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0)页,48.794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1e23edd4759913658dcd4b563796e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荣县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审题:李思雨命题:邬瑞军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
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
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
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与
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
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
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
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不但在我们
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
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
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
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
所谓的“崇高性论证”。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
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
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摘编自《世界哲学大会专家谈》,《光明日报》2018年08月24日02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乡土社会讲究“差序”,讲
究的是基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现代西洋社会注重“团体格局”,道德上强调公共秩序的规范。B.中国是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非常在乎熟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并不像西方民众一样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C.西洋社会道德认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神是全能的保护者;中国乡土社会道德讲究人伦与社会等级秩序,从
己向外推以构成私人联系。D.孔子对“仁”字的解释欲说还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明显的团体概念,很难有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最后还得回到“孝悌忠信”等道德要素上来。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宗教的虔诚与
信赖是西洋社会道德观念的来源,“克已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乡土中国社会道德的象征。B.乡土中国的社会是靠一根根私人关系线维系的,这种私人关系有别于团体道德,这一根根私人关系线就是乡土社会的道德要素。C.人类即使懂得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不能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这不仅因为外界资源的局限性
,也因为我们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向善。D.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人只有“化性起伪”,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去恶向善,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体现了道德的“崇高性论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费孝通“乡土中国道德观念”观点的一项是()A.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B.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C.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物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D.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4.同样是谈论“道德”,两则材料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心
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B2.D3.C4.①材料一侧重讲乡土中国的道德的特点,一种典型的“差序格局”里的道德,是一种私人关系的道德。②材料二侧重的是讲道德的原因,它认为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
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5.①卢梭是从性善论的角度论述怜悯心的,肯定了道德是具有能动性的人类经过权衡、反思后的产物,它展示和呈现了人性的本质。②卢梭的论述体现了“讲道德”的“脆弱性论证”,人类是柔弱的,是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具有“有限性”和“脆弱性”,所以怜悯心是个
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的必需。【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人们并不像西方民众一样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表述有误,原文是说“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属于概念范畴把握不当,没有注意修饰语,原文强调的是程度问题,而B项侧重的是要不要的问题。故选B。的【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A.“‘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乡土中国社会道德的象征”中的“象征”
理解有误,原文是“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出发点”不表示“象征”。B.“这一根根私人关系线就是乡土社会的道德要素”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表明“私人关系线”是指血缘或者友情邻里等关系,本身不是“道德要素”,“道德要素”只是依附在这个关系之中,起加
固作用。C.强加因果,“也因为我们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向善”错,材料二原文是说“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选项缺少“始终”的限制。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费孝通“乡土中国道德观
