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网络考试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124.500 KB
  • 2024-09-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网络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网络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网络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网络考试历史试题.doc,共(19)页,124.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67c4a04b47bcee3c16a53c032a2caa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讲到亚洲各国发展这一问题时,引用了汉代桓宽《盐铁论》中“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句话,这一言论体现了先秦时期哪

位思想家的观点A.荀子B.韩非子C.墨子D.董仲舒【答案】B【解析】“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韩非子“事异则备变”的变革思想,故B项正确;荀子是儒家代表主张“礼法并存”等思想,故A项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

攻”等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D项错误。2.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A.实行察举制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D.兴办太学【答案】D

【解析】根据“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可知,董仲舒认为,汉朝缺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培养人才,为此,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培养人才,D正确;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但无法体现“养士”,排除A;独尊儒术属于统一思想,和“养士”无关,排除B;推恩令是汉朝削弱

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养士”无关,排除C。3.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中国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由“‘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可知,贵族政治终将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而没有涉及皇权加强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强调

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B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D不符合题意。4.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据此可知,唐代的“过官”制度

A.削弱皇帝权力B.规范权力使用C.加强中央集权D.降低决策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选定后,要经过门下省审核,由于增加了审核程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官员权力的使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门下省属于三省之一,三省制度本质上是加强

皇权的制度;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决策机制的效率问题,而是说明官员选任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开皇五年,文帝采纳长孙平建议,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

理。开皇十五年和十六年,文帝命令西北诸州的义仓改为州或县管理,劝募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纳税。这种变化主要反映A.义仓根本上解决了饥民问题B.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C.中央对地方管理的不断加强D.隋朝农业发

展农民富足【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由“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到“改为按户等定额纳税”的变化,由“捐”到“纳”实际上等于由自愿变成了义务,所以等于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故选B;题干没有体现饥民问题是否解决,故排除A;题干

中的两个做法都是文帝采取的,所以不能体现管理的不断加强,故排除C;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6.回顾17~19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

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A.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B.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清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C.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17~19世纪,欧美逐步确立资本主义代议

制政治制度,而中国却在强化君主专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反差是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故A项是根源;B项不是根源,是反差的反映,故错误;A项是欧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之一,故错误;D项叙述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根源”。“根源

”即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般从经济角度考虑。7.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的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这反映了宋代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D.出

现了“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士大夫治天下”说明宋代的治国方略是文官治国,故A项正确;五代风尚是“重武轻文”,故B项错误;“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故C项错误;宋代“积弱积贫"的原因是军队战斗力低下和财政危机,故D项错误

。8.《世界文明史》记载“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它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A.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B.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C.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D.防范公权侵害私权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说明对个人私有权力的保护,反映了罗马法最大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个人私有权力的保护,没有体现个人利益

高于国家利益,排除;B项,保护特权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保护个人对抗国家”并不意味着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此项表述是对材料意思的曲解,排除。9.格罗特《希腊史》指出:“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A

.实现分权制衡B.背离民主原则C.存在权力集中D.具有法治保障【答案】C【解析】根据“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表明执政官、五百人大会掌握司法、行政大权,权力集中,C正确;材料反映权力集中,没有涉及分权制衡,排除A;B不符合材料

主旨,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紧扣材料“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分析解答,排除与材料信息无关选项即可。10.托克维尔指出:“假如美国总

统犯了叛国大罪。这时,先由众议院弹劾总统,接着由参议院宣布罢免他的职务。然后他才到陪审团出庭受审,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据此,托克维尔强调美国A.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制约B.三权分立体制已发展完善C.政

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D.最高司法权集中于陪审团【答案】C【解析】从总统遭到弹劾的流程上来看,涉及到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参与,各个部门按照规章来进行,程序比较严格,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本质问题;B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与史实不符。11.“由温和开始,继而是一个不断激化的过

程,过了一个临界点之后便开始退潮并进入反动时期,其间将发生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反复较量,最后回到起点,并实现最初的成果。”英国革命呈现出这一规律性现象的根源在于A.专制王权同国会矛盾尖锐B.革命派动员发动群众不力C.克伦威尔

