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历史.doc,共(6)页,367.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a8a73c6ab6b52add1c7ac763bf4583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5月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考查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查内容:以先秦、秦汉史为主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计45分)1.周王将贵族连同他们的宗族分封到新征服土地上,而不像商代在原部族居地就地册封,这样各封国内就逐渐融合成以地缘为基础
的新族体。这说明周初分封A.导致宗法制趋向瓦解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促进了国家形态的进步D.淡化了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2.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
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周代A.制造技术进步B.法家思想影响C.政治伦理规范D.审美观念变化3.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A.推动
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C.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D.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4.有学者指出:诸子形同水火,各执一端,以极端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深化了一家之言,“深刻的片面”超越“平庸的全面”。各种片面学说,总体又形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在“轴心时
代”奠定了中华的基调。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集权政治不断加强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社会逐渐变革转型5.战国时期的公羊学派继承孟子的“用夏变夷”,创立了夷与夏可以互变的可变体系;儒家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万物生成变
化的过程,创立了以“生命道德”为核心的宇宙观。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B.形成对立转化的辩证体系C.思想同中求异的发展趋势D.文化多元一体的兼容特质6.商代青铜礼器的装饰花纹充满了神
秘性、幻想性和威慑性(如图1);西周中期以后,青铜礼器在装饰上多采用几何形花纹,追求典雅、朴素的美(如图2)这一变化反映出图1商代饕餮纹图2西周几何纹A.周代青铜制造技艺已开始衰退B.青铜器的功用发生了重大改变C.观念形态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D.父子相袭的工官制度遭到破坏7.
工匠造物讲究的是“工匠精神”,并在专业、专注与专攻上只做好一件事。孔子对待这种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孔子的主张A.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B.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C.主要基于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D.反映其思
想观点的保守顽固8.战国产生了丝织品和竹简、木简,西汉有了纸张,文字的存在形式直接以手写形式出现,汉字书写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把文字的书写工作从文物形式制作工艺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中解放了出来,成为独立的书法行为。
在书写时可以追求简捷和随意,并融入书者的思想感情或个性化的东西及艺术审美的要求。材料说明了A.文字载体的变革促进了书法发展B.中国书法开始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C.字体简化推动了文化教育的传播D.科技进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普及9.《诗经》中《周颂·噫嘻》描写了周王亲耕的仪式,《小雅·鹿鸣》
记述了周王宴请群臣的礼仪,《大雅·棫朴》记载了文王征伐前的祭天之事和宗庙之祭。据此可知《诗经》A.是研究周文化的重要史料B.证实周朝王权与神权结合C.凸显了浪漫主义创作风格D.揭示了劳动者的日常生活10.图3描述的是古代中国公元前769一公元前221年间发生的战争,
其中横轴数字以10年为间隔,如4代表第4个10年。与其它类型的战争相比,姬姓国家间A.战争次数在所有时间段均最少B.战争减少说明姬姓封国己消亡C.战争因礼乐制度得到有效遏制D.战争并未因宗法血缘得以避免11.《考工记》认
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是对A.工匠精神的绝佳阐释B.社会产业分工的准确描述C.地域经济的准确记载D.产品制作所需条件的阐述1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
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这些举措A.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B.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C.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13.据《管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
内还有大量农业用地。这说明当时A.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B.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C.出现了后世坊市制度的雏形D.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14.钱穆认为中央集权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
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称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因为当时中国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的B.中央集权制度被公认为开启了世界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先河C.不能为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D.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15.《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一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
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D.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16.1975年
,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C.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D.刑罚众多,隐含统
治危机17.汉武帝时,桑弘羊主持财政,首次实行平准政策,“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番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材料表明汉代平准政策A.使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导致百姓赋税负担更加沉重C.为解决
边患创造有利条件D.政府专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18.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这说明董仲舒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D.倡导建立中央
集权的政府19.古代国家把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编入一种特殊的户口,即“市籍”。西汉征发徭役时,先征发有“市籍”的人,然后征发父祖之代有“市籍”的人,最后征发无“市籍”的农民。这表明,西汉时期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抑制商帮的形成C.市民社会地位最低D.商业地位无足轻重20.汉初
