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题.docx,共(10)页,26.70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32f22abf049481a30907522ae29cee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
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爆竹声中一岁除”,长期以来,烟花爆竹一直被
视为过年过节的“点睛之笔”,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另一方面,在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问题上也备受争议。一些省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倡议书中提到: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强烈噪声,并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细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炮皮碎屑也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此外,燃放烟花爆竹还存在巨大安全隐患,极易造成火灾和人身伤害。有地方消防部门直言:要年味不要火药味。在许多城市,烟花仅限于由专业人员燃放或在特定区域燃放,如重
大赛事或大型庆典现场、景区的烟花表演等。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程波涛表示,燃放烟花者不分节令,不顾他人感受,惊扰别人的生活;或者在燃放鞭炮时盲目拳比,认为多燃放就能达到发财和招致吉祥的目的,这不仅是陋俗、恶俗和迷信,也是扰乱社会生活秩序的不良行为。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
认为不应“一刀切”。2021年,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就呼吁,尽快启动烟花爆竹燃放习俗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则回应称,烟花爆竹是我国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艺术产品,燃放习俗是老百姓表达美好希望、抒发幸福情感的传统方式,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
义,将在工作中研究参考。全国人大代表黄小玲则建议,优化烟花爆竹行业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整合散、乱、差、小企业,推动烟花爆竹企业抱团发展、做大做强。“过年没有气氛的话,也会影响大家对节日的认同感,可以放开的地方还是要
放开。”黄小玲表示,“在工艺流程和药物配方的改进下,烟花正越来越“环保”。”也有不少人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宣泄情绪的渠道相对有限。“传统文化也需要有仪式感,一年当中任何时间都禁放烟花,本质上属于一种懒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
院主任吴必虎分析称,“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与年轻人对娱乐感、仪式感的期待相吻合,要想与洋节争夺年轻一代,就要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具仪式感、欢乐度和群众性,以往一刀切的做法必须改变。”来自湖南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学武则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花爆竹生产、消费和出口国,烟花爆竹生产和消费量占世
界总量的90%,出口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80%。他还表示,我国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基本地处山区农村,2017年年底,烟花爆竹生产、销售整个产业链从业人员近400万人。(摘编自陈威敬《年味与火药味之争:今年春节能放烟花爆
竹了吗?》)材料二:“过年”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是最大的节日。对于含蓄又温厚的中国人来说,每一次过年都是民族情感-对生活的情感、乡土情意与人间亲情一次总的爆发与加深。年有它专属的不可替代的载体,那便是自古以来种种代代相传的年俗。但眼下这年俗正一点点被淡化、被取代、
被消除。除夕夜饭店的包桌代替了合家包饺子吃年夜饭,电话拜年、视频拜年正在代替走亲访友。如果再禁了鞭炮,年的本身便真的有其名无其实了。中国人的年是文化含金量最高的节日,年文化是民俗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当下应做的,是传承、保护和弘扬传统的年文化,而不是在负面上无知地消减它。现在,过年禁放鞭炮(城市
里禁炮尤甚)反倒好像成了一种“传统”。倘说鞭炮不文明,西班牙传统的斗牛岂不更“野蛮”,更“危险”,为何不禁?倘说鞭炮伤人,拳击、赛车也伤人害命,为何不禁?倘说污染,还有比吸烟更污染环境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吗?那又为何不立法禁烟?长期以来,我们似乎被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限制死了,每对一事,只分正反,
非正即反,非左即右,非对即错。对于鞭炮,也是这样:要么不管,任其乱放,惊天动地;要么禁绝,不闻爆竹之声,天地一片死寂。果真非此即彼,再无第三条道可走了吗?除夕守岁,新旧更替,“爆竹声声辞旧岁”,这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狂欢夜。唯有这灿烂的烟花、炸响的鞭炮与火药的幽香,才能引起中国人一种特有的醉心
的生活情感。“禁”是一种消灭。如果灭掉鞭炮,被消除的绝不仅仅是鞭炮及其污染,还有一种源远流长的、深厚迷人的、不可替代的民俗文化,以及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情感。(摘编自冯骥才《禁炮不如限炮》)材料三:民俗文化又称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
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它承载着社会成员在不同时代内的生活痕迹和精神内涵,是时代发展的历史记忆。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往往是
