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pdf,共(9)页,710.34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b1e1afe80a2014d1fd11694b2d206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试卷第1页,共8页华安一中2020-2021学年上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命题人:郭学琼审题人:李雯、王鸿明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维持人伦关系是“礼”
的重要功能之一,孔子云:“君使臣以义,臣事君以忠”,孟子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说明“礼”()A.以“尊君”为核心B.蕴涵有一定的人文精神C.强
调“君”的责任D.鼓励臣民反抗暴君统治2.某人举出政府施政不当的例子,说明他对政治及国家运作的想法:一位军士每战必败,问他原因,军士说是家里有老父要奉养。政府不但不治罪,反而予以嘉奖。这个国家的军队从此再也无法打胜仗。此人最可能是谁(
)A.孔子B.荀子C.老子D.韩非子3.“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不假外求”。□内所填入的词应该是()A.纲常B.太极C.良知D.仁者4.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历史概念,有助于
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理解。下表从三个维度解读了某一历史概念,它是()A.三纲五常B.天人合一C.道法自然D.格物致知5.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
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这种现象从文明史的角度()A.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C.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D.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
并蓄和与时俱进6.南宋儒生宋伯仁爱梅、种梅,长期观察、记录梅花的各种形态,并绘成了梅谱。他以扇形梅花联想到儒家教化天下,并赋诗说明。这反映了宋伯仁()A.重视科学理论的探究B.坚持独特的求理方式C.践行了格物致知主张D.认为“宇宙便是吾心”7.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
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试卷第2页,共8页象的历史叙述。这些不同的历史叙述反映出()李贽形象形象特点评论者(生卒年代)“异端”、“妖孽”、“罪人”、“小人”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黄宗羲(1610—1695)乱天下、导致国家灭
亡方以智(1611—1671)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侯外庐(1903—1987)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岛田虔次(1917—2000)A.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8.杨国强先生认为:“黄宗羲是明代最后岁月里士大夫中走得最远的人。他在《明夷待访录》中直言人君‘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由此表露出来的沉痛和激愤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足够的震撼力。”从中可获取到的正确信息()①黄宗羲的《明
夷待访录》传及日本乃至欧洲②黄宗羲是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第一人③抨击“家天下”推动了以后的反专制斗争④黄宗羲的批判思想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瓦解A.只有一项B.没有一项C.仅有两项D.全部正确9.下列关于古代四大发明的讲法正确的是()A.“蔡侯纸”
发明使西汉进入纸、帛、竹、木四种文书用品并行使用的时期B.指南针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西方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C.成书于1044年的《武经总要》记载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D.宋代平
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1450年前后德国受中国影响制成金属活字10.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
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对此话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是()A.中国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B.中国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扩张C.中国的三大发明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
革创造了条件D.中国的三大发明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级提供了有利条件11.下图所示是一幅古代书法名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试卷第3页,共8页A.秦代书法篆刻的艺术共融B.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C.唐代狂草的抒情写意D.宋代楷书的疏密适宜12.唐朝时,士大夫最爱金碧辉煌的壁画,壁画规模宏大,用色
流光溢彩,而到了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淡雅的水墨画,在尺寸之间展现文人意趣。下列选项中可能导致宋代绘画风气转变的因素是()A.朝廷实行“强干弱枝”政策B.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C.市民文化的影响扩大D.科举考试影响到文化取向13.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中“女子
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这一现象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有关B.这反映了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自主的观念C.材料中的现象只是个案,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自主的观念D.小说是文学作品,但作
为史料使用,应当慎重14.乾隆时期,京城百姓“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说明()A.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C.秦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D.京城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15.右图是1876年京师同文馆的一份课程计划表。该课程计划表明京师同
文馆()A.实现了中西文明的有效融合B.拓展了洋务运动的业务范围C.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D.是“中体西用”的突出体现16.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
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试卷第4页,共8页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其大民族主义观念在当时的主要价值是()A.协调民族矛盾,缓和社会局势B.突破传统“天下观”,否定专制C.凝聚社会力量,挽救民族危机D.追赶世界潮流,推动改良变革17.“作为这场革命代表人物的康有
为,其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个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B.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并取得成功C.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18.《新青年》在创刊号《社告》第一条即明言:“国势凌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这说明《新青年》()A.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B.旨在宣传西方近代民主思想C.引
导青年知识分子修身治学D.重视思想启蒙谋求救亡图存19.胡适在1917年从美国归来时表达了“二十年不谈论政治”的决心,也表达了整个新文化界的普遍情绪。他们认为,这些刊物的主要读者应该是还没有被“陈旧之物,腐臭之物”完全腐蚀的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A.学者们更提倡思想革命B.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C.反封建专制已达到目标D.民众对政治救国不感兴趣20.“政治局遵循共产国际在城市中发动罢工、怠工和暴动的策略,但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使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
策略中最大的成功。”下列属于毛泽东直接论证其“非正统做法”合理性的论著是()A.《庶民的胜利》B.《井冈山的斗争》C.《新民主主义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21.“秋收暴动后长期在根据地指导实际斗争,使得毛泽东不像前几任中共领导人那样注重得理论的真传,而是更多着眼于现实。”这表明()A
.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毛泽东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C.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D.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22.1987年,邓小平先后发表以下重要讲话:《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吸取历
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可见他强调改革要()A.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B.立足于客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D.聚焦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3.
