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共(8)页,248.54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fa30578f417c1c7facaf3f9723749b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6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或者洪水冲走了作物,或者由于当年缺水,那块地没有生长谷物。在那一
年,他可以不向他的债主归还粮食;他可以暂停履行他的合同,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A.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B.强化了神权至上理念C.奠定了西方法律基础D.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2.古巴比伦的史诗《恩努马艾利希》、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史诗《天界统御》和古希
腊诗人赫西俄德的创世史诗《神谱》三者的叙事结构皆为三代神祇争夺统治权:第一代神祇创造了最早的巨人,他们长大后开始反叛,老神想毁灭新神;第二代神则杀死老神,创造新的神祇;第三代主神最后重新整顿乾坤。这些史诗可以佐证A.西亚与欧洲具有相同宗教信仰B.早期欧洲文明
源于西亚文明C.早期欧亚地区存在区域性交流D.古代文明呈明显的多元特征3.雅典执政官和十将军原先是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公元前487年改革后,执政官的选举变为首先在享有资格的成员中抽签产生500名候选人,再进行第二轮抽签,从中选出9个执
政官。这一改革使得A.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巅峰B.城邦行政效率大为提高C.十将军委员会的地位提升D.公民大会权威逐渐下降4.在古希腊,盗窃神产和毁坏圣物罪,与叛国罪的惩处一样严重,都是死刑,且死后不能葬在雅典;渎神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也被雅典人看作是
对城邦政治秩序的威胁,而给予严厉的处罚,如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就因否认神祇的存在而遭驱逐。由此可见,古希腊A.公民政治高度发达B.宗教与政治紧密融合C.城邦忽视个人自由D.社会生活以神为中心5.《十二铜表法》注重诉讼程序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到查士尼时代的《法学总论》则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
等问题上。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B.平民的不断斗争C.统治者价值取向变化D.人文主义的影响6.公元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社会出现了古罗斯国家,罗斯人逐渐接受了东派基督教,形成了统一的字母文字系统,一批结构宏伟、装饰精
致的宗教建筑也陆续建成,由此可见,古罗斯A.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B.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精华C.发展为东正教文明中心D.盛行哥特式风格的建筑7.9世纪末,法兰西地区的宗教会议,多次号召封建主和武士不劫掠教会财产。到11世纪中叶,此号召在欧洲其他地区得到推广,封建武士被
要求去支持教会,每周三日落至周一日出期间停止一切争战。这反映出西欧A.王权和教权的长期并立B.国王与教会冲突不断C.基督教会强化社会教化D.封建主义秩序的混乱8.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
,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A.促进封君封臣制的产生B.符合国王加强权力的需要C.得益于民族国家的支持D.源于新型生产
方式的推动9.近代欧洲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非洲黑人没有历史、没有哲学、没有文明,只有黑暗和停滞。19世纪中期考古学家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后,一些欧洲学者认为它是古代文明人的创作,同时又称这是外来人模仿欧洲建筑建造的,“土人”未曾参与。这说明
A.多元视角完善历史解释B.文献史料难以揭示历史真相C.研究立场影响历史认知D.史学研究进步依赖考古发掘10.公元630—894年的二百多年间,日本十九次派出遣唐使团。使团规模很大,少则百余人,多则六
百余人。来唐主要学习中国礼仪、佛学、书法、语言文学和音乐等,并将其带回国。日本贵族写汉诗文、编写史书等。这反映了A.中日民间交往日益频繁B.海上丝绸之路非常繁盛C.隋唐制度并未传入日本D.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吸引11.有同学看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
的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发现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在1400年的时候尚未进入排行榜,1700年的时候不仅都跻身排行榜,而且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六。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B.资产阶级革命C.商业和贸易的发展D.文艺复兴运动12.16
—17世纪,天主教会对西属、葡属美洲的渗透无孔不入,每个城市的主广场都有集中传教区,携带天花的传教士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圣徒们往往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宗教活动。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新教思想在美洲深入传播B.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C.教会成为美洲主要殖民者
D.殖民活动加剧美洲灾难13.如表为近代哥斯达黎加人口变化状况(注:非土著人口包括白人、黑人、混血种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因是年份人口状况年份人口状况总人口土著人口占比%非土著人口占比%总人口土著人口占比%非土著人口占比%15222720
0100—17412412652.747.315691747998.21.817512402242.157.916111553895.94.117783421223.776.317001929376.323.718015259115.884.2A.新兴疾病的传播B.工业革命的扩展C.罪恶的三角贸易
D.欧洲的殖民扩张14.1595—1597年荷兰商人、旅行家林霄腾出版了《游记》,记录了自己从里斯本到亚洲的航行经历、航道、海岸线、亚洲香料等信息,并插入了以葡萄牙资料为基础绘制的远东地图。很快,《游记》成为当时欧洲的畅销书。这一现象反映出A.对外扩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B.地图绘制技术得到空前
发展C.荷兰垄断了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5.1650年,英吉利共和国发布《航海条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点:一、禁止外国商人和拥护斯图亚特王朝的美洲殖民地有任何贸易关系;二、外国商船如无共和国政府的许可证,不得与美洲的英国殖民地通商。以下
关于此条例说法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压制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B.其颁布有利于工业资本家在海外的扩张C.主要为打击西班牙殖民势力扩张而颁布D.反自由贸易,以保护主义促进国家利益16.1824年,英普条约
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条约的签订表明A.工业发展推动贸易自由化B.平等协商消除贸易摩擦C.大不列颠成为“世界工厂”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形成17.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到1400年之间写就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B.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D
.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18.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皇承认。此事件对近代欧洲政治的重要影响是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C.动摇
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D.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19.“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表明自然科学在当时A.已经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
展C.促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D.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20.如表是启蒙思想家的部分观点。其共同点是孟德斯鸠: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迫他做的事,也不阻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他做的事,就要防止滥用权力。卢梭: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
