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1.177 MB
  • 2024-09-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19)页,1.17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b38789fcfdbb1d9b9c80f5a3437bae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伊美区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阶段考试高一地理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我国预计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该探测器的飞行运动空间属于()A.银河系B.地月系C.总星系D.太阳系2.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航天器的首次软着陆,届时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科学家难以估计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A.空气过于稀薄B.宇

宙辐射太强C.陨石撞击多发D.月球引力偏小【答案】1.B2.C【解析】【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该探测飞行空间为地球到月球,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月球探测的新旅程,该探测器的飞行运动空间属于地月系,B正确。故选B。【2题详解】科学家已经知道月球空气稀薄、宇宙辐射强、月球引力小,都是可以估计的威胁。难以估计

的威胁是月球表面可能被陨石撞击,C符合题意。故选C。3.光伏发电是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最新型技术(见下图),其产量、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都远远超过太阳能光热发电。以太阳能资源角度,下列地区最适合光伏发电的是()A.广州B.乌鲁木齐C.成都D.哈尔滨【答案】B【解析】【详解

】太阳能光伏发电必须有丰富的太阳辐射能,从四个选项看,太阳辐射最强的是乌鲁木齐,因地处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广州夏季高温多雨,光照条件没有乌鲁木齐好;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是太阳辐射最差的地区;哈尔滨位于高纬,冬季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少,最适合的是乌鲁木齐,B正确。故选B。

为增加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2015年12月,北印度洋上一项有中美英等国科学家参与的“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的钻探活动正在进行。回答下面小题。4.科学家“透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是()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物质相态的变化C.化学元素

分布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5.“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中的边界是指()A.软流层B.岩石圈C.莫霍面D.古登堡面【答案】4.A5.C【解析】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4题详解】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波速不同,且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据此科学家通

过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推测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波成为科学家“透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A正确,BCD错误。故选A。【5题详解】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是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界线,其中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故“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中的边界是指莫霍

面,C正确,ABD错误。故选C。6.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C.②是岩浆的发源地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答案】B【解析】【详

解】地壳在海洋中相对较薄,但不会缺失,A错误。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B正确。岩浆来源上地幔的软流层,C错误。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之上的部分,只包括③的少部分,不是大部分,D错误,故选B。【点睛】读岩石圈板块分布地球剖面示意

图(局部),回答下面小题。7.宏观地形M是A.巨大裂谷B.低缓高原C.岛弧—海沟D.山脉—海沟8.一般认为N处喷发的岩浆来自A.下地幔B.软流层C.海底岩层D.板块内部【答案】7.C8.B【解析】【分析】该题考查板块运动与地形、地球的圈层结构。【7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M处位于太平洋板块俯

冲向亚欧板块,板块之间挤压碰撞,在大陆板块一侧形成岛弧,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故选C。【8题详解】岩浆的发源地为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所以N处喷发的岩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海底岩层和板块内部的下部,故选B。【点睛】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

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2)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

藏高原。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瑶琳仙境”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境内,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图1为“钟乳石”景观

图,图2是三大类岩石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过程的相互关系示意图,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完成下面小题。9.图1“钟乳石”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流水沉积C.流水搬运D.流水溶蚀10.当地岩石的形成环境及过程,与图2中数码对应正确的是()A.Ⅰ-①B.Ⅱ-④C.

Ⅲ-⑥D.Ⅰ-②【答案】9.D10.D【解析】【9题详解】图1“钟乳石”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流水的侵蚀(溶蚀),主要是石灰石在水和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溶蚀形成。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

详解】当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即是石灰岩,石灰岩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岩,其形成过程是外力作用,然后经过沉积环境形成。和图2对应的是:Ⅰ-②,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岩石的物质循环过程。根据图的信息进行推断即可。11.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随季节明显变化,厚度最大的季节

是夏季。原因是夏季A.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对流旺盛B.近地面大气反射作用较强,对流旺盛C.近地面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强,对流旺盛D.近地面大气散射作用较强,对流旺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流层的厚度和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流层是离地面最近的一层,地面辐射是其

主要热源。所以对流层底层空气温度高,顶层空气温度低,因此就产生了底层空气受热上升,而顶层空气低温下沉,也就产生了对流现象。中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随季节面明显变化,厚度最大的季节是夏季,是因为夏季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温度高,对流旺盛,A正确,BCD均错误。故选A。