与专制王权妥协D.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特点,循序渐进性,主要是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较高导致,D正确;A中不是根源;B和C显然是从革命力量和专制妥协角度,不符合材料主旨。12.德意志帝国是以普鲁

士王国为核心,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的,宪法规定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容克资产阶级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C.德意志帝国彻底消除了

封建残余D.容克和将军享有特权【答案】A【解析】据材料“皇帝有权……容克资产阶级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故A选项正确;当时德国是君主立宪制,不是君主专制,故B选项错误;德意志帝国保留了

大量封建残余,故C选项错误;容克和将军享有特权,未涉及皇帝的权力,故D选项错误。故选A。13.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

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

响力至为重要【答案】B【解析】从材料“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中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带来的巨额收入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AD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14.法国史学家瑟诺博斯称:“这个七拼八凑的宪法不符合任何政党的理想,但是它是唯一经久

的宪法;法国有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这还是第一次。”这表明当时的法国A.保王派力主赋予总统一定的权力B.共和派无奈地接受了君主制C.各派以对抗的方法开展制宪工作D.制宪过程中出现制度性妥协【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法国的制宪过程中出现了各派别的“制度性”

妥协,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保王派是力主限制总統的权力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国是共和制而非君主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各派以妥协的方法开展制宪工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5.《中共二大宣言》中写道:“中

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导致了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变化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D.人民民主

统一战线建立【答案】C【解析】中国共产党提出“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在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后,形成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五四运动,排除B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排除

D项。点睛: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因此国共两党有了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16.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

同的主要原因是A.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C.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阶级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是民族矛盾,由此出现材料中对待西方文明不同的态度,故A项正确;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和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无关,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体现不出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17.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

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宗族观念的强化D.土地私有制的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材料“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说明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

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祖宗的崇拜”可知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8.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刚爆发之时,英美等国认为积贫积弱

的中国很快就要变成第二个埃塞俄比亚,不愿因支持中国而同日本对抗。到1938年初,美国表示愿意以贷款方式援助中国。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这表明中国抗战A.改变了美英远东政策的走向B.牵制了日本世界战略的展开C.促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D.唤起世界人民的同

情与尊敬【答案】A【解析】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焦点在欧洲,而随着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抗战实力和决心,英美看到远东地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希望,因而改变了在远东地区的政策,故A项正确;B项是英美改变远东政策的原因,材料问的是现象,故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和英国以贷款方式援助中国,无法体

现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英美的态度,故D项错误。19.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同胞们!救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中国民族就是我们全

体同胞!我们能坐视国亡族灭而不起来救国自救吗?”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反对妥协退让政策B.已由幼稚走向成熟C.举起民族主义大旗D.提出统一战线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共发表,我国家、我民族,已

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等信息可知中共举起民族主义大旗,主张抗日,C选项符合题意。反对妥协退让政策是中共的表现但不是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是遵义会议,B选项排除。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选项排除。20.1

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

式B.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C.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D.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恩格斯“资产阶级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

害怕起义成就”的观点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趋完善,工人可通过合法斗争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权利,C选项符合题意;恩格斯并没有提出放弃暴力斗争的主张,A选项错误;恩格斯肯定议会斗争的观点,无法说明各国工人党都赞成议会斗争的方式,B选项不符合题意;19世纪末第二国际的产生和国际工人斗争

的发展,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新高潮,D选项不符合事实。21.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协会领导人唐宁指出:“由于罢工是工人所能使用的最后一种武器,代价高昂且对劳资双方利益都会造成巨大损害,因此,只有对罢工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合理评

估且各种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都告知失效后,才能将罢工付诸实践。”这一言论A.说明英国工人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B.英国工会领导人已成了资本家代言人C.反映英国工人运动走向理性D.不利于无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分析

】“只有对罢工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合理评估且各种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都告知失效后,才能将罢工付诸实践。”说明工人罢工从单纯捣毁机器开始,到“合理评估且各种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表明工人罢工开始走向理性,C正确;此时工人运动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A错误;工会并

