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准解析】.doc,共(18)页,728.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8772bd595adfbf497e4e528805bac5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昌二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1.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
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分封制在当时A.传播了周文化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C.拓展了疆土封界D.稳固了周天子的统治【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分封制在封
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以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的地区,从而传播了代表周王朝的中原文化,A正确;材料中安置殷商遗民不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排除B;拓展了疆土封界只
是其表面的影响,排除C;分封制下诸侯王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不能稳定其统治,排除D。2.《国语》记载,春秋时,周定王派单襄公出使宋国,途经陈国,看到道路不修,馆舍不整,于是预言陈国将要灭亡。《左传》记载,晋国道路馆舍失修,也曾受到郑国政治家子产的批评
。由此可知A.交通设施建设体现国家治理能力B.道路馆舍受到争霸战争严重破坏C.各国通过道路修建加强中央集权D.道路失修是导致陈、晋灭亡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看到道路不修,馆舍不整,于是预言陈国将要灭亡”“晋国道路馆舍失修,也曾
受到郑国政治家子产的批评”可知交通设施建设与国家政治有关,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完善的交通网能促进国家发展,因此,交通设施建设体现国家治理能力,故A正确;从材料不能推出道路馆舍受到战争破坏
,B错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春秋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C错误;道路失修,馆舍破败只能说明国家治理能力不善,可以是导致这个国家灭亡的诱因,不是灭亡的根源,D错误。3.中国古代某一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
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这一制度A.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B.诱导了经商逐利社会风气C.不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D.引起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答案】D【解析】【详解】“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古代科举制度下,向各阶层开放,能够扩大统治基础,因此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变动,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科举制注重文化知识的考察,并不能诱导社会逐利风气,排除B;科举制的实行,将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排除C项。4.
下表呈现了北宋某一时漕运的基本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路线概况第一条江浙、准南、荆湖之米六百万石,及菽一百万石,从长江入准河,再经汴水入京第二条陕西之果五十万石、及菽十万石、自三门、白坡入黄河,再入汴水进京第三
条陈、蔡(今河南东南部)之果四十万石及菽二十万石,从闵河入汴水再入京第四条京东之栗十二万石,从五丈河运送至京A.都城居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B.集权统治的基础得以巩固C.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D.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答案】B【解
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宋时期运输能力大增,形成四路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漕运系统,有利于从经济上巩固北宋集权统治的基础,故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京城饮食习惯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北宋区域经济的均衡性,排除C项;漕运所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并非进行粮食垄断贸易,排除D项。故选B。5.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现象反映了A.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B.农民已摆脱人身依附关系C.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封
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可知地主对土地拥有所有权,但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逐渐丧失,说明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故选C;材料是讲租佃制问
题,没有涉及精耕细作的发展,A错误;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松弛,“摆脱了”过于绝对化,B错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D错误。6.冯梦龙声称自己的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是告诫“愚民小子”“把色欲警戒”,《蒋淑真刎颈鸳鸯会》是教诲“率土之民”要
“夫妇和柔,琴瑟谐协,有过则改之,未萌则戒之”。这可以用来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男女平等B.小说冲击了传统的社会观念C.文化专制抑制了文学的发展D.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告诫‘愚民小子’‘把色欲警戒’”和“教诲‘率土之民’”等信息可以看出,明代的市民
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没有男女平等的信息,也与明代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出小说弘扬和维护传统的社会观念,排除B项;明代小说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文化专制并没有能阻止文学的发展,排除C项。7.1876年,英国人
巴尔福说道:只要中国依赖无知的官员管理所有涉及兵工厂的事务,只要这些官员怀有私心,只对能迅速增加自己私利的事物感兴趣,那么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兵器、弹药,还有战舰,就必须不断地从欧洲购进。这可以用来说明洋务企业A.对西方产品过度
依赖B.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C.受到欧美列强的控制D.管理体制尚存在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中国的官员因管理不善、怀有私心,导致一部分兵器、弹药,还有战舰质量差,不得不从外国进口,由此说明洋务企业因为是政府官员管理,存在的
很大的弊端,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洋务企业的性质及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而不是强调对外国的依赖,排除A项;材料强调洋务企业的弊端,而不是其对新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8.下表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简表,此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1895—1900100450077501901—1911300560031510A.“抵制日货”运动开展
B.列强侵华方式改变C.“实业救国”思潮高涨D.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中数据看出,新办民族工业总数、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平均每年设厂数均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
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D正确;A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但与民族资本主义在1895---1911年较快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9.1911年11月7
