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单元目标检测卷7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x,共(6)页,33.04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542b853ba77255324f2f1129acc2b6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单元目标检测卷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毛泽东曾著文指出,辛亥革命只是留学生、会党、新军等所为,与“民众的大多数丝毫没关系”,还算不上是一种“民众的联合”,而五四运动则产生
了全国民众“大联合”的动向和趋势。毛泽东旨在()A.肯定民众力量B.批判国内舆论C.反省辛亥革命D.推进五四运动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旨在通过反思辛亥革命来说明在五四运动中,由于民众参与度高,这次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肯定了民众的力量对五四运动胜利的贡献,故选A项。2.192
5年到1926年,《向导》和《新青年》发表了一系列纪念文章。在内容上,多为纪念五卅运动、列宁、孙中山、十月革命、二七惨案、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纪念文章()A.服务于各阶级联合的革命活动B.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指导思想C.旨在推动国
共两党关系的缓和D.说明近代民主的群众基础广泛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25年到1926年”“多为纪念五卅运动、列宁、孙中山、十月革命、二七惨案、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可知这些纪念文章都是为了服务于当时国内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国民革命活动,故选A项。
3.1926年,蒋介石在北伐军总司令的就职宣言中向北方军人宣称,只要你们向义输诚,即引为同志,“决无南北畛域之见,更无新旧恩仇之分”;张作霖此时也宣称他只知救国,而“绝无南北新旧之见”;孙传芳在对蒋宣战的最后通牒中,称“不知南北,不问党派,惟知有民宜
爱,有国当保”。三人的言论反映出()A.南北地域观念逐渐消弭B.当时国家统一意识的增强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新旧政治力量已达成共识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三人都主张打破南北地域观念,强调国家统一,反映了当时国家统一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当时社会
主要矛盾还是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三人言论发表正是北伐战争爆发之际,新旧政治力量达成共识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4.苏区时期,鉴于小商品经济的“两重”性质,苏维埃政权肯定其积极的一面,提出了保护与鼓励的政策。同时,中国共产党认为农民投入到市场活动
,是小生产者的商品生产,为防止新的资本主义剥削,苏区要以公有经济为主要方向,经过长期发展以逐渐对私人经济占尽优势并取得领导地位。由此可推知,苏区时的小商品经济政策()A.服务于苏维埃统治需要B.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C.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有利于保障战略物资的
稳定供应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苏维埃政权肯定其积极的一面,提出了保护与鼓励的政策”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私有制的保护,再根据“为防止新的资本主义剥削,苏区要以公有经济为主要方向,经过长期发展以逐渐对私人经济占尽优
势并取得领导地位”,可知题干相关政策最终是服务于苏维埃统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5.1929年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举办“民意测验”。其中一个问题是“办了哪几件事中国便好了”。公布的调查结果为:废除不平等条约、振兴实业、普及教育、收回租界、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其中选择“打倒帝国主
义”“打倒军阀”的比例较低,只占5%和1%。由此推测,当时的民意可能是()A.重新认识军阀的作用B.大兴实业救国C.修复与外国的关系D.打倒列强,除军阀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民意测验”中“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比例较低,说明当时的民意主要不是反帝反封建。根据题干材料
“废除不平等条约、振兴实业、普及教育、收回租界”,可知当时的民意可能是实业救国,故B项正确,排除D项。A、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6.1929年,古田会议指出:“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
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这一决议()A.促进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强调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C.确立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D.加速了革命新高潮的到来答
案:D解析: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27年,当时由城市转向农村,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没有建立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军队建设的原则,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军队除了进行军事斗争以外,还要发动群众和建立政
权,这有利于促进革命新高潮的到来,故D项正确。7.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召开,运动大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毛泽东为运动大会题词“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他还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
。这次运动大会()A.巩固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B.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向改善生活C.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的表现D.有利于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答案:D解析:国民革命结束于1927年,故A项错
误;当时革命根据地正遭受蒋介石反动军队的“围剿”,工作重点是反“围剿”,故B项错误;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他还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
球”并结合当时的局势,可知运动大会可以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故D项正确。8.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以累进税制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赋,向店铺征收营业税,对经过中央根据地24个关卡的货物征收过境税。因此,1932年7月以后,红军部队不再担负筹款任
务,而是由根据地的中央政府财政部门为其提供给养。据此可知,当时()A.红军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B.敌后根据地遭遇严重的困难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土地革命政策D.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被粉碎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红
军部队不再担负……提供给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调整根据地的税收政策,增加了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因此红军部队的给养由根据地的中央政府财政部门提供,不再担负筹款任务,这说明当时红军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A项正确;根据材料时间
,可知涉及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而非抗战时期的敌后根据地,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土地革命,而且“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是否被粉碎,排除D项。9.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指出,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
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须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方针。毛泽东的这一论述()A.批判了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B.推动了红军战略转移的顺利进行C.分析了全民族抗战
的重要性D.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策略答案:D解析:毛泽东在此处仅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所采用的战略方针,未批判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排除A项;推动了红军战略转移的顺利进行是遵义会议的影响,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但题干材料未提及这一信息,排除C项;题干材料所讲述的正是毛泽东对中日双方力量分析之后得出的正确的对日作战策略,故D项正确。10.“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力(立)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
5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此外还有20万到70万的驻东北关东军。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该材料表明()A.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了完全胜利B.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D.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军力,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从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粉碎了人民不关心政治或人民政治程度不够不能行使民主权利的谬论”。材料体现
出()A.工农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革命B.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C.民族战争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D.民主人士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答案:C12.194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决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保障
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鼓励富农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此举旨在()A.建立农民阶级土地私有制B.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维护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D.顺应根据地“三三制”建设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42年”和
“《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兼顾了农民和地主两方面的利益,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13.“蹈厉”一
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郭沫若在1937年用“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诗句来形容抗日战争。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材料体现出()A.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
因服从抗战大局而日渐消除B.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并引领了政局的走向C.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D.抗日战争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可知抗日战争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的局