不是资本家代言人,B错误;此运动和宣言有利于政治地位的提高,D错误。【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2.1948年7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一封电文的部分内容“徐向前、周士第诸同志及华北和晋绥人民解放军全体同志们:……晋中战役,在向前、士第两同志直接指挥之下,由

于全军奋战,……获得如此辉煌战绩,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是指A.有利于百团大战取得胜利B.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C.为战略决战提供了有力支持D.为准备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1948年7月19日”的晋中战役有利于战略决战的开

展,为战略决战提供了有力支持,故选C;百团大战在1940年下半年,A时间不符,排除;消灭了国民党的主部队是三大战役而非材料中的晋中战役,排除B;为准备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是三大战役的胜利而非材料中的晋中战役,排除D。23.1943年8月

,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

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

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知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4.(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

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C【解析】“革命的

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

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5.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2001版中学历史教科

书在《日中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文后又以稍小字体介绍:“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是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歪曲历史的表现B.反映出“南京大屠

杀”事件缺乏充足的史料C.反映了日本历史学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D.是对“南京大屠杀”客观公正的叙述【答案】A【解析】1937年12月13日凌晨,日军攻陷南京城,对南京市民犯下滔天罪行。“二战”后东京法庭已经认定日本的犯罪事实,当时说的数字是20万以上,而事实上学者的研究

是30万以上;后来,也有很多资料史实证明南京大屠杀日军的暴行。故B、C、D错误;对于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该书竟轻描淡写地说成是“南京事件”,并暗示南京大屠杀惨案“尚无定论”,极力否认侵华日军的野蛮暴行,这是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歪曲历史

的表现,故选A。【名师点睛】“(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很显然表明日本极力否认侵华日军的野蛮暴行,是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歪曲历

史的表现。26.2014年发表的《国际社会向“左”转》一文指出,当下国际社会的左派,在政治制度上,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建构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活模式上,提倡反对权贵、倾向平民,以同情弱者、改善民生为日常生活图景。上

述材料表明A.资本主义不公正引起社会广泛不满B.科学社会主义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C.巴黎公社提出的基本原则得到落实'D.十月革命形成的社会制度基本普及【答案】B【解析】据材料“国际社会的左派……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建构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反对权贵

、倾向平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这说明当今科学社会主义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国际社会的左派”的主张,不能说明“社会广泛不满”,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材料也没有反映无产阶级专政得到落实,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形成的社会制度是

社会主义制度,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基本普及,故D项错误。故选B。27.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

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万隆会议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

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准则,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与“亚洲及世界各地”不符,故B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涉及的印度支那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中

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涉及的是中国与苏联签定的条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2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当选

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题干时间1953年说明当时人代会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

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届人大的召开。29.2015年7月,“上合组织”乌法峰会决定,在坚持本组织初衷的基础上,启动接纳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程序,同意白俄罗斯成为观察员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尼泊尔成为对话伙伴国,上合组织扩员的大门就此正式打

开。这主要反映出“上合组织”()A.联合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B.努力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致力于加强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行动D.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及对外开放原则【答案】D【解析】从题目提供的材料看

,“上合组织”接纳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其目的是“坚持本组织初衷”,即坚持“上合组织”宗旨,对外开放,故AB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是“上合组织”的合作方式,但材料中没有,也排除;“上合组织”’坚持结伴而不结盟的宗

旨,’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发展符合组织宗旨的成员,故D项符合题意。30.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上午10时,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时40分,访晤英国外交大臣

艾登;下午1时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4时50分,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这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

据题干中“英国”“苏联”“法国、柬埔寨”可知是指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故C项正确;A项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该会议中没有殖民国家参加,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美国,故B

项排除;周恩来没有参加26届联合国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代表团团长是当时的外交部长乔冠华,故D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3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

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魏书·高祖纪》材料二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

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答案】(1)均田制。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2)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

贯彻诏令。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3)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

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小。由材料“患于不均“和“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结合所学,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是均田制,其政治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

的能力。由材料“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和“尚书何为不察”,可见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这说明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3)由材料“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

