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314.367 KB
  • 2025-01-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21)页,314.36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3d48896e1a1bdf68108b4fb588224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度下期6月月考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西塞罗说“品性优秀的人们避免犯罪,与其说是害怕可能面临的法律惩罚,不如说是由于人的本性赋予的一种恐惧公正谴责的廉耻感。国家管理者借助舆论增强这种廉耻感,借助法规和教育使它达到最高的程度,

为的是使廉耻感能够不亚于恐惧心理阻止公民犯罪。”由此推知当时的罗马A.品性优秀者不怕法律B.社会现实呼唤道德立法C.推崇人人平等的理念D.重视国家管理者的素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西塞罗定时空,当时处于罗马走向

帝国时期,战争、疆域扩大、外邦人进入罗马统治范围、经济贸易纠纷等社会现实呼唤道德立法,材料“品性优秀”“廉耻感”等信息也体现了这一点,B项正确;A项品性优秀者不怕法律的说法显然错误,排除A项;公民法维护的是公民的利益,且罗马统治中不能实现人人平等,排除C项

;材料主体是“人们”,D的主体是“国家管理者”,排除D项。故选B项。2.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一些将军在军饷不足时,会在未得到公民大会允许的情况下请求雅典盟友的支持。这种行为常常受到公民大会的攻击,有些公民表示,

“军事指挥官们觉得他们自己就是法律”。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雅典()A.外部势力影响政治决策B.公民大会主导城邦事务C.独裁统治破坏法律传统D.权力滥用导致政局动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雅典的一些将军在军饷不足时,会在未得到公民大会允许的情况下请求雅典盟友的支持。这种行

为常常受到公民大会的攻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可以各抒己见,部分公民在公民大会针对将军的行为提出质疑进行攻击,B项正确;盟友是在军饷不足时应将军的要求而对雅典进行支持,材料仅涉及雅典内部纠纷,而

没有明确外部势力对于决策的干预,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雅典内部纠纷,没有明确独裁统治对雅典原有法律传统的破坏,故“独裁统治破坏法律传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雅典内部纠纷,内部存在纠纷不等于社会政局动荡,故“政局动荡”与材料不符,排除D

项。故选B项。3.公元前4世纪,随着城邦内部矛盾的加剧,希腊政治家有关公民内部团结共谋福利的梦想破灭。“富人宁肯把钱投入大海,也不愿意救济穷人;而最穷的人则不以分享富人财产为满足,必欲剥净其财产而后快。”。这反映了古希腊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挑战B.公民不再维护城邦利益C.奴隶与贵族斗争激烈D.

平民的权力有名无实【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公民内部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加深,这就冲击了古希腊的城邦制度,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公民不再维护城邦利益”,而且这

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公民内部的矛盾,没有涉及奴隶与贵族的斗争,排除C项;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平民的权力有名无实”不符合古希腊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4.如表所示为欧洲黑死病肆虐期间,部分自治

城市所颁布的相关条例规定。这些规定城市条例规定图尔奈(今属比利时)感染瘟疫的死者要被立刻掘墓埋璀,“基坑要有1.8米深":葬礼从简,“哀悼者离开教堂后,不得在死者家中聚集”皮斯托亚(今属意大利)“拒绝所有染病的人进人”,本城人也

不得前住疫区,否则将遭受重罚:性畜屠宰和售卖的地方不可有烂泥或粪便纽伯格(今属奥地利)(感染瘟疫而死的)尸体不得被埋葬在教堂墓地中,必须运到城外,放人“上帝之地”的公共墓地中A.反映出市民抗疫的坚定决心B.凸显了教会的基层动员能力C.体现了政府中央集权的加强D.不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

【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部分自治城市颁布的相关条例对瘟疫感染者的出行和埋葬做出严格限制,不惜违背中世纪的传统习俗,这体现了当时市民对抗击疫情的决心,A项正确;这些条例是由城市的世俗政府颁布的,而不是由教会,不能凸显教会的作用,排除B项;这些条例是各城市根据自身状况

制定和颁布的,无法体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早日阻断疫情并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5.16世纪,英国逐步取缔了修道院制度,但原为英国教会基层行政单位的教区却被保留下来,并将其确定为基层地方政府管

