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答案.docx,共(4)页,20.08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1a03f5c15946a8894e0dc35f17fe12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吴人自称属于“周室”,并在姬姓中“居长”可以看出,处于南方的吴国也开始认同周的统治,故B项正确;吴国与周并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周王的大宗地位,排除A;材料宗法分封制度彻底废除说法错误,排除C;春秋时期中央集权未加强,排除D。2.【
答案】A【解析】在齐、鲁、晋、燕等诸侯国统治下的蛮、夷、戎、狄各族,逐渐结束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建立起奴隶制政权,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关系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导致周疆域内各民族形成同源共族观念,B项错误;材料与官僚政治的建立无关,
C项错误;分封制并非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项错误。3.【答案】B【解析】根据“公卿和地方长吏都可以通过辟召、察举自选僚属,一郡之守,就是一郡之君”可知,材料强调秦汉时期地方权力过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B项正确
;材料叙述的主旨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秦汉时期已经是统一的王朝,排除C项;中央集权遭遇“严重威胁”的说法过于夸大,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4.【答案】B【解析】关中地区是汉朝都城所在地.是其统治的核心地区。拓广关中范园并迁徙其区域内的侯国。有利于加强对关中的统
治。进而起到控御全国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并未提及限制其经济发展等相关措施。无法体现削弱王国经济实力,排除A项;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引起的只是这些侯国地理位置的变化,并不能体现逐步废除
分封制度。排除C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只是其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末年,州牧由重臣担任,同时掌握一州军政,州牧也由原先的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种变化使州牧权力日益增强,为汉末分裂
割据埋下了隐患,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同吏治是否清明和高效无关,A项错误;材料同宗法观念无关,C项错误;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的是科举制,材料内容未涉及,D项错误。6.【答案】D【解析】略7.【答案】C【解析】略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随时面奏,不限早晚
,不须令宰相先知”等信息可知,皇帝通过谏官制度,使得下情能够更好地上达,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故选D项。谏官只负责谏议,中枢决策机构并未出现异变,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代监察的全覆盖,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唐代朝廷内部的再次分权,排除C项。9.【答案】B【解析】根
据材料"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可知,宋代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说明官僚制度较为成熟,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并非遭到削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
,不涉及行政效率,排除C项;宋代推行君主专制,并不是权力制衡机制,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宋代的宗族制度具有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等特征,同时高级官僚也推进宗族建设,这些都有利于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稳定地方宗族的结构和秩序,体现了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故B项正确;宗法制在春秋
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瓦解,A项错误;宗族文化不等于世俗文化,C项错误;宋代的宗族制度建设有利于中央集权,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根据唐宋时期今湖北境内县级治所的分布状况图可以看出,宋代相较于唐朝,县级的治所数量有所增加,分布更加广泛,因此反映出人口数量
增加,因此要设置更多的县,C项正确;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明朝传入,排除A;BD项与县级治所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12.【答案】C【解析】从材料“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
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可以看出行省权力扩大,从材料“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权力在成宗即位后,受到中央政府的节制,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排除A项;B
项表述太绝对,故可排除;元代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并非只针对边疆地区,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明太祖对数千名地方官员进行考核、擢升、黜降等做法,体现了明朝初年国家重视对地方的掌控,A项正确;明太祖并未扩充地方官僚队伍,没有使地方行政机构“
不断膨胀”,B项错误;“监察制度”成熟和官员腐败情况严重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14.【答案】C【解析】由“必传之于太监”“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可知,司礼监的太监在诏令和朝廷命令传达中的重要地
位。司礼监服务于皇权,据此推理皇权的加强是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根源,故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司礼监和内阁关系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明朝后期中枢机构并未发生变化,D项错误。15.【答案】A【解析】根据“纂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以京师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22
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可得出清政府通过绘制全国的地图,加强国家的领土主权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与自治无关,排除B;清代没有三省制,排除C;元代行省已经建立,排除D。16.【答案】(1)背景:沿袭明朝地方政治体制;康乾时期历经多次改制;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4分,任答2
点即可)(2)变化:地方督抚权力急剧膨胀;地方督抚成为朝廷的依赖力量。(2分)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八旗军、绿营兵衰落;地方督抚创办团练。(6分,任答3点即可)(3)因素:中央集权的力度;内忧外患的程度;满清贵族势力的强弱。
(4分,任答2点即可)17.【答案】(13分)示例:《中国古代思想家》纪念邮票推荐人选:(1分)1.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提出的“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思想学说对后世、对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2.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立足社会需要,糅合其他学派思想,创建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并得到君主的推崇,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深远。3.朱熹,南宋思想家。他在北宋二程基础上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
。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称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学术思想还传及东亚、欧洲,影响深远。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4.王阳明,明朝思想家。他继承发展陆九渊的学说,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
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在明朝中期后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评分标准:可以推荐中国古代思想家、艺术家、科技发明家、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外交家等不同类别的人物。所列举的四位人物应属于同一类别
。推荐类别、姓名、朝代(不用具体到年份)和成就地位(即推荐理由,应有两项以上)需要表述完整。18.(14分)示例晚清思想发展滞后导致近代化进程受阻。(3分)鸦片战争后,而对西方的船坚炮利,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提出了“
中体西用”的思想,冯桂芬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4分)但是,“中体西用”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只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只学习西方的工业化的
道路,不变革政治制度,中国是不可能实现富强的。郑观应为这一观点的代表。(4分)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统治者仍然固守“中体西用”的观点,仍然把“中体西用”的思想作为挽救清朝统治危机的灵丹妙药,思想发展的滞后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分)19.(12分)
(1)特点:以精简机构为重点;持续时间长;个别年份改革力度大。(4分,任答2点即可)(2)评述:顺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能;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地方获得一定自主权,利于地方经济发展。(6分,任答3点即可)改革不彻底,部分措施没有执行下去。(2分)20.(1
2分)(1)国际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苏联面临着德、日法西斯的威胁;日本侵华进程加快;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6分)(2)对苏联:暂且避免受东西两线夹击,便于集中力量抗击德国法西斯;对日本:使日本解除了对中国侵略及“南进扩
张”攻击美国的后顾之忧;对中国: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影响中苏关系(6分)。21.(12分)(1)贡献:辅助唐太宗获得帝位;参与制定政治制度框架;改定法令体系;选贤任能;监修国史。(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2)原因:个人能力强;具有大局意识;采取的措施符合唐初
政治发展的需要;唐太宗的信任与重用;儒家思想的影响;唐初政治清明。(6分,任答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