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如真似幻的梦境 云霓【精准解析】.docx,共(17)页,223.12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2982d125d6a2632cd1387900c6922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四单元如真似幻的梦境云霓【知识必备】一、作者名片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丰子恺简介: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1914年,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和夏丏尊。以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成就: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
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作品:漫画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会议》和《我的儿子》等;散文如《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
画集》等。二、背景回放给人带来无限希望的——《云霓》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画集所撰写的序言。“云霓”既是该画集卷首画的名字,又是该画集的题名,同时还被作者当作画集序言的标题。“云霓”本是大自然的普通景观,
但是在大旱时期,它却成为在痛苦中挣扎的、几近绝望的善良百姓唯一的安慰,承载着人们的殷殷期盼和无限希望。作者借此文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拓展链接】隽永疏朗、自然率真的《缘缘堂随笔》《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主要散文选。题材皆是作者对一些轻微琐屑的事物的描写,
是丰子恺对于生活经历的一些所见所想。丰子恺在故乡石门湾生活了十七个春秋,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尚习俗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书中富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漫画,隽永疏明、语淡意深的散文,读之令人心弦拨动,备感亲切。日本文学大家谷崎润一郎称赞丰子恺的随笔“是艺术
家的著作”“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语基训练】一、音形识记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烟囱.(tōnɡ)港汊.(chà)矗.立(chù)沉淀.(dìnɡ)B.薄.荷(bó)云霓.(ní)垂髫.(tiáo)充塞.(sài)C.啖.着(dàn)关雎
.(jū)沛.然(pèi)不暇.(jiǎ)D.糠粞.(xī)挥扇.(shàn)手腕.(wàn)苦闷.(mèn)【解析】选D。A项,“囱”应读cōnɡ,“淀”应读diàn;B项,“薄”应读bò,“塞”应读sè;C项,“暇”应读xiá。二、用对词语1.维持·保持①“维持”,意思是使现有的状
况继续存在下去,如维持秩序、维持生活、维持现状。②“保持”指维持原状,使之不消失或减弱,如水土保持、保持冷静、保持物价稳定、跟群众保持密切联系。2.得过且过·苟且偷安①“得过且过”侧重指对工作不负责任
,敷衍了事。②“苟且偷安”侧重指贪图目前安逸,不思进取,没有志向。3.不计其数·不胜枚举①“不计其数”偏重于“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②“不胜枚举”偏重于“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运用](选词填空或判
断正误。)1.某市疾控中心针对个人防护要点发出健康提示: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不松懈,做好疫情防控,配合疫情检查,保持良好心态。(维持·保持)2.没有哪一次的巨大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造成巨大历史灾难的日本侵华战争,也使中华
民族结束了得过且过....的历史!(×。“得过且过”是指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此语境应该用“苟且偷安”。)3.在草原天路两旁,除了美丽的草原,还有成千上万的巨型风车。不计..其数..的风车是草原天路的标志之一,成了草原天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初读感悟】初读文本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A.“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形象地写出人们在干旱的天气中的心理状态。B.在人们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晴天后,大多数人依然仰首看天,是因为人们一直维持着一线希望。C.云霓“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传神地刻画出人们求雨的心
理状态。D.文章最后一段暗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对人民的同情。【明确】选A。结合写作年代、时代背景“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混乱不安宁的时代和百姓艰难的生活。该句不属于心理状态的描写。【文本突破】微课一:概括文章内容要点1.围绕“云霓”,课文写
了哪些内容?“云霓”有什么特殊含义?【明确】(1)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回忆了去年夏天盼云霓的事情:①概述大旱的现象,温度高、河池干涸、野草干枯。②突出旱灾的严重:列举各种现象,形象刻画气温之高;描写天旱造成水荒,人们生活艰难;抗旱的努力及成效。③刻画
人们心理:盼雨的急切心情,交织着希望、失望乃至绝望。④目前的惨状:于事无补、荒年出现。(2)“云霓”有四个含义:①云霓勉励我们,维持生活的希望。尽管作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描绘的“云霓”并不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仅仅是这几朵“云霓”还是太小、太少,不能沛然下雨,但作者坚定地认为,这几朵小云霓肯
定可以给“大旱时代”的人们带来希望、安慰和勉励。②云霓被作者赋予了关怀民生的期望。文章告诉我们,该画集是作者“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由此可以推断,该画集的画作大多是表现老百姓与大旱抗争
的辛苦、辛酸与沉重主题的。③云霓暗示作者个人的创作与民族前途命运的紧密相连,是作者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定位。微课二:分析文章结构特点2.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何特色?【明确】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本文是作者的画集序言,前面却用
大量笔墨写“去年夏天的事”,直至倒数第二段才涉及画集。大量的文字似乎与主题无关。其实这种结构设计恰恰透露出作者独特的匠心:“现代的民间”“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作者希望画集《云霓》能成为“大旱时代”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云霓”。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主题“云霓”,可谓形
散神聚,结构井然。微课三:鉴赏文中重要句子3.阅读文本,鉴赏文中重要句子。【明确】例句鉴赏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①“水银每天爬到百度之上”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温度不断升高的情形。“河底”“池塘”两句对举,本来不可能缺水的地方,都已经没有一点水了,形象地写出了大旱的景象。“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②细节描写,突出了人们对雨的渴望,对云霓的无限希望,从而为后文写最终带给
人们失望埋下伏笔。暗示了主题思想,人们依然沉浸于无尽的苦难中。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③一连串的动词使用得非常准确、细腻、传神、生动,充分显示了作者感觉敏锐、观察细腻的艺术
天赋和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传神地刻画出求雨若渴的人们随“云霓”而起伏波动的心理状态。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
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④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用“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喻指当时中国严峻的社会环境,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状和民族命运的焦虑与担忧。用“云霓”象征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事物,它可以是像丰子恺的漫画、散文一样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扩充到人间的真情等,这样自然界的云霓被
关怀民生的作者赋予了时代风云的内涵,它安慰、勉励着艰难处境中的人们。因为这里所描的云霓太小了,太少了。仅乎这几朵怎能沛然下雨呢?恐怕也只能空空地给人玩⑤如自己的一两幅画作、一两篇文字并不能真正地改变苦难的社会现实,只是暂时给人以片刻希望,而广大人赏一下