理机构,隶属于郡政府管辖。这表明当时英国A.世俗政权获得民众广泛认同B.宗教改革具有不彻底性C.政府借助教区进行基层治理D.基层管理制度发展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判断,英国在宗教改革后基层管理体制出现新的变化,原有的教区成为地方政府管辖下

的行政区,体现了世俗权力的上升,主要目的是便于进行基层治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对世俗政权的态度,排除A项;保留教区不能说明宗教改革不彻底,排除B项;基层管理制度发展完善不符合现实,排除D项。故选C项。6.17世纪,法国沙龙的谈话主题受传统贵族影响,主要集中在以文字

游戏、朗诵诗歌和箴言为主的文学领域;18世纪,沙龙谈话大到国内外战争,小到社会趣闻,政治、宗教、伦理、文化无所不包。这表明A.民众民主意识增强B.古典文化孕育思想解放C.贵族阶层日趋没落D.法国思想解放不断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

材料“18世纪,沙龙谈话大到国内外战争,小到社会趣闻,政治、宗教、伦理、文化无所不包”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的沙龙谈话内容无所不包,表明法国思想解放不断深入,D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民主意识增强”的表

述,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古典文化是否孕育真思想解放,排除B项;仅仅依据沙龙谈话内容的变化,无法得出贵族阶层日趋没落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7.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年-1527年)认为,人性是贪婪和奸

诈的,他们服从君主的统治,也是出于不得已的无奈。一旦出现机会,都会伺机作乱反叛,暴露出本性恶的特点。他的主张A.体现了订立社会契约的必要性B.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C.适应建立民族国家的时代需求D.旨在维护罗马教皇的统治权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旦出现机会

,都会伺机作乱反叛,暴露出本性恶的特点。”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就会反抗君主的统治,这适应建立民族国家的时代需求,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君主的反抗,不是订立社会契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马基雅维利的主张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

器,排除B项;材料提到的是君主的统治,不是罗马教皇,排除D项。故选C项。8.印度洋西部的毛里求斯岛,在1505年葡萄牙人到达此地后,称之“蝙蝠岛”;1598年荷兰人将其改名为“莫里斯王子岛”;1715年,法国人重新命名为

“法兰西岛”;1810年,英国人古领该岛后,又取名为“毛里求斯”。毛里求斯岛地名的变化反映了A.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加强B.欧洲殖民扩张争夺激烈C.印度洋地区影响力上升D.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加快【答案】B【解析】【详解】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分别对印度洋西部的毛里求斯岛进行命名,反映出了

在早期殖民扩张过程中,各国争夺的相当激烈,B项正确;材料主旨与联系加强无关,排除A项;从毛里求斯岛名称的变化不能反映印度洋地区影响力上升,排除C项;材料与资本原始积累无关,排除D项。9.下图为某一时期的世界贸易简图。它反映了()A.

该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得以确立B.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商贸关系C.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领先全球D.新航路开辟后的国际分工格局【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所示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状况,世界贸

易以欧洲为中心,且欧洲输出的多为手工制成品,而亚洲、美洲、非洲三大洲向欧洲输送的多为原料,非洲向美洲输送的为奴隶,据此可知各州在国际贸易中分工不同,故D项正确;此时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商贸关系”与

当时的史实不符,材料中亚洲和非洲之间没有建立起直接的贸易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领先全球,故C项错误。10.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针对“日心说”,路德讥讽哥白尼是“自命不凡的占星术

士”“愚蠢到公然与圣经相违背”,加尔文也回应道“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依据置于圣灵之上呢?”这表明A.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B.宗教改革阻碍科学革命的推进C.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D.新教与旧教教义主张基本一致【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来看,宗教改革的领

袖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对哥白尼的学说进行了抨击,说明自然科学在此时依旧没有突破神学的束缚,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到文艺复兴的内容;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11.1840年4月,英国议会下院

就是否对华宣战一事展开激烈辩论。执政党认为必须为保护贸易和英国人的生命财产发动战争,反对党则坚决反对一场有伤道德的战争,最后英国下院以9票优势通过发动战争提案。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内阁发生更迭,原来的反对

党上台组阁,却将鸦片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说明A.资产阶级政党根本利益一致B.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完善C.英国责任内阁制已正式确立D.英国议会改革的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在是否开战的问题上反对党持反对意见,但并不是真的反对战争,而是对执政党的反对。在战争进行过程

