加某种农药,随着使用次数增加农药效果变差,请尝试用自然选择学说模型来解释该现象___。23.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跟北美浣熊等浣熊科动物拥有共同起源,大熊猫则跟亚洲黑熊等熊科动物关系
更近。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小熊猫虽常年生活在树杈上,但金钱豹也同样擅长爬树,是其首要天敌,可捕食小熊猫。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以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科学家认为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的原因是他们之间存在___隔离。(2)大熊猫属于哺乳纲中的食肉动物,可其食物中99%都是竹子,这与它发达的臼齿有关,科学家是可以通过___证据判断大熊猫进化过程中臼齿出现的时期。小熊猫和大熊猫在食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___的结果。(3)金钱豹存在,在客观上对小熊猫种群的发展起到了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有利于___(填“增加”或“减少”)物种多样性。(4)某调查团队
对四川一个野生大熊猫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为DD和dd的大熊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大熊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大熊猫野生
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理由是___。24.如图为某家族中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受等位基因A和a控制,乙病受等位基因B和b控制,已知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病。不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
,下列遗传病与乙病的遗传方式一样的是___(填序号),下列遗传病属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是___(填序号)。的A.白化病B.外耳道多毛症C.红绿色盲D.抗维生素D佝偻病E青少年型糖尿病F.镰状细胞贫血病G.猫叫综合征(2)II-4和
III-2的基因型分别为___。(3)Ⅱ-5和Ⅱ-6再生育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4)假定甲病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100,则Ⅲ-6和Ⅲ-7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___。(5)据图___(填“能”或“不能”)确定
Ⅲ-5的一个甲病致病基因来自I-1,理由是___。25.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其它小动物、昆虫等,而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
潜力。回答下列问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现存大熊猫与小熊猫进化的原材料是____,其中的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的原因是____;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的原因是_____。(2)大熊猫和小熊猫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____
____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的结果。(3)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熊猫的祖先也是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_______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
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_____。(4)某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几年后对该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AA的个体占3
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该种群______(填“发生”或“没发生”)进化、原因是________。.高一期末生物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1.下列关于遗传学发
展史上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C.T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D.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答案】B【解析】【分
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
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3、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详解】A、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
”,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B、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B正确;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D、孟德
尔通过观察分析豌豆杂交实验,归纳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当时被称为遗传因子,没有提及基因,D错误。故选B。2.某二倍体生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核DNA分子数为Q。下列有关该生物其他细胞染色体和核DNA数的叙
述正确的是()A.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核DNA数为QB.精原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2,核DNA数等于Q/2C.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2,核DNA数为Q/2D.精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2,核DNA数为Q/4是【答案】D【解析】【分析】某二倍体生物
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核DNA分子数为Q,说明该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为P,核DNA分子数为Q/2。【详解】A、某二倍体生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核DNA分子数为Q,说明高度分化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
,核DNA数为Q/2,A错误;B、精原细胞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核DNA数是相等的,所以精原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核DNA数等于Q/2,B错误;C、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Ⅰ后,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为P/2(减数分裂Ⅱ前、中期)或P(减数分裂Ⅱ后期)
,核DNA数为Q/2,C错误。D、精细胞属于减数分裂Ⅱ形成的,故经过减数分裂Ⅱ染色体数目为P/2,核DNA数为Q/4,D正确。故选D。3.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B.作出的假设一“控制白眼的基因
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C.演绎和推理——“红眼雌雄果蝇杂交,子代出现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雄=2:1:1”D.得出的结论——“控制白眼果蝇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内容:通
过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问题--根据假说,演绎推理--通过实验,验证推理--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详解】A、摩尔根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A正确;B、根据白眼果蝇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摩尔根提出了控制白眼的是隐性基
