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 页
  • 大小 1.000 M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9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2)页,1.00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d3889037e432e65ec15254f96e059d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广安二中高2023级2024年秋入学考试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中,最简单、最有力反驳融合遗传观点的操作步骤及其现象的是()A.高茎与矮茎杂交,高茎作母本的正交,F1

全部表现高茎B.高茎与矮茎杂交,高茎作父本的反交,F1全部表现高茎C.杂种高茎自交,后代出现高茎与矮茎之比为3:1D.纯种高茎自交,后代全部表现为高茎【答案】C【解析】【分析】融合遗传指的是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是因为遗传物质发生

了混合。【详解】A、高茎与矮茎杂交,高茎作母本的正交,F1全部表现高茎,后代表现亲本的性状,不能最有利的反驳融合遗传的观点,A错误;B、高茎与矮茎杂交,高茎作父本的反交,F1全部表现高茎,后代表现亲本的性状,不能最有利的反驳融合遗传的观点,B错误;C、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高茎与矮

茎杂交,F1出现的性状必然是父母在双方之一的性状,即高茎性状,F1高茎自交,后代应该依然是高茎性状,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杂种高茎自交,后代出现矮茎,出现了F1代没有的性状,这与融合遗传是矛盾的,有力的反驳了融合遗传,C正确;D、

纯种高茎自交,后代为高茎,仍然表现的是亲本性状,不能最有利的反驳融合遗传的观点,D错误。故选C。2.下列关于“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B.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

子C.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起一个彩球,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D.抓取后的小球不用放回桶内,继续重复做50-100次,以减小实验误差【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

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中。【详解】AB、“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产生雌雄配子的雌雄生殖器官,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AB正确;C、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起一个彩球,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可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C正确;D、每次抓取

的彩球都要放回原桶中并搅匀,再进行下一次抓取,抓取的次数应足够多,D错误。故选D。3.孟德尔利用假说一演绎法得出了遗传学中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下四个方面:①“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

:1”;②“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③“推测测交后代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④“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其中属于假说一演绎法中实验现象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

案】A【解析】【分析】假说一演绎法的过程为: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详解】①“纯合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是3:1”属于实验现象;②“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

因子彼此分离”和③“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④“推测测交后代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属于演绎推理过程。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选A。4.粳稻(WW)与糯稻(ww)杂交,F1都是粳稻.纯种粳稻的花粉经碘染色后呈蓝黑色,纯种糯稻的花粉经碘染色后呈红褐色

.F1的花粉粒经碘染色后()A.3/4呈蓝色,1/4呈红褐色B.1/2呈蓝黑色,1/2呈红褐色C.都呈蓝黑色D.都呈红褐色【答案】B【解析】【分析】纯种粳稻的花粉W经碘染色后呈蓝黑色,纯种糯稻的花粉w经碘染色后呈红褐色.粳稻(

WW)与糯稻(ww)杂交,F1都是粳稻,其基因型为Ww。【详解】粳稻(WW)与糯稻(ww)杂交,F1都是粳稻,其基因型为Ww,则形成的花粉有两种,W或者w各占1/2,F1的花粉粒经碘染色后1/2呈蓝黑色,1/2呈红褐色,B正确,ACD错

误。故选B。5.某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此外,a基因对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型及比例是()A.红:粉:白=3:10

:3B.红:粉:白=1:3:12C.粉:红:白=3:9:4D.白:粉:红=6:9:1【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无A基因时表现出白色,即白色的基因型为aa__;具有A基因而无B基因时,花色为粉色,基因型为A_bb;同时具有A和B基

因时,由于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所以基因型为AaB_的花色也为粉色;基因型为AAB_表现为红色。【详解】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AaBb;再将F1自交,后代A_B_∶

A_bb∶aaB_∶aabb=9∶3∶3∶1,因此,后代红色(3AAB_)∶粉色(3A_bb+4AaBb+2AaBB)∶白色(3aaB_+1aabb)=3∶9∶4,C正确,ABD错误。故选C。6.下图(甲~丁)是某动物(2N=4)体内发生的某个细胞连续分裂过程中的部分细胞分裂图像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细胞两极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般是相同的B.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可同时发生在乙细胞中C.丁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的数量比为1:1D.丙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丁细胞为极体【答案】C【解析】【分析】二倍体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