念”观点主要强调的是“私人关系”“血缘与邻里友情”等关系,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其目的也是为了个人,没有“团体格局”,没有笼统的普遍性的强调团体秩序的道德,没有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也就是说乡土中国道德观念强调的自身利益与自身修养,而不强调事物的普遍性的外在约束力与整体利益,ABD三项都是明显
的乡土中国特色,而C项强调的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一种外在的普遍性约束力,不可抗拒的,否则就难以成“方圆”。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依据“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
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可知,材料一主要论述的是乡土中国的道德的特点,一种典型的“差序格局”里的道德,是一种私人关系的道德。依据“资道德乃
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
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可知,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讲道德的原因,认为道德是生的。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
择的产物。【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①“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卢梭是从性善论的角度论述怜悯心的,强调怜悯是人的天性。结合材料二“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
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可知,卢梭的论述肯定了道德是具有能动性的人类经过权衡、反思后的
产物,它展示和呈现了人性的本质。②结合“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
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可知,卢梭的论述体现了“讲道德”的“脆弱性论证”,人类是柔弱的,是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具有“有限性”和“脆弱性”,所以怜悯心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的必需。(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旅途风尘彭荆风天还没亮,地处云贵高原的某汽车小站就已经人声喧哗,很热闹了。我们乘坐的那辆长途客车,昨晚已约定在今天七点钟开车,现在还只有六点,车里就坐满了人。七点还差一刻,天就亮了。驾驶员试了试刹车,问道:“人都到齐
了?”“齐了,开车吧!”好几个声音像合唱队似的,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没有来呢!”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老大妈说道。驾驶员不满意地扫了那几个说“齐了”的人一眼,大声说道:“旅客们,请再查对一下人数,不要丢下了人!”一会儿,一个拖着两根长辫子的
年轻姑娘,提着一个小包匆忙地赶来了。她刚上车,刚才说“齐了”的那几个人又像合唱队似的同声喊了起来:“同志,你快点好不好?大伙都在等你一个人呢!”“是吗?”她腼腆地抬起手腕,看了看表。“我没耽误嘛!现在七点还差五分呢!”那几个合唱队员的嘴被堵住了,只有一个穿着件青灰
色夹克的人,还在好强地咕哝着:“你早来一点,还不是可以早一点开车。”姑娘那略带病容的美丽脸庞上露出了一片红晕,她却宽容地没有理会。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
一条蓝布裤子,看来不久前,她是在部队中工作的呢!在旅途上,部队同志相见时,会立即引起一种战友相见的亲切感情,我立即给她让了路。她看了看我胸前的那几个纪念章,明白了我也是部队上的。车开了,这条路上山高路险,车子颠簸得比较厉害。
我回头看了看那位姑娘,她那略带病容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了,两道眉毛也几乎皱在了一起。看来,她是个身体很弱的人,她正在晕车呢!这天,我们车子到达那个中途歇宿的山城时,已经是黄昏了。车门一开,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首先和他那一伙人像一阵旋风似
的拥出了,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也手忙脚乱地跟着挤出了车门,去寻找旅馆。旅社的确很难找,等我费尽力气找到一个过夜的床铺时,天已经完全累了……我遇见那位姑娘提着那沉重的小提包,缓慢地拖着疲倦的步子走过来。我问道:“找到旅馆了么?”“没有。我最后下车,到处都被先来的人住满了。幸好那边很远的地方
有家老乡愿意留我过夜。不然真是又要在街头上露营呢!”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作为对同志的关怀,我们做得很不好啊!第二天早上,到七点钟时人们都已经自动在车厢里坐得整整齐齐的了,只
有那个姑娘还没有来。这可引起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话题,他嘲弄地说道:“女同志嘛,总有些啰唆事情,起了床,还要梳辫子呀!还要擦粉呀!她在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在等候她一个人……”七点十分又过了,才看到那位姑娘头
发蓬松地匆忙跑了过来。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走进车厢里来。她迅速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喘着气解释道:“就是那讨厌的背心难穿,二三十个扣子,一个扣子要扣好几分钟。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仍然不肯放松:“那是什么漂亮背心?不穿也可以嘛!”中午,我们的车子在山脚下的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旅客们也都下了车休息。那位姑娘一个人坐在一棵柳树下。在汽车上颠簸了这一上午,她的脸色更苍白了。我走过去问道:“你原
来是XX部队的么?”她这一路上都是沉默寡言的,这时也许是由于兴奋了,话也就像打开闸门的流水滔滔不绝地涌了出来。她告诉我:在抗美援朝刚开始的时候,她就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最后一次战斗是在上甘岭打的。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快要接近阵地
时,一颗子弹打进了肩膀,她一阵昏迷,当时就连人和炮弹一同摔下了山沟里……坐在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了,也许是旅途寂寞谁都想听故事,但我却看到他们的脸上都显出了一种惊讶的神色,谁能想到:这个外貌文静的姑娘,却是个曾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呢!“伤口都治好了么?”我问道。她低
垂下眼睛,忧郁地说道:“肩膀上的伤口是好了,背脊骨却还要穿着矫形背心长期疗养。我的一个哥哥在云南边疆工作,那边气候好,他来信要我到他那里去。这次就是去我哥哥那里。哦!我明白了,我完全明白了。可是我们却不了解她的痛苦,有些人还冷酷地讽刺嘲弄她。这些人真不像个新社会的公民。我抬起头
向周围看了看,那些“合唱队员”们也坐在离我们不远的一棵柳树下听着我们谈话呢!奇怪,这时候他们都失去了平常那种高谈阔论、嘲笑一切的“气概”,脸上都是白一块、红一块的似乎有什么事使他们不安,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嘴唇一动一动地想说什
么,却又没有说出来。傍晚,汽车又到了一个中途歇宿的小站。当我们正茫然地在街头上徘徊时,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已快步从一家旅馆里奔了出来,对着她说道:“同志,你是不是还没有找到旅馆?我们已为你订好了一个房间。”“为我?
