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2)页,74.61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35dd05b185ece3870144d59b924db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荣中高2027届第一学期半期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计48分)1.山西临汾的陶寺古城遗址总面积约有280万平方米,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
该遗址()A.具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B.处于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C.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代表黄河流域文明最高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城址中发现有大型
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作坊、大型仓储区以及贵族居住区等”可知,该遗址有大型宫殿建筑、礼仪建筑、大型作坊、大型仓储区以及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具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A项正确;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B
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体现代表黄河流域文明最高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2.据记载,西周在举行“射礼”时,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使用的弓矢的尺寸大小与强度各有不同。天子、诸侯、大夫、士
之弓分别连接九、七、五、三张弓构成一圆周,合弓越多则弧度越小,强度越大,地位愈高。材料所述礼仪旨在维护()A.君主专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内外服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
据材料“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使用的弓矢的尺寸大小与强度各有不同。天子、诸侯、大夫、士之弓分别连接九、七、五、三张弓构成一圆周”,可知,不同等级身份下,所使用弓矢的尺寸大小与强度各有不同,保证贵族的等级特权,维护宗法秩序,B项正确
;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王位世袭制,排除C项;内外服制是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
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和“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
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故答案为C项;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并非都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排除A项;周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通过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来实现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其他地方得
到开发,不是王室附近地区衰落,排除D项。4.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强化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民族矛盾已经消亡D.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
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发展,
表明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尚未实现高度集权,排除A项;民族矛盾不可能完全消除,C表述错误,排除C项;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
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各官职分别掌管不同的事务,且多与皇室有关,从而可知秦朝实行君主专制,家国同构,皇权至上,B项正确;“职分细化,各负其责”只是表面现象,不
是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排除A项;“选贤举能,唯才是用”与本题材料内容不符,且不是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排除C项;“官员众多,政务繁杂”也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6.秦统一天下,健全了户籍管理的行政体系,在全国普建郡、县两级行政机构,设郡36个,辖县近千。郡县
向下延伸为乡、亭、什、伍等基层组织。南征之后,秦朝势力扩展到珠江、闽江流域,并将郡县制推行到南部中国。秦朝的这些举措()A.突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B.利于加强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D.促使地方割据风险的不断增加【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朝通过户籍管理和推广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B项正确。秦朝通过设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独尊
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加强对基层的控制,扩大政权统治基础强调不一致,排除C项;据材料“健全了户籍管理的行政体系,在全国普建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并将郡县制推行到南部中国。”可知秦朝通过加强对地方控制,防范地方割据的危险,排除D项。
故选B项。7.秦统一前后,先后修建了灵渠、长城、都江堰、郑国渠;在大兴建设的同时,秦始皇还迅速完成了对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取得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A.建筑技术领先世界B.交通便利促进交流C.秦劳动力资源丰富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灵渠、长城、都江堰、郑国渠”“秦始皇还迅速完成
了对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大型的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品,得益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所以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是其取得材料成就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材料并未将秦朝的建筑技术和世界其他
文明的建筑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秦朝建筑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秦统一前后并未完成直道、驰道的修建,交通并不便利,排除B项;劳动力资源丰富不是秦朝完成材料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
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结束了宰相制度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是西汉衰落的根源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
原因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朝制度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使决策权转移到以皇帝为首的中朝手中,D项正确;结束宰相制度是在明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与西汉衰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
立时人口约1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人口达到3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郡国并行导致势力膨胀B.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C
.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题干中汉初出现人口增长和经济恢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汉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下地方势力膨胀与人口增长之间没有关系,排除A项;铁犁牛耕的发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的做法不属于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B项。10.《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C.儒学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D.东汉豪强势力
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从材料中给出的词“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都包
含“家世”,说明在东汉世家大族兴起,对整个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干预和影响,这在西汉还是不多见的,可见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专制皇权受到制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尖锐,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学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故
选D项。11.东晋建立之初,王氏家族的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兵坐镇长江中游,时人称之“王与马,共天下”。此现象反映出东晋政治的特点是()A.宦官专权B.士族专权C.外戚干政D.宰相集体议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时期。根据材料“东晋建立之初,王氏家族的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兵坐镇长江中游”“王与马,共天下”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专权的时代特征,形成了皇权与士族共治天下的
