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共(11)页,254.50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b4ce26edaaf3566d77019c7c2de7f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高二历史月考试题2021.03命题人:徐建立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卷Ⅰ(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单选,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西周时,各国视江南为蛮荒之地。至春秋,《左传》载,吴
人自称属于“周室”,并在姬姓中“居长”;《国语》提到,吴王视夷狄为外人,自认为是华夏成员。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周王天下共主形成共识B.南方逐步认同中原文化C.宗法分封制度彻底废除D.中央集权开始得到加强2.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等,在夏商时期皆为蛮、夷、戎、狄各族所居
,长期徘徊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无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由此可见,分封制A.推动了区域社会形态的进步B.使周疆域内各民族形成同源共族观念C.促进了官僚政治的日益完善D.有
利于实现周天子对天下的垂直管理3.历史学家何兹全认为:秦汉的帝国是统一的,只勉强可以说是集权的。我说勉强,因为公卿和地方长吏都可以通过辟召、察举自选僚属,一郡之守,就是一郡之君“。其强调的是秦汉时期A.选官制度存在诸多弊端B.易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C.君主专制阻碍政治统一D.中央集权遭遇严重威胁4
.汉武帝曾将关中北部的东界由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将关中中部的函谷关向东迁移了三百里,从而极大地拓广了关中范围。他还将此区域内的候国一次性迁到太行山以东地区重新安置。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王国经济实力B.巩固关中控御全国C.逐步废除分封制度D.促进经济文
化交流5.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的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2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有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6.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
制就是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A.加强了皇帝权威B.巩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民主决策D.有利于科学决策7.据统计,唐高祖时,宰相
中有科举功名者占7%,唐太宗时为23%,至高宗、武后时上升至35%,武周时则达到40%。这说明A.庶族地主地位显著上升B.科举制推动了文化发展C.科举成为晋升高位的重要途径D选官制度进一步完善8.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有
失辄谏”,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保证谏官的独立谏诤权。这反映出唐代A.中枢决策机构出现异变B.实现了监察的全覆盖C.朝廷内部出现再次分权D.利用监察制加强皇权9.宋代,皇帝的诏令
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这表明当时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10.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
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11.如图改绘自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呈现的是唐宋时期
今湖北境内县级治所的分布状况。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3A.高产作物普及B.土地兼并加剧C.人口数量增加D.冗兵问题严重12.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帅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
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表明元代行省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治基础C权力扩大但仍然受中央节制。D.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13.据
《太祖实录》记载,1385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官员共4117人政绩,其中擢升者435人,复职者2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罚者171人,免职者143人。由此可知,明初A.重视对地方的掌控B.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D.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14.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于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权力发生了膨胀B.司礼监和内阁相制衡C.君
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明朝中枢机构的变化15.清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以京师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A.维护国家主权B.扩大地方自治C.强化三省职权D.建立行省制度4卷Ⅱ(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17、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9、20、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3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清初承袭
明制,地方政治体制仍基本沿用三司制度,并在三司之上设立督抚,用以监察地方和军务。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几次改制,以诏谕敕令、各类会典事例的形式,活一步规范了督抚制度,使督抚成为地方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但此时,出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督抚设立往往职权轻,任期短。——摘编自孙文《明清督抚制度的嬗变及其评鉴)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势力进入中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清政府赖以维系政权的八旗、绿营逐渐没落,尤其是天平天国起义给予八旗、绿营毁灭性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命令各
地举办团练保卫地方,清廷对地方的权威开始丧失。清政府将财政权和军事指挥权下放到地方督抚,同时还伴随着司法权、用人权等一系列权力,这些权力使得地方督抚的权力更加扩大。——摘编自王学斌(近三十年来晚清督抚制度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初督抚制度兴
起与发展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督抚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清代督抚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4分)17.下图1983年我国发行的一套纪念邮票—《中国古代文学家
