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0)页,36.76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bc21df87d1dab156f53a46a9a0cc36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期末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不论在传统的叙事文类中,还是在现代小说里,都是作者(故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利。议论和叙事,两者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议论的作用也是多种
多样的。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听众)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不同人物对事件的看法,在文本中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当然,议论的运用,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改变或调节叙事节奏;诸如此类。不管怎么说,议
论的使用,或许与小说或故事本身一样古老,同时,经过一系列改头换面的乔装打扮,一直延续至今。②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想在写作中发表议论的话,往往会随时中断引人入胜的故事,并将它遥遥无期地搁置起来。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对这种突兀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在《战争与和平》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巴尔扎克的做法也差不多。似乎伟大作家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随时发表议论的特权。就算你知道巴尔扎克在小说的某处要展开洋洋洒洒的议论了,就算你对作家的这种做法感到很不耐烦,在一般情况下,19世纪的读者还是会立刻被他博学、风趣、睿智的议论文字吸引
住,不太舍得“跳读”。③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作家们被告知,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而应该将议论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行为,自然而然地
显示出来。伴随着对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巴尔扎克几乎众口一词的批评,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做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代“包法利夫人感觉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当代小说形成
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和交代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作者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④有一种较为普遍的
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所代表的,通常都是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逐步退出渐成风
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化或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我们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⑤议论的使用,在现代小说中并未衰歇,甚至,通过一些或显或晦的修辞转换,议
论的作用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我认为,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⑥第一,包括观念、意见、价值立场、情绪化的内心悸动在内的一系列话语,已经构成了当今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话语包裹在一切事物之上,渗透进了人的行为之中。文学如果要描述这些事物,表现人
的行为,就必须首先处理这些附着在事物或人的行为之上的话语,对它们展开分析,并建立不同话语之间的对话关系。否则,作家们或许根本无法抵达“事物”。⑦第二,从18世纪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以来,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分裂和对抗日益严重
,使得个人向内心退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造成了个人行动力的丧失以及自我意识的过剩。当代小说如果不去关注思想或意识问题,单纯通过个体的行为,已无法呈现他们的真实的生活状态。⑧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的文学类型中,真的存在着“议论最小化”的小说,我想那一定是消费
性的、用一个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总是在困难、复杂的沉思和思想辩证中,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如果不想用“取消议论”这一教条来束缚自己的手脚,掩盖自己的思想上的怠惰,或许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重新来思考议论的作用。(摘编自格非《现代小说中的议论》)材料二:①“议论”在西方长篇小说中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或升华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或概括整部作品的价值,或加入作者的哲学与美学思想,或直接评论作品本身,或表现作者的政治、教
育观念,或抨击时弊,或间离读者的情绪,如萨克雷在他的小说《名利场》中不断提醒读者:书中的人物是他制造的傀儡。②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家是不爱在小说中发表议论的,甚至是摈弃小说中的“议论”成分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没有“议论”,或者说绝对没有如西方长篇小说中的那种“议论”。如果
说有,就是用诗,如《三国》借用前人的诗来评论书中历史人物。严格地说,只有《红楼梦》第一回出现了作者。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是排除“议论”的纯小说。③何以西方古典长篇小说多“议论”而中国的罕有呢?第一,与社会、文化发展有关。西
方古典长篇小说到文艺复兴时多“议论”。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了,文化进步了,作家的知识视野开阔了,作家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小说也体现出这种变化。第二,受传统影响。西方有以“议论”入小说的传统,中国没有。中国小说严格与“经史子集”分家,不入“九流”,哲学家可以用“寓言”入著作,小说家绝不可以把哲学