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结合所学,孝文帝变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而回答对改革的认识则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可以答出: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考点:历史上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32.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以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制定的作战计划,其指导思想是“速战速决”,但它忽视了其他国家的作战能力。马恩河战役一结束,时任参谋长的小毛奇即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材料二以美国国务抑兰

辛为首的“战争责任与惩处战犯委员会”在《凡尔赛和约》中明确指出“战争是德国及其盟国所预谋的,德国和它的盟国曾极力破坏协约国谋取和平的努力”,“以致酿成战争之后果,所受一切损失与损害,德国承认由德国及其各盟国承担。德国虽然被迫接受了这

一条,但从来没有在内心中接受过。德国代表认为:“大家要我们承认我们是战争的唯一祸首,我本人如果这样承认,那就是欺人之谈。“1961年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舍尔认为德国政府“完全有意识地”利用了“萨拉热窝事件”,

“毫不扰豫地把德国投入一场侵略战争”,以便与其他帝国主义在世界上争夺霸权。请回答:(1)有人认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战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结合三例史实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2)根据材料二,说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

任的认识。【答案】(1)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从两大军事集团的综合实力看,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实力不如以英国为核心的协约国,所以第一种说法的有道理的。但是,有时战争的胜败不仅仅取决于双方的硬实力,有时其他一些因素也会深刻影响战争的发展

方向。比如:比利时的顽强抵抗打乱了德国的军事计划;凡尔登战役对德国的巨大消耗;美国、中国等国的参战;苏俄退出战争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第二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答出3点史实即可)(2)《凡尔赛条约》明确认为德国及其同盟国承

担战争的责任;参加凡尔赛会议的德国代表虽然被迫接受了《凡尔赛和约》,但内心并不承认德国应该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舍尔认为德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投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详解】(1)综合三则材料可知,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和战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

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从两大军事集团的综合实力来看,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实力不如以英国为核心的协约国,所以第一种说法的有道理的。但是有时战争的胜败不仅仅取决于双方的硬实力,有时其他一些因素也会深刻影响战争的发展方向,所以一战期间美国、中国参

战,凡尔登战役的巨大消耗等因素都导致了德国的战败。引用史实准确,能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的即可。(2)据“战争是德国及其盟国所预谋的,德国和它的盟国曾极力破坏协约国谋取和平的努力”可知《凡尔赛条约》明确认为德国及其同盟国承担战争的责任;根据“德国虽然被迫接受了这一

条,但从来没有在内心中接受过”可知参加凡尔赛会议的德国代表虽然被迫接受了《凡尔赛和约》,但内心并不承认德国应该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根据“德国政府‘完全有意识地;’用了‘萨拉热窝事件’,‘毫不扰豫地把德国投入一场侵略战争’,以便与其他帝国主义在世界上争夺霸权”可知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

舍尔认为德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投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3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5年1月,法、意签仃罗马协定。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

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

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材料二轴心国军火生产1940——1943年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里变化的特点及产量增长的原因。【答案】(1)原因:德国对外扩张对法国构成极大威胁。(2分)意图:确保自身安全;加强其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2分)后果:1935年10月,意大利入

侵埃塞俄比亚。(2分)(2)变化特点:轴心国军费总量得到增长;德国投入的军费总量在轴心国中的比重最大(4分)原因: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北非战役的失利刺激了军费增长;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与美军的激烈较量(5分)【解析】试题

分析:(1)考查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第一问,有关于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的问题,需要依据题干中时间1935年这个时间来分析突破,这个时候是二战前,欧洲主要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扩张是采取纵容政策的。有关于其意图的问题,可以依据前一问

的答案进行深入的解答即可。有关于直接后果如何的问题,可以从材料一中的最后内容提取关健信息,即可成为答案。(2)第二问,有关于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里变化的特点的问题,首先要依据二战历史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及材料二的内容进行整

合分析。有关于产量增长的原因,需要从当时战争需要这个角度进行分析整理。表格中的时间和数值的变化趋势。原因根据时间去分析。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