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255.38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9200e3759df3f324f1ba104f18a907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临澧一中2024年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卷)一、选择题(16小题,共48分)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
除C。故选D2.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有同学制作了如下表格,若要将其补充完整,正确的是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①道家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墨家墨子③法家韩非子④A.①“仁政”;②庄子;③“相生相胜”;④“礼法并用”B.①“仁政”;②老子;③“相生相胜”;④“依法
治国”C.①“仁”;②老子;③“兼爱”“非攻”;④“以法治国”D.①“仁”;②庄子;③“兼爱”“非攻”;④“礼法并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C项正确;“仁政
”是孟子的主张;庄子主张齐物论,追求逍遥的人生态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主张;“相生相胜”是阴阳家的思想;“礼法并用”是荀子的主张,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3.据《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产生于秦朝统一全国之后B.使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C.秦朝以后王朝不再沿用D.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郡县制产生于战国时期,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分封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B项;秦朝
之后,历代都在沿用郡县制,排除C项。故选D项。4.翻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A.各民族文化上互鉴交融B.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C.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
在D.汉族文化占主体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体现的是中原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A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并非是民族隔阂,
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5.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如表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唐玄宗回纥册
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的粟末靺鞨册封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和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C项正确;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疆域稳定,排除A项;战争只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排除B项;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只是众多手段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是小
史同学的读书笔记。据此推断,他所记录的主题是()时间:隋唐时期科目:明经、进士等。特点:“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目: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政治。标准:身,指体貌丰伟;言,指言辞辩正;书,指书法道美;判,指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则先以德行取德行相同,则先取才能。A.世袭
制B.军功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空信息可知,时间是隋唐时期;
科目是明经、进士,特点是“取士不问家世”,“标准以才能为主”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科举制的特点,明经和进士是科举制的主要考试科目,科举制主要以才学为选官的标准,D项正确;世袭制强调血缘关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军功制强调军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察举制选官标
准是才学和品行,是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史合一”“诗史合一”的传统。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诗史互证,的开创了诗文证史这一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列理解最为恰当的是()A唐诗唐朝风貌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钢钱。两税法的实行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商品经济发展,市坊分离C“歌酒长春不夜,金翠照罗绮,笑语盈盈。陆海人山辐辏,万国欢声。”民族间交往丰富了社会生活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制创立A.AB.BC.CD.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
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钢钱”可知当时分赋税夏、秋两次征收,A项正确。据材料“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可知唐代城市布
局严谨,坊市制度成熟,坊市制度分离出现在宋朝,排除B项;据材料“陆海人山辐辏,万国欢声。”反映的对象是对外交往,而非民族间交往,排除C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材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唐代科举中第
后的情形,排除D项。故选A项。8.有学者称:“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这种牵制机制一直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下列选项能够体现这种“牵制机制”的有①汉朝的内外朝制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③宋朝的二府三司制④元朝的行省制A.①②③B.
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汉武帝时引进近臣组成中朝,形成中朝制度,牵制宰相的权力,①正确;三省六部制利用门下和中书省相互牵制,加强君权,②正确;宋朝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
政权,设立三司使分割财权,从而达到牵制相权的权力,③正确;行省制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机构,不符合“牵制机制”,④错误。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9.中国古代“分封制一郡县制一郡国并行制一行省制”的演变说明了A.封建社会的地方建
制逐渐完善B.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古代主要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从分封制到行省制体现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也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完善,B正确;分封制是在奴隶制社会推
行的,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D排除。故选B。10.学者周振鹤说:“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观察下图可知湖广行省的布局A.以山川形便为基本
原则B.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增强了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地图可知,和材料“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
、太行山的存在…”行省的划分布局是犬牙交错形式,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打破了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打破了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排除C项;根据湖广
行省的布局,无法判断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故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转运使、话本、《梦溪笔谈》②政事堂、武举、《千金方》③宣政院、大运河、《授时历》④造纸术、推恩令、《九章
算术》的A.④②①③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②④③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梦溪笔谈》”可知①是宋代;根据“政事堂”、“《千金方》”可知②是唐代;根据“宣政院”、“《授时历》”可知③是元代;根据“造纸术”、“推恩令”可知④是汉代。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排列应该是④②①③,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2.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
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这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A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C项;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属于明清之际
的新儒学,并非是新理学,排除D项。故选A项。13.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A.“只