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的过程,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具有同源染色体,这都是与有丝分裂不同之处,可以据此判断图像为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题图为“某个细胞连续分裂过程”,顺序为甲(有丝分裂)、乙(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图乙染色体判断为次级卵母细胞)、丁(由图乙染

色体判断为极体)。【详解】A、图甲有8条染色体,为有丝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为复制而来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般是相同的,A正确;B、图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

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可同时发生在乙细胞中,B正确;C、丁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分子的数量比为1:1,除细胞核之外,细胞质也含有DNA,C错误;D、由图乙不均等分裂,上方极体染色体组成为“大黑”“小白”,判断丙细胞为次

级卵母细胞,丁细胞为极体,D正确。故选C。7.为了分析某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病因,对该患儿及其父母的21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A1~A4)进行PCR扩增,经凝胶电泳后,结果如图所示。关于该患儿致病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考虑同源染色体交换,可能是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B.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C.如果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则必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交换D.考虑同源染色体交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21号染

色体分离异常【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电泳图可知患儿从父亲继承了A4基因,从母亲继承了A2、A3基因。母亲为杂合子,说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2、A3所在21号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详解】A、据图分析,患儿的A2、A3基因来自母亲,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

离异常,A2、A3所在的染色体可进入同一个卵细胞,A错误;B、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B错误;CD、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A2、A3所在的染色体可进入同一个卵细胞,C错误,D正

确。故选D。8.蚕为ZW型性别决定类型,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的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只雌性黑色斑蚕突变体,野生型蚕都是素蚕,让该黑色斑雌蚕和野生型雄蚕杂交,F1全为素蚕,F1中的雌雄个体杂交,F2中素蚕和黑色斑蚕个体的比例为3:1。若黑色斑蚕和素蚕这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不考虑ZW同源区段,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F2的雄蚕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1B.若F2中黑色斑雄蚕与黑色斑雌蚕的比例为1:1,则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若F1中雄蚕与野生型蚕杂交,则可确定相关基因是否位于Z染色体

上D.若F2中野生型雌蚕与黑色斑雌蚕的比例为1:1,则不能确定相关基因的位置【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

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详

解】A、由题干可知,亲本为黑色斑雌蚕和野生型雄蚕(素蚕),F1全为素蚕,可推知野生型(素蚕)为显性基因控制,设为A,则黑色斑为隐性性状,由a控制,再由F2中素蚕和黑色斑蚕个体的比例为3:1,可知A/a这一对等位基因符合分离定律,但是无法确定A、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因为无论A、a

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都可得到F2中素蚕和黑色斑蚕个体的比例为3:1。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aa和AA,F1全为Aa,F2中无论雌蚕还是雄蚕,素蚕:黑色斑蚕=3:1,且纯合子(AA+a

a):杂合子(Aa)=(1/4+1/4):1/2=1:1;若A、a位于Z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ZaW和ZAZA,F1中雌蚕基因型为ZAW和ZAZa,则F2中雄蚕全为素蚕,且纯合子(ZAZA):杂合子(ZAZa)=1:1,雌蚕中黑色斑蚕ZaW:素

蚕ZAW=1:1,综上所述,无论A、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F2的雄蚕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都为1:1,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无关,所以F2中黑色斑雄蚕aa与黑

色斑雌蚕aa比例相等即为1:1;若A、a位于Z染色体上,则F2中不会出现黑色斑雄蚕,因此可以判断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C、若A、a位于Z染色体上,则F1中雄蚕ZAZa与野生型蚕ZAW杂交,后代中会出现黑色斑雌蚕;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F1中雄蚕Aa与野生型蚕AA杂交,后代全为素蚕(野生型),因此可以用该杂交实验,探究相关基因是否位于Z染色体上,C正确;D、由以上分析可知,若A、a位于Z染色体上,F2中雌蚕中黑色斑ZaW:素蚕ZAW=1:1;