中,反对党上台后依然扩大了战争规模,故而说明英国议会中的政党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资产阶级政党,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A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完善的标志是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排除B项;材料阐明的是英国的政党制度,未涉及责任内阁制和议会改革,

排除CD项。故选A项。12.1755年,时任英国下议院议长昂斯劳在《论反对党》一文中写道:大臣们是不大喜欢国会的,他们从不将事情拿到那里商讨,只是将那些非得到立法机关通过不可的问题带去。而且为了通过这些问题要事先集合一切可能集合到的力量来加强他们自己。这反映出英国

A.两党制易引发政治混乱B.责任内阁制逐步发展C.议会改革助推民主进程D.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臣们是不大喜欢国会的,他们从不将事情拿到那里商讨”“为了通过这些问题要事先集合一切可能集合到的力量来加强他们自己”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建

立,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联合组成,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定期项议会报告工作,材料所述事先集合一切集合的力量以加强自己力量体现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发展,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英国责任内阁制,而不是两党制,并且

两党制没有引发政治混乱,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改革主要是在1832年,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议会改革,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发展,责任内阁制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和完善,而不是破坏,D项错误

。13.1832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召开州代表大会,宣布反对联邦政府出台的关税法,并以退出联邦相威胁。联邦政府一面严厉谴责,向南卡罗来纳施加军事压力,另一面又作出让步,通过法令表示逐步降低关税,南卡罗来纳才撤销了关于反对执行联邦关税法的法令。这表明A.联邦制下各州自行其是B.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

击C.联邦体制存在制衡关系D.扩大联邦权限势在必行【答案】C【解析】【详解】南卡罗来纳州反对联邦政府出台的关税法案,联邦政府在给南卡罗来纳州施加压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妥协退让,最终南卡罗来纳州撤销了地方法令,这体现了联邦体制下地方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存在制衡关系,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

各州并不能完全各行其是,排除A项;美国实行的并未中国式的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未反映出南卡罗来纳州的行为损害了联邦利益,因此无法得出扩大联邦权限势在必行,排除D项。故选C项。14.1801年美国联邦党人控制国会通过了《1801年司法法》,身为联邦党人的总统在离任前匆匆

任命了一批联邦党人法官,联邦党人这种做法遭到新当权的民主共和党人反对。后者一上台就宣布《1801年司法法》无效,同时宣布恢复《1789年司法法》。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美国A.代议制民主政治待完善B.政党政治影响美国的安定C.权力制衡体制尚未确立D.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

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后者一上台就宣布《1801年司法法》无效,同时宣布恢复《1789年司法法》”体现的是美国的政党斗争影响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及立法,说明的当时美国代议制民主政治有待完善,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夸大,政党政治并不能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排除B

项;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其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排除C项;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5.拿破仑执政时期不准任何团体享有特权,所有国民得到平等对待,给所有孩童提供受教育

机会,所有职务都要公开选才,支持宗教信仰自由等。由此可知拿破仑()A.打着民主旗号维护独裁统治B.较好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C.支持在法国建立民主共和国D.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执政时

期政府要做到公平、公开,践行了启蒙思想的精神,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独裁的信息,排除A项;拿破仑实行帝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各国人民支持拿破仑的做法,排除D项。故选B项。16.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

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B.使权力制衡关系被打破C.剥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D.不利于民主政治的

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强化了总统的权力,使议会不再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故选C;总统自开始就是法国的国家元首,排除A;戴高乐的措施强化了总统的权力,但没有改变权力制衡体制,排除B;戴高乐的措施扩大了总统的权力,有利于改变议会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的局面,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故选C。17.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后,议会又多次立法,规定:“曾经统治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曾统治法国的家族的成员,不准选入参议院”,“取消曾经统治法国的家族成员的一切选举资格”。这表明当时的法国A.共和体制尚不稳固

B.共和观念深入民心C.复辟帝制呼声很高D.贫富悬殊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共和派以微弱多数票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政体,表明君主派力量仍很强大,对共和政体构成威胁,A项正确;共和观念尚