写入小说,这是由正统规定的。第三,也不妨说这种“分家”使中国古代小说家自觉地摈弃“议论”,中国古代小说家认识到它会削弱小说的可读性,而保持住“一气呵成”的纯小说的叙述气势。(摘编自李万钧《关于议论与纯小说》)1.下列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议论是小说和故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其作用丰富多样;议论的使用由来已久,延续至今。B.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伟大作家往往在小说叙事中插入议论,曾遭到人
们批评。C.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这种偏见是十分荒谬的,它违背了文学史基本常识。D.西方古典长篇小说多“议论”而中国的则罕有,根本原因是中国没有文艺复兴这样的运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场景叙事”比“概要叙事”
好,“显示”比“讲述”好,这类当代小说创作的箴规未必公允,须辩证分析。B.当代读者并不喜欢小说中无所不知、专断的“作者声音”;因此,现代小说中议论的衰微乃至消失是必然的。C.那些凭借重重悬念而激发读者
阅读兴趣的悬疑、侦探小说,是“议论最小化”的小说,其创作思想抱负较低。D.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属于排斥“议论”的纯小说,这是作家自身知识视野的偏狭与文化传统的桎梏决定的。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第三段分论点
的一项是()A.我的职责是用生动的形象,而不是用议论来说明事物。(果戈理)B.福音书里的不要议论一语在艺术中是十分正确的:你叙述,描写,可不要议论。(列夫·托尔斯泰)C.不发表哲学议论的作家只不过是个工匠而已。(拉法格)D.小说之描写人物,当如镜中取影,妍媸好丑,令观者自知,最忌搀入作者论断。
(黄人)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写作思路。5.《祝福》中有如下一段议论:“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
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这段议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谈
谈你对此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马阿来①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②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
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③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④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
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⑤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
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
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⑥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
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
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⑦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⑧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
。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
冷漠的家伙。⑨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⑩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⑪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
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
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⑫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
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⑬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
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⑭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⑮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
,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
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
。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⑯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文本二: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
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扣题,点明在藏族人心中马就像酒一样能够让人激情澎湃,以此强调马的重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B.夜里宿营
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C.“牲口”命贱却使不坏,名马虽神气十足在山地却没有用处,作者在理性审视山地马的同时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D.山地马不需驾驭即可自行前进,这使作者感觉自己成为没有生命的货物,失去了作为一名骑手策
马驰骋的豪迈感。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第⑥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B.文本分别用“马”和“牲口”来指称山地马,但是这两种称谓在表达涵
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和态度。C.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属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D.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
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8.文中画横线的三处都以“牲口”为山地马的称呼,各自有怎样不同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9.文本二提到了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请任选两处,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分别是如何体现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小题。材料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