一个地方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具有极强的个性,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传承、保护和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摘编自张旅平《关于民俗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燃放烟花爆竹易引发火灾,各地消防部门倡议“要年味
不要火药味”,但也有民俗专家提出应传承这一千年民俗。B.北京大学吴必虎主任认为,老百姓宣泄情绪的渠道相对有限,以往一刀切禁放烟花的做法本质上是懒政的表现。C.冯骥才认为,“禁”是一种消灭,灭掉鞭炮也就意味着灭掉了年所依附的专属载体,以及
中国人对年的特殊情感。D.从空间范围上来讲,民俗文化具有一种地域性特征;从时间推演上来讲,民俗文化又具有一种传承、变异的特点。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支持燃放的人群
认为,烟花爆竹与节日氛围和传统民俗有关;反对的声音则从环境问题、安全事故等方面提出了争议。B.我国的烟花爆竹生产、消费和出口在世界上占比巨大,整个产业链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也可带来相应税收。C.对中国人而言,每次过年都是民族情感的一次总爆发与
加深,所以冯骥才认为中国人的年是文化含金量最高的节日。D.民俗文化流行于民间,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其流动、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阶段性变异和无尽延续。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年味与火药味之争”上,材料一客观呈现了来自社
会各方的观点和理由,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春节烟花爆竹解禁的强烈期待。B.材料二运用西班牙斗牛、赛车、吸烟来类比燃放鞭炮,有力地批驳了“鞭炮危害论”,表明了作者反对“禁炮”的立场和态度。C.材料二认为过年燃放鞭炮能够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情感,这与材料三中“民俗文化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情”的认识是
大致相同的。D.材料三从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价值方面作了论述,并强调了传承、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十分重要的意义。4.根据材料阐释春节放鞭炮所包蕴的文化内涵。(4分)5.材料二发出“果真非此即彼再无第三条道可走了吗?”的叩问,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内容,联系现实
生活,提出合理化建议,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三条道”。(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万年青冯骥才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房子盖得就没规矩了,东一片十多间,西一片二三十间,中间留出来歪歪斜斜一些道儿好走路。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
上边住了几户人家,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太小太短,没法用,没人要。住在三角地上的老蔡家动了脑子,拿它盖了一间很小的砖瓦屋,开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
依赖。过日子还真缺不了这杂货铺!求佛保佑,让它不衰。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老蔡家也喜欢这店名,求人刻在一块木板上,挂在店门口的墙上。老蔡家在这一带住了几辈,与这里的人家都是几辈子的交情。这种交情最金贵的地方是彼
此“信得过”。信得过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这得用多少年的时间较量,与多少件事情较真,才较出来的。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早上日出,到下晌日落,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
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这规矩,既是万年青的店规,也是老蔡家的家规。虽然老蔡家没出过状元,没人开疆拓土,更没有当朝一品,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一天,老蔡遇到挠头的事。他的堂兄在唐山挖煤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看看
,连去带回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他儿子在北京大栅栏绸缎庄里学徒,正得老板赏识,不好叫回来。正这时候,家住西马路一个发小马得贵来看他,听他说起眼前的难事,便说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名叫金子美,江苏常州人,现在放暑假,回家一趟得花不少钱,不
如请来帮忙。他人挺规矩,关系单纯。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二十多岁,白净脸儿,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说话不多,有条有理,看上去叫人放心。寻思一天后,便把万年青交给他了。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
,收钱记账。老蔡家的店铺虽小,规矩挺多,连掸尘土的鸡毛掸子用完了放在哪儿都有一定的规矩。金子美脑袋像是玻璃的,放进什么都清清楚楚。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这北洋大学堂的大学生笑道:“离开这儿,我能去哪儿?除去念书,我什么事也没有。放
心吧!”老蔡咧嘴一笑,把万年青放在他手里了。金子美虽然没当过伙计。但人聪明,干什么都行。一天生,两天熟,干了两天,万年青这点事就全明白了。每天买东西不过几十人,多半是周边的住家。这些老街坊见了金子美都会问一句:“老蔡出门了?”金子美说:“几天就回来了。”老街坊互