日,上海《民立报》刊登“北京专电:北京已为大汉光复,清帝藏匿使馆”,11月29日又刊登“北京专电: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还配发短评《汉奸之末路》。这说明当时A.舆论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B.民主共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C.清王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D.报刊报道的事件都未加以求证【答案】A【解析】【详解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1月,袁世凯正指挥清军在武汉与革命党军队激战,而《民立报》刊登的“北京已为大汉光复”“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假消息在民众中传播,有助于为革命党赢得民心,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A项正确;1911年民国尚未建立,B中的“广泛”不符合
史实,排除;题干未涉及地方政府脱离清政府,因此无法得出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排除C;D表述有夸大之嫌,排除。10.20世纪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
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A.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B.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C.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D.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实际是要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故D符合
题意;现代新儒学派主张儒学与西学的融合,并非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故A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坚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B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故C不不符合题意。故选D。11.1933年春,中央苏区政府成立粮食调剂局。新谷米上市后,粮食调剂局以高出市场1/3的
价格,向农民(主要是贫农、雇农)收购米谷,待到青黄不接之际,再按市场价格的95%卖给农民。粮食调剂局的成立A.保证了反“围剿”的胜利B.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C.移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有利于稳定全国的粮食市场秩序【
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新谷米上市后,粮食调剂局以高出市场1/3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米谷,待到青黄不接之际,再按市场价格的95%卖给农民”可知,粮食调剂局的成立有利于平抑粮食价格,维护农民利益,这体现
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故B正确;这些措施增加了农民对苏区政府的信任,但和反“围剿”的胜利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征收粮食税,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这有利于稳定苏区的粮食市场秩序,故D说法错误。12.有学者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政治形势
时说:“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同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据此推断,此后A.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中共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
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描述的是抗战时期,尤其是防御阶段,国民党节节败退,丧失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同时期共产党大力发展敌后根据地,获得民众支持,说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D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抗战时期,A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时间是在193
7年9月,这一时期国民党尚未被赶出长江中下游,排除B;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与题干描述内容不符,排除C。13.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这是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批判国民党忽视工业建设B.说明抗日战争的经济损失C.强调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D.指引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分析,指出了国内当前的经济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建国之后的经济建
设指明了方向,D项正确;毛泽东的主旨意思不在于批判,排除A项;此时已经是解放战争时期,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是《论十大关系》的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14.中国现代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大力缩短基本建
设战线,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该措施旨在A.推动国民经济形势好转B.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D.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精
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是国民经济调整的措施。该措施旨在调整国民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形势好转,故A正确;该措施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带来的问题的调整,是降低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故B错误;1956年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故C错误;该措施
是理性对待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故D错误。15.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如表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
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A.主张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B.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C.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
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理性反思,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建
设,无法体现出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的主张;C选项错误,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选项错误,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正确答案为B
选项。16.罗马法规定:每一种类型的诉讼中都有一套诉权与之相配套,必须保障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积极并且完整地行使了该类诉权,否则,一旦抑制了当事人的诉权,审判结果便是不公正的。这说明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平民权利得到保障C.程序正义受到重视D.法律
服从民众意愿【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法认为诉讼过程中,诉讼程序和诉讼类型相匹配,如果没有完整的诉讼程序,则无法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可见其强调程序正义,C正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本质相冲突,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对诉讼程序的重视,而非指向对某一群体的保