因,且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B正确;C、红眼雌雄果蝇杂交,子代出现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雄=2:1:1,这属于实验现象,C错误;D、摩尔根利用F1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进行测交,验证假说,得出结论,控制白眼果蝇的基因
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D正确。故选C4.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某细菌进行蛋白质合成时,多个核糖体串联在一条mRNA上形成念珠状结构——多聚核糖体(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的。(密码子一氨基酸:AGC一丝氨酸;GCU一丙氨酸;CGA一精氨酸;UCG一丝氨酸)A.图1
所示结构可以缩短合成一条肽链所需的时间B.图1所示mRNA的右侧为3'端C.图2中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为精氨酸D.测定发现图1的mRNA中C占24%,则DNA中T所占比例为26%【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为翻译的过
程,在细胞质中,翻译是一个快速高效的过程。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详解】A、图1代表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
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A错误;B、图示翻译过程中,各核糖体从mRNA的5'端向3'端移动,而右边肽链较短,左边肽链较长,说明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到左,所以图1所示mRNA的右侧为5'端,B错误;C、图2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GCU,对应的密码子为CGA
,所以其携带的氨基酸为精氨酸,C正确;D、测定发现图1的mRNA中C占24%,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则DNA的模板链中G所占比例为24%,无法计算DNA中T所占的比例,D错误。故选C。5.下列关于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描述,正确的是()A.纯合子和
纯合子杂交的后代都是纯合子B.杂合子和杂合子杂交的后代都是杂合子C.杂合子基因型中可以存在多对基因纯合的现象D.杂合子的每对基因都是杂合的【答案】C【解析】【分析】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例
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作纯合子。【详解】A、纯合子和纯合子杂交的后代也会出现杂合子,如基因型AA和aa的杂交后代均为杂合子Aa,A错误;B、杂合子
和杂合子杂交的后代会出现纯合子,如基因型Aa的杂交后代中既有杂合子Aa也有纯合子aa和AA,B错误;C、杂合子基因型中可以出现一对或多对基因纯合现象,如基因型AABb、AABBCc,C正确;D、杂合子基因型中可以出现一对或多对基因纯合现象,如基因型AABb、A
ABBCc,并不是每对基因都是杂合的,D错误。故选C。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型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协同进化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相互作用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D.少量普通
棉与抗虫棉混合种植可减缓棉铃虫种群中相应抗性基因频率的上升趋势【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共同进化,通过生物的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详解】A、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
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型,进而影响基因频率,A正确;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C、协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
发展,C错误;D、少量普通棉与抗虫棉混合种植,延缓具有抗性基因的棉铃虫新品种的出现,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D正确。故选C。7.某基因型为AaXᵇY的二倍体雄性动物(2n=8),1个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引起1个A和1个a发生互换。该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
中,某两个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时期细胞中会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B.乙时期细胞中发生了等位基因A和a的分离C.该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该
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会产生基因型两两相同的4个精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2,但染色体数为4,所以图甲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的前期和中期细胞;图乙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
A分子数比为1∶1,可表示间期或次级精母细胞的后期。此时细胞中可能表现为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详解】A、甲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前期和中期的数量关系,其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甲时期细胞中不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
配对的现象,A错误;B、乙图可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或间期的细胞,由于题述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因此图乙所示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发生等位基因A和a的分离,B正确;C、该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因为该交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
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C错误;D、因为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引起1个A和1个a发生互换,因此该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产生了AXb、aXb、AY、aY4种基因型不同精细胞,D错误。故选B。8.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
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C.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
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D.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答案】C【解析】【分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详解】A、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所以
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正确;B、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进而影响生物的进化,故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
过程中起作用,B正确;C、群落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故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C错误;D、不同生物的DNA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可以揭示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可以揭示