,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据此推知郡国并行制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
患C.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21.汉朝时期逐渐形成宫省制度,中央政府官员分成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汉武帝开始,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这一变化A.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B.强调集体议决以防止大臣专权C.揭示
出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D.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的日趋完备22.两汉时期,谏官主要职能是向君主陈明政务大事,此外还常常受于皇帝命令巡视各州,其监察权远远大于刺史。这说明,两汉时期A.谏官行政权力扩大B.监察体系完备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谏官分割皇权2
3.汉代实行“吏不数易”政策,不仅中央高级官吏一般都任期较长,而且地方官吏也任期长久,如汉初萧何任相十三年,东汉时王霸任上谷太守二十余年。这一政策A.助长了地方势力的膨胀B.表明国家官吏数量不足C.导致官吏腐败现象严重D.利
于各级官吏施展作为24.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汉代曾颁布“左官律”,规定在诸侯国任官的为“左官”,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一做法A.限制了诸侯国扩张势力B.废除了察举制度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推行了郡县制度25.东汉学者崔寔曾说,今天的地方
长官随意违背诏书,诏书说得再恳切,甚至骂到极点也无动于衷。但地方所下公文却像霹雳一样震动,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的状况。这种现象反映了A.地方豪强对抗中央B.察举制的弊端严重C.贪污腐败愈演愈烈D.王国问题死灰复燃26.汉朝时期,政府对边疆请求“内附”的游牧民族
采取容纳政策,让他们进入长城以内的指定地区居住,并让其上层人物继续统领部众。这种政策A.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B.改变迁入民族的生活方式C.实现了边疆地区永久和平D.使民族间的差异逐渐消失27.西汉自高祖始,经汉武帝、汉宣帝至汉成帝的二百年间
,前后6次大规模地将关东强族豪杰迁徙于关中。汉武帝“元朔二年夏天,迁徙郡、国中的豪杰及費三百万以上者于茂陵”。汉成帝“鸿嘉二年夏,徙郡国豪杰費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汉代当政者的这些做法A.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
控制B.遏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客观上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D.促使庶族地主势力开始崛起28.西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居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这些规定意在A.加强官吏的管理B.抑制土地
自由买卖C.禁止农民的迁徙D.保证政府财政收入29.“春秋决狱”是指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据此可知当时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
一B.司法判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基本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30.学者指出,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孝伦理在汉译佛经中被提升到相当突出的地位,如梵文佛经《六方礼经》在汉译过程中增加了子女事亲尽孝的义务规范。据此可知A.佛教逐渐儒家化发展B.儒释思想
开始出现融合C.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D.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计55分)31.(28分)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像一幅都邑图。那高大的陵墓封土及
封土下的地下宫殿,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咸阳官;陵墓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都邑的宫城及外郭城。……兵马俑坑内有陶俑、陶马约八千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来保卫其在冥间世界的安全和维护一统的江山。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
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根据袁仲以《秦兵马俑坑》等整理材料二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厩苑律》、《仓律》等。……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
》之《司空律》、《金布律》中均出现过“市”、“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有买(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
审核制度——“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乘马服牛廪,过二月弗廪、弗致者,皆止,勿廪致。”——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整理(注: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
简,专家考证这些竹简写于战国晚期至秦朝初期。)材料三(秦朝)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来。……则北至阴山以南,南自五岭以南至海,秦始皇都认为应当收入版图。秦始皇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但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实际的情形
的,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况且不必论理,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满怀着报仇的愤恨和复仇的希望。——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下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陵的整体设计思想。
从历史和艺术两个角度简述兵马俑的价值。(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加强经济控制、维持经济秩序的措施。用一句话概括睡虎地秦墓竹简对研究秦朝经济历史的价值。(12分)(3)材料三中“一条防线”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8分)32.(12分)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两幅图片信息概括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12分。要求:符合史实,逻辑正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的纲领
”的“十四点原则”,涉及到有关列强瓜分世界的原则、战争与和平、建立国际组织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1920年1月20日,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生效,英、法、日等国追求的主要目标都已达到,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却遭到了失败。材料二为了安排战后世界的货币体系,1941年9月英国提出了“凯恩斯
计划”,贬低黄金的作用;美国于1943年4月公布“怀特计划”,主张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取消外汇管制和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在1943年9—10月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被迫接受了“怀特计划”,并同意以此
为依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上材料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20世纪上半期,美国先后提出规划世界秩序的“十四点原则”和“怀特计划”,其结果截然不同,试评析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