护,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题干未强调法律和民众的关系,排除D。17.《全球通史》中写道:1600至1763年期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这里的“首要意义”是A.确立了欧洲的霸主
地位B.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C.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打破了各地间的孤立状态【答案】B【解析】题干中说西北欧强国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的首要意义是想说,西北欧国家推动世界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史实可知,西北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运动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据此可知这些推动了欧洲社会
的转型,故选B;AC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8.在宗教改革中加尔文提出,教会由选民选出,既不隶属于教皇,也不隶属于诸侯;教职也由选举产生,从教徒中选出长老会和牧师管理会。这反映出加尔文宗教改革A.具有浓厚的新型民主色彩B.有利于缓和不同教派的矛盾C.具
有推动政教合一之意图D.有利于强化世俗国王的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教会由选民选出”“教职也由选举产生,从教徒中选出长老会和牧师管理会”,这反映出加尔文宗教改革具有民主色彩,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缓和不同教派的矛盾,故B错误;
政教合一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信息和强化世俗国王的权力无关,故D错误。19.工业革命后,英格兰西北部变为大工业区,以第二产业部门为主;东南的伦敦及周边以发展国内外贸易、金融业和高端服务业即第三产业部门为主;中间广大地区以商品化农牧业即第一产业部门为主。
这说明A.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B.社会生产日趋无序化C.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变D.产业分工的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英格兰西北部变为“以第二产业部门为主”,东南的伦敦及周边“以第三产业部门为主”,中间广大地区“以第一产业部门为主”,不同地区的产业侧重有所不同,可知工业革命后产业
分工的趋势加强。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英格兰产业分工趋势的加强,无法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排除A;产业分工的加强说明社会生产日趋规范化,而不是无序化,排除B;产业分工的加强无法说明生产结构发生巨变,排除C。故选D。20.马克思曾告诫巴黎工人,在敌
人敲打城门的时候贸然进行武装起义,只能是绝望的蠢举。可是,巴黎工人在普鲁士军队围困,“国防政府”又以工人为首要敌人的情况下,忍无可忍,还是举行了起义。这反映了巴黎公社A.缺乏科学理论指导B.缺乏前人的经验借鉴C
.斗争具有自发性D.属于无产阶级性质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在敌人敲打城门的时候贸然进行武装起义,只能是绝望的蠢举”体现的是巴黎工人起义没有经过充分的组织准备,其斗争具有自发性,也暗示了运动必将走向失败,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斗争的自发性,与AB无关,排除;材料
未涉及巴黎公社的性质,D排除。故选C。21.1935至193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连续宣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煤炭矿工工资和工时法》、《纽约州妇女最低工资法》等法律违宪;对此,罗斯福抱怨说:“美国的三权分立政体,好比三匹马拉动的一辆马车……现如今,其中的两匹马在协
力前行,但第三匹马却拒绝跟进!”据此可知A.罗斯福企图扩大政府行政职权B.美国社会对工人运动严重恐慌C.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有效遏制D.三权分立原则面临着制度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罗斯福政府企图通过立法对经济进行干预,但制定的法律
多贝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说明罗斯福政府的措施对美国传统的三权分立体制造成了冲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罗斯福政府意图通过扩大政府的行政权来对抗经济危机,故选A;此时美国面临的是经济危机,而不是工人运动,排除B;至1935、1936年,
美国的经济危机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排除C;罗斯福政府的措施冲击了三权分立原则,但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说明三权分立体制并没有面临制度危机,排除D。故选A。22.有学者指出,苏联的现代化不可能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
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该学者意在强调A.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路径不同B.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C.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D.苏联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苏联的现代化……,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
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可知,由于当时苏联面临的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这说明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极
大成就”,C错误;据材料“苏联的现代化……,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可知,由于当时苏联面临的外部形势,决定它的工业化道路,没有体现其“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D错误。23.1956
年日本政府制订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60年上台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反映出日本经济政策的特点是A.大力发展国营经济B.侧重对经济的规划引导C.积极扩大政府开支D.利用市场
规律发展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制订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可知战后日本采用政府计划的方式发展经济,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A项,日本并未推行经济国有化措施,排除。C项,两项计划中均体现了政府的引导作用,未体现扩大开支的经济
手段,排除。D项,题干两项计划体现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而非市场,排除。24.如图是主题为《“民主”推销员》的漫画。该漫画揭示了“冷战”结束后的美国A.继续与俄罗斯争夺世界霸权B.按照自身价值观塑造世界C.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D.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冷战”后
的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浓郁的霸权主义色彩,即维护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因此,本题中主题为《“民主”推销员》的漫画即反映了美国按照自身价值观塑造世界的霸权主义行径,B正确;材料未涉及对霸权的争夺,A排除;美国在冷
战后试图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可能为推进多极化作出贡献,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5.如图所示著作在1986年均被法国的《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关于这四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启蒙运动时期;中国明清时期;
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B.诗歌;剧本;散文;小说C.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海明威D.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表现自我,反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神曲》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但丁创作的