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故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D正确。故选C。9.金鱼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观赏鱼品种,其祖先是野生鲫鱼,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金鱼已陪伴着人类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下图所示
为我国科学家培育金鱼新品种的一种方法,已知正常受精过程中,精子能激活处于减Ⅱ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使其完成减数分裂Ⅱ并排出第二极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紫外线处理后的精子的染色体可能没有进入次级卵母细胞B.图中的金鱼二倍体新品种的培育主要应用了基因突变原理C.低温阻止第二
极体排出的原因可能是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D.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所获得的金鱼二倍体新品种一般为纯合子【答案】B【解析】【分析】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方法有第一次卵裂阻止法和第二极体放出阻止法。低温抑制第一次卵裂,DNA复制后,纺锤体的形
成受到抑制,导致细胞不能分裂。【详解】A、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方法有第一次卵裂阻止法和第二极体放出阻止法,结合图示可知,经紫外线处理的精子激活次级卵母发育所得到的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6条,所以其染色体可能没有进入次级卵母细胞,A正确;B、图中的金鱼二倍体新品种的培育用到了紫外线
处理,所以应用了基因突变原理,但是还有低温处理,也用到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原理,B错误;C、低温阻止第二极体排出的原因可能是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不能分裂,C正确;D、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所
获得的金鱼二倍体新品种一般为纯合子,D正确。故选B。10.如图为摩尔根等人研究并绘出的果蝇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位置示意图,由图分析,正确的是()A.控制果蝇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B.摩尔根用
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互换,则某些等位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D.位于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都存在等位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上述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互为非等位基
因,体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而控制果蝇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是非等位基因,A错误;B、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
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是用的时其它科学方法,B错误;C、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互换,则某些等位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例如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黄身基因与棒眼基因所在片段发生交叉互换,
则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黄身基因与棒眼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D、X和Y染色体存在非同源区段,故位于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不一定存在等位基因,D错误。故选C。11.下图是几种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3条染色体上DNA的
碱基序列B.雄性蝗虫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不存在X染色体C.雌鸡的一个染色体组由39条染色体构成,这39条染色体上所含DNA各不相同D.雄性蜜蜂的体细胞中可能有两个染色体组【答案】A【解析】【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
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详解】A、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上,共24条DN
A分子中的碱基序列,A错误;B、雄性蝗虫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因此雄性蝗虫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导致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不存在X染色体,B正确;C、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
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雌鸡的染色体组成为76+ZW,共78条染色体,所以雌鸡的一个染色体组由39条染色体构成,这39条染色体的关系是非同源染色体,其上所含DNA各不相同,C
正确;D、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是单倍体,但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体细胞中可能有两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A。12.在血液中的含氧量降低时,人体的野生型EPASI基因被激活,触发生成更
多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以增加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在高海拔地区,野生型EPASI基因的持续高表达会导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过度增多,增高血液粘稠度,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发作。由于藏族人体内存在EPASI突变基因,使得他们在高海拔地区血红蛋
白和红细胞水平只会适度提高,避免了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过度增多引起的一些副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EPAS1突变基因可能是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的关键基因B.推测EPASI突变基因在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中的
基因频率远高于低海拔地区人群C.高海拔低氧环境对人类的持续选择,可使人群中EPAS1突变基因的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高海拔低氧环境诱发人体EPAS1基因产生相应的适应性突变【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
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等。【详解】A、根据信息“藏族人体内存在EPASI突变基因,使得他们在高海拔地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水平只会适度提高,避免了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过度增多引起的一些副作用”判断EPAS1突变基因可能是适应
高海拔低氧环境的关键基因,A正确;B、不具有突变基因的个体很难在青藏高原地区生存,所以EPASI突变基因在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中的基因频率远高于低海拔地区人群,B正确;C、高海拔低氧环境对人类的持续选择,使得EPAS1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加,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D、EPAS1基因产生突变不是高海拔低