【点睛】对流层厚度的分布特点:(1)对流层离地面最低,所以对流层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2)日照时间长,地面辐射强,则对流作用强,对流层相对较厚;反之,则较薄;(3)一般的,低纬地区对流层较厚,高纬地区对流层较薄。但在高山山区有不同状况。12.对大气中的紫外线有削弱作用的是()A

.平流层的臭氧B.对流层的二氧化碳C.对流层的尘埃D.高层的大气分子【答案】A【解析】【详解】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从而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了地球生命,A正确;对流层的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B错误;对流层的尘埃能够反射和散射各个波长的太阳辐射,

C错误;高层的大气分子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不明显,D错误。故选A。2013年12月3日,北京被大雾笼罩,造成首都机场多次航班延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B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于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14.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C.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答案】13.D14.C【解析】【详解】1.深秋初冬时节,受亚洲高压影响,北京地区天气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较大,夜晚和清晨近地面气温低,且该季节晴好天

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近地面空气中凝结核多,水汽易凝结形成雾,此时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D符合题意,排除C;雾就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如果昼夜温差减小,夜晚和清晨气温不低,则水汽不易凝结,形成雾的可能性就小,排

除A、B。故选D。2.白天的大雾天气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从而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C符合题意;由于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肉眼无法看到,因此大雾对地面辐射的削弱,不会

影响地面水平的能见度,排除A;太阳辐射的波长由太阳的温度决定,大雾不能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排除B;大气逆辐射为长波辐射,肉眼无法观察到,因此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无法影响地面水平的能见度,排除D。故选C。【点睛】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

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多出现于春季二至四月间。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等。15.主要由大气反射

作用产生的自然现象是A.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B.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C.冬季多云的夜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D.日落后的黄昏,天仍是明亮的【答案】A【解析】【分析】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主要形式。【详解】夏季天空多云时,云层反射太阳辐射,

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属于大气的反射作用,故A正确;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是属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冬季多云的夜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是由于阴天的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故C不符合题意;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是明亮,是属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故D不符合题

意。故选A。16.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筒单的形式。下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受热处气温高,气压低,气流上升。受冷处气温低,气压高,气流下沉。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结合图示箭头方向,图A受热处气流应该上升,A错。图B裸地白天升温

快,气流上升,B对。图C夜晚应该吹山风,谷地气温高,气流上升,C错。图D市区气温高,气流应该上升,D错。【点睛】热力环流原理,受热处气温高,气压低,气流上升。受冷处气温低,气压高,气流下沉。水平方向上,空气

由高压吹向低压。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7.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D.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18.图中M、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A.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B.两个气压带

反映的时间相同C.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D.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1月份【答案】17.D18.C【解析】【17题详解】从图上的风带可以看出,Q是西风带(西南风),P是东北信风带,故M为北半球的副热

带高气压带,D正确,ABC错误。故选D。【18题详解】从左图可以看出,M气压带南移,反映的时间应为1月,A错误。N气压带北移,应为北半球的夏季(7月),C正确,D错误。MN气压带反映的时间不同,B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根据图示信息结

合分布位置进行判断即可。下图为世界四个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9.若不考虑海拔的影响,则四地由南到北的排列顺序为A.甲乙丁丙B.乙丙甲丁C.丙甲乙丁D.丁甲丙乙20.对四地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地深居内陆,降水稀

少B.乙地河流汛期集中在冬季C.丙地的典型植被为橄榄树D.丁地气候类型仅分布在北半球【答案】19.B20.B【解析】考点: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19题详解】甲地为北半球的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20°—30°N的;乙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分布在30°—40°S;丙是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

赤道附近;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40°—65°N;所以四地由南到北是乙丙甲丁。【20题详解】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但有的是分布在沿海地区,故A错;地中海气候是冬季温和多雨,是冬雨型,乙地河流汛期集中在冬季,B正确;丙地

的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丁地气候类型南北半球都有,D错。下图中甲地位于低气压中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1.图中四点受暖气团控制的是()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盛行下沉气流B.此图是

北半球的锋面气旋C.②地吹偏南风,③地吹偏北风D.③地出现连续性降水【答案】21.A22.C【解析】【21题详解】根据图中冷锋、暖锋的符号,结合所学锋面知识,冷锋是冷气团在推动前进,锋后②是冷空气,锋前①是暖空气。暖