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F2雌蚕中素蚕:黑色斑蚕=3:1,由由于杂交结果不一样,可以确定基因的位置,D错误。故选D。9.如图为人类伴性遗传病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Ⅰ2与Ⅱ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2B.Ⅱ4与Ⅱ6的基因型相同C.Ⅱ6与Ⅱ7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D.Ⅱ6与Ⅱ7所生的女孩皆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II6和II7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I

II9,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可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依据题图可知,II6和II7正常,III9患病,说明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是伴性遗传,故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号

的基因型为XaY,3号的基因型为XaXa,则2号的基因型为XAXa,4号的基因型也为XAXa,I2与II4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00%,A错误;B、由于I1患病,II3患病,则II4的基因型为XAXa,II6的基因型也为XAXa,II4与II6个体基因型相同

,B正确;CD、III9患病,基因型是XaY,则II6和II7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2,再生一个女孩的基因型为XAXA和XAXa,不一定是致病基因携带者,CD错误。故选B。

10.生命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赫尔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和离心技术,证实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C.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推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DNA可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艾弗

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了“减法原理”【答案】D【解析】【分析】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发现加热杀死的S型菌可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推断出有转化因子,但不能确定是DNA。艾弗里利用物质提纯和微生物培养技术,发现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是S型细菌的DNA,证

明了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和离心技术,证实了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有其他科学家证明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和离心技术,证实了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B、艾弗里

利用物质提纯和微生物培养技术,发现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是S型细菌的DNA,证明了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并未用到同位素标记技术,B错误;C、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发现加热杀死S型菌可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推断出有转化因子,但不能确定是DNA,C错误;D、艾弗里通过在S型细菌的

细胞提取物中,分别加入蛋白酶、RNA酶、DNA酶等进行处理,证明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这种自变量的控制方法利用了“减法原理”,D正确。故选D。11.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需用同时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B.搅拌是为了

使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C.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D.该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答案】C【解析】【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

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详解】A、实验过程中需单独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和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A错误;B、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B错误;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

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从而实现分层,C正确;D、该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故选C。12.已知某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5.8%,其中一条链的C占该

链碱基总数的17.1%,则在它的互补链中,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A.17.1%B.18.7%C.31.3%D.32.9%的【答案】B【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

C=G,A+C=T+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详解】由于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5.8%,G和C互补,故DNA的每一条链中的G与C之和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5.8%,其中一条链的C占该

链碱基总数的17.1%,故该链中G占35.8%-17.1%=18.7%。由于两条链中碱基互补,故该链中G所占的比例与它的互补链中C占的比例相同,为18.7%,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关于基因、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B.每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可以代表基因中蕴含的遗传信息D.真核细胞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一般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

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A错误;B、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但是对于RNA

病毒而言,基因指的是具有遗传传效应的RNA片段,B错误;C、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故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可以代表基因中蕴含的遗传信息,C正确;D、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中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细胞质中的基因不位于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C。14.图中a、b、c表示细胞中的三种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过程DNA两条链都作模板,b过程其中一条链作模板,c过程的模板是RNAB.a过程图中的1链方向从左到右为3′→5′C.转运1号氨

基酸的RNA含有起始密码子D.mRNA、tRNA和rRNA在c过程中共同完成多肽链合成【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过程表示DNA复制,b过程表示转录,c过程表示翻译。【详解】A、DNA复制中两条单链都作模板,转录过程只有DNA的一条链作模板,翻译过程的模板是mRNA,A正

确;B、由1链作模板合成的子链从左到右为5′→3′因此1链方向从左到右为3′→5′,B正确;C、转运氨基酸的是tRNA,含有反密码子,密码子在mRNA上,C错误;D、在翻译过程中mRNA作模板、tRNA转运氨基

酸、rRNA构成核糖体,三者对多肽链的合成都必不可少,D正确。故选C。15.如图为人体细胞内基因1、基因2与相关性状的关系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个体正常体细胞中不会同时存在基因1与基因2B.图中表现

出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为:DNA→RNA→蛋白质C.老人白发增多的直接原因是图中的酪氨酸含量下降D.基因1与基因2对性状的控制方式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③是异常血红蛋白导致镰刀形细胞贫血症,④