氧环境诱发的,D错误。故选D。13.关于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多种多样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通过动物的骨骼化石可以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B.蝙蝠的翼和鲸的鳍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它们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和有尾的
阶段,这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D.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差异的大小可以反映亲缘关系的远近【答案】B【解析】【分析】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利用动物牙齿化石
能够推测动物取食情况,通过动物骨骼化石能够推测动物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根据植物化石能够推测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地位。【详解】A、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通过动物的骨骼化石可以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A正确;B、蝙蝠的翼和鲸的鳍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一致
,说明它们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B错误;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说明人和鱼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具有统一性,这个证据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C正确;D、不同生物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其差异可揭示物种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
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D正确。故选B。14.果蝇的刚毛与截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D、d表示),为探究刚毛和截毛的遗传规律,用纯合果蝇为亲本进行如下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亲
本组合F1表型F2表型及比例实验一刚毛(♀)×截毛(♂)刚毛♀刚毛∶♂刚毛∶♂截毛=2∶1∶1实验二刚毛(♂)×截毛(♀)刚毛♂刚毛∶♀刚毛∶♀截毛=2∶1∶1A.刚毛为显性性状,截毛为隐性性状B.若仅考虑实验一,可排除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可能C.若仅考虑实验
二,可排除D(d)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可能D.让实验一中F1雌果蝇与实验二中F1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雄果蝇全为截毛【答案】D【解析】【分析】实验一刚毛和截毛果蝇交配,F1全为刚毛,F2刚毛:截毛=3:1,说明刚毛为显性性状,截毛为隐性性状;从实验二的结果来看,F
1代都是全为刚毛,这说明刚毛是显性性状,如果D(d)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F1中雌雄表现型应不同。现在二者表现型相同,排除了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可能,而且F2代中刚毛和截毛在雌雄表现型不同,F2代中雄性全为刚毛,雌性刚毛:截毛=1:1,推测基因位于X、
Y的同源区段。【详解】A、实验一刚毛和截毛果蝇交配,F1全为刚毛,F2刚毛:截毛=3:1,说明刚毛为显性性状,截毛为隐性性状,A正确;B、在实验一中,如果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F2代中刚毛和截毛在雌雄中的的比例应该全是3:1,现在雌性全为刚毛,雄性刚毛
:截毛=1:1,排除了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可能,B正确;C、从实验二的结果来看,F1代都是全为刚毛,这说明刚毛是显性性状,如果D(d)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F1中雌雄表现型应不同。现在二者表现型相同,排除了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可能,而且F2代中刚毛和截毛在雌
雄表现型不同,F2代中雄性全为刚毛,雌性刚毛:截毛=1:1,推测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C正确;D、由以上信息可知,实验一中F1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DXd,实验二中F1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dYD。它们交
配后代的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DYD、XdYD,因此全为刚毛,D错误。故选D。15.下列有关教材生物学实验及实践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小桶内彩球的总数必须相同,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彩球的大小和形状必须相同B.在“调查人群中的遗
传病”实践活动中,宜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例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C.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所有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数均加倍,而其它细胞染色体数目未加倍D.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从抑菌圈边缘挑取细菌培养,抑菌圈的直径会逐代变大【
答案】B【解析】【分析】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
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详解】A、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小桶中的小球分别表示的是雌配子和雄配子,而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数目要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雌配子数目,故两个小桶内彩球的总数不一定相同,但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彩球的大小和形状必须
相同,A错误;B、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践活动中,宜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因为这样的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使得调查结果更具代表性和可靠性。红绿色盲、白化病、以及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都是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它们在人
群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是调查时的优选对象,B正确;C、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并不是所有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加倍,而是大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未加倍,只有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因为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
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D、由于抗生素是从中心向周围扩散的,在抑菌圈边缘的抗生素浓度较低,这说明生长在抑菌圈边缘的菌落对该抗生素不敏感,故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继续培养,连续选择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小,
