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单元目标检测卷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33.770 K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单元目标检测卷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单元目标检测卷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单元目标检测卷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单元目标检测卷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6)页,33.77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b6f113352816db566263cc1acebc1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单元目标检测卷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认这场冲突是一场“战争”,而更倾向于是一场“边衅”,官方文书中也把英国人看作是“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这表明清政

府()A.认识不到近代战争的残酷B.对殖民者的本质认识不清C.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D.无力应对国家安全的危机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边衅”“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等关键词,可知清政府不能正确认识中英间的关系,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故选C项。2.下面是两位当代美国

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下面两种观点()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指鸦片战争)A.都是对历史

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前者的解释相对合理D.两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答案:B解析:第一则材料是为英国的侵略辩护,第二则材料不是为侵略者辩护,排除A项;两则材料都没有揭示出英国发动鸦片战

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满足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故选B项;两则材料对根本问题的论述都不正确,排除C项;两则材料都没有涉及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排除D项。3.19世纪60年代末,清朝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虽不拘于

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D.对君主专制危机有所警觉答案:D解析:题干

材料没有涉及君主立宪政体,也无法看出作者对君主立宪政体的态度,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虽然涉及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并没有提出系统的主张,没有超越当时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无法看出其对西方代议制的态度,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

不行,不得安其位矣”,可以看出志刚对君主专制危机有所警觉,故D项正确。4.19世纪70年代,中英航运企业双方相互压低客货运价,轮船招商局“上海运出和运入的货物,每吨运费从四两猛跌到七厘”,太古轮船公司和怡和轮船公司

则“愈将客货水脚更跌相争”。后来,英方提出和解,与轮船招商局订立了齐价和约。材料表明()A.列强减缓了经济扩张步伐B.企业残酷竞争不利于民生C.民族工业更具有竞争优势D.我国近代航运业发展艰难答案:D解析:19世纪70年代,西方列强并没有减缓

在中国经济扩张的步伐,排除A项;根据题意,可知轮船招商局与英国航运公司的竞争压低了航运运费,有利于民生,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民族工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排除C项;英国航运公司企图通过压低航运运费排挤轮船招商局,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轮船招商局的

出现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经济侵略,但也说明我国近代航运业发展艰难,D项正确。5.1883年,轮船招商局以码头、仓库作抵押,向英商天祥、怡和两洋行借款74.7万两白银。1885年,又以全局轮船、码头作抵押,向英商汇丰银行借款30万英镑。这反映了()A.英国支持中

国洋务运动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匮乏C.英国控制中国经济命脉D.洋务企业自主权受到了威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以企业的资产作抵押,向外国洋行借款,这有利于列强利用资金控制轮船招商局,说明洋务企业自主权受到了威胁,故D项正确;当时,

英国不希望中国富强,因此并不支持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的状况,没有涉及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列强利用资金控制轮船招商局,不能因此得出英国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故C项错误。6.据记载,某企业“创办之初,暂在军需项下通融筹拨。同治六年(1867年),议兴

船工,两江总督曾国藩奏请在江海关解部四成洋税酌留二成案内,以一成为制造轮船之用。同治八年(1869年),两江总督马新贻附奏,请以酌留洋税二成全数作为制造之用”。此类企业()A.在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产生B.缓解了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D.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它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故C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想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属于经济领域,排除D项。7.洋务派初期只

准创办官办企业,不准创办民办企业。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A.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B.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C.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D.并未真正

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只准创办官办企业,不准创办民办企业”体现洋务派企图用官府压制民办企业,体现不出“分洋利”,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不准创办民办企业”“严格控制”反映了经济垄断,故B项正确;“不择手段”夸大其词,故C项错误;洋务派办企业是“师夷长技”的体现,故D

项错误。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到1887年草帽辫的出口量已达到6.6万担,出口值近215万海关两。烟台的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与此同时,棉布等大量洋货涌入烟台。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中国传统手工业已彻底破产B.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迅

速提高C.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棉布等洋货涌入中国推动中国传统手工业破产,但中国传统手工业还未完全破产,故A项错误;草帽辫和生丝远销海外不能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迅

速提高,故B项错误;草帽辫和生丝出口与洋货进入中国市场不能说明其属性是民族工业,故C项错误;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说明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9.(2023浙江1月选考,6)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

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B.与外商争夺利权C.抵制洋

货、提倡国货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可知盛宣怀打算创办银行,抵制洋行的经济侵略,与外商争夺利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垄断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抵制

洋货,排除C项;民族工业在洋务运动后期就产生了,排除D项。10.1882—1883年,胡雪岩收购了上海市场约64%的生丝,企图垄断对欧洲的生丝贸易。1883年,意大利生丝丰收,足以解决欧洲需求,洋行拒绝收购上海所有的生丝原料,导致胡雪岩破产。这反映出()

A.生丝贸易重挫了中国的经济B.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差距拉大C.中外贸易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举步维艰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意大利生丝丰收,足以解决欧洲需求,洋行拒绝收购上海所有的生丝原料,导致胡雪岩破产”,可知胡雪岩的生丝贸易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说明中外贸易深

受世界市场的影响,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胡雪岩的生丝贸易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发展受阻,不能说明生丝贸易重挫了整个中国的经济,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差距状况,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胡雪岩的生丝贸易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不

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举步维艰,故D项错误。11.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具有强烈的传统思想D.提倡实业救国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曾国藩认识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技术制造炮船会给中国带来永远的利益,他继承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提到学习西方技术制造炮船,并

非强调要全面向西方学习,B项错误;题干材料表明曾国藩认识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技术的重要性,说明其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未涉及实业救国思想,排除D项。12.康有为将孔子形象从万世师表的“圣人”转化为开宗立派的“