是正常血红蛋白形成正常红细胞,⑤是酶的催化作用。【详解】A、镰状细胞贫血和白化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致病基因,在某正常个体的体细胞中可以同时存在基因1和基因2,A错误;B、图中是基因经转录、翻译得到蛋白质,从而抑制生物性状的过程,遗传

信息传递途径为:DNA→RNA→蛋白质,B正确;C、老人白发增多的直接原因是图中的酪氨酸酶含量或活性下降,导致黑色素含量减少,C错误;D、正常基因编码的血红蛋白组成的红细胞结构是正常的,而异常基因编码的血红蛋白组成的红细胞结构异常,说明基因通过控制

血红蛋白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缺乏酪氨酸酶会导致黑色素无法合成,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错误。故选B。1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度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不能再分

裂增殖B.癌细胞必定已经失去遗传物质的完整性C.正常组织细胞体外长时间培养,一般会走向衰老D.凋亡细胞内有活跃的遗传物质有选择地发挥作用,主动引导走向坏死【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

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详解】A、高度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有些高度分化的细胞仍能分裂增殖,如肝细胞,A错误;B、癌细胞的产生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遗传物质丢失导致的,因此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

完整的,B错误;C、正常组织细胞分裂次数是有限的,据此可知正常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培养,一般会走向衰老,C正确;D、凋亡细胞内与细胞凋亡有关的遗传物质发挥作用,主动引导走向死亡,但不是坏死,D错误。故选C。17.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一般情况下,水稻雄蕊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中则不能C.基因重组使子代中出现多种性状组合,有利于物种在无法预测的环境中生存D.减数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在【分析】1、基因重组的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2、基因重组的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详解】A、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正确;B、一般情况下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但是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发

生基因重组,B正确;C、基因重组使子代中基因组合多样化,其中一些子代可能含有适应某种变化的、生存所必需的基因组合,有利于物种在一个无法预测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C正确;D、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D。18.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

加C.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答案】C【解析】【分析】1、a表示多了一条染色体,b表示重复;c表示三倍体;d表示缺失。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

、增加、倒位或易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者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者减少。【详解】图a所示细胞中,只有一组同源染色体为三条,其余皆为两条,可知为三体;图b所示细胞的染色体上链增加了一部分(片段4),为染色体片段增加。图c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故为三倍

体。d图细胞的染色体下链缺失了片段3和4,为染色体片段缺失。故选C。19.一对染色体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胎儿,若在形成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受精卵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了一次异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胎儿异常的原因可能

是卵原细胞减数分裂Ⅰ异常B.胎儿异常的原因可能是精原细胞减数分裂Ⅱ异常C.该对夫妇可以借助产前诊断等手段再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D.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可以预防所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答案】D【解析】【分析】一对染色体正常夫妻,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孩子,且已知变

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则出现该异常的原因是母亲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发生异常导致的。【详解】AB、夫妻染色体正常,孩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X,且已知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出现该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孩子母亲的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XX没有分开,或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

次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XX没有分开导致的,AB正确;C、该对夫妻若想生一个健康的孩子,则需要通过遗传咨询和染色体筛查(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C正确;D、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监测和预防遗传病的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D错误。故选D。20.如图是

对某棉铃虫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后棉铃虫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曲线变化主要是由于杀虫剂对不同抗药性的棉铃虫进行了选择B.使用杀虫剂A后棉铃虫种群中抗杀虫剂A基因的频率先减小后增大C.使用杀虫剂B会导致棉铃虫种群的进化方向发生改变

D.图示实例可以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的【详解】A、使用杀虫剂前,棉铃虫种群

中已经存在抗杀虫剂基因,开始使用杀虫剂后,小部分棉铃虫由于抗杀虫剂而生存了下来,大部分棉铃虫由于不抗杀虫剂或抗杀虫剂的能力较弱而被淘汰,因而使用杀虫剂后棉铃虫的种群密度出现了变化,在此过程中杀虫剂对棉铃虫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正确;B、杀虫剂A会将不抗杀虫剂A的棉铃虫淘汰,