D错误。故选B。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16.图为哺乳动物细胞某时期分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细胞中发生了基因重组B.该细胞为精原细胞C.该细胞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D.该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答案】A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据图可知,细胞中含4条染色体,细胞质均等分裂,可推断该细胞为雄
性动物细胞。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可推断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详解】A、据图可知,图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A正确;B、图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在
纺锤丝牵引之下移向细胞两极,细胞质均分,所以图示细胞为减数分裂Ⅰ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B错误;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该细胞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C正确;D、图示细胞
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但仍然存在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AC。17.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发病情况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B.各类遗传病在青春期发病风险都
很低C.早期胎儿不含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D.图中的遗传病均可通过基因检测来确定胎儿是否患病【答案】C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各类遗传病在青春期发病风险都较低;多基因遗传病在成年人中发病风险
最高;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出生前发病风险最高;单基因遗传病在儿童时发病风险最高。【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染色体异常的胎儿一般会造成流产,A正确;B、由题图曲线可知,各类遗传病在青春期发病风险都很低,B
正确;C、早期胎儿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较低,从胎儿到出生后发病率逐渐升高,因此部分早期胎儿应含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C错误;D、基因检测无法检测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故选CD。18.遗传印记是因亲本来源不同而导致等位基因表达差异的一种遗传现
象,DNA甲基化是遗传印记重要的方式之一。印记是在配子发生过程中获得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得以维持,在下一代配子形成时印记重建。下图为遗传印记对鼠的IGF2基因(存在有功能型A和无功能型a两种基因)表达和传递影响的示意图,被甲基化的基因不能
表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亲代雌、雄鼠的表型不同,但基因型均为AaB.亲代雄鼠未甲基化的a基因来自它的母方C.配子形成时的印记重建为基因甲基化D.亲代雌鼠与雄鼠杂交,子代小鼠的表型及比例为生长正常鼠:生长缺陷鼠=1:1【答案】BC【解析】【分析】据
图分析可知:雄配子中印记重建为基因去甲基化,雌配子中印记重建为基因甲基化。设甲基化分别用A'、a'表示。功能型A和无功能型a,即显性有功能(生长正常),隐性无功能(生长缺陷)。【详解】A、亲代雌、雄鼠的基因型均为Aa,但表型不同,原因是体细胞里发生甲基化的等位基因不同,且甲基化的基因不能表达,
A正确;B、依据题干信息:印记是在配子发生和个体发育过程中获得的,亲代雄鼠体内的未甲基化a基因,来自于它的父方,B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配子形成时的印记重建为雄配子中基因去甲基化,雌配子中基因甲基化,C错误;D、亲代雌鼠基因型为Aa,产生配子为甲基化A':甲基化a'=1:1,雄鼠基因型为A
a,产生的配子为未甲基化A:未甲基化a=1:1,由于被甲基化的基因不能表达,所以子代小鼠基因型及比例为AA’(生长正常鼠):Aa’(生长正常鼠):A’a(生长缺陷鼠):aa’(生长缺陷鼠)=1:1:1:1,即子代小鼠的表型及比例为生长
正常鼠:生长缺陷鼠=1:1,D正确。故选BC。19.蝙蝠是现存携带病毒较多的夜行性哺乳动物,这与其具有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高体温(40℃)和强大的基因修复功能有关。蝙蝠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现生种共有约1400种,我国约有
104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B.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可体现蝙蝠对夜行环境的适应C.变异病毒仍然可导致蝙蝠死亡,说明适应是相对的D.1400种蝙蝠的全部基因构成种群
的基因库【答案】ABC【解析】【分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都可发生协同进化的,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A正确;B、适应性
的含义之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体现出蝙蝠对夜行环境的适应,B正确;C、稳定的遗传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蝙蝠适应的特征来自遗传,是对原来病毒适应的结果,由于病毒在不
断变异,可导致蝙蝠死亡,体现适应的相对性,C正确;D、种群的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1400种蝙蝠有很多个种群,D错误。故选ABC。20.如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分析,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A.该遗传病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若Ⅰ-2为纯合子,则Ⅲ-3是杂合子C.若Ⅲ-2为纯合子,可推测Ⅱ-5为杂合子D.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为1/3【答案】ACD【解析】【分析】分析该遗传病的家系
图:Ⅱ-3为男性患者,其女儿Ⅲ-1正常,其父亲Ⅰ-1为患者,其母亲Ⅰ-2正常,正常男性Ⅲ-5的母亲Ⅱ-4为患者,说明该遗传病不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不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Ⅱ-4为女性患者,其儿子Ⅲ-5正常,说明该遗传病不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B、若Ⅰ-2为纯合子,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3是杂合子,B正确;C、若Ⅲ-2为纯合子,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无法推测Ⅱ-5为杂合子,C错误;D、分析该遗传病的家系图推断,该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假设该病由A/a基因控制,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2基因型为aa,Ⅱ-3基因型为Aa,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为1/2
;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基因型为Aa和基因型为aa的Ⅱ-3再生一个孩子,其患病的概率为1/2,D错误。故选ACD。21.NO3-和NH4+是植物利用的主要无机氮源,二者的相关转运机制如图所示。当NH4+作为主要氮源时,会引起细胞内N
H4+积累和细胞外酸化,进而抑制植物生长,这种现象被称为铵毒。已知AMTs、NRT1.1和SLAH3是膜上的转运蛋白。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分析,NH4+通过AMTs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NO3-通过NRT1.1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
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2)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引起铵毒的分子机制是___________。在农业生产上,为缓解铵毒可采取的施肥措施是___________。(3)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拟南芥以硝酸铵(NH4N