局面,B项正确;王氏家族并不是宦官,排除A项;王室家族并不是外戚,排除C项;题干中的“马”指的是东晋司马氏政权,并不是宰相,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民族时间关于民族迁徙情况羯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年)并州大旱
,人民饥荒,不少羯族东出山西,流入山东、河北鲜卑北魏圣武帝(213~218年)大泽(今胡伦池)多沼泽,不宜游牧,故迁至水草丰美的河套、阴山一带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末年,诸雄争霸,曹操派人将氐人五万余徙居扶风、天水二郡A.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B.致使经济重心
实现了南移C.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D.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羯族因为饥荒流入山东和河北,鲜卑
族从不适宜游牧的地区迁移到水草丰美的地区,氐族因为诸侯争霸的因素被曹操迁移到付扶风和天水,可知这个时期的民族迁徙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迁徙,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转移
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表中少数民族没有迁移到江南,因此D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从材料的图片信息可得
出强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不属于早期国家时期,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是统一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表为某同学搜集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
分战争的简介。这些战争折射出当时()战争时间简介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弱胜强,大破南下的曹军,曹操被迫退守北方,天下三足鼎立雏形形成。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击败拥有绝对优势的北方前秦(氐)军队,
前秦王朝走向分裂,东晋则将战线推至黄河以南。梁武帝北伐公元505年梁武帝组织了南朝规模最大的北伐,先胜而后败,最终与北魏(鲜卑)边界维持在淮河一线。A.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因素B.民族矛盾导致战乱不断C.南北方的综合实力逐渐逆
转D.战争谋略的重要性凸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三场战争虽然发生在
不同时期,但其共同特点都是想要通过战争实现国家统一,这折射出当时统治者大一统的思想,A项正确;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不涉及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有南下和北伐之分,但这反映的是南北实力的一时变化,无法得出南北综合实力逆转的结论,且公元589年隋南下灭陈,最终实现大一统,排
除C项;材料与战争谋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A.统
一思想,巩固统治B.以法治国,稳定秩序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
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秦代的“禁”是焚书坑儒,汉代的“尊”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目的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加强皇权,A项正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主要内容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不能体现“以法治国”,排除B项;题干材料涉及的
是对儒学的态度,没有涉及道家的顺应自然,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秦汉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举措,与墨家选贤任能、反对攻伐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16.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史书记载这一时期“君臣相得”“乐闻直谏”“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据此可知
“贞观之治”的特点是()A.崇文抑武,守内虚外B.经济发达,文化繁荣C.疆域开拓,闭关锁国D.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
国)。根据材料“君臣相得”、“无复盗贼”可知,贞观年间政治开明,社会安定,D项正确;崇文抑武,守内虚外应该是两宋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B项有一定的迷惑性,但从材料中无从得出,排除B项;闭关锁国应是清朝时期的特征,与唐朝时开放的特征不符
合,排除C项。故选D项。17.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
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
;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18.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这反映出当时()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唐朝(中国)。据材料“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体现的是在三省六部制下,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并非是绝对限制,D项正确;材料主旨未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在专制体制下,决策不可能实现民主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君主专制,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
。故选D项。19.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制的道教诸神、伏羲、女娲等传说中的人和神,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
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北朝至唐飞天的变化说明了()A.文化的世俗化趋势成为主流B.华夷之别的界限已消除C.民族交流推动文化多元创新D.中原文化胡化现象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至唐朝(中
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敦煌壁画飞天的变化在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果,体现了文化多元创新的特征,C项正确;当时的主流文
化是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文化的世俗化趋势成为主流,排除A项;当时华夷之别的界限依然存在,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融合,而非中原文化胡化,排除D项。故选C项。20.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
,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A.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B.不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C.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取消租、庸、调”“大历十四年”“两税户”等关键词,可以推断出题干中描述的是唐代的两税法。唐初征收赋
税实行租庸调制。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上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任意征税,导致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两税法在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条件下,主要按照资产的多少来征税,适应了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C项正
确,排除A项;两税法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排除B项;两税法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1.《册府元龟》载:“开元二年(714年)十二月,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岭南市舶使。”唐文
宗太和八年(834年)上谕:“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仁恩,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市舶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这些记载反映出唐
朝A.民间走私络绎不绝B.对外交往开放包容C.朝贡贸易利润丰厚D.藩镇割据现象凸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唐初在岭南地区设市舶使管理对外
贸易。唐末对东南地区“蕃客”不加税,在“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制下,体现出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间走私现象,排除A项;朝贡贸易利润丰厚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表明唐设节度观察使来管理海外贸易,并非藩镇割据,排除D项。
故选B项。22.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
.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来看,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天文观测,其原因是统治者信
奉君权神授,以此维护统治。故答案为D项。中国古代天文学并非长期落后,排除A项;统治者不是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角度重视天文观测的,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政府天文机构可以观测天象,排除。23.如果把“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遣唐使”“空海和尚”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
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空海和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唐朝,从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方面展现了唐朝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风貌,C项正确;A项国家的产生描述的是夏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排除B项;D项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描述的是清朝,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4.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