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
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选自韩愈《医说》)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相
应位置的英文字母。忧其所A可恃B惧其C所可矜D善医E善计者F谓之G天扶H与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和“其知所以为天下乎”中的“所以”意义相同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和“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中的“传”字意义不同。C.“则群聚而笑之”和“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中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转折关系。D.“六艺”即指六种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乐》
《春秋》六种经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说》第一段肯定从古以来老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都有迷惑,需有“师”来解“惑”。B.韩愈在《师说》第三段中得出
一个重要的结论,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和前文提出的“能者为师”的观点相呼应。C.《医说》一文开始就提到擅长看病的医生一般不看病人表面的胖瘦程度,而主要根据病人的脉象来判断他是否有病。D.韩愈在《医说》一文中纵贯古今,从夏商周谈到秦汉以后至隋
唐各时期的兴衰历史,总结历史教训,发人深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14.《师说》和《医说》两篇文章均属于“杂说”,请简
要概括两篇“说”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说理方法的主要不同之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幽寻赵翼幽寻不知疲,意行度遥陌。昔游所未经,数折地愈僻。忽至野水岸,路断行迹绝。欲问空无人,一鹭草边白。【注】诗歌写于诗人辞官归隐故里之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幽寻”两句,写诗人为找寻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不知疲劳地找寻了许久。B.接着“昔游”两句,写诗人曾经七折八弯到过一个偏僻的地方。C.然后“忽至”两句,写诗人忽然来到了水边,此处路都断绝也没有行迹。D.诗歌最后两句,写
诗人在人迹罕至没有道路可通的野水岸草边发现了一只白鹭。16.这首诗层层深入,步步探幽,创造了一种清丽秀美的意境。请简要分析诗人千辛万苦寻幽,为什么寻至最后却以“白鹭”作结?(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3)古人写诗文时常常使用色彩词,使所写内容生动形象,或借色彩描摹景象,表达人生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
,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小时候,家乡有很多茅草屋。茅草屋大多用稻草葺的,讲究..的,用的是蒲草,但时间一长,都会变黑。夯土墙刷石灰浆,是防水的要领。人们喜欢过年前刷刷墙,图个好看。一年又一年,石灰浆刷了一遍又一遍。茅草屋的黑屋顶、白墙壁,晨曦和黄昏时分,常常
被海上飘来的雾萦绕着,像一幅水墨画。黑的、灰的草屋顶,层层叠叠,有种说不出的古朴和悠长。凤凰花、三角梅和紫荆花,恣意将红的、紫的和粉的色彩,抛洒在草屋巷子里,让人看了顿觉①。修葺茅草屋的工匠,是地道的农民,趁冬闲时出来挣点钱。也只有冬季适合葺草屋
顶,这个季节不落雨。草屋工匠这个行当,多为家传。手艺好不说,做事没走样,这才是真传。不像那些耍心眼的、糊弄事的,干不下去,②会被淘汰。如今,小镇上看不到草屋;公路两旁的村庄看不见草屋;田野里,过去③的小草屋,也
没了。最后一次见到茅草屋,是在父亲的村庄。一个堂兄弟家,有一排茅草屋,是用稻草茸的,厚厚的,矮矮的,伸手可以摸到柔软的屋檐。堂兄弟说,越来越舍不得拆了,在场的人更不赞成拆。当时,我心里想,找个机会在草屋里
住上几天,好久没有这个感觉了,阳光也好,月光也罢,落在草屋顶,像被树叶遮挡了一下,依然可以穿透下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①②③19.下列各项中,与文中加点的“讲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她的房间虽然很小,
但布置得讲究极了。B.我们在调查研究或是作出决策时,必须讲究实事求是。C.听完这次讲座,我才晓得房屋装修还有这么多的讲究。D.她在工作中非常讲究效率,总是能够快速地完成任务。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都有“像”,请说说二者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4分)(1)像一幅水墨画
(2)不像那些耍心眼的、糊弄事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的自然诗很多,但是还有谁写过像杜甫从秦州经同谷到成都一路上那样的纪行诗,使人“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呢?这是一段艰险的路程,这些诗不是用眼看出来的,也不是用心神会
出来的,而是用饥饿的身躯走出来的。在中国诗人中,还有谁能把一个时代整个的图像融汇在像杜甫在天宝之乱前后与寓居夔州以后所写的那样的长篇巨制里的呢?面对“艰难”,①,甚至还专心一意地去寻找,执着如斯。正因为此,动物界里的马与
鹰、自然界里的大江与落日,②;人间的悲壮感与崇高感,在他的诗里也都得到充实的表现。不只如此,他的诗中还表现出世外桃源的优美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鹅儿黄似酒,对酒爱鹅儿”……这类诗以他在长安任左拾遗与初至成都时(这两个短期也诚然是他生命里两段暂时的休息期)写得最多。其实只这一部分诗,
也足以塑造出另一个杜甫。虽然他写过很多此类诗句,但都只是暂时的。正如他走入某寺院,游览某山庄,③,然而走出来,他面对的依然是艰难和悲苦。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三个较短的陈述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
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著作,是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高中统编教材下册
从中选取了许多经典篇目,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烛之武退秦师》《庖丁解牛》《齐桓晋文之事》《鸿门宴》《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些经典篇目往往给我们诸多帮助,诸多智慧,使我们在青春的赛道上更
好地奔向未来。但是,当下不少高中生不喜欢读这些经典篇目,有的认为它们由文言文写成,和白话文差距大,太难读;有的认为它们离我们当代生活太远了,和当下没有什么关系,不必读;有的认为它们不如时下的流行读物通
俗有趣,没兴趣读。这引起我们的思考。你所在的班级将召开以“经典学习和‘我’的成长”为主题的班会,请结合以上材料及你读过的经典篇目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议论文文体,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D2.A3.C4.①第一
、二段(起、承)提出问题:议论是小说作者的天然权利。②第三、四段(转)分析问题:议论在现当代小说中式微。③第五段至第七段(转)进一步分析问题:议论的使用在现代小说中并未衰歇,且分析原因。④第八段(合)总结问题:倡议重新思考议论在小说中的作用。5.