O3)为唯一氮源时,对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请设计实验验证拟南芥存在这种偏好性。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答案】(1)①.协助扩散②.主动运输③.NO3-逆浓度梯度运输(2)①.土壤中的NH4+增多使其在细胞内积累和产
生的NH3和H+增多,H+外流增多引起细胞外酸化②.施加硝态氮(NO3-)肥(3)配制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的营养液,用配制好的营养液培养拟南芥;一段时间后检测并比较营养液中NH4+和NO3-的剩余含量【解析】【分析】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主要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
输。气体分子和一些脂溶性的小分子可发生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钾离子出神经细胞和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借助于载体进行顺浓度梯度转运;逆浓度梯度且需要载体和能量的小分子运输方式一般为主动运输
。【小问1详解】据题意可知,NH4+的吸收需要通过氨转运蛋白(AMTs)的转运,并由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NH4+浓度差)驱动,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NO3-通过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1)转运是逆物质浓度梯度转运,所消耗的能量来自
H+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小问2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土壤中的NH4+增多使其在细胞内积累和产生的NH3和H+增多,H+外流增多引起细胞外酸化,造成铵毒。铵毒发生后,细胞外酸化,H+增多,增施硝酸盐可增加细胞外的NO3-,可以促使H+向细胞内转运,减少细
胞外的H+,从而减轻铵毒。【小问3详解】要验证作物甲对NH4+和NO3-吸收具有偏好性,更偏好吸收NO3-,可以把作物甲放在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通过测定培养前后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变化即可得出结论。因此实验思路为:配制以硝酸铵为唯一氨源的营养液,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
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NH4+和NO3-剩余量。若营养液中NO3-剩余量小于NH4+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O3-。22.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
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1)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___,该植物种群自由交配一年后Aa的个体占___,此时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填
“是”或“否”),理由是___。(2)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___,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长期的选择
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___。A.B.C.D.(3)若当地有种害虫以该植物为食,为了保证该植物的正常生长人为施加某种农药,随着使用次数增加农药效果变差,请尝试用自然选择学说模型来解释该现象___。【答案】(1)①.75%
、25%②.37.5%③.是④.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2)①.AA=Aa>aa②.A(3)使用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使得没有抗药性的个体死亡,有抗药性的个体存活并繁殖后代,因此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导致随着使用次数增加农药效果变差。【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
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
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小问1详解】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55%、Aa=40%、aa=5%,因此A的基因频率是55%+40%÷2=75%,a的基因频率是5%+40%÷2=25%;该植物种群自由交配一年后Aa的个体占2×75%×25%=37.5%;此时该植物种群是发生
了进化,理由是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小问2详解】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基因型是AA和Aa更能吸引昆虫,也就是说红花个体有了更多的繁殖下一代的机会,即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AA=Aa>aa。因此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升
高,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下降,由于a可以在杂合子中保留,因此a一般不会降低至0,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即A正确。【小问3详解】使用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使得没有抗药性的个体死亡,有抗药性的个体存活并繁殖后代,因
此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导致随着使用次数增加农药效果变差。23.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跟北美浣熊等浣熊科动物拥有共同起源,大熊猫则跟亚洲黑熊等熊科动物关系更近。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
枝和竹叶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小熊猫虽常年生活在树杈上,但金钱豹也同样擅长爬树,是其首要天敌,可捕食小熊猫。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以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科学家认为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
不同的物种的原因是他们之间存在___隔离。(2)大熊猫属于哺乳纲中的食肉动物,可其食物中99%都是竹子,这与它发达的臼齿有关,科学家是可以通过___证据判断大熊猫进化过程中臼齿出现的时期。小熊猫和大熊猫在食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体现了生物
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___的结果。(3)金钱豹的存在,在客观上对小熊猫种群的发展起到了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有利于___(填“增加”或“减少”)物种多样性。(4)某调查团队对四川一个野生大熊猫种
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为DD和dd的大熊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大熊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大熊猫野生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理由是___。【答案】(1)生殖(2)①.化石②.协同进化##共同进化(3)①.促进②.增加(4)①.否②.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
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小问1详解】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科学家认为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的原因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小问2详解】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因此科学家是可以通过化石证据判断大熊猫进化过程中臼齿出现的时期;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小熊猫和大熊猫在食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小问3详解】金钱豹与小熊猫属于捕食关系,金钱豹吃掉的