限性,故D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并未因服从抗战大局而消除,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抗战胜利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强调抗战胜利的原因,故C项错误。14.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
,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答案
:B解析:渡江战役发起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B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并未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故C项错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15.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中国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全会决议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由此可见,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A.对建立新型政权作出重要论断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新的执政党C.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D.得到中国各政党的广泛拥护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
”,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了中
国共产党武装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在小块红色区域内建设和执掌政权的伟大尝试,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注重充分调动农民积极参与政治的热情,开创了组织农民参与政治活动的艰辛实践。农民通过参与组织工农革命政权、参与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支持根据地经济
建设实现了政治参与。也有学者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军事意义在于几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通过战争的具体实践,开创了“引兵农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军事战略;形成了“党指挥枪”等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奠定了中国无
产阶级建军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国式的游击战争战略态势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战术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共产主义”革命不是一场新的、完结的革命,它只是俄国革命
长期的和复杂的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俄]帕·尼·米留科夫《转折中的俄国—俄国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时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1949年毛泽东在总
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提出的一个著名判断。它以形象化的说法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共产党真正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
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摘编自林书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有学者认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践和理论
两个角度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意义。(6分)(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共性。(8分)参考答案:(1)历史意义:实践方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中
国共产党工作重心逐渐转向乡村,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统一,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为中国革命式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方面,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逐渐形成,以游击战
等为特色的军事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战术原则、“党指挥枪”的军队建设原则逐渐形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武器。(2)理解:二月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二月革命后实际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满
足人民对土地与和平的要求,引起人民的不满。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共性:都发生在经济落后或相对落后的国家;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都由无产阶
级政党领导;都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四时期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陈独秀指出,社会上各项人中“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不
主张用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帝国主义那条旧路是不能再向前走了,唯有去找那条社会主义新路来走”。——摘编自陈培均《关于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等材料二在国民党
反动派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八一南昌起义……成立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委员会。起义军在向广东进军途中,遭到国民党军的重兵围攻,部队损失严重,大多数参加者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继续跟中国共产党走。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在赣南的“三整”,与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进行的改编一样,都在努力把起义部队改造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为这两支部队后来在井冈山会师奠定了思想基础。——摘编自姜廷玉《论八一南昌起义精神的内涵和历史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五四运动“产生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并归纳其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7分)参考答案:(1)说明:五四运动本身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
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各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先进知识分子对革命动力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提出暴力革命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2)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革命军队的发展壮大奠基。革命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信念。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变化,不仅由中国革命本身的条件而且是由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自从“1917年俄
国十月革命在地球上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起了一个变化”,“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这是因为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1919年6月3日以后,广大的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罢工,这就使
五四运动转入一个新阶段,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感到恐惧,“恐市面欲收拾而不能矣。……急以明令并惩曹陆章(亲日派)及保护学生,以谢国人”。——摘编自陈慧道《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材料二1921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指出它“是由上海——中国产业的中心——的一些劳动团体所发起的,是一个要把各个劳动组合都联合起来的总机关”。书记部成立后,分别又成立了北方、山东、武汉、湖南、广东分部,并由中共中央直接委派负责人。1
922年,书记部发起和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5月1日,来自全国110个工会的173名代表出席,有共产党派,有国民党派,无政府派等。南方分部在组织会议期间,打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各派没有对此提出异议。1925年,中华全
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后撤销。——摘编自王永玺、赵巧萍《新编中国工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重要成果。(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的历史条件,并分析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8分)参考答案:
(1)概括说明: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方向,是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性质革命的国际条件;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重要成果: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部分亲日官僚(或:罢免部分亲日派及保护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
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共产国际的帮助。影响:实现了工人运动的联合;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新解放城市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年8月至12月,毛泽东以中央或个人
名义发出多份电报,督促各地尽快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报告开会情况;批复和批转不少地区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推广开会经验。毛泽东在指导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带有方针、政策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
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件大事,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年7月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许多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各地都迅速召开这一会议。——摘编自《党的文献》编辑部《共
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督促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意义。(8分)参考答案:(1)原因:团结各界人士共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城市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毛泽东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探索。(2)历史意义:有利于推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权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