①以“我”(故事叙述者)的视角来评说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突出其被践踏的零余者,“玩物”的生存境遇。②“我”的视角的评说和“我”对祥林嫂由同情怜悯到宽慰的心态的转变,能激发读者对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进行思考。③“我”的议论调节了
叙事结构,小说下文自然地倒叙起“祥林嫂”的故事。6.C7.A8.①失落,这是初见山地马时,其体形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在食物方面变得没有讲究,不符合“我”心目中马的形象,让“我”感到失落。②无奈,马变得温顺,甚至“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
悉的道路往前走”,对马这样的变化,“我”感到无可奈何。③悲哀,马“认命,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我”对此感到悲哀。9.①藏族人视角:马是骑手的伙伴,应该在草原上轻捷灵敏地自由驰骋,对马的感性认知和深厚情
感来源于藏族人的特定身份和经历经验。②知识分子视角:山地马竟然沦落成牲口,这种巨大变化引发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常人实用主义的认知界限,具有理想化色彩。③人类视角: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这种病态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1
0.BDF11.C12.D13.(1)不知句子停顿,有疑惑解决不了,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2)秦皇称霸天下之后,不分设诸侯,聚兵咸阳、焚书坑儒,传了二世便灭亡了,只因法度不存罢了。14.
主要内容:《师说》主要针对“耻学于师”的风气,倡导师道回归。《医说》借医生治病来阐述“善计者”要重视“纪纲”,即重视纲常法度。说理方法:《师说》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医说》主要通过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15B16.①在远离人群的幽僻
之地,安闲地生活着一只白鹭,更加突出此地之“幽”;②此处的白鹭隐喻(象征)与世无涉、悠闲恬静,本身就体现“幽”境;③诗人厌烦仕途的喧嚣不息,追求归隐生活的安闲宁静、悠闲自乐,白鹭成为心境之“幽”的写照。17.(1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六朝往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18.①心旷神怡/神清气爽②自然而然/理所当然③举目皆是/比比皆是(每空1分)(填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亦可)19.
A(文中和A项加点的“讲究”都是形容词,指对生活等方面要求高。B、D两项都是动词,讲求、重视。C.名词,值得注意或推敲的内容。)20.(1)“像”表示比喻,将烟雾缭绕的茅草屋比作水墨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茅草屋被雾萦绕的美丽景象。(2分)(2)“像”表示比较,将要心眼的、糊弄事的草屋工匠与手艺好
、做事没走样的草屋工匠进行对比,说明要心眼的、糊弄事的工匠不能长久生存下去。(3分)21.示例一:杜甫在天宝之乱前后与寓居夔州以后写出了长篇巨制,把一个时代整个的图像融汇在其中,这一点在其他中国诗人中还没有谁能做到。示例二:杜甫在天宝之乱前后与寓居夔州以后把一个时代整个
的图像融汇在作品中,写出了长篇巨制,在其他中国诗人中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三个短句符合单句要求3分,表达流畅、无大量增删内容1分)22.①杜甫毫不躲避地去承受(面对)②在他的诗里都得到尽情的描写③固然会感到一时的舒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