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A.“冗官”“冗兵”严重B.“崇文抑武”国策C.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D.理学观念影响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崇文抑武”国策,B项正确;A项表述符合宋朝史实,但是“冗官”“冗兵”严重与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宋朝的宰相信息,无法得出宰相权力
被严重削弱影响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备受歧视,排除C项;理学观念与材料中的现象不相关,而且材料也不涉及理学,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
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历纪元前二百二十一年也,初并天,廷尉斯等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能及。臣等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
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大变动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嬴政创立的制度。他创立这些制度的目
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出上图框内相应的机构名称,并简述该中枢机构设置的影响。【答案】(1)表现: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政治变法、改革,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地主阶级出现并发展壮大,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百家争鸣。(2)制度:皇帝制度、郡
县制。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显示皇权至高无上(或神化皇权)。(3)机构名称:中书省、门下省(顺序不能颠倒)。影响: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表现:经济上: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广;据材料“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并结合所学可
知,材料反映的是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人们在耕种井田(公田)的同时,还开垦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不向国君缴纳赋税;据材料“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并结合所学可知,“初税亩”规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按着田地的实有数
目纳税,最终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据材料“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实现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变法、改革,新兴地主
阶级出现并发展壮大,导致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据材料“……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目的题。时空
是秦朝时期(中国)。制度:据材料“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创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据材料“……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
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能及”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目的:据材料“……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能及”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据材料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以显示皇权至高无上(或神化皇权)。【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机构名称:据材料“皇帝下辖尚书省;而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三
省六部制,三省除尚书省外,还有中书省、门下省(顺序不能颠倒)。影响:据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即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长官对皇帝负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
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
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
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为后来隋唐大规模统一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材料三: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
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
,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4)综合上述
材料,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特点。简析唐朝少数民族政策有何历史意义?【答案】(1)政策: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2)方式: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流向边疆;北民南迁;汉化改革。(3)主要方式:武力平叛;册封少数民族领袖;设置管理
机构;联姻;会盟。(4)政策开明,因俗而治,方式多样。作用: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或维护了国家统一,或巩固了边疆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一“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
降众政策”可得出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根据材料一“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可得出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根据材料一“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可得出扶植农业
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可得出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二“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可得出少数民族内迁;根据材料二“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
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可得出中原汉族流向边疆;根据材料二“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可得出北民南迁;根据材料二“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
自居”可得出汉化改革。【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还包括武力平叛和设置管理机构;根据材料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可得出册封少数民族领袖;根据材料三“他多次
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可得出联姻和会盟;【小问4详解】本题是特点、影响题。时空是:汉唐(中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匈奴采取了
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唐朝通过战争,册封,设置机构,和亲,会盟方式处理民族关系,综上所述,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特点是:政策开明,因俗而治,方式多样。作用:结合唐政府在地方的管理可分析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或维护了国家统一
,或巩固了边疆等)。27.【唐朝对外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请以“盛世交流”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三个)(遣唐使、留学生、玄奘
西行、鉴真东渡、《大唐西域记》)【答案】论点:盛世交流论述: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的医药、文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
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小结:唐朝中外交流显示出中国对外友好。唐朝是中国对外交流非常活跃的时期,它以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论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
所学知识,从(遣唐使、留学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大唐西域记》)进行分析,首先,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在交流方面,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这些留学生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
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华文化也向外传播,例如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的医药、文学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向外交流方面,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因此,唐朝的中外交流显示出中国对外友好,
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