长诗,倡导人文主义,由此排除AC项;《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抨击了封建礼教,它的体裁不是剧本,由此排除B项;《物种起源》阐述了进化论思想,阐述了自然选择的思想;《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表现了注重自我和反传统的理念。综上所述,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
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朝廷组织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
桥梁。——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及影响。材料二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屯住。随着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在东北设立了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在西北设立了伊
犁将军,屯重兵于边疆,定期巡边。将军管理辖区内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等。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
移民垦殖迅速发展。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1885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据马大正
《中国边疆经略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后期治理边疆的相似之处,并分析晚清边疆治理内地化的历史背景。【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影响: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
发,推动边疆各族的发展与融合;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交流;(2)相似:移民实边开发边疆;设置机构加强管理;治理边疆与抵御侵略相结合。历史背景:列强侵略加深,边疆危机,民族危机加剧;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实力;新政府内部权力结构变化;边疆经济社
会的发展。【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可归纳出汉朝的经济恢复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材料“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可归纳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影响:根据材料“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可归纳出
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材料“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朝廷组织田和徙民实边”可归纳出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边疆各族的发展与融合;根据材料“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可归纳出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交流。(2)相似:根据材料“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
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屯住”、“清廷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可归纳出移民实边开发边疆;根据材料“清廷在东北设立了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在西北设立了伊犁将军”、“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
可归纳出设置机构加强管理;根据材料“随着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在东北设立了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和所学知识可知,治理边疆与抵御侵略相结合。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边疆治理内地化的背景需要从民族危机加剧、洋
务运动的影响、新政府内部权力结构变化及边疆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英国近代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社会各阶层经历着新的分化和组合,在英国贵族和一般农民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中等
阶层。他们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日益形成了本阶层的价值观。首先,中等阶层勤俭持家、勤奋工作、不断地追求财富,成为此后英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其次,中等阶层是社会各阶层流动的重要驿站,它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促使各类精英纷纷涌入,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最
后,中等阶层努力争取绅士身份,追求高雅的生活境界,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品位,而且促使各阶层自觉行动,努力向上流社会看齐。——摘编自郝英杰《近代早期英国中等阶层的文化价值观》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重商思潮”的激荡下,“士商相混”迅速扩大,
成为影响遍及全国的社会潮流---“绅商合流”。这一合流现象主要遵循由绅向商、由商向绅两条渠道进行。同时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例如1895年南通新科状元张謇奉命兴办大生纱
厂,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状元办厂”一时传为美谈。此外,还有许多进士与举人都“弃士经商”成为知名的绅商。这种由绅而商的社会流动“在绅士集团转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基本上淡化了传统身份的吸附作用,
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流动现象”。——摘编自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早期社会阶层变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
学知识简析其特点的成因。【答案】(1)主要表现:贵族农民等社会阶层间分化和组合现象突出;形成了强有力的中等阶层;中等阶层具有开放性,并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影响: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促进了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形成。(
2)特点:以绅商合流为主要特色;出现由绅向商和由商向绅的双向流动,以绅向商流动为主;逐渐形成绅商阶层。成因:政府政策的调整;有识之士的引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刺激;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西方文明的传人及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解析】【详解】(1)主要表
现:根据材料一“社会各阶层经历着新的分化和组合,在英国贵族和一般农民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中等阶层”可以得出贵族、农民等社会阶层间分化和组合现象突出,形成了强有力的中等阶层;根据材料一“它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促使各类精英纷纷涌人”“而且日益形成了本阶层的价值观”可以得出中等阶层具有开放性
,并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多角度思考作答。(2)特点:根据材料二“士商相混迅速扩大,成为影响遍及全国的社会潮流——‘绅商合流’”可以得出以绅商合流为主要特色;根据材料二“这一合流现象主要遵循由绅向
商、由商向绅两条渠道进行”可以得出出现由绅向商和由商向绅的双向流动,以绅向商流动为主;根据材料二“形成了与近代特殊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过渡性社会群体——绅商”可以得出逐渐形成绅商阶层。成因:需要整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