不够普及深入,君主制传统深厚,排除B项;君主派力量强大,与社会复辟帝制呼声高涨,意义不同,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项。18.下图是1850~1914年德国铁路建设的情况。据此可知A.铁路建设推动了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B.国家统一推动了德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C.德国在工业革命中

最早采用了新技术D.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德国经济腾飞【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根据材料图表可知,1870年即德国统一之前,德国铁路里程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大大慢于1870年德国统一之后发展速度,这说明国家统一推动了德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B项正确;德国统一市场

的形成推动铁路建设发展,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早采用新技术的是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早采用新技术的是美国,排除C项;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自由贸易政策,不会对经济进行干预,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9.如表为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

国家社会保险立法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德国时间名称主要内容1883年《疾病保险法》为德国300万工人及其家属提供医疗保障,费用由工人和雇主双方负担1884年《意外工伤保险法案》因工伤亡的工人可以得到医疗及丧葬费,费用完

全由资本家负担1889年《老年及残疾保险法》工人到70岁时可以领取养老金,残疾人也可以领取津贴,费用由工人、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A.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B.帝国议会掌握实际权力C.通过立法缓和社会矛盾D.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德国在诸

多方面建立社会保障,这缓和了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阶级矛盾。因此,这反映出德国试图通过立法缓和社会矛盾,故C正确;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帝国议会没有实际权力,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保障,不是民主化,故D错的的误。20.18世纪后期以后,英国贵族积极投身矿产经营。他

们在矿产经营上大致有三种方式:其一是将矿山开采权出租给工厂主而坐享地租;其二是与工厂主合作兴办矿厂;其三是贵族亲自经营煤矿,有的贵族矿业收入平均每年达36000英镑。这说明当时英国A.贵族仍旧把持着国民经济命脉B.工业革命使社会阶级结构日趋复杂化C.贵族阶层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D.生产方式变革促

进产业格局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贵族积极投身矿产经营,说明当时矿产业有利可图。依据材料时间“18世纪后期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煤炭业、工矿业等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产业格局,因此出现材料现象,D项正确;A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没

有体现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项。21.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在19世纪,正如更早些时候那样,富裕的贵族、乡绅与上层商人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一个人究竟属于这个集团,还是属于另一个集

团。”这反映了()A.经济发展加速中间阶层壮大B.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结构变动C.上层社会的身份认同感消失D.商业资产阶级地位不断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19世纪,正如更早些时候那样,富裕的贵族、乡绅与

上层商人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一个人究竟属于这个集团,还是属于另一个集团”,并结合所学可知,巴林顿.摩尔所述的历史现象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结构变动所致。工业革命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

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较之工业革命前的复杂的社会结构,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结构变得更加简单,有些阶级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间阶层壮大,排除A项;“上层社会的身份认同感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C项;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不断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22.“他是一个探索者。经过一段热烈兴奋的思考和试验,似乎发现宇宙秘密。他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机械装置,像绅士图书室里的流行玩具——一个用黄铜和

闪光木料制作的装有发条的天国模型。它由一个上帝的工程师调试,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转动并保持平衡。”“探索者”的成就A.奠定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基础B.有利于诠释自然现象的奥秘C.揭示了物体高速运动的规律D.标志着科学摆脱神学的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

】根据“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转动并保持平衡”可知“探索者”的成就是指牛顿的经典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有利于诠释自然现象的奥秘,B正确;伽利略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A;爱因斯坦揭示了物体高速运动的规律,不符合题意,排除C;日心说的提出推翻教会在科学

方面的权威观点地心说,使科学开始摆脱教会神学的控制而独立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D。23.有学者说,达尔文把一切生物都归在所谓“自然系统”之下的这一伟大事实,如果根据神创说,是完全不能解释的。据此判断,达尔文A.将自然主义原则渗入到科学

B.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C.以自然选择为生物进化基础D.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神学认为各种生物是按上帝的旨意和计划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后就永恒不变。而达尔文把一切生物都归在所谓“自然系统”之下,认为一切物种皆由变化

而来,且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系统”,而不是自然主义原则,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达尔文“以自然选择为生物进化基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类问题,排除

D项。故选B项。【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24.20世纪初兴起亚洲革命风暴,是继19世纪初拉丁美洲革命风暴之后的全世界历史新阶段的重大标志性事件,是第三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历史性开端。列宁把这次革命风暴称为“亚洲觉醒”。之所以被称为“亚洲觉醒”,主要是因为A