教主”,将儒学改造为孔教,但并没有得到清政府及时人赞同。这说明()A.清政府加紧了舆论控制B.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C.康有为未关照传统心理D.康有为的思想较为激进答案:D解析:清政府加紧了舆论控制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将儒学改造为

孔教,但并没有得到清政府及时人赞同”,可知康有为的激进主张并没有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康有为将孔子形象从万世师表的‘圣人’转化为开宗立派的‘教主’,将儒学改造为孔教”,可知康有为结合

传统儒学及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为维新变法制造法理依据,故C项错误;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学及孔子形象为变法制造合理依据,世人短时间难以接受,故D项正确。13.甲午中日战争前,早期维新人士大多提倡民间集资经营近代企业,要求政府实行护商扶民

的政策,扶植商民与外商竞争,收回利权,裁撤厘金,振兴实业,以实现中国的富强。据此可知,早期维新派主张()A.发展民族实业与列强竞争B.实行君主立宪制实现民主C.支持清政府发展民族工业D.发展官办企业以实现救国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

“大多提倡民间集资经营近代企业,要求政府实行护商扶民的政策,扶植商民与外商竞争,收回利权,裁撤厘金,振兴实业,以实现中国的富强”,可知早期维新派主张发展工商业以与列强竞争,故选A项;实行君主立宪制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

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项错误;早期维新派主张发展的是私营企业,D项错误。14.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

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C.迫使清政府扩大对外开放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

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中国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5.1899—1903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

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B.引入西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答案:C解析:题

干材料反映了梁启超宣传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提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故A项错误;B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故错误;梁启超宣传西学的目的是在西学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故D项错

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广东番禺,“邑中女红以纺织为业。近洋纱自外国至,质松价贱,末俗趋利,以充土纱,遂多失业矣”。在同一时期内,中国的棉花

、豆类、糖类、烟叶等农产品的出口却迅速增长。“公行”制度取消,允许外国人和中国人直接进行交易,使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买办阶级。——摘编自刘银生等《中国近代经济简史》材料二《海国图志》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

、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传统的史地观念,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摘编自丁一平《甲午战争(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结合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取得的特权说明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提出的影响,并指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7分)参考答案:(1)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部分农产品生产受到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影响(答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亦可);出现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原因:西方国家通过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以及控制中国海关、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2)影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同时也

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特点: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随着清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

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中国安身立命。——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

系里的“中国色彩”——宪政中国化语境中之普遍性与特殊性辨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仿行宪政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6分)参考答案:(1)特点: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的;是不

同阶级、利益集团斗争妥协的结果;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较大;制宪过程艰难曲折,最终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和尝试。(任答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因素:封建势力强大;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列强干预。(任答三点

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原来“一直处在思想话语边缘”的诸子学说进入了士人关注的视野。例如:派别相关史事兵家1861年,胡林翼编撰的《读史兵略》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因其“详于考古而略于适今”,陈龙昌于1897年编成《中西兵略指掌》,“

采曾文正左文襄之法,通古今而系之论……合中西而编之。”农家1863年,夏燮为《广蚕桑说》作序时指出,蚕丝出口之数惊人,几与茶叶相同,如不注意技术改进,这个维持贸易平衡的产业将无法持续。1897年,赵用宾给《裨农最要》作序时指出:“试观外洋诸国,囊括中国之利,几欲一网打

尽,所赖稍稍收利权者,丝为尚,丝可忽乎。”墨家最早在中国使用摄影术的邹伯奇用《墨子》来解释西方的数学、重学和视学等。1896年,王仁俊根据《墨子·尚同》“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论证泰西“举民主,有万国公法,皆取于

此”——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材料二办洋务是在西风吹拂之下经世的新阶段、再发展。中国历史上儒法之间的王道和霸道之争,其实质就是政治正当性究竟应该以民生为基础还是以国富为基础的争论。李鸿章幕下的马建忠说得很明确:“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国家富强成为中心,民

生降到了第二位。在日益严峻的国势衰落面前,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产生了奇妙的合流。——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等(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清兵家、农家和墨家被重新发现和诠释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中“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是如何“合流”的。(8分)参考答案:(1)背景: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面对西方的军事威胁,兵家受到重视,且兵书的内容涵盖中外。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列强的洋纱、洋布等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丝、茶等

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改善中外贸易平衡,农学因此受到士人关注。由于中外交往的日益增多,西方的科技、政治、思想等随之传播,对国人形成巨大冲击,墨家学说成为理解和应对新知的思想资源。(2)示例:洋务派力图解决清政府内忧外患的现实困境。为

了巩固统治,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同时又面临朝廷内部的改革阻力。他们因此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现了儒家传统的经世精神。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建成了新式海军,并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但民用企业的创

办并非为了传统儒家关注的民生,而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燃料和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在追求富国强兵这一点上和历史上的法家相同。总之,洋务派采取了比较务实、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以应对现实危机,实现了儒家和法家在近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结合。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1年清廷谕令

从次年起对科举考试内容作重大改革,各省要考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1902年清廷计划逐步废止科举制度,取士名额逐年递减,十年之后,一律从学堂取士,并制定学制1904年清廷宣布科举录取名额

自丙午(1906年)起递减1905年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设立学部。从1905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1906年1906年停科举,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

六条,对原举贡生员尽量安排,同时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荣衔——摘编自黄加文等《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教育改

革。(6分)参考答案:(1)背景:清末新政逐步开展;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内忧外患;西学传播;近代民族经济发展;民主革命的冲击。(2)简评:改变了教育体制,推动了近代教育发展;培养了新式人才,有利于社会进步;改革不彻底,具有明显局限性。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