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D.“别黑白而定一尊”【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
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这表明军机处的实际职能是跪受笔录,只是秘书班子而已,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故A正确;“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反对“独治”、主张“众治”的思想,故B错误;“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指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各部相互
制约,便于皇帝加强皇权,故C错误;“别黑白而定一尊”指的是君主专制,故D错误。14.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张馨保(《林则徐与钦差大臣》):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
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热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指鸦片战争)。上述两种观点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
释相对合理D.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从材料里可以看出美国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国际关系及文化
观念碰撞的产物,这说明二者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B正确,C排除;材料是站在不同角度来看待鸦片战争的,并非是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A排除;张馨保认为鸦片战争是体制和文化冲突的结果,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D排除。故选B。15.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
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国内煤矿企业较之外国煤矿企业的税收要重,洋务运动在开办民用工业的时候,为了减少受到外资企业的压力,李鸿章奏请政府减轻税收,这
是利用行政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强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B项;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摆脱了列强对中国煤矿的控制”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
反映的是开平煤矿的个例,不能说明整个煤矿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6.如表为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此情况发生于()国强租租借地势力范围别德国胶州湾租借地山东沙俄旅大租借地长城以北、新疆、东北法国广州湾租借地广东
、广西、云南英国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长江流域日本福建A《南京条约》签订后B.《天津条约》签订后C.《北京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
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D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西方尚未瓜分中国,排除B、C两项。故选D
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宰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之大,地位之高,是其他官僚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也时刻防范着相权。中朝官在汉武帝时开始参政,尚书
、中书和门下经几百年的演变,成为名正言顺的宰相。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盛行,士族控制操纵国家政治,三公在这时名存实亡,实权已“事归台阁”。至隋唐时期,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中书省、门
下省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宋代为了保证军费开支,适应战争的需要,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材料二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明清两朝
与以前历朝相比,领域更广而深,措施更细而严,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影响。【答案】(1)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皇权统治。(2)体现:明朝废丞相
,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维护封建统治;但易形成暴政和政治腐败的现象。【解析】【详解】(1)趋势:根据“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明清两朝与以前
历朝相比,领域更广而深,措施更细而严,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皇权统治。(2)体现: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有明朝废丞相,设
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影响:根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维护封建统治;但易形成暴政和政治腐败的现象。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汉初盛行的黄老之
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
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背景:生产力发展;社会动荡,政治大变革;民间私学兴起;诸侯为了富国强兵,重用人才。(2)变化:由汉初的道家思想为主,到汉武帝时期
确立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混战,社会动荡,政治大变革;根据“民间私学兴起
”得出民间私学兴起;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重用人才。【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以道家思想为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概括得出由汉初的道家思想为主,到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
学说独尊的地位。影响:根据“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得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根据“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得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变迁的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在急剧的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唐代生产工具
的改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首要标志。唐代的犁已由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曲辕犁结构完备,装有犁壁便于深耕,配有犁评,可调节犁锋入土的深浅度,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提高了耕作速度和质量。图1隋朝“三省六部”制图2唐朝
的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隋唐时期的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1:论题:隋唐时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阐释:政治上,隋朝废除儿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
制;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备,被历朝沿用。经济上,曲辕犁的出现和推)‘一,唐三彩的出现。文化上,诗歌创作进人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有很多脍炙人日的仕作,成为千占绝唱。医学家孙思邀完成的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
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言之成理即可)总之,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呈现出新气象。示例2:论题:隋唐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阐释:隋朝废除儿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备,
被历朝沿用;唐初,实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言之成理即可)总之,隋唐时期制度不断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
是隋唐时期(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主要介绍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着重介绍了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题干要求围绕“隋唐时期的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因此可以就整体拟定论题:隋唐时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可以突出隋唐至政治制度上的贡献,拟定论题:隋唐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本题主要分析隋唐政治制
度的变化与创新。其次,结合史实阐述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情况,具体阐述如下:隋朝废除儿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备,被历朝沿用;唐初,实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
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最后,强调隋唐时期制度不断创新,推动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