委任他们,也可以掀翻他们。A.强调对权力进行制约B.主张人民主权原则C.倡导实行民主共和制D.追求个人独立自由21.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
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B.责任内阁制形成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D.国王“统而不治”22.《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被列强
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主张是A.充分保障各州权力B.争取北美民族独立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D.积极争夺殖民利益23.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
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C.法国大革命和
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4.1853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
去。”这一描述反映出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25.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18个邦国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并制定了统一
的税制。1846年,关税同盟各邦已建成313家纺织厂,采矿业和冶金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由此可推知,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A.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B.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C.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D.引领了自由主义潮流26.墨西哥第一次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是188
8年7月报纸上刊登的《共产党宣言》;1896年巴西工人报纸《社会主义者》创刊,该报的副标题是“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巴西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第一份报纸;1898年《资本论》第一卷被译成西班牙文,随后便在
拉丁美洲传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A.实现了自身和全人类解放B.在拉美地区影响逐步扩大C.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潮D.促进当地工人阶级的觉醒27.下图为1860~1900年英、法、德、美四国年平均工业增长率情况。导致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海外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B.资产阶
级代议制完善状况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D.各国对待科技革命的态度28.这次会议除了确立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外,还公开承认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的合法性,各签字国在不影响其他列强利益的情况下,那些还没有被瓜分的地区谁先占领了,就属于谁的势力范围。这次会议A.引发了拉美地区的反抗斗争B.
本质上是列强对非洲的瓜分C.加快了列强对拉丁美洲掠夺D.使亚洲全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29.玻利瓦尔说道:“我们试过了太阳底下的一切办法,没有一个管用。墨西哥完了,危地马拉毁了,智利出了新麻烦。玻利维亚两年换了三个总统
,其中两个死于谋杀。”拉美地区的这些状况表明A.西方列强殖民统治残暴B.武装斗争成为必然选择C.新兴国家之间矛盾尖锐D.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艰巨30.1818年,美国指责英国“企图在拉普拉塔河两岸攫取一个基地或建立殖民地”。1821年,美国在布宜诺
斯艾利斯的大使抱怨最有价值的出口完全掌握在英国人手里。1822年,英国建议哥伦比亚不要将贸易特惠权给美国;在智利,英国利用海军力量抵制美国在南美西海岸的渗透。上述史实可直接用于研究A.柏林会议的影响B.欧洲均势政策C.考迪罗独载体制D.美国“门罗宣言”二、非选择题(共55分)31.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因为诸事不是依少数人意见而定,而是取决于多数人,所以就叫做民主政治。这是不是说是属于每个人的东西呢?法律是为所有的人制定的,对于有私人纠纷的人来说,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
的。至于职街,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优于他人,这并非由于他的出身,而是由于他的才能和功绩,使他获得重要地位。反之,贫穷并不能使一个有才能为国效力的人,因为地位卑微而被埋没。——摘编自(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材料二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权利主体只能是罗马市民。公元212年,卡里卡拉帝
授予殖民地臣民市民资格,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外来人都获得罗马市民权之后,才逐渐取消了对罗马市民法主体的限制。罗马法的主体之所以如此狭隘有限,是与罗马早期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罗马市民资格的普遍授予
不仅使帝国内所有的臣民都成为罗马市民,而且确认了所有人(除奴隶外)在法律上的平等,从而带来了私法权利的统一。——摘编自谭建华《试论罗马法形式主义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积极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马法主体发生的
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32.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直至四、五百
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材料二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糖消费量变动如图所示。材料三“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
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摘编自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四、五百年前的欧洲“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糖消费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就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
机相提并论”这一观点加以评析。(8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特拉克把对古典时代的无知作为划分阶段的准则,以此区分出古代、黑暗时代和新时代,把“人的时代”或“文明的时代”作为历史的第一阶段。彼特拉克撰写
的第一部历史学著作《名人传》,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围绕基督教世界重要人物进行的写法,按照古罗马国王的顺序撰写。写作不再为神权服务,而是要为人民提供道德教化和培养批判精神。……他开始把视线扩大到过去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摘编自周施廷:
《自我的觉醒:彼特拉克与现代性》材料二启蒙运动的哲学思潮发展深深影响了法国的高等教育,让法国高等教育重生。教育的管理权掌控在政府和国家手中,教师成为国家的公职人员,而不再是僧侣。教育从服务社会的需求出发,为了培养和提高大众
素质服务,而不再仅仅是培养能适应上流社会的人或者朝臣和绅士。在教学中摈弃了以宗教神学为主的内容,逐渐以世俗的艺术和科学为主。各级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资产阶级宣传和灌输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主要阵地,新兴大学成为人们接受新知
识、新思想、新伦理观念、新价值观念以及新的人生准则的主要渠道。——摘编自易然《从思想的沃土中汲取营养——法国启蒙哲学对法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1)依据材料一,概括彼特拉克历史研究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高等
教育重生”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