》,请你参照该套邮票,推荐我国古代其他类别人物纪念邮票的四位候选人,并简述推荐理由。(13分)5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晚清学者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1861年)中明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
以诸国富强之术”。而郑观应则在《盛世危言•自序》(1892年)中写道:“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
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1898年百日维新高潮期间,有赞成维新变法的官员将两书同时进呈光绪皇帝,光绪帝对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最为赞许,当天下饬令印刷一、二千册部送各衙门,要求签注意见。根据上述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4分)(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不涂,均不得分
。19.(12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61956年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是通过精简国务院所属工作部门,促使中央权力下放,扩大地方自主权。精简工作一直持续到1959年,历时3年多,其中以1958年和19
59年精简的幅度最大。1958年撤销了国家建设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与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科委;建材部、城建部并入建工部等。经过调整,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1958年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年底国务院设60个部委
、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比1956年减少21个。这次行政体制改革是新中国第一次自主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1956年开始的以下放权力为中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并没有进行到底。——-摘编自宋世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70年回顾与反思》(1)根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1956年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1956年行政体制改革。(8分)20.【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材料1941年4月13日下午2时,苏联代表莫
洛托夫与日本代表松冈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主要内容为:苏日维持和平和友好关系,互相尊重对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
持中立;条约自双方批准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5年,如缔约任何一方在期满前一年未通知废约时,本约自动延长5年。该约附日苏两国政府《声明》,其全文如下:按照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所签订的中立条约的精神,并为了保证两国间的和平和友好发展的利益,苏联政
府和日本政府庄严地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7——摘编自金东吉《(苏日中立条约)缔结与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日中立条约》缔结的国际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日中立条约》带来的影响。(6分)2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房玄龄自入唐以来即隶于太宗麾下,他参与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使太宗得登帝位。贞观初年,天下刚定,各项制度、建设均赖房(玄龄)杜(
如晦)而定,“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使号令典刑粲然罔不完,虽数百年犹蒙其功”。房玄龄改定的《贞观律》有着较完备的法令体系,后世帝王常以此为基础。房玄龄善于识人之长,早在秦王府时即向唐太宗推荐杜如晦等人。尤其
可贵的是,他“无娼忌,闻人善,若已有之”,而且“不以己长望人,取人求不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房玄龄以宰相监修国史,开官修史书先河。在他的组织下,共主编六部史书,占二十四正史的四分之一,为他朝所不及。总的看来,
六部史书尚属秉笔直书,对人们了解晋隋这一混乱时期有一定裨益。——摘编自王立霞《也论唐代名相房玄龄的“贤良无迹”》(1)根据材料,概括房玄龄对唐朝发展的贡献。(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房玄龄成为贤相的原因
。(6分)8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吴人自称属于“周室”,并在姬姓中“居长”可以看出,处于南方的吴国也开始认同周的统治,故B项正确;吴国与周并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周王的大宗地位,排除A;材料宗法分封制度彻底废除说法错误,排除C;春秋时期中央集
权未加强,排除D。2.【答案】A【解析】在齐、鲁、晋、燕等诸侯国统治下的蛮、夷、戎、狄各族,逐渐结束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建立起奴隶制政权,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关系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导致周疆域内各民族形成同源共
族观念,B项错误;材料与官僚政治的建立无关,C项错误;分封制并非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项错误。3.【答案】B【解析】根据“公卿和地方长吏都可以通过辟召、察举自选僚属,一郡之守,就是一郡之君”可知,材料强调秦汉时期地方权
力过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B项正确;材料叙述的主旨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秦汉时期已经是统一的王朝,排除C项;中央集权遭遇“严重威胁”的说法过于夸大,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4.【答案】B【解析】关中地
区是汉朝都城所在地.是其统治的核心地区。拓广关中范园并迁徙其区域内的侯国。有利于加强对关中的统治。进而起到控御全国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并未提及限制其经济发展等相关措施。无法体现削弱王国经济实力,排除A项;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引起的只是这些侯国地理位置的变
化,并不能体现逐步废除分封制度。排除C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只是其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末年,州牧由重臣担任,同时掌握一州军政,州牧也由原先
的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种变化使州牧权力日益增强,为汉末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同吏治是否清明和高效无关,A项错误;材料同宗法观念无关,C项错误;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的是科举制,材料内容未涉及,D项错误。6.