大多是小熊猫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有利于小熊猫种群的发展;金钱豹的存在也避免一种生物占优势的绝对局面,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小问4详解】该大熊猫种群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1-10%-70%=20%,D的基因频率为10%
+20%×1/2=30%,d的基因频率为1-30%=7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基因频率为1-4%-64%=32%,D的基因频率为4%+32%×1/2=30%,d的基因频率为1-30%=70%,由于这一年中该种群
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该大熊猫野生种群没有发生进化。24.如图为某家族中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受等位基因A和a控制,乙病受等位基因B和b控制,已知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病。不考虑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下列遗传病
与乙病的遗传方式一样的是___(填序号),下列遗传病属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是___(填序号)。A.白化病B.外耳道多毛症C红绿色盲D.抗维生素D佝偻病E.青少年型糖尿病F.镰状细胞贫血病G.猫叫综合征(2)II-4和III-2的基因型分
别为___。(3)Ⅱ-5和Ⅱ-6再生育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4)假定甲病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100,则Ⅲ-6和Ⅲ-7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___。(5)据图___(填“能”或“不能”)确定Ⅲ-5的一个甲病致病基因来自I-1,理由是___。【答案】(1)①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②.C③.G(2)AaXBY、AaXbY(3)3/16(4)1/33(5)①.不能②.Ⅲ5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其父母Ⅱ5和Ⅱ6都为Aa,由Ⅱ2患有甲病可推知Ⅰ1和Ⅰ2都为甲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a,但无法得知Ⅱ5的A
(a)基因来自Ⅰ1还是Ⅰ2【解析】【分析】判断遗传病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小问1详解】根据Ⅰ-3和Ⅰ-4表现正常,其女儿Ⅱ-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题意“其中
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病”,因此乙病为伴性遗传。根据Ⅱ-5和Ⅱ-6不患乙病,其儿子Ⅲ-5患乙病,可知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题中只有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即C符合题意。属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是G猫叫综合征。【小问2详解】Ⅱ-4不患病,但儿子患甲病,因此Ⅱ-4基因型为AaXB
Y,Ⅲ-2患乙病,不患甲病,但母亲患甲病,因此其基因型为AaXbY。【小问3详解】Ⅲ-5的基因型为aaXbY,故Ⅱ-5和Ⅱ-6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再生育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3/4×1/4=3/16。【小问4详解】假定
甲病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1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10,A的基因频率为9/10,正常人群中携带者Aa的概率为2×1/10×9/10÷(1-1/100)=2/11,Ⅱ-5和Ⅱ-6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Ⅲ-6的基因型为..1/3AA、2/3Aa,和Ⅲ-7
(2/11Aa)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2/3×2/11×1/4=1/33。【小问5详解】Ⅲ5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其父母Ⅱ5和Ⅱ6都为Aa,由Ⅱ2患有甲病可推知Ⅰ1和Ⅰ2都为甲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a,但无法得知Ⅱ5的A(a)基因来自Ⅰ1还是Ⅰ2。25.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喜
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其它小动物、昆虫等,而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回答下列问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现存大熊猫与小熊猫进化的原材料是____,其中的基因突变不一定
改变生物性状的原因是____;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的原因是_____。(2)大熊猫和小熊猫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的结果。(3)科学家经研究发现
。熊猫的祖先也是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_______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
加______。(4)某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几年后对该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该种群______(填“发生”或“没
发生”)进化、原因是________。【答案】(1)①.突变和基因重组②.基因突变后仍然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或可能是隐性突变③.大熊猫与小熊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①.基因和物种②.协同进化(共同进化)(3)①.种
群个体数量多②.物种多样性(4)①.发生②.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①进化是以种群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
形成。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小问1详解】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后仍然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且可能突变是隐性突变,所以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大熊猫与小熊猫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是
两个物种。【小问2详解】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它们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小问3详解】据题干信息,小熊猫食性更复杂,小熊猫的存在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收割理论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该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
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小问4详解】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Aa的比例为30%,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20%+1/2×3
0%=35%,一段时间后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Aa的比例为30%,A的基因频率为30%+1/2×30%=45%,由于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所以种群发生了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