所以使用杀虫剂A后棉铃虫种群中抗杀虫剂A基因的频率首先会增大,B错误;C、使用杀虫剂B之前大多数棉铃虫对杀虫剂A具有较强的抗性,但对于杀虫剂B没有抗性,而使用杀虫剂B之后棉铃虫种群对杀虫剂的抗性情况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棉铃虫种群的进化方向发生改

变,C正确;D、图示实例中变异的有利和有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改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即适应环境的是有利变异,不适应环境的是有害变异,D正确。故选B。21.如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中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期间无个体迁入或迁出),

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时间基因频率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

640.750.840.90A.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生物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比1900年高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

的【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只要基因频率改变了,生物

就发生了进化,在1900-1970年间,基因A的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正确;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基因a的频率从1900年的0.01,升到1970年的0.90,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

新环境,B正确;的的C、从题中无法推断出1970年该生物种群的基因多样性与1900年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有差异,C错误;D、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所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D正确。故选C。2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

选择学说组成。下列各项证据都支持共同由来学说,其中属于当今生物体上留下的分子水平印迹的是()A.用²³BU作“地质时钟”测定出某远古鱼类化石大概的形成时间B.与鱼胚胎的发育早期相似,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出现鳃裂和尾C.根据细胞色素

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判断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D.比对捕获的各种古人类DNA的基因组碱基序列【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

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2、分子生物学证据,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同一种

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可以看出生物计划过程中分子结构变化的渐进特征,并以此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顺序。【详解】A、用²³BU作“地质时钟”测定出某远古鱼类化石大概的形成时间,不属于当今生物体上留下的分子水平印迹,A错误;B、与鱼胚胎的发育早期相似,人的胚胎

在发育早期出现鳃裂和尾,属于胚胎学证据,B错误;C、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000万年才发生1%的改变,说明该基因突变率低,故可根据物种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大小,判断不同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属于当今生物体上留下的分子水

平印迹,C正确;D、古人类的DNA基因组碱基序列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但不属于当今生物体上留下的印迹,D错误。故选C。23.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胚胎期可发生细胞分裂、分化,不发生细胞衰老、凋亡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小,染色质染色加深

C.细胞分化既能使细胞数量增加,也能使细胞种类增加D.分化后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不变,蛋白质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

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详解】A、胚胎期可发生细胞分裂、分化,也发生

细胞衰老、凋亡,如人手的形成,A错误;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B错误;C、细胞分化能增加细胞的种类,但不能增加细胞的数量,C错误;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但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

故分化后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不变,蛋白质会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D。24.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中含该物种全部的遗传信息B.一般来说,植物体内分化程度越高的体细胞,其全能性越高C.一粒玉米种子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不能体现植物细胞全能

性D.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2、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

>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3、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等等。【详解】A、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中含该物

种全部的遗传信息,A正确;B、一般来说,植物体内分化程度越高的体细胞,其全能性越低,B错误;C、体现全能性:起点一般是细胞,终点一般是发育成完整植株或分化形成所有类型的细胞;可见一粒玉米种子(玉米种子不是一个细胞)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不能体现植物细胞全

能性,C正确;D、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故选B。25.下列有关图中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含有姐妹染色

单体的有a、b、eB.在b时期实现了细胞中DNA数目的加倍C.核膜、核仁在c时期消失,在d时期重新出现D.处于c时期的细胞数目多于处于a、b、d、e四个时期的细胞数目【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为前期、b为后期、c为分裂间期、d为末期、e为中期。【详解】

A、染色单体从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形成到后期着丝粒分裂后消失,图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有a、e,A错误;B、在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的分裂实现了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加倍,在c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可实现DNA加倍,B错误;C、核膜、核

仁在a前期逐渐消失,在d末期重新出现,C错误;D、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故处于c时期的细胞数目多于处于a、b、d、e四个时期的细胞数目,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0分)26.如图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

框代表大肠杆菌,分别来自于锥形瓶和试管,请回答:(1)若要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还需增加一个实验,其亲代噬菌体用_____标记。(2)在实验过程中,若32P标记的组在离心后上清液出现了较强的放射性,请分析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DNA分子自我复制的方式为________。模板是________假设A中的噬菌体为X个,C中的子代噬菌体数量32X,请分析在密度梯度离心管中,所有子代噬菌体DNA分布的位置及比例为________。(4)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腺嘌呤60个,复制三次共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____