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这主要是因为该书()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C.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24.近年来,我国时有地震、洪水
、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党和政府及时救援并妥善处理善后工作,这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哪一方面的内容?()试卷第5页,共8页A.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始终代表先进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始终代表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25.在三大改造基
本完成的时候,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26.1977年第11期《人民文学》刊发了北京作
家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小说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此类作品被称为"反思文学"B.该作品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C.该作品体现了中国社会生活
的变迁D.该作品以新时期社会生活为创作背景27.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材料说明()A.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B.民国高等教育水
平已达世界一流C.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D.“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28.新中国成立之时,共有448.8万多共产党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共计15万人,占3.34%;其中大学专科以上的只有1.4万人
,仅占0.3%;小学程度的124.1万,占27.65%;文盲309.7万,占69%。这表明()A.新中国的建设面临着挑战B.农民是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C.面向工农的教育势在必行D.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尤为迫切29.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
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B.“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科技成就C.“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成果试卷第6页,共8页30.继中国科学家因签证问题缺席在美举办的“
张衡一号”相关会议后,据“CGTN”2019年2月16日报道称,“墨子号”成果获美国大奖,潘建伟签证受阻未出席。4月17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监管者当日采取一项措施,禁止移动运营商使用联邦补贴购买中国企业生产的任何电信设备,包括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公司在内。该材料说
明()A.中国空间技术已经崛起B.科技封锁激发了创造力C.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D.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8分,32题12分,33题10分,共40分)31.(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中国之伦理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注:冯
桂芬改良主义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中体西用”的思想)——1861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材料二两广总督张树声(18
24—1884)遗折称:“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张靖达公奏议》材料三康有为和梁启超
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之说。“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饮冰宝文集》(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归纳近代
中国“体”“用”观的变化。(6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对“体”“用”观的运用及影响。(8分)(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体”“用”观的变化反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及趋势。(
4分)试卷第7页,共8页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2年,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材料二1953年初,美国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
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作准备。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军方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195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但是到1960年8月2
3日,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中国面临的是无数技术盲点和物资的缺乏。在严峻形势的压力下,毛泽东发出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针锋相对”“亡命之徒”方案,企图阻止、甚或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核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原子弹
试验成功。——江源《中国之路》材料三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祖国大陆败退到台湾后,辞职去了南非。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路上行走必须走便道不准走大马路,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厲于白种人。这天,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
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很友好地对他说:“这位先生,请您到前排就座。”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姜敏《海外见闻》(1)依
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的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背景。(6分)(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6分)试卷第8页,共8页3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化传统的生命延
续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动态过程。每当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文化传统都能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社会历史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地传承和创造传统的过程,社会转型归根到底是传统的转型,即社会成员用新的时代精神整合扬弃原型社会中的旧传统,从而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并且
能够满足现实人类实践活动需要的新传统。——摘编自钱国旗《儒家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根据材料,就古代文化传统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
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1页,总1页参考答案1-5BDCBC6-10CAADA11-15BBBBD16-20CCDAB21-25ABDCD26-30ACACD31.(1)19世纪60年代以伦理纲常为本,富强之术为用;19世纪80年代开始强
调以“西方体制”为本,西方技艺为用;19世纪末提出“群为体,变为用”。(6分)(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以此推动中国走向富强,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由于“布新而不除旧”最终走向
失败。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进行了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进行制度变革,这是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实践,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变法走向失败。(8分)(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
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4分)32.(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或国家独立的实现);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美国的核战争威胁与阻挠破坏;苏联的帮助以及后来的背信弃义;技术落后和物资不足;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或广
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6分)(2)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为我国和平利用核能莫定了基础。(6分)33.示例:(10分)观点:古代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发展是一个
继承、认同、改造和创新的文化重建过程,其每一次的发展与创新都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阐述: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思想,主张礼仪法度并用,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有重要的意义;西汉建立
后,董仲舒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文化传统,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儒家思想新体系,适应了汉代大一统的发展需要;宋明理学是南北朝、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长期合流的文化成果,适应了长期分裂战
乱复归统一后的国家文化重建的需要;明清之际,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由中西结合出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代新儒家力倡儒学复兴,实际上反映了后现代社会重建人类道德、促进经济与道德
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