锋是暖空气推动冷空气前进,锋后③是暖空气,锋前④是冷空气。所以,图中四点受暖气团控制的是①③,A对。B、C、D错。【22题详解】图示天气系统应是锋面气旋,左侧是冷锋,右侧是暖锋。图中甲地是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A错。结合图中锋面移动方向,呈顺时针,判断此图

是南半球的锋面气旋,B错。结合南半球气旋的气流方向分析,②地吹偏南风,③地吹偏北风,C对。③地在暖锋锋后,以晴天为主,D错。下图为东亚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回答下面下列问题。23.①②③⑥环节依次表示

()A.蒸发、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B.蒸腾、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C.蒸腾、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D.蒸发、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24.⑥环节水量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5.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①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③

促进地球各圈层之间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④塑造地表形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23.D24.B25.B【解析】【23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⑤⑥环节依次表示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

下径流、水汽输送。ABC错误,D正确。【24题详解】⑥环节是水汽输送,东亚地区夏季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向陆地输送的水汽最多,所以⑥环节水量最大的季节是夏季,ACD错误,B正确。【25题详解】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

平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进地球各圈层之间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塑造地表形态。ACD错误,B正确。二、综合题(共40分)26.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

法之一。读图回答问题。(1)若该模式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S代表地表,则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相比较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处天气晴朗(填甲/乙);________处等压面向上弯曲(填丙/丁)。(2)若甲乙两地因温度差异

形成热力环流,则有关两地地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绿洲,乙是沙漠B.甲是山谷,乙是山坡C.甲是海洋,乙是陆地D.甲是城市,乙是郊区(3)如果该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图,甲代表岩浆,③代表变质作用,那么丁岩石是_____

___,①代表__________。(4)如果该图表示北半球低纬度大气环流圈,S代表地表,乙代表的气压带是_______。①代表的风带是________。③因________(热力/动力)原因而形成;(5)若箭头表示东亚夏季风,乙表示的是___

_____(填大陆/大洋),①气流表示___________季风(填风向)。【答案】(1).乙甲丙丁(2).乙(3).丙(4).D(5).沉积岩(6).重融再生(7).副热带高气压带(8).东北信风带(9).动力(10).大洋(11).东南【

解析】【分析】本题以某模式图为背景,考查了热力环流、大气环流、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气压值近地面高于高空,近地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故乙大于甲;高空气流上升形成高压,气流下沉形成低压,故丙大

于丁,故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相比较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乙甲丙丁。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所以乙处天气晴朗。高空丙处形成高压,等压面向上弯曲。(2)只有城市和郊区的温度差异不分昼夜,一直是城市近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郊区近地面温度低,气流下沉。绿

洲和沙漠、山谷和山坡、海洋和陆地温度差异在白天和黑夜不同,热力环流状况发生变化。故选D。(3)如果该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图,甲代表岩浆,则①代表重熔再生;丙为岩浆岩,③代表变质作用,乙就是变质岩,剩下的丁岩石是沉积岩。(4)北半

球低纬度大气环流圈包括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中乙盛行下沉气流,代表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③下沉是因为动力原因;①代表的风带是东北信风带,(5)东亚夏季风来自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吹东南季风,所以乙表示的是

大洋,①气流表示东亚的夏季风,风向为东南风。27.读右面两图,回答问题。(1)图Ⅰ甲气压带名称,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是。乙所在风带的风向。图Ⅰ中B季节为北半球______季。图Ⅱ中①地区的气候特征。(2)下图中图能反映右图

中②海沿岸气候特征,该地属于气候,其成因是。气候特征是。(3)T岛东北部年降水量大于2000毫米,结合T岛所在位置,说明T岛东北部年降水量丰富的原因。(至少三条)【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全年高温多雨;东北风;冬;终年温和多雨;(2)A;地中海;冬季受西风控制,夏季受副高控

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3)位于低纬度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为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受暖流影响,大气增温、增湿;临近海洋,水汽含量充足。(任答三条即可)【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和欧洲、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气压

带风带的分布、特征及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断、影响气候特征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图Ⅰ甲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其名称是赤道低气压带,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且纬度低,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

是全年高温多雨。图中显示,乙所在风带位于低纬度地区,应为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因此风向为东北风。图Ⅰ中B季节,气压带和风带位于偏南,表明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北半球冬季。读图Ⅱ可知,①地区位于40~60°N大陆西岸,终年受温暖湿润的西风影响

