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154.000 KB
  • 2024-10-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7)页,154.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d3b6c24fa2f2fd2389eadefe1b982e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通榆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而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制为核心,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商朝特点;B说法错

误,当时周天子尚未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D属于郡县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这种变化产生的政治背景是A

.西周建立起分封制度B.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C.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D.实现了“大一统”局面【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可知贵族世袭特权遭到破坏,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排除A,B项正确。C项是在秦朝确立,不符合题干中“大黄金时代”,排除。D项“大

一统”局面也与题干中“大黄金时代”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3.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A.推动了中原文明

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分封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扩大,也就是在强调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信息,故B项

错误;材料信息是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外传播,没有体现出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融合问题,故D项错误。4.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

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映出该时期A.当政者均重视社会舆论导向B.国人的意见对施政有制约作用C.原始民主左右了国家的决策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代,国家遇到重大

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国人意见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人意见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并非强调统治者重视社会舆论导向,A排除;“

原始民主左右了国家的决策”的说法夸大了“国人”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排除C;近代民主的特点是代议制民主,D不符合史实,排除。5.秦统一后,设置博士官,吸收各国士人参加政府,建立了博士制度。“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续汉志》)。由此可知,该举措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B.旨在缓和与

士人矛盾C.促进了太学教育发展D.有利于优化政治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博士主要职责是“承问对”,这可以使秦朝在政治统治上借鉴六国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起到优化政治统治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中

央集权体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博士制度不涉及此方面内容,排除;B项,虽然吸收各国士人加入政府,有利于缓和与士人的矛盾,但这不是目的,而是客观作用,排除;C项,太学教育产生于汉代,秦朝还没有设太学,排除。6.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具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B.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C.秦朝

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格中的内容可知,县的产生有来自于兼并战争而成的,也有来自于合并行政区域而成的,这说明当时县制的产生形式是较为多样的,故选B;材料的描述仅涉及部分地区,因此县制取代分封制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A;单凭材料信息我们只能说秦国

是较早推行县制的国家,但是否就一定是最早,还需其他史料的印证,C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并未体现郡的设置,因此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7.《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

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分析】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

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8.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地方的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

.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C.加强对地方的治理D.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地方的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

并结合所学知识克制,刺史是负责监察的,其监察对象是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而郡守、国(地方王国)相则是负责治理地方的主要官员,所以刺史制度重在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答案为C项。A项刺史属于监察官职,与地方行政管理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国问题,

排除;D项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刺史的设置无关,而且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9.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牒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这反映了A.三省六部制度已遭破坏B.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发生变化C.唐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

.唐玄宗重视三省的分权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体现了权力的转移,权力的转移说明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故答案为B项。A项,政事堂的出现是唐代三省六部制发展演变的结果,排除;C项,政事

堂共同议事,使皇权成为中央决策的一部分,受到相权的约束牵制,排除;D项,材料中不能反映三省的分权制衡,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

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0.宋太祖曾鼓励功臣宿将:“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宋太祖此举旨在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鼓励功臣宿将追求财富目的是为了避免君臣之间无所猜嫌,可以起到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用,但是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故B项正确,C项错误;宋太祖的行为与促

进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A项排除;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宋太祖的行为属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提升社会文化水

平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自由投考、差额录用”,以考试成绩为取士标准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推动了读书风尚的

形成,促进了中国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A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且世家在教育资源等方面拥有优势,B选项错误。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不能保证其是最优秀的,C选项错误。科举制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方面并没有优势

,D选项错误。1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

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

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13.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

的佳话。这说明明朝A.北方边患问题严重B.国家的凝聚力较强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旨明朝百姓与官军共同抵御强敌,可见百姓对政府合法性认可,体现了国家凝聚力较强,选项B正确;北方边患问题严重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而非整个明朝,

选项A排除;官民同心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选项C排除;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不属于慈善,选项D排除。14.与明代地方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前期设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集行政、司法、监察、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

。这一变化说明A.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府州县的权力被督抚替代C.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D.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清前期设督抚“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对比明代三司

分理地方事务,可知清代督抚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A项正确;督抚加强了对府州县的监督、控制,不是取消了府州县,排除B项;清朝前期督抚“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实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C项与史实不符;通过督抚制度,清朝前期政府加强了中

央集权,D项错误。15.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C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答案】D【解析】【详解】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不是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

护,故选D;ABC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16.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得以充分发展,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那时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公民大会B.五百人会议C.陪审法庭D.十将军委员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雅典民主政

治概况,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后,公民大会的权力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实行改革,由公民组成的五百人会议取代了贵族会议,公民大会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公民大会权力的上升是雅典民主程度增强的标志。伯利克

