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76.261 KB
  • 2024-11-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docx,共(6)页,76.26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1999df7a06823f203162f6aa0fc7ae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来凤中学校高二历史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BBBBCCCC题号1112131415答案ACCDC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朝相对夏商时期,更加注重现实中的人,说明其治国理政趋于理性,故选B项;西周只是具有敬天保民思想,并未形成民本思想,排除

A项;材料强调从夏商到西周统治中礼的变化,与血缘宗法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从夏商到西周统治中礼的变化,未涉及基层治理体系,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材料中秦国时期丞相多来自非秦国籍贯,显示出秦国在人才选拔上的开

放性和包容性,这样的做法更有利于吸引各地人才,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这与当时的社会变革趋势相吻合,故选C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的意义,但材料中描述的是城乡籍贯,并非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这些丞相任职的标准是否为

军功,因此无法得出选官标准趋向军功的结论,排除B项;D项所述的布衣将相格局,更多指的是官员出身的社会阶层,而非其籍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措施,这一措施属于

分化事权,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即利于君主集权,故选B项;宋代实行官、职、差遣的措施分化事权,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这种分化事权的方式不利于官员考核,加剧了考核难度,排除C项;“消除了”一词过于

绝对,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屋大维自公元前29年建立元首制后逐渐获得军政大权和宗教大权,这表明罗马形成君主政治,元首掌握国家大权,成为维护君主独裁专制的手段,故选B项;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表明元老院行使自身权力,但不能强化元老院权力,排除A项;

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推动罗马逐渐进入帝国时代,破坏了罗马共和传统,排除C项;罗马帝国1—2世纪空前繁荣,但材料时期为公元前1世纪,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漫画反映了蒋介石演了二十年的“独角戏”,用脚把皇冠举在自己头顶装成总统,遭到了其

他人的孤立,揭露了蒋介石想要进行个人独裁,继续做大总统的美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三十七年也就是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反映了二十年来国民党“训政”的虚伪,故选B项;漫画中反映的是蒋介石想要进行个人独裁,实

行独裁统治,并不是称帝,排除A项;党派纷争是指不同党派之间为了各种利益、理念、权力等因素而产生的竞争、矛盾、冲突和斗争的现象,材料强调的是蒋介石个人独裁,排除C项;国统区出现的经济危机指的是国统区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全面崩溃,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

得以进入政权机构”可知,1941年处于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吸引党外人士进入根据地政权机构参与根据地建设,从而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故选B项;材料强调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并非经济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排除A项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三三制”下,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且

当时参与根据地政权机构的多听从中共指挥,并不会弱化了中共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荀子和司马迁对商鞅变法后的社会风俗改善持肯定态度,贾谊则认为秦国风俗日渐败坏,材料均反映出商鞅变法重视对社会风俗的改造,故选C项;贾谊认为“秦俗日败”,排除A项;仅司马

迁认为“民勇于公战”,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其他两位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社会风俗的改造,没有涉及国家统一,排除D项。8.【答案】C【解析】由“逆犯”、“康有为图谋不轨”、“事泄后,奸党伏诛,朝廷既明降谕旨,暴其罪于天下”可得,该报道是站在清廷立场上来解释戊戌政变,故选

C项;由“逆犯”、“康有为图谋不轨”可得,《申报》虽然最初由外国人创办,但是作为中文报刊,上述报道并不代表西方列强的政治立场,而是代表清政府的立场,排除A项;作为戊戌变法结束标志的戊戌政变实质上是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反动顽固势力

发动的,但是上述报道却说成了“逆犯”康有为图谋不轨,事泄后,奸党伏诛,所以并未客观而真实地记录戊戌变法,排除B项;由”康之获罪,非因变法而起“可得,《申报》是站在清廷立场上对戊戌政变的原因及结果进行解读,而不是对变法措施的污蔑,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式学堂

的数量以及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的数量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这一时期正值清末新政实施之际,其中教育改革是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式学堂的兴起不仅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更重要的是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这些新式学堂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成为后来革命运动的重要力量,因此可以说清末新政客观上有利于革命形势

的发展,故选C项;虽然科举制废除后学堂数量确实快速增长,但表格数据并未直接体现“增长率最大”,排除A项。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是教育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排除B项;科学与民主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此时还没有开始,“成为主流”说法有误,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刘裕及其之后的南朝统治者削弱

世家大族的军政实权,并任用较多的出身微贱者担任中央要职,就打破了士族门阀对政权的垄断局面,使得更多出身并不是士族的人得以参与政权,这就为之后隋唐创新人才选拔、实行科举制提供了条件,故选C项;由所学知识可知,刘裕出身下层,这可能会对政局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所以

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寒门掌机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削弱士族的专权局面,但是并未结束门阀士族的专权局面,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南朝时期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和庄园经济的抑制是有限的,所以题干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并不是对土地兼并的限制,而主要与皇权的强化与士族的腐

朽密切相关,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中国子监学生人数及来源的构成,可以看出官员子弟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平民子弟仅占极少部分,这明显显示出教育资源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不均,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等级性,故选A项;图表虽反映了官方教育的

状况,但并未表明教育被官方完全垄断,排除B项;教育资源在官员子弟与平民子弟之间的巨大差异,恰恰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性,排除C项;图表内容主要涉及学生人数及来源,并未涉及学科融合的问题,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

杰谋反……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可知,刺史制度能够有效地发现并制止地方上的谋反行为,这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了刺史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刺史制度在监督