相全都知根知底,全都不多话。金子美每天刚天亮就从学堂赶到万年青,开了地锁,卸下门板,把各类货品里里外外归置好,掸尘净扫,一切遵从老蔡的交代。在铺子里,拿出全部精神迎客送客,卖货收钱,从容有序,没出半点偏差。下晌天黑,收摊关门,清点好货物和收银,上好门板,回到学堂去睡觉。
一连三天,没出意外,一切相安无事。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室学友找来说,从租界来了一个洋人,喜欢摄影,个子很高,下巴上长满胡子,来拍他们的学堂。北洋大学堂是中国首座洋学堂,洋人有兴趣,这洋人说他不能只拍场景,还要有人。金子美说店主交代他
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这学友跑到了远处西沽运河边的北洋大学堂。金子美头一次见到照相匣子,大家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到城西时,天暗下来。在他走到街口,心里有
点愧疚。他辜负了人家老蔡,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一天,金子美在学堂忽接到老蔡找人送来的信儿,约他后晌去万年青。子美去了,老蔡弄几个莱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
相谢。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子美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您这是怎么了?”他问。“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
?”老蔡问,神气挺凶。“从早上。我回来的时候······快天黑了。”“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上了呀,我哪敢关门就走。”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
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气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给我滚!”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子美不明白发生了
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这事没人知道,自然也没人说,但奇怪的是,从此之后这一带人再也没人说老蔡家的那个“家规”了;万年青这块牌子变得平平常常了;原先老蔡身上那有点神奇的光也不见了。(摘编自《俗世奇人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门外的三角地小短无用,而老蔡家却用其开设杂货铺给街坊们带来便利,大家给它起名“万年青”,正符合了老蔡“无用之为大用”的家传。B.老蔡了解完金子美的各种情况后,还要对其进
行单独面试,交代完规矩之后依然千叮咛万嘱咐,足见老蔡作为商人的多疑和世故。C.“谁这么死性子······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学友的玩笑话打动了金子美,最终促使他放弃和老蔡的约定,关上店门心安理得地去了学
堂。D.“你坑了我,也坑了我祖宗”,老蔡在得知真相后的指责令金子美羞愧与惊讶,但金子美却不能理解老蔡为何怒不可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极具“津味”特色,使用天津方言的典型用词和表达方式,如“道儿”“迎前”“嘛时候”等都强化了地域特点。B.“白净
脸儿,戴副圆眼镜,目光实诚”,作者巧用外貌描写塑造了一个朴实的大学生形象,这与后文他的失约行为形成了反转。C.除老蔡和金子美之外,小说还描写了老蔡儿子、马得贵、学友等次要人物,看似闲笔,其实跟情节发展都有关联作用。D.老蔡从过去的“脸上有光”到现在的“光不见了”,“万年青
”也由百年招牌变得平常,这悲剧式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感慨。8.金子美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北洋学堂大学生,但他却破坏了老蔡的店规家规。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概括金子美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
社会是熟人社会,是礼俗社会,是移世不移的安定社会。”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万年青”所在的地方体现了乡土社会哪些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或问:“《越绝》不著作者姓名,何也?”予曰:“姓名具在书中,览者第不深考耳,子不观其绝篇之言乎?曰“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乡;不直自斥,托类自明';“文属辞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此以隐语
见其姓名也。去得衣,乃袁字也;米覆以庚,乃康字也;禹葬之乡,则会稽..也。是乃会稽人袁康也。其曰“不直自斥,托类自明',厥旨昭然,欲后人知也。“文属辞定,自于邦贤”,盖所共著,非康一人也。以口承天,吴字也;屈原同名,平字也。与康共著此书者,乃吴平也。不然,此
言何为而设乎?”或曰:“二人何时人也?”予曰:“东汉也。”“何以知之?”曰:“东汉之末,文人好作隐语,黄绢碑其为著者也。又孔融以“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云云,隐其姓名于《离合诗》;魏伯阳以“委时去害,与鬼为邻”云云,隐其姓名于《参同契》。融与伯阳,俱汉末人,故文字稍同,则兹书之著
为同时,何疑焉?”问者喜曰:“二子名微矣,得子言乃今显之,谁谓后世无子云①乎?”王充《论衡·按书篇》云:“临淮袁太伯、袁文术,会稽吴君高”,岂即其人乎?又曰:吴君高作《越纽录》,“纽”即“绝”字之误。书以纽名,犹《汉
隽》之例也。绝字曲迁不通,而千年之误无人证之;袁康、吴平之姓名著在卷末,无人知之,盖观书者卤莽..,阅未数简已欠伸思睡而束之高阁矣。余始发其隐然即其书以证其人以订其名非臆说也博古君子必印可而乐闻之乎?(节选自杨慎《升庵集·卷十》)【注】①子云,即扬雄。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始发其隐然/即其书以证其人/以订其名非臆说也/博古君子/必印可而乐闻之乎B.余始发其隐然/即其书以证/其人以订其名/非臆说也/博古君子必印可而乐闻之乎C.余始发其隐/然即其书以证其人/以订其名/非臆说
也/博古君子必印可而乐闻之乎D.余始发其隐/然即其书以证/其人以订其名/非臆说也/博古君子必印可而乐闻之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厥,他(们)的。与“思厥先祖父”(《六国论》