____个,第三次复制时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________个。(5)下图DNA双螺旋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____________。【答案】①.35S②.离心前保温时间太短,噬菌体还未侵入或离心前保温时间太长,细菌裂解,噬菌体释放出来③.半保留

复制;④.亲代DNA的两条链⑤.15/16在轻带,1/16在中带⑥.420⑦.240⑧.A【解析】【分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

物中的放射性物质。2.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

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3.DNA分子的复制是半

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复制需要某一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2n-1)×m,其中n表示复制的次数,m表示一个DNA分子含有该脱氧核苷酸的数目。【详解】(1)根据题

意可知,图中的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若要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还需要增加一组用35S标记的亲代噬菌体。(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的结果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

,但是如果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或者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上清液出现部分放射性。(3)DNA

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复制过程中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假设A中的噬菌体为X个,那么这X个噬菌体的DNA两条链都带有32P的标记,侵染过程中进行半保留复制,则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2X个噬菌体是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其中每一个噬菌体的DNA中都只有一条链

带有32P标记,因此未标记的有32X-2X=30X,故离心处理后未标记的噬菌体DNA处于轻带,带有标记的DNA处于中带,即15/16处于轻带,1/16处于中带。(4)根据题意,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

腺嘌呤A6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那么T有60个,则复制三次共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23-1)×60=420个,第三次复制时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23-1×60=240个。(5)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两条链反向平行排列,外侧

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内侧是含氮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排列,脱氧核苷酸与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的侵染实验和DNA复制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理解实验结果中放射性出现的情况以及原因,把

握DNA的结构组成特点进而碱基比例的计算,理解复制过程的特点及其相关计算,能够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的DNA的知识点解决问题。27.已知二倍体西瓜的体细胞中含有22条染色体,西瓜的绿皮(A)对白皮(a)为显性,大籽(B)对小籽(b)为显性,这

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对一批纯种绿皮大籽与白皮小籽西瓜种子进行了下列操作:a、将这批种子播种,并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纯种绿皮大籽幼苗,使之成为四倍体;b、当被处理后的绿皮大籽西瓜植株开花后,用白皮小籽

西瓜植株的花粉刺激绿皮大籽植株,使之杂交获得F1。(1)亲本杂交当年结______(填“有籽”或“无籽”)西瓜,其果皮颜色为_____。(2)秋水仙素的作用是_____。(3)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进行a操作时,其中有一株幼苗没有用秋水仙素处理,其通过杂交获得了有籽西瓜。第二年,工作人员将该种子(F

1)播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并让F1与白皮小籽西瓜植株杂交获得F2(提示:F1进行减数分裂时,每4条同源染色体等量随机分配到配子中去,其产生的配子可育)。F1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

_______个DNA分子,________个染色体组,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答案】(1)①.有籽②.绿皮(绿色)(2)抑制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3)①.44②.4③.22【解析

】【分析】1、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2、四倍体能产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配子,与二倍体的配子(含有1个染色体组)结合可产生三倍体。但三倍体植株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

,可作为无子西瓜培育的途径。【小问1详解】纯种绿皮大籽西瓜的基因型为AABB,白皮小籽西瓜的基因型为aabb,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纯种绿皮大籽幼苗后,其基因型为AAAABBBB,其和aabb杂交后形成受精卵

(AAaBBb),发育为种子,所以母本结的是有籽西瓜。因果实由母本的子房发育而成,果皮来自子房壁,母本的基因型为AAAABBBB,所以果皮颜色为绿皮。【小问2详解】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小问3详解】其中一株幼苗没有用秋水仙素处理

,基因型为AABB,其和aabb杂交后形成子代AaBb,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为AAaaBBbb,该植株为四倍体,染色体数为44,染色体组数为4。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开,核DNA数为44,染色体数为44,染色体组数为

4,同源染色体为22对。28.在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a控制);棒眼与红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B、b控制)。现有两果蝇杂交,得到F1表现型和数目(只)如下表。请据图回答:灰身棒眼灰身红眼黑身棒眼黑身红眼雌蝇1560500雄蝇70822623