有识之士、列强侵华、自然经济、实业救国思潮等方面作答。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共中央在1983年下发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它的主要精神:①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②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总之,“就是要按照我
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经过一年的实行,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摘编自《中国现代史》材料二1953年9月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就提倡种植玉米。1955
年他在中央全会的决议中指出“玉米是最高产的作物,应该在我国所有地区广泛推广”,要求到1960年播种面积至少扩大到2800万公顷……有些地区的玉米完全被冻死或者干死,没有任何收成。1956年农业丰收,这一特殊情况使赫鲁晓夫头脑发热,1957年5月,他未经中央讨论,在列宁格
勒一次集会上宣布三四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在肉类、奶类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这一目标遭到苏联党内一些人和经济学家的反对,也受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的嘲笑,他却还是一意孤行。1957〜1964年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只从37公斤增至40公斤,美国1961年人均
肉产量却有100公斤,三四年内在肉类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人们的笑料。——摘编自唐士润《评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赫鲁晓夫农村改革的特点,综合中苏农村改革说明发展现代农业要注意
的因素。【答案】(1)原因: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并下发“中央一号文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注意合理调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比例,改善农业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技术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
量;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政策。(2)特点:企图以高产作物为突破口,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制定目标主观臆断,急于求成;不顾客观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个人作风专断,一意孤行。因素: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科技兴农;群策群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
平。【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中央一号文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党中央的重视、制度的改革、改善农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技术改革和结合我国国情。(2)特点:根据“赫鲁晓夫就提倡种植玉米”、“这一特殊情况使赫鲁晓夫
头脑发热”、“三四年内在肉类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人们的笑料”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主要是企图以高产作物为突破口,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制定目标主观臆断,急于求成;不顾客观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个人作风专断,一意孤
行。因素: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注意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提高农民积极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全球治理是伴随着全球化的产生而出现的,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国际组织、跨
固公司、公民社会团体等大量非国家行为体日超法跃,也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和持续深化,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移民埠民.灾发疾病等具有跨国性、公共性和传导性的全球问题大量涌现。这些全球问题超越了单一主体的管理边界和能力范畴,需要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合作进行治理。从历史的发展
过程看,仑球治理一直处在动态调整的进程之中。国家也需要根据时代条件和问题性质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以实现全球治理能力的动态提升。——摘编自刘世强、魏雅珍《国家全球治理能力的理论探析》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全球治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全球治理需要国际合作。阐述: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让各国意识到建立有效的机制稳定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非常必要。二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
国,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又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推动着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上述国际组织一直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人类面临的问题与
挑战与日俱增,改变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在全球层面,二十国集团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地区层面,上合组织正有效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或者新冠肺炎等疫病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世界人们的生命健康,全
球防疫抗疫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等等。可任选两个角度论述,论述合理、充分即可)示例二论题:西方国家长期掌握近现代全球治理的主导权。阐述:伴随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世界市场由分散走向整体,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直控制
着世界市场,主导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政治秩序。一战后,欧美强国主导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帝国主义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结束后建立了带有西方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雅尔塔体系,经济上形成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以上说明欧美等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继续主导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旧的国际治理体系面临新的变革。(从两个不同时期展开论述,论述充分即可)总之
,近现代以来,欧美国家主导建立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由此也长期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题意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如根据“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国际组织、跨固
公司、公民社会团体等大量非国家行为体日超法跃,也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可得出西方国家长期掌握近现代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又如根据“这些全球问题超越了单一主体的管理边界和能力范畴,需要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合作进行治理”得出全球治理需要国际
合作。从中任选一个论点引用史实进行论述。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