.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社会主义国家地理范围不断扩大D.革命后各国实现了民族独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亚洲觉醒”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

主革命,A项正确;“亚洲觉醒”主要是指资产阶级领导成为革命领导阶级,不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二战后,东欧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地理范围不断扩大,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革命后大多数国家都处于殖民地或半殖民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25.《人民宪章

》是1837年由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随后全国宪章派协会宣告成立,提出“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它的宗旨是追求下院的彻底改革,同时认为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1848年请愿活动遭到镇压,国会也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英国内阁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材料说明A.该运动

侧重提高经济待遇B.议会与内阁政治上共进退C.反封建专制斗争的艰难性D.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无产阶级在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后遭到英国资产阶级的镇压并决绝接受工人的政治诉求,由此可知工人阶级通过和平改良追求政治变革的方法是行

不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必然的,故选D;该运动侧重于争取政治权力,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英国议会和内阁政治上共进退,排除B;英国工人阶级反对的是资产阶级,而非反封建专制,排除C。26.巴黎公社革命刚刚取得胜利时,公社领导人对人民群众说,你

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恪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我们的主人,你们的自由是你们自己争取的。这一主张表明巴黎公社A.呈现出人民掌权的发展趋势B.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革命指导C.得到了工农群众的普遍支持D.是

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产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公社领导人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我们的主人,你们的自由是你们自己争取的”可知,巴黎公社是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公众事务

,人们群众是巴黎公社的主人,呈现出人民掌权的发展趋势,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革命指导”,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工农群众的态度,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7.在18-19世纪伦敦、巴黎的夜生活中,灯光的使用已超越了实用照明的范围,成为炫耀和吸引眼球的手段。一些奢侈品在灯光

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光彩和豪华。这说明当时A.技术发展影响经济生活B.民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C.夜间经济主导城市发展D.电力资源得到普遍使用【答案】A【解析】【详解】18-19世纪伦敦、巴黎的夜生活中,灯光除了基本的实用功能外,还被赋予了一定的炫耀

以及吸引眼球的功能,以衬托奢侈品,这说明这一时期灯光技术得到了发展,影响了经济生活,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民众生活水平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主导”,排除C项;D项错在“普遍”,排除D项。故选A项。28.下图是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图。这反映出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贸易发展缓慢B.多中心世界贸易格局形成的趋势C.英国依然保持全球贸易垄断地位D.自由主义国际经济交流原则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给出的时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知道,1

870年到1913年英国与法国的贸易比重在下降,美国与德国贸易比重在增长,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增长较快,说明多中心世界贸易格局形成的趋势,故B项正确;英国与法国的贸易比重在下降,而美国与德国贸易比重在增长,不能得出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贸易发展缓慢,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下降,没有形成垄断地位,并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自由主义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确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29.下表是1840-1910年英国进口模式统计数据,从中可知当时的英国占总进

口的现金价值百分比年份食物、酒和烟草原料和半成品制成品184039.756.63.7186038.156.55.5188044.138.617.3199042.132.92519103838.523.5A.已经放弃自由贸易政策B.逐步丧失工业垄断地位C.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D.出现大规模的经济衰

退【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项目及其数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一1910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从国外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现金价值占进口总量的比重不断增加,进口原材料、半成品的现金价值却明显减少,反映出这一时期,英国在技术创新中相对缓慢,工业生产能力日益被美、德等后

起国家超过,逐步丧失了工业垄断地位,B项正确;20世纪初的英国仍奉行自由贸易政策,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英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排除C项;20世纪初,即一战前的英国并未出现大规模经济衰退,排除D项。故选B项。30.下表

为世界史某一段时间的经济统计数据1820—1900年各国GDP在世界所占份额(百分比,世界总量=100%)时间国家中国美国英国日本1820年32.9%1.8%5.2%3%1870年17.2%8.9%9.1%2.3%1900年6.2%23.6%18.5%24%下列叙述符合表格

内容是A.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占有绝对的优势B.19世纪末,美国综合国力已经超越英国C.资本的多寡影响了美国和英国后期发展D.19世纪末,对外战争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1900