里执政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仍然是公民大会,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史实,排除;C项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史实,排除;D项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史实,排除。故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概况17.罗泊兹认为:“说梭伦是个民主派就如同说柏拉图是一个基督徒——也就是说梭伦根本不是民主派”。该观点的依据是梭伦A.实行财产等级制B.创建了权力机关公民大会C.建立了陪审法庭D.禁止以人身为抵押的借贷【答案】A【解析】【详解】梭伦实

行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但对于贫困公民而言依然没有权力,选项A正确;选项B中的“创建”错误,排除;陪审法庭无法体现梭伦的不民主,排除C;选项D体现了其扩大公民基础,这体现了梭伦民主的一面,排除。18.雅典城

邦所有拥有实际权力的官职,通常都是由10位公民担任。这说明A.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消失B.雅典民主具有集体主义特征C.民主政治具有明显的性别歧视D.雅典民主具有轮番而治特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拥有

实际权力的官职”“都是由10位公民担任”体现雅典民主制具有人民主权的特征,这说明了雅典民主具有集体主义特征,故选B。19.罗马法规定,凡与罗马没有签订友好条约的国家,该国公民均不受罗马法的保护,但各国大使例外。任何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的国家听凭处罚。这

反映出罗马法A.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B.确立了领事裁判权C.维护了罗马帝国的霸权地位D.已发展为万民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的国家处置,这体现了国家主权和

契约精神,是近代国际法的基础,故A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是对所在国家属地主权的侵犯,与材料“任何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的国家听凭处罚”不符,排除B。罗马会将侵犯了大使的人送交大使的国家处置,而不是自己处置,可见罗马帝国在国家外交方面并没有维护所谓的霸权地位,排除C。材料信

息没有体现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而是强调罗马法尊重国家主权和法律契约精神,排除D。20.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父亲的罪名或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这项规定反映出罗马法的司法原则是A.保护弱者B

.无罪推定C.公正合理D.注重证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每个人都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为他人的行为负责,体现的是公正合理的司法原则;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保护的是无罪的一方,而非弱者;故排除A。无罪推定是要基于证据,这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

反映出司法中要注重证据。故D项错误。21.19世纪英国法学者亨利·梅因在《古代史》一书中写道:“罗马人不爱万民法,正像他不爱外国人一样,因为万民法是从这些外国的制度中来的,并且是为了外国人的利益而制定的。”这表明万民法适用于A.罗马境内公民和

非公民B.罗马共和国的女性公民C.罗马共和国的男性公民D.罗马帝国内的非自由民【答案】A【解析】由材料“罗马人不爱万民法,正像他不爱外国人一样”,可见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故排除BCD,选A。22.1706年,英国安妮女王在写给财政大臣

的信中指出:“朕所希望的是支持和任用所有同政府保持一致者的自由,不论他们是辉格党人或托利党人,而不受某个政党的限制。”这表明当时的英国A.国王仍掌握某些权力B.责任内阁制遭到了破坏C.政党成为国王的附庸D.光荣

革命成果受到侵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中“1706年”“支持和任用所有同政府保持一致者”可知,当时英国国王仍掌握着行政权,故A项正确;1706年英国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排除B项;仅凭材料并不能说明政党成为国王的附庸,故C排除;当时王权是逐渐

被限制的,而不是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故D排除。23.下图是某高中生学习《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课的课堂笔记,由于一时粗心,笔记中有几处错误。错误有A.1处B.2处C.3处D.4处【答案】C【解析】【详解】

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由选民选举产生下院而不是上院,议会掌握立法权而不是行政权,内阁掌握行政权而不是立法权,故笔记中有3处错误,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4.据媒体报道,首相约翰逊表示为了完成英国脱欧,将采取多种手段,必要时

甚至暂停议会。而亲欧派议员声称,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并力促其通过,届时如约翰逊拒绝下台,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除了将他解职外别无选择。这些情况说明A.首相需顺应民意以维护内阁稳定B.英国政治传统可能出现弹性变化C.欧盟一体化改变了英国内外政策D.英王对行政权的影响力逐步上升【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必要时甚至暂停议会”“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并力促其通过”“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除了将他解职外别无选择”可知,首相为了脱欧而暂停议会,议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弹劾首相,面对议会和首相的制衡和僵局,原本

作为权力象征的女王通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解除首相约翰逊,说明英国作为权力象征的“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通过自身政治影响力打破僵局,英国政治传统有所变化,故B选项说法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面对英国政治体制的制衡和僵局,向来作为权力象征而中立的女

王打破僵局,没有体现首相维护内阁稳定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英国内外政策改变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向来作为权力象征而中立的女王面对僵局而对首相解除职务,不能体现英