)一句中“厥”的含义相同。B.会稽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一句中“会稽”所指大体一致。C.父,本义是指“父亲”,此处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属于词义扩大。D.卤莽与“于反复不宜卤莽”(《答司马谏议书》)一句中“卤莽”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慎认为《越绝》一书的作者姓名都隐含在书里面,只是读者没有进行深人考证罢了。B.杨慎从《越绝》中的相关语句推断出该书作者想要后世人知道自己是谁的意图很明显。C.文中问者认为袁康和吴平是因杨慎的言论得以显名于世,且这二人的
名望将超过扬雄。D.作者认为袁、吴二人的名字无人知晓,原因之一是读者没有把书读完就将其束之高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文属辞定,自于邦贤”,盖所共著,非康一人也。(2)绝字曲迁不通,而千年之误无人证之。14.作者认定袁康和吴平是东汉人的
依据是什么?请写出其逻辑推断的过程。(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放言五首(并序)(其五)白居易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
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缓五篇以续其意耳。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①。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
乐系何情。【注】①颜子:即颜回。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老彭:指彭祖。传说中的长寿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序言可知,在此之前元稹也曾写过《放言五首》组诗,且作者对其评价颇高。B.诗歌首句强调的侧重点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谏逐客书》)句意基本相同。C.诗歌颔联意思是松树千年之后也会变成一堆枯木,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D.颈联中,“何须”与“亦莫”既对仗工整,又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生死观。16.从本诗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燕歌行》中“,”两句描绘出鼓角齐鸣、旌旗如云的行军场景,给人以声势浩大之感。(2)《过秦论》中,秦始皇安边定国后,“,”,大力推行愚民政策,企图从精神上控制百
姓。(3)登楼远眺,以寄情思,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场景,如“,”中就有这样的场景刻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兔,兽也”,这似乎与我们脑海中温顺可爱的兔子形象
①,我们不禁感到诧异:a兔子是兽吗,是许慎错了,还是我们对“兽”的理解出了问题,抑或对“兔”与“兽”的认识古今不同?“兽”,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守备者也,两足曰禽,四足曰兽”。所谓“守备者”,即需要守候时机,
以备行猎的动物。b《辞海(第七版)》是这样解释的,“四足而全身长毛的哺乳动物”。对“兽”的定义,古今相差不大。那为何我们会对将兔子视为“兽”感到诧异呢?c这在于我们所理解的“兔”与“兽”,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而是渗透着我们文化传统的文化
意象。提及“兽”,我们常会想到“野兽”“猛兽”“怪兽”,甚至把兽与具有卑劣行径的人联系起来,说他们是“②”。可见,今天的我们对于“兽”的理解多持一种否定态度,而许慎的理解要更中立一些。提及“兔”,我们脑海中呈现的多是③的家兔形象,而许慎对兔子的印象更有可
能是活蹦乱跳、孔武有力的野兔。前者多与女性化气质相关联,而后者则更多与雄性化气质相关联,“家”“野”之别无形中深化了古今对兔兽认识的对立与冲突,d因此,我们对把兔归为“兽”感到惊诧也就不足为奇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以下关于文中abcd四
个画线句子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句的逗号使用没有错误。B.b句的括号使用没有错误。C.c句的关联词使用没有错误。D.d句的介词使用没有错误。20.根据语段内容,概括我们对许慎“兔,兽也”的认知感到诧异的原因,
每条不超过15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星儿走了一年多,我们继续生活着。因不是至亲的人,所以造不成什么改变。但是,有时候,忽然之间,一阵难过袭来,也不是肝胆俱裂,而是,惘然。天地
之大,之空,之茫然,全不是人力可以企及。一个人,正兴兴头地向前走,多少的不顺遂,真可谓一寸相思一寸灰,可总有希望在引着,尘埃尚未落定,突然间,一切皆休乎。多年前,我生病,感觉自己快要死了,星儿一边使劲搓着我的手,一边恼火地骂:人哪里那么容易死的!现在我们都还活
着,星儿却走了!如此热烈的一个生命-每一次,医生与我们说到生存率,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十、百分之五-我都相信,即便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万万分之一,那个“一”也一定是星儿。在星儿最后的日子里,从她的病房出来,淮海路华灯初上,人车熙攘,我常是先到路口的“大食代”落脚,然后再
回家。餐厅里人不多,餐桌也分得很开,每一张桌上亮一束射灯,桌与桌之间则暗着,一个人坐在灯下,看出去,周围是无限的空洞。21.文段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遣词用语大致相同,但表情达意却有不同,请做简要分析。(6分)2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多次写到分数,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现代文阅读I的语料就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一刀切”的做法进行了多角度讨论。你在所生长生活学习的环境中,是否也曾遭遇过“一刀切”?请以“由“一刀切”说开去”为题作文。要求:选择一个具体事件(春节燃放烟花爆竹除外),针对其“一刀切”的做法,发表你的
观点。不少于800字。请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