年美国占到23.6%,英国占到18.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是资本输入国,英国是资本输出国,这对两国经济有明显的影响,故C项正确;19世纪中期,中国占世界GDP三分之一,但是中国经济结构非常落后,因此没有质的优势,故A项说法错误;19世纪末,美国占到8.9%,英国占到

9.1%,在综合国力上英国仍占优势,故B项错误;19世纪末,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大大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故D项不符合史实。31.印象主义后期代表人物塞尚在绘画中运用几何结构,他认为,仅仅模仿自然是不足以称之为艺术的,还要融入画家的主观想法。在创作当中,塞尚保持着对色彩的特殊应用和对空间

的合理构造。由此可以看出塞尚的绘画A.影响现代主义绘画B.注重结构并置重叠C.追求客观现实描绘D.侧重抒发个人感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运用几何结构,”“融入画家的主观想法。”这对现代主义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A项正确;塞尚的

绘画体现不出并置重叠,排除B项;追求客观现实描绘与材料“仅仅模仿自然是不足以称之为艺术的,还要融入画家的主观想法。”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融入画家的主观想法,没有说侧重,排除D项。故选A项。32.1829年,雨果创作了戏剧《欧那

尼》。该剧描写了16世纪西班牙大盗欧那尼反抗国王,为父报仇、追求爱情的悲剧故事。1830年初该剧首场演出后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一百场,使得法国城乡掀起了一股“欧那尼热”。据此可推知,该剧()A.反映了客观社会现实B.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

志C.凸显了理性主义原则D.继承了传统的艺术风格【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及逻辑推理的素养和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30年初法国处于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时期,也正值法国“七月革命”的前夕,社会各进步阶层的反封建斗争蓬勃发展,民主自由运动高涨。当

时进步知识青年和广大市民把《欧那尼》剧本看作对人民斗争的支持和召唤,他们从剧本中领会了反封建的战斗主题,该剧的演出有力地配合了人民群众反封建运动,鼓励了人民的革命斗志,B项正确;该剧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浪漫主义反理性,排除AC项;《欧那尼》的成功上演,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戏剧对传统古典主义的

全面的、彻底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洲主要的文物修复活动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认为有必要保护那些见证了过去的作品。法国大革命时期和工业革命时期,修复与反修复的论战持续了一个多世

纪,也让人们意识到保护国家遗产的迫切需要。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成立历史委员会,同时发布律令,让有关部门“尽可能地评估并保护国家财产下的纪念物、教堂、宗教建筑。”1794年历史委员会与艺术委员会合并,成立新的艺术委员会,负责法国艺术遗产的普查。1830年法

国宪法废止了天主教的主教地位,因此法国的遗产保护主要是为了维护法兰西民族的世俗历史和维系民族的身份认同。1838年法国建立了古迹委员会,他们开始普查法国的文物建筑,政府也提供了财政上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央财政负担的加重,法国政府放下文化管理权,地方遗产基金会和协

会成为遗产保护的重要参与者。几百年来法国的文化遗产仍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摘编自高洁《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材料二1753年,大英博物馆正式诞生,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全书》,规定由国家为大英博

物馆提供财政上的支持。然而,上述规定在实际中多为一纸空文。19世纪开始,来自英国本土和世界各地的自然历史文物书籍收藏增长迅速。这一时期,英国议会对大英博物馆更加重视也更加慷慨,愿意花费公共资金来扩充藏品,管理和服务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在19世纪以前,严格的参观资格

申请和参观时间、人数的限制,使绝大部分英国民众被排除在参观者之外。1808年,将近半个世纪没有变更的准入卡制度被废止,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的英国民众与日俱增。——摘编自洪霞,谢小琴《从精英掌控到大众文化空间》材料三大公司控制美国经济生活始于二十

世纪初,一些大型艺术博物馆也开始发挥出它们的魅力。先是由摩根家族赞助,而后又得到洛克菲勒家族支持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也是西半球最壮观的艺术殿堂。它多次举办规模宏大的国际展览,古埃及的图坦卡蒙的墓葬、亚历山大的再发现、中国的青铜器、梵蒂冈收藏的艺术精

品,美国观众都能一饱眼福。大公司则通过博物馆的陈列展出对社会情趣施加影响。——摘编自冯承柏《略论西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法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并简析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意义。(2)结