,然后任其消沉到地平线底下去的吧。民依然处在深深的苦闷与恐慌中。暗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对人民的同情。【鉴赏提升】1.文末“记述既毕,自己起了疑问”中的“疑问”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想法?点拨
(1)疑问是:“我这《云霓》能不空空地给人玩赏吗?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吗?”(2)想法: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和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担忧,以及自觉地把个人的艺术创作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贵精神和使命意识。作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描绘的“云霓”并不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仅仅这几朵“云
霓”还是太小、太少,不能带来沛然大雨,但作者坚定地认为,这几朵小云霓肯定可以给“大旱时代”的人们带来希望、安慰和勉励。2.在去年夏天的这件事中,“云霓”起着什么作用?点拨去年夏天的这件事就是“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在这无边的苦闷和恐慌中,人们虽然苦盼下雨而雨始终不至,但大多
数人并不绝望,因为“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一方面,云霓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最终没给人们带来雨水,让人们空欢喜一场;另一方面,它始终给人以甘霖将至的希望,给予与大热大旱苦斗的人们以安慰和鼓励。【备选要点】作者为什么选用“云霓”为标题?
点拨①作者对“云霓”颇为偏爱,以其命名画作、画集,在为画集撰写序言时又以其为标题。②在本文中,“云霓”是文章的文眼和题旨的关键。③该画集是作者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能更好地表现本文的中心主题。④作者坚信,在一个“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
和大旱似的恐慌”的时代,云霓“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素养践行】推敲词语,生动传神【课内·回扣】本文中,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描摹并塑造形象。作者用“爬”“弯”来描摹“寒暑表中的水银”和“洋蜡烛”,
表现了天气热的程度,用“啖”“闲”“守”来描摹“农人”“工人”“商人”等,彰显了作者敏锐、细腻的艺术天赋和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课外·拓展】推敲词语的技巧1.精心遣用词语要使文句鲜明有
味,应尽可能选用那些能调动读者感官体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如《云霓》中的“爬”,传神地描摹出天气炎热。2.力求摹形绘色描写事物、叙事写人应避免使用抽象的字眼,尽量选用图画般鲜
明的词句。如《云霓》中的“啖”,生动地描摹出“农人”百无聊赖的形象。3.力求风趣活泼选用具有夸张性的词语,使文章具有特有的氛围和情调。如《云霓》中的“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中的“矗立”,作者幽默而形象化的描绘,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迁移·运用
】下面是《我的空中楼阁》中的一句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点评: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不仅点染出小屋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让人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美好面容,给人一种具体、亲切之感。【类文欣赏】听雨叶延滨①写下这个题目
,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
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②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
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
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③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④我躺在床上,听雨
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
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
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⑤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
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
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⑥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
,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
,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⑦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有删改)一枝一叶总关情(审美鉴赏)1.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明确】①结构上,呼应题目,引出话
题;②主题上,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2.解释“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在文中的含意。【明确】①(表层意)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深层意)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
不到晴朗的天气了。字斟句酌3.第④⑤⑥段末尾内容为什么用括号标示?深领悟(思维发展)【明确】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③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备选美文】秋渐深李娟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
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
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哪个刁钻的人取这样的名字,并推断一定是宝玉。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
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书中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地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丫上挑着颗颗闪亮的
红星星,走近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的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的声响,仿若石子落地一般,其实是山中松子掉落。枝丫上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
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
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
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竹篮
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我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
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不仅分外悦目,而且爽口宜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
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丫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深秋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
文字的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境,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赏析
】本文以“秋天来了”开头,从“秋分一过”写起,依次描摹了桂花、山林中的树木、田野里的花草,在对不同时段景象的描绘中表现秋天逐渐发生的变化;从“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一夜夜秋风袭来”“几场秋雨
……”到“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用这些描摹变化过程及时令特征的句子,写出了秋意渐渐变深的过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