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答案.docx,共(6)页,19.96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6f81e3b0a22c71f696e9180447876c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DDDDCDCCBB题号111213141516答案AACDAB1.D【难度】0.65【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
1928年和1936年,华商面粉厂的资本规模和日产能力都有所增长,但是与外资面粉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近代化水平依然有限,D项正确;在近代,外资企业的发展水平普遍超过民族企业,排除A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华商面粉厂
的日产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是与外资面粉厂的生产能力比仍然有差距,“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体现为以欺诈与行政手段,压榨民族工业的生产等各个领域,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为华商与外资企业的生产能力的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2.D【难度】0
.4【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底(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这一题中的“李、张”之改革,应
该指的是李鸿章和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所进行的洋务运动,梁启超认为他们的改革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得以检验,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梁启超的话本意是要说明这个改革不能起到救亡的目的,所以只学技术不能救亡,主张应该革新制度,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所以,梁启超意在为戊
戌维新运动进行辩护,D项正确;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已经失败,不存在为推进戊戌维新运动争取支持,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开始
普遍觉醒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材料未体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梁启超分析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但不是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3.D【难度】0.85【知识点】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局部抗战)、局部抗战【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略中国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学术界“四大发明”说法的出现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以适应时代需要,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发明,并不代表当时中国自然科
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排除。B项,“四大发明”的提法无法说明政府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排除。C项,“四大发明”的提法旨在提高民族自信,C项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4.D【难度】0.4【知识点】科举制【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南移
,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而南方出身的状元数量在明清时期远远超过北方,由此可知经济水平影响文化发展,故选D项;南方籍的状元超过北方并不是统治集团刻意为之的结果,排除A项;有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南方籍的状元数目在逐渐超过北方,排除B项;根据状元的籍贯出身无法说明科举制走向僵化,排
除C项。故选D项。5.C【难度】0.65【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详解】从材料中的“边区教育厅”“筹办边区中学”可以判断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因此该报道出现于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秋,C项正确;材料中的报道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A、B、D三项
时间不符,排除。故选C项。6.D【难度】0.4【知识点】夏朝的建立与统治【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时期(中国)。由材料中“二里头都城遗
址内的一些小型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在空间上紧密结合……”可知,夏朝一些家族内部中已经出现了不同的职业的分工,并且形成“居葬合一”的丧葬新模式,这也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表现,D项正确;国家的初始形态凸显大约相当于
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城邦规模较大,出现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二里头是夏文化遗址,不符合这个阶段,排除A项;个体小农经济模式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空不匹配,排除B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材
料本身没有与此相关的表述,排除C项。故选D项。7.C【难度】0.4【知识点】防疫抗疫【详解】重灾区南方居多可得出,当时江南一带开发,人口大量南迁在南迁过程中疫病传播较快,因此反映出区域经济开发初期往往伴随剧烈的人口运动和环境
改变,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疫灾重灾与政府的管理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的长途贸易并没有发展的很好,因此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8.C【难度】0.65【知识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
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919年(中国)。孙中山主张利用国际资本来发展中国的实业,当时的孙中山虽然已经不再担任临时大总统,但是依然心系国家发展,是国人求富求强梦想的体现,C项正确;利用国际资本发展实业不属于“自强”,排除A项;民权是政治层面的内容,与材料中发展实业的计划不符,排除B项;这
一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孙中山的主张不是民国政府兴办实业的方案,排除D项。故选C项。9.B【难度】0.65【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详解】根据材料“发诸尝逋亡人(曾经逃亡的罪犯)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两广地区),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可知,可知秦始皇将商人发配边疆
,说明秦朝具有歧视商人的色彩,B项正确;秦朝兵力并不匮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治理边疆,而不是边疆危机严重,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保护小农意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B【难度】0.4【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
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否定了袁世凯尊孔复古的主张,这是在宣传近代的西方民主自由思想,B项正确;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A项;1915年的年底袁世凯复辟,材料的时间是1913年,
排除C项;陈独秀否定传统儒学纲常伦理的目的,依然是在宣扬近代民主自由思想,D项不是陈独秀的深层次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1.A【难度】0.65【知识点】金朝入主中原【详解】金代科举考试题目大多出自儒家经典,说明金代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的重视,者推动了
儒学的发展,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仅从金代科举考试题目大多出自儒家经典,不能说明所有少数民族政权实现了封建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金代科举考试除了出自儒家经典外,还有其他内容,排
除C项;D项夸大了金代重视儒学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2.A【难度】0.4【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详解】据题意可知,我国不同阶段的改革目标中都突出了对市场的重视,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高,体现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历程,A项正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中共十二大上就已经提出了,排除B项;“极为艰难”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这些改革都是对旧观念的破除,“难以打破”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C【难度】0.4【知识点】国民经济的调整【详解】本
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61年、1962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党和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城市人口返乡支援农业生产,是为了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应对严峻的经济困
难局面,C项正确;城镇人口返乡与打破帝国主义封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底已完成,排除B项;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鼓励城镇人员返乡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城镇供应压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并非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14.D【难度】