王对行政权的影响力逐步上升,故D选项错误。25.1867年美国国会通过任职期限法案,规定总统不得从政府机关中罢免任何经过参议院提名和同意后而被任命的联邦官员,但五十多年后这一法案被最高法院裁决违宪。美国最高法院

做出这一裁决的依据可能是,该法案A.违反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违反了民主共和的原则C.违反了联邦制的原则D.违反了权利平等的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是有权任免官员的,因此该法案违反

了1787年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A选项符合题意。该法案的通过是符合民主程序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问题,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权力平等的原则,D选项排除。26.美国人民的幸运和政治精英的睿智在于他们总是恰如其分地达到了某种平衡。18世纪美国政治体制构建中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

是A.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B.建立联邦制C.建立总统制共和政体D.保留奴隶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恰如其分地达到了某种平衡”说明1787年宪法体现了各方面的妥协和平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治体制的构建中体现这一思想

的有联邦制、三权分立、参众两院等,故选B。27.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B.符合宪法

对总统职权的规定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D.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A项表述不符合史,故排除A。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内阁是总统的咨询机构,权限很明确,故C项表述错误,D项

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故选B。28.“(法兰西)第三共和固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B.其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D.无产阶级革命

的迅猛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是在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前提下产生的,故而这部宪法既有共和制的特征,又有君主制的遗留,所以残缺不全,含混不清,故B正确。法国封建专制势力的确强大,但是这只是当时特殊政治环境之一,不是完整的概括

,故A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是法国国内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结果,普法战争是法国与普鲁士之间的斗争,选项和材料表达的意思不吻合,故C错误。材料中说的是资产阶级宪法的颁布,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无关,故D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认识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产生的背景是共和派和君主派斗争妥协的结果。29.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部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A.《德意志帝国宪法》B.美国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

和国宪法D.英国《权利法案》【答案】A【解析】从日本1889年宪法看,日本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带有明显君主专制色彩,与此相似的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皇帝同样总揽统治大权。3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

帝国议会行使,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德意志帝国A.对立法权的警惕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政治近代化的趋势D.首相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

说明德国采用的是代议制民主,这体现了德意志帝国政治近代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立法权的警惕,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首相的信息,故D项错误。第II卷二、问答题(共三道大题40分,31题15分、32题10分、33题

15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

,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

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

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

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2)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3)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

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析】【详解】(1)西周:根据“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根据“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根据“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

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根据“建高墙”得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根据“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根据“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得

出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根据“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2)根据所学可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等方面概括。(3)根据“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

传统。”并结合所学可从对边远地区的开发、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礼乐制度与文明的传播、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社会的长久稳定等方面概括。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著名学者沃特金斯在《西方政治传统》指出:在价值观念上,宪政民

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植根于一个假定,即群众能通过理性协商达成足以维持社会生活的共同协定;自由民主宪政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即社会中占决定性多数的群体,认识到自由讨论和妥协的道德价值,而约束对多数原则的应用,使其不致危害少数的重

要利益。……到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妥协机制以及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协商与妥协艺术,是把历史上依次崛起的、最初是反体制的各阶级、群体顺利纳入宪政体制的重要力量;而作为宪政对立面的独裁政治的出现,则根源于一些人坚持其天启信仰,拒绝向对立学说、观点做任何妥协,并设法

将其信仰强加于人。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必须要妥协。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各有自己的利

益诉求和政治主张,经过反复较量,双方达成了妥协,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787年,美国的大州与小州、中央与地方、北方与南方等不同的政治势力达成妥协,通过了联邦宪法,确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共和派和君主派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达成妥协,通过法兰西第

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综合上述历史史实可知,多元主义意味着多种利益诉求、政治主张的碰撞与交融,在多元社会环境中,妥协是推动现实政治进步的必要条件。【解析】根据“宪政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植根于一个假定,即群众能通过理性协商

达成足以维持社会生活的共同协定;自由民主宪政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可概括得出观点: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必须要妥协。然后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如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美国的大

州与小州、中央与地方、北方与南方的妥协,法国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妥协。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一

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摘编自【美】弗兰

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答案】(1)主要因素:废除农奴制思

潮的涌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工业发展举步维艰;农奴不断起义抗争。(2)自由:获得人身自由;出钱赎买份地。积极影响: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自由劳动力;推动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俄国的政治近代化。【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从人道主义的角

度赞同解放农奴”推出,废除农奴制思潮的涌动;根据“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推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根据“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结合所学推知,工业发展举步维艰;农奴不断起义抗争。(2)第一小问,根据“农民能够

获得自由”和“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结合所学知识,推知“自由”是指获得人身自由;出钱赎买份地。第二小问,根据“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推知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根据“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

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推知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自由劳动力;根据“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推知推动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俄国的政治近代化。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