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大英博物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3)根据上述所有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承载功能的角度,分析博物馆的影响。【答案】(1)原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推

动;战争造成文物的大量破坏;民族自豪感或文化自信心的驱动;政府治理能力的增强(政府的支持)。意义:为法国和世界人民保留了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了法国的历史文化,维护了法国的文化安全;促进了法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了民族自

豪感和凝聚力;推动了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为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2)变化:国家管理从虚设到实质(或“国家从不重视到重视”);馆藏规模与种类增加;参观人员从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开(或:受众由精英转向大众)。原因:英国政治制度完善;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实力;政府

加大对博物馆的投入(政府重视);殖民扩张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自然科学的进步;启蒙运动推动平等思想的传播。(3)影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丰富民众的社会生活社会情趣;传达国家精神;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欧洲主要的文物修复活动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可知,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根据材料“17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认为有必要保护那些见证了过去的作品”可知,有识

之士的推动;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时期和工业革命时期,修复与反修复的论战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也让人们意识到保护国家遗产的迫切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造成文物的大量破坏;根据材料“1830年法国宪法废止了天主教的主教地位,因此

法国的遗产保护主要是为了维护法兰西民族的世俗历史和维系民族的身份认同”可知,民族自豪感或文化自信心的驱动;根据材料“1838年法国建立了古迹委员会,他们开始普查法国的文物建筑,政府也提供了财政上的支持”可知,政府治理

能力的增强(政府的支持)。意义:根据材料“几百年来法国的文化遗产仍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可知,为法国和世界人民保留了优秀的文化遗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承和发扬了法国的历史文化,维护了法国的文化安全;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了法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提高了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法国遗产保护

立足于民族意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法国遗产保护推动了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为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2)变化:根据材料“1753年……然而,上述规定在实际中多为一纸空文。19世纪开始,来自英国本土和世界各地的自然历史文物书籍收藏增

长迅速。这一时期,英国议会对大英博物馆更加重视也更加慷慨,愿意花费公共资金来扩充藏品,管理和服务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可知,国家管理从虚设到实质(或“国家从不重视到重视”);根据材料“19世纪开始,来自英国本土和世界各地的自

然历史文物书籍收藏增长迅速”可知,馆藏规模与种类增加;根据材料“严格的参观资格申请和参观时间、人数的限制,使绝大部分英国民众被排除在参观者之外。1808年,将近半个世纪没有变更的准入卡制度被废止,进入博

物馆参观学习的英国民众与日俱增。”可知,参观人员从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开(或:受众由精英转向大众)。原因:根据材料“这一时期,英国议会对大英博物馆更加重视也更加慷慨,愿意花费公共资金来扩充藏品,管理和服务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

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实力、政的府加大对博物馆的投入(政府重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扩张掠夺大量珍贵文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的进步;根据材料“1808年,将近半个世纪没有变更

的准入卡制度被废止,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的英国民众与日俱增。”可知,启蒙运动推动平等思想的传播。(3)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根据材料“大公司则通过博物馆的陈列展出对社会情趣施加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民众的社会生活社会情

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博物馆能够传达国家精神;博物馆展出藏品,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促进世界文化交流。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地图既可以是地理空间的再现,也可以是人们对地理空间的主观解释。图5为英国探险家和地缘政治学

者麦金德1904年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展示的一幅说明全球秩序变化的世界地图。他指出,世界已经走到了“哥伦布时代”的尾声,欧亚大陆成为了世界枢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中整体或局部的内容提出一条批判性意见,并对该意见予以论述。(要求:意见具

体明确;论述史论结合,符合逻辑)【答案】评分标准:提出的批判性意见合理;论述需画绕相关的批判性意见,从2个及以上角度进行论证,逻辑严密。【示例】示例一(从局部信息批判)意见:枢纽地区还应包括“美国”。论述:20世纪初,美国已经成为连接太平洋、大西洋的疆域辽隔的大国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迅速崛起,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氏居世界第一,超过了英国:同时,美国进人童断资本主义阶段,积极向拉丁美洲、亚洲扩张,并提出了太平洋商业帝国等构想,对英国新权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可见,地图作者只是基于欧亚大陆传统强国众多、实力雄厚,其有影