【答案】D【解析】略7.【答案】C【解析】略9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等信息可知,皇帝通过谏官制度,使得下情能够更好地上达,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故选D项。谏官只负责谏议,中枢决策机构并未出现异变,
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代监察的全覆盖,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唐代朝廷内部的再次分权,排除C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可知,宋代皇权在一
定程度上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说明官僚制度较为成熟,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并非遭到削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不涉及行政效率,排除C项;宋代推行君主专制,并不是权力制衡机制,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宋代的宗族制度具有修宗谱、建
宗祠、置族田等特征,同时高级官僚也推进宗族建设,这些都有利于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稳定地方宗族的结构和秩序,体现了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故B项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瓦解,A项错误;宗族文化不等于世俗文化,C项错误;宋代的宗族制度建设有利于中央
集权,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根据唐宋时期今湖北境内县级治所的分布状况图可以看出,宋代相较于唐朝,县级的治所数量有所增加,分布更加广泛,因此反映出人口数量增加,因此要设置更多的县,C项正确;来自美洲
的高产作物明朝传入,排除A;BD项与县级治所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12.【答案】C【解析】从材料“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可以看出行省权力
扩大,从材料“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权力在成宗即位后,受到中央政府的节制,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故可排除;元代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并非只针对边疆地区,排除D项。13.
【答案】A【解析】明太祖对数千名地方官员进行考核、擢升、黜降等做法,体现了明朝初年国家重视对地方的掌控,A项正确;明太祖并未扩充地方官僚队伍,没有使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B项错误;“监察制度”成熟和官员腐败情况严重在材料
中均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1014.【答案】C【解析】由“必传之于太监”“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可知,司礼监的太监在诏令和朝廷命令传达中的重要地位。司礼监服务于皇权,据此推理皇权的加强是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根源,故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司礼监和内阁关
系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明朝后期中枢机构并未发生变化,D项错误。15.【答案】A【解析】根据“纂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以京师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可得出清政府通过绘制全国的地图,加强国家的领土主权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与自
治无关,排除B;清代没有三省制,排除C;元代行省已经建立,排除D。16.【答案】(1)背景:沿袭明朝地方政治体制;康乾时期历经多次改制;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4分,任答2点即可)(2)变化:地方督抚权力急剧膨胀;地方督抚成为朝廷的依赖力量
。(2分)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八旗军、绿营兵衰落;地方督抚创办团练。(6分,任答3点即可)(3)因素:中央集权的力度;内忧外患的程度;满清贵族势力的强弱。(4分,任答2点即可)17.【答案】(13分)示例:《中国古代思想家》纪念邮票推荐人选:(1分)1.
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提出的“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思想学说对后世、对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2.董仲舒,西汉思想家。立足社会需要,糅合其他学派思想,创建了新的儒学体系,
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并得到君主的推崇,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深远。3.朱熹,南宋思想家。他在北宋二程基础上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称为后
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学术思想还传及东亚、欧洲,影响深远。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4.王阳明,明朝思想家。他继承发展陆九渊的学说,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在明朝中期后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评分标准:
可以推荐中国古代思想家、艺术家、科技发明家、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外交家11等不同类别的人物。所列举的四位人物应属于同一类别。推荐类别、姓名、朝代(不用具体到年份)和成就地位(即推荐理由,应有两项以上)需要表述完整。18.(14分)示例晚清思想发展滞后导致近代化进程受阻。(3分)鸦
片战争后,而对西方的船坚炮利,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冯桂芬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4分)但是,“中体西用”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只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只学习西方的工业化的道路,不变
革政治制度,中国是不可能实现富强的。郑观应为这一观点的代表。(4分)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统治者仍然固守“中体西用”的观点,仍然把“中体西用”的思想作为挽救清朝统治危机的灵丹妙药,思想发展的滞后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分)19.(12分)
(1)特点:以精简机构为重点;持续时间长;个别年份改革力度大。(4分,任答2点即可)(2)评述:顺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能;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地方获得一定自主权,利于地方经济发展。(6分,任答3点即可)改革不彻底,部分措施没有执行下去。(2分)20.(12分)(1
)国际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苏联面临着德、日法西斯的威胁;日本侵华进程加快;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6分)(2)对苏联:暂且避免受东西两线夹击,便于集中力量抗击德国法西斯;对日本:使日本解除了对中国侵略及“南进扩张”攻击美国的后顾之忧;对中国:损害中国的领
土主权,影响中苏关系(6分)。21.(12分)(1)贡献:辅助唐太宗获得帝位;参与制定政治制度框架;改定法令体系;选贤任能;监修国史。(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2)原因:个人能力强;具有大局意识;采取的措施符合唐
初政治发展的需要;唐太宗的信任与重用;儒家思想的影响;唐初政治清明。(6分,任答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