,其气候特征是终年温和多雨。(2)读图Ⅱ可知,图中②海为地中海,其沿岸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读下图可知,图A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最热月气温高于20℃,应为亚热带气候,图A中显示,高温时少雨,低温时多雨,应表示地中海气候,同理判断,图B、C、

D分别表示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此可知,图A能反映右图中②海沿岸气候特征,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其成因是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当地受西风控制,温暖湿润气流影响明显,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当地受副高控制,

盛行下沉气流;当地气候特征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3)T岛东北部年降水量大于2000毫米,T岛东北部年降水量丰富的原因应结合T岛所在位置从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地形、洋流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根据地理位置判断,T岛位于10°N的加勒比

海,当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盛行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降水丰富;受东北信风影响时,T岛东北部为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T岛周围为广阔的海洋,蒸发强,空气中水汽丰富;图中显示,T岛附

近有暖流流经,受暖流影响,当地大气增温、增湿,降水丰富。2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③______;⑦_____;⑤______。(2)②与③组成的水循环的类

型是______;对陆地淡水更新最多的是______循环。(3)下图中河流甲主要补给来源,冬季河流有现象.河流乙一年有两个汛期,其中A汛期是_________补给形成的,B汛期是_________补给形成的,主要分布

在我国_________地区。(4)新西兰终年受西风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结合新西兰位置及南岛等高线图简述南岛河流水文特征。【答案】(1)蒸发;下渗;地表径流(2)海上内循环;海陆间(3)冰雪冰川;断流;季节性积雪融水;大气降水;

东北(4)水量大,水量季节变化小(稳定);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流速快,水能丰富【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水循环为背景,以相关图像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水循环环节、水循环类型及意义、河流补给及水文特征、河流分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描述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图中③由海洋表面指向空中,应表示蒸发;图中⑦由地表指向地下,应为下渗;图中⑤沿地表由陆地指向海洋,应为地表径流。(2)图中③由海洋表面指向空中,应表示海水蒸发;②由海洋上空指向海洋表面,应为海洋降水,海水蒸发和海洋降水共同组成海上内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会不断更新陆地淡水水体,因此对陆地淡水更新最多的是海陆间循环。(3)读甲图可知,图中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冬季河流断流,因此河流甲主要补给来源是冰雪融水,冬季气温低于0℃,冰雪很难融化,则河流水补给中断,因此出现断流现象。读乙图可知,河流乙一年有两个汛期,其中A汛期出现在4月左右,此

时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而形成,B汛期出现在夏季,汛期流量大,是大气降水(雨水)补给形成的,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有大量积雪,夏季降雨丰富,因此这类河流一般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4)新西兰终年受西风控制,形成温带

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加上南岛多山地,山地抬升暖湿气流,降水丰富,河水补给量大,因此当地河流水量大;当地终年盛行西风,西风较稳定,因此当地降水比较稳定,因此当地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小;南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因此河

流无结冰期;新西兰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大多强度较弱,因此当地河流含沙量小;图中显示,南岛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较大,多山地,因此当地河流流速快,加大水量大,因此水能丰富。2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地质构造看,甲为_______,乙为_______。从地貌看,丙为

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2)从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看,乙处由_______作用形成,丙处由_______作用形成。(3)甲、丁两处若要修隧道,宜选择_______处,______

_处可能找到地下水。(4)简述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答案】(1)向斜;断层;冲积扇;河流沉积作用(2)内力;外力(3)丁;甲(4)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由于流速减慢,加上海(水)潮的顶托作用发生堆积作用,形成河口三角洲。【解析】【分析】本题以地质

构造图为材料背景,考查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以及特定地貌的形成,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详解】(1)从地质构造看,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向斜;乙处岩层发生错动、位移,为断层。读图可知,从地貌类型看,丙为河流沉

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2)从地质作用看,乙处为断层,是由内力作用形成;丙为冲积扇,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流水沉积属于外力作用。(3)如果要在甲、丁两处选址修一条隧道,宜选择丁处,因为丁处为背斜,具有天然的穹形构造,结构稳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

下水向两侧流,能够保持隧道干燥。在甲处可能找到水,因为甲为向斜结构,岩层向下弯曲,利于储水。(4)河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是流水沉积地貌。其形成过程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

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657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