地方官员方面的作用,并未显示皇权范围有所“扩大”,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而非选拔官员,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刺史在维护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而非官员的廉洁性,且材料虽然提到了隽不疑的清廉和能干,但这并不能代表

刺史制度就能确保所有官员都清正廉洁,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需要更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领导干部来推动经济发展。老干部退休和新老干部交替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为经济建设注入新

的活力。因此,C项与文件内容高度相关,故选C项;文件主要关注的是老干部退休和新老干部交替的问题,并未直接涉及法制现代化,因此A项与文件内容关联不大,排除A项;虽然文件涉及干部退休和交替,但并未直接说明这推动了干部

任用制度的逐渐形成,B项表述较为笼统,排除B项;文件主要关注的是干部问题,并未直接涉及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且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后期出现多起民变,其领导者多为工匠、商贩、

作坊主,这些领导者的身份和民众因税务无度而进行反抗都说明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故选D项;明朝后期的民变更多反映社会经济矛盾,而非政治体制的问题,排除A项;明朝后期民变领导者多为工匠、商贩、作坊主,说明工商业发展,并不能得出社会流动普遍的结论,排除B

项;明朝后期领导民变的多为工匠、商贩和作坊主,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征税过度引发群众反抗,与赋役制度调整无关,排除C项。15.【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革

命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国会通过《职位分类法》,对文官职位进行细致分类,并建立系统的分类考绩制度,这很可能是为了应对技术革命带来的国家治理挑战,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故选C项;文官制度在美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如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就标志着美

国文官制度的正式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文官与党争的关系,也未说明文官是否保持中立。这个选项的推断超出了材料给出的信息范围,排除B项;虽然《职位分类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在某一方面的完善,但说整个文官制度“臻于完善”则

过于绝对。文官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可能因为一部法案的通过就达到顶峰,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答案】(1)特点:以王权为核心,国家治理的核心在于治民;重视社会阶层流动;治理方式多样化(道德教化与法律规

制并存);国家治理中制度与文化相统一;政府与基层社会有效互补。(8分,答出四点即可)(2)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近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传统国家治理的近代转型;革命和改革的推动;国内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8分)表现: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专制到民主和法治;由专制主义的治民

向民主共和架构下管理公共事务的转型。(6分)(3)启示:坚持独立自主、立足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作为现代中国国

家治理变革的基础。(3分)【解析】(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一切社会生活都被吸纳进以王权为核心格局内”,可得以王权为核心国家治理的核心在于治民;据材料一“通过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文官选拔、考核及奖惩制度实现了

社会阶层之间的有效流动”,可得重视社会阶层流动;据材料一“外儒内法……德主刑辅、宽严相济的治国策略被统治者们运用得炉火纯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治理方式多样化(道德教化与法律规制并存)、国家治理中制度与文化相统一;据材料一

“民众既是政治社群中必须由贤者统治和教化的群体,他们天然地处于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最底端”,可得政府与基层社会有效互补。(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在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庚子国难之后,传统治国理政的固有逻辑被彻底颠覆”并结合所学,注意从“外部因素”思考,可得近代西

方列强的侵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据材料二“活跃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改良派与革命派两股政治势力”并结合所学,注意从“国内因素”思考,可得近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传统国家治理的近代转型、革命和改革的推动、国内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第二小问表现,据材料二“国者,

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仆隶也”,可得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据材料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并结合所学,可得由人治、专制到民主和法治;据材料二“在中国建立起现代国家和社会,由此而无意识地合力推动了近代国家治理重构”并结合所学,可得由专制主义的治民

向民主共和架构下管理公共事务的转型。(3)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总体立意。具体可以从多个方面思考,如坚持独立自主、立足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作为现代中国国家治

理变革的基础等,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17.【答案】(12分)示例:论题:制度的选择要适应本国国情。(2分)论述:中外历史的经验表明,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适合的制度,制度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美国原为英国的殖民地,但建国后并没有仿效当时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是

把启蒙思想和北美的现实诉求相结合,开创出民主共和之下的三权分立制,最终发展为世界强国。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盲目照搬西方经验,提倡所谓“民主化”“公开性”,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分裂活动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社会主

义运动遭受重大挫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从本国国情出发,逐渐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到2010年,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我们要坚

定制度自信,不迷信西方模式,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分)(示例并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其他论题合理亦可,例如“制度要适时而变”“制度的选择要适应时代和国情”等等。)【解析】首先,要阅读材料,明确材料主旨,即一种制度的实行既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又要符合国情的需要,只有这样才可

以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围绕制度适应为主题,选择一个角度拟定标题,如制度的选择要适应本国国情;或者制度要适时而变;或者制度的选择要适应时代和国情;等等,然后,我们需要选择适合标题的史实进行论述,可以从正反两方面选择史实,也可以只选择成功的史实论述,注意要选择至少三个史实

进行论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流畅。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论述的合理性,并升华(或者深化)自己的观点即可。18.【答案】(1)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世家大族的选官特权(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

流动;有利于寒门庶族地主参政。(6分,答出三点即可)(2)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的扩展;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6分)特点:考试录用;政治中立;常任。(6分)【解析】(1)据材料一科举考试“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得出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据

材料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得出打破了世家大族的选官特权(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据材料一“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得出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据材料一“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基础”得出有利于寒门庶族地主参政。(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据材料二政府“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担负

起经济、文化、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得出政府管理职能的扩展;据材料二“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得出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二“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并

结合选必一第6课所学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得出考试录用;政治中立;常任。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