0.4【知识点】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三线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和周边形势,建设的重点放在
西南、西北,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推进了我国现代化进程,D项正确;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文革发展的必然产物,排除A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针对左倾错误和经济困难而采取的,是为了恢复和
发展国民经济,1966年全国基本完成,时间也不符,排除B项;改革开放是1978年底开始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A【难度】0.4【知识点】军机处和密折制度、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两汉至明清时
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详解】秘密立储制度下,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择贤而立、对储君暗中观察与培养、对储君人选严格保密,这样能够确保继任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治国理政,A正确;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皇权达到顶峰,排除B、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16.B【难度】0.4【知
识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体西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说明李鸿章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故选B;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并不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也不
是要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排除AD;材料是把西方民主政治类比于中国古代的“天下为公”,并非以古制治理当世,排除C。故选B。17.(1)变化:由甲午战前很少了解宪法到战后明确提出立宪。原因:甲午战前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由于
清政府严格限制等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很难发展;由于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而宪法约束君主权力,不易被人们接受,宪法较抽象也不易被人们理解。(2)意义: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为中国实行民主宪政提供了政治理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孙中山等颁布《临时约法》,以立法
形式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难度】0.4【知识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详解】第(1)问,“变化”,由据材料一信息“”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
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概括得出1895年前很少有人了解;1895年后明确提出立宪。“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1895年后维新变法的需要的等角度回答。第(2)问,“意义”,依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从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维新变法提供政治理论,促进思想解放;民国立法反对袁世凯专制,促进民主共和思想传播等角度回答。18.(1)对下划线予以说明:孔子(必须写出“孔子”)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主张,提倡
“仁”、“为政以德”、“礼”(或“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也可)等主张(上述3个主张任写2点,回答孔子的教育思想)老子(必须写出“老子”)就治理国家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提出见解,主张“道法自然”(或“
追求天人合一”也可)“无为而治”(或“小国寡民”也可)揭示事物包含相互依存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或“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也可)(上述3个主张任写2点)影响:百家争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深刻影响此后两千多年间中华文明的发展。(2)治国思想:黄老无为。治国政策:“与民休息”(或休
养生息)。重要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或“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3)原因:手工业、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新兴城市大量出现;市民阶层逐步扩大;民间书院、讲会以及出版业的发展;文化向
世俗化的方向普及;中西文化开始发生交流与碰撞。(任答5点)核心内容:“致良知”。评价:对当时: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隐含着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对后世:影响明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以上4点,任答1点,答出3点即可
)【难度】0.85【知识点】思想领域的变化、百家争鸣的意义及影响、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详解】(1)本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设问要求以春秋思想家为例,对材料一当中的下划线句子予以说明。可以选择孔子,如孔子在处理人与人关
系上提出仁的思想,在如何治理国家方面提出为政以德、礼的思想等。也可选择老子,如老子在治理国家上提出无为而治,在人与自然界关系上提出道法自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等。影响:据材料“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
了此后各个文明的发展”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深刻影响此后两千多年间中华文明的发展。(2)本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文、景务在养民”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在治国政策上,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要影响:据材料“卓然罢黜百
家,表章《六经》”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3)本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原因:据材料“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以经济为中心的新兴城市大量出现,手工业、商业经
济日趋繁荣,新的市民阶层逐步扩大”可知,手工业、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新兴城市大量出现;市民阶层逐步扩大;据材料“随着民间的书院、讲会以及出版业的发展,文化前所未有地向世俗化的方向普及”可知,民间书院、讲会以及出版业的发展;文化向世俗化的方向普及;据材料“中西文化也开始发生交流与碰撞”可知,中
西文化开始发生交流与碰撞。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是“致良知”。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心学的意义可以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角度进行说明。对当时而言,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隐含着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
心主义倾向。对后世而言,影响明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的思想。19.上述材料出自雍正年间地方要员的奏折,是研究清代历史的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通过这一奏折,我们可以了解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及表现;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种植情况、福建各地农业
发展情况;清代地方政治制度如官员设置及地方行政区划等情况;台湾收复后的发展情况(或东南边疆治理情况);清代地方民生情况;清代中央集权加强的原因及表现(或清代统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的表现)等。但该奏折不可避免的带有溢
美之色彩(或主观色彩浓厚),故在研究清代历史时,需与其他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难度】0.65【知识点】史学研究方法、密折制度、平定准噶尔部、农业的发展【详解】本题是史料价值题。时空是清朝(中国)。
根据材料“摘编自雍正十一年《福建总督郝玉麟、福建巡抚赵国麟恭报闽省晚稻收成分数折》”可知,材料出自自雍正年间地方要员的奏折,是研究清代历史的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根据材料“窃查闽省比年以来,时和岁稔,本年早稻收成更为丰裕,业经臣等据实奏闻在案”“福州府属:长
乐、永福、古田三县收成,均有十分……罗源县收成七分”可得出,通过这一奏折,我们可以了解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及表现;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种植情况、福建各地农业发展情况;根据材料“行据布政使刘藩长汇报”“福州府属”“兴化府属”等信息可得出,清代地方政治制度如官员
设置及地方行政区划等情况;根据材料“台湾府属每年早稻收获内地稍迟,前经臣等奏明。兹据汇报,台湾、凤山二县早稻收成各有七分,晚稻收成各有八分”得出,台湾收复后的发展情况;根据材料“民人乐业,海洋、陆路地方,俱各宁谧,合并奏闻”得出,清代地方民生情况;根据奏折
还可研究代统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的表现。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奏折不可避免的带有溢美之色彩(或主观色彩浓厚),故在研究清代历史时,需与其他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