响世界的能力,而将欧亚大陆作为世界秩序的枢纽地区,却设有看到美国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置要力量。示例二(从蓝体信息批判,批判其关于陆海关系的中心和边兼理论)意见:该世界地图忽视了“全球海路”继续拓股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论述: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海路贸易通道不断开辟,主导海洋贸易的

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崛起,海洋开拓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重要性凸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国际竞争空前加剧,为了争夺殖民霸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海军,“海权论”思想的提出和各国对海上霸主地位的争夺,说明海洋在国际

竞争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海权争夺仍然是20世纪初国际竞争的焦点。地图的作者片面强调当时的陆权面忽视了海权对国际朕序的重大影响,其观点存在偏颇之处。(其他角度,例1,从地图主观角度批判,该地图以陆上土地和人口来划分中心与边界,体现了英国在欧亚大陆与德

国等国竞争,维持殖民霸主地位的帝国主义思想。例2.从正确史观角度批判,该地图将欧亚大陆作为19世纪的“世界柩纽”的观点违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示例一:根据材料“图5

为英国探险家和地缘政治学者麦金德1904年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展示的一幅说明全球秩序变化的世界地围”得出(从局部信息批判)意见:枢纽地区还应包括“美国”。论述:结合所学美国的疆域得出20世纪初,美国已经成为连接太平洋、大西洋的疆域辽隔的大国;结合所

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得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迅速崛起,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氏居世界第一,超过了英国:同时,美国进人童断资本主义阶段,积极向拉丁美洲、亚洲扩张,并提出了太平洋商业帝国等构想,对英国新权构成了一定的挑战。最后得出结论:可见,地图作者只是基于欧亚大陆传统强国众多、实力雄厚

,其有影响世界的能力,而将欧亚大陆作为世界秩序的枢纽地区,却设有看到美国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置要力量。示例二:根据材料“图5为英国探险家和地缘政治学者麦金德1904年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展示的一

幅说明全球秩序变化的世界地围”得出(从蓝体信息批判,批判其关于陆海关系的中心和边兼理论)意见:该世界地图忽视了“全球海路”继续拓股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论述: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得出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海路贸易通道不断

开辟,主导海洋贸易的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崛起,海洋开拓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重要性凸显,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国际竞争空前加剧,为了争夺殖民霸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海军,结合所学“海权论”思想的影响得出“海权论”思想的提出和

各国对海上霸主地位的争夺,说明海洋在国际竞争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后得出结论:可见,海权争夺仍然是20世纪初国际竞争的焦点。地图的作者片面强调当时的陆权面忽视了海权对国际朕序的重大影响,其观点存在偏颇之处。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苏格拉底热爱母邦,拥护民主,刚健勇敢,清廉自奉、谦

恭真诚,是品格高尚的道德楷模。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影响年轻一代,但他不以老师自居,总以朋友的身份与人“共同研讨探索”。他重视身体价值,以身体锻炼为基础,努力将体育与智育、德育以及自然科学统一起来。他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生活的价值,宣称灵魂是人

生最高价值的源泉,并致力于人的灵魂的改善。苏格拉底以人的自我意识,以每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谕,造就了一个人自身理性原则的新神,这是古希腊教育思想的一个转折点。——摘编自苏振兴《苏格拉底的教育价值思想探索》(1)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答案】(1)思想:用教师人格影响青年;注重师生地位平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强调道德修养;注重培养理性精神。(2)评价: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关系;有利于推动人的综合素质提升;推动了古

代理性精神的发展;冲击了智者学派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客观上促进古希腊教育思想的转型;为近现代西方教育提供了经验。【解析】【详解】(1)思想:根据“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影响年轻一代,但他不以老师自居,总以朋友的身份与人‘共同研讨探索’”得出用教师人格影响青年;注重师生地位平等;根据”将

体育与智育、德育以及自然科学统一起来。他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生活的价值,宣称灵魂是人生最高价值的源泉,并致力于人的灵魂的改善“得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强调道德修养;注重培养理性精神。(2)评价:根据“苏格拉底以人的自我意识,以每个人的

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谕,造就了一个人自身理性原则的新神”可知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关系;有利于推动人的综合素质提升;推动了古代理性精神的发展;从而冲击了智者学派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客观上促进古希腊教育思想的转型;为近现代

西方教育提供了经验。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