(1)该种群中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控制棒眼与红眼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2)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3)1915年,遗传学家Bridges发现用红眼

雌果蝇与X射线处理过的棒眼雄果蝇进行杂交,总能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发现红眼雌果蝇。该种红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上缺失了显性基因B。已知没有B或b基因的受

精卵是不能发育成新个体的。请你设计简单的杂交实验检测F1中红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杂交方法:________。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子代__________,则是由于基因突变。若子代_________,则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上缺失了显性基

因B.【答案】(1)①.常②.X(2)①.AaXBXb②.AaXBY(3)①.让F1中红眼雌果蝇与正常棒眼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②.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接近1∶1③.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接近2∶1【解析】【分析】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小问1详解】两只果蝇杂交的后代中灰身(156+70+82):黑身(50+26+23)=308:99≈3:1,说明灰身对黑身是显性,且雌性与雄性中该比例大体相当,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棒眼(156+70+50+26):红眼(82+23)=302:105≈3

:1,说明棒眼对红眼是显性,但由于红眼中只有雄性个体而无雌性个体,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与性别有关,也即是伴性遗传,位于X染色体上。【小问2详解】根据第(1)可知,灰身对黑身是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亲本的

基因型是Aa、Aa;棒眼对红眼是显性,但由于红眼中只有雄性个体而无雌性个体,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与性别有关,也即是伴性遗传,所以亲本的基因型是XBXb、XBY,所以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小问3详解】依题意可知,若父本

棒眼果蝇X染色体发生了基因突变(B变成b),则它与母本红眼(XbXb)杂交得到了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若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上缺失了显性基因B,则它与母本红眼(XbXb)杂交得到了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0

,因此如果用简单的杂交实验检测F1中红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可用F1红眼雌果蝇与正常棒(XBY)眼雄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果是基因突变引起的(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那么杂交子代为1XBXb:1

XbY,即子代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如果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上缺失了显性基因B引起的(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0),那么杂交子代为1XBXb:1XBX0:1XbY:1X0Y(致死),即子代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2:1。29.下图是某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高等动物(2

n)细胞连续分裂过程中的图像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仅显示部分染色体)示意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图甲、乙、丙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图丙所示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图丙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是___

____。(2)若图乙所示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BB的卵细胞,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3)着丝粒分裂后,子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发生时期对应图丁中_______段,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时期对应图丁中_______段。(4)若一个未被标记的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

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有丝分裂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分布情况是______。(5)已知该动物还存在另外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经基因检测该动物体内的生殖细胞类型共有Yr和yR两种,且数量

比例接近1∶1,由此推断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情况是____。【答案】(1)①.甲和乙②.(第一)极体③.AB(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B基因的染色体在着丝粒分裂后没有正常分离,都进入到卵细

胞中(3)①.ab和de②.bc(4)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5)Y、y、R、r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Y和r在一条染色体上,y和R在另一条上【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细胞中

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丁:ab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小问1详解】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图甲、乙、丙中,

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有丝分裂后期)和乙(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由于是雌性高等动物,且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图丙所示的细胞名称是第一极体;根据染色体的颜色及染色体上的基因可判断,图丙所示细胞

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是AB。【小问2详解】该生物的基因型是AaBb,若图乙所示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BB的卵细胞,多了一个B基因,其原因最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含有B基因的两条

子染色体没有分开。【小问3详解】着丝粒分裂后,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子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发生时期对应图丁中ab段和de段;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丁中bc段。

【小问4详解】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在间期每条染色体上的1个DNA复制为2个DNA分别在两条单体上,由于DNA半保留复制,这两个DNA都是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即两条单体都有3H,这样第一次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

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都是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第二次分裂间期,DNA又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结果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其中1个DNA的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另一个DNA的2条链都不含3H,即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1个DNA的一条单体被标记。【小问5详解】已知该动物还存在另外两对等

位基因Y、y和R、r,经基因检测该动物体内的生殖细胞类型共有Yr和yR两种,且数量比例接近1∶1,说明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Y和r连锁,y和R连锁,即Y、y、R、r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Y和r在一条染色体上,y和R在另一条上。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