”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感到很突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人会关心起她来。那些“合唱队员”们一窝蜂地拥上来,接过她的手提包,拥着她就往旅馆里走去。第二天早上,要开车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设法为她换一个座位,出乎我的意外,她已安然在第
一排的窗户边坐好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正坐在她原来的座位上呢!看见我,他向我笑了笑,我也亲切地向他笑了笑。汽车又在那平坦的公路上飞驰着,朝霞刚洒满天边,公路旁的草丛和树梢上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秧田里那嫩绿的秧苗已长得很高了,绿茵茵的就像一块块新织的绒
毯铺在那广阔的田野里。这时,有人伏在车窗上轻声哼起了一支歌,歌词是叙说人们在幸福的生活里,怀念起那些为他们战斗过的英雄们……(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乘客的咕哝指责,姑娘那略带病容
的美丽脸庞露出了一片红晕,说明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惭愧。B.驾驶员核查旅客人数时,一部分人不约而同的回答齐了,体现了他们等待的不耐烦,内心的急躁。C.当发现姑娘找不到旅馆只能寄宿在很远的老乡家里时,我为此感到
不安,也表现出了我的与众不同。D.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尽管表面上是一个自私爱发牢骚的人,但其实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知错能改的人。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
,刻画出了姑娘和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鲜明形象。B.小说用“合唱队员”来称呼车上的部分旅客,生动地刻画了这些人风趣幽默的样子,意在刻画小人物的人生百态。C.小说写战争没有宏大血腥的细节场面描写,而是通过小姑娘的叙述轻描略写,这与本文的风格基
调相协调吻合。D.小说以一支歌的歌词内容作结尾,意味深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们。8.小说中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行文叙事巧妙,构思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赏析其中的“构思匠心”。【答案】
6.A7.B8.①善良宽容。面对其它乘客对她的苛责,她没有力争,表现出的是腼腆、脸红和善意的解释;②坚强坚韧。饱受伤病的折磨,在旅途中她身体很弱、面色苍白、步履缓慢、每天必须穿着矫形背心来长期疗养,却仍能平静地对待苦难;③乐于奉献,甘于牺牲。她参加的抗美援朝,打过上甘岭,并英
勇战斗身负重伤,是甘于为国奉献、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9.①以“我”作为叙事视角,使故事更具真实性,以我的观察展现了姑娘的个人形象和其它人的转变;②小说善于运用悬念,前部分写姑娘每次上车总比别人迟,先引出读者的好奇与
疑惑,后文再揭晓原因。一直吸引着读者,最后让人恍然大悟;③以小见大,通过平凡人物的故事反映深刻的主题,表现了对战斗英雄的敬仰,人们的转变反思与人性美的温情。【解析】【导语】《旅途风尘》通过描绘一段长途旅行,刻画了旅途中形形色色的乘客与一名女军人的故事,反映出人
性在摩擦与理解中的升华。文章着力于细节描写,如外貌、语言、神态等,表现人物形象。通过姑娘的过去与旅途遭遇,小说讴歌了为人民战斗的无名英雄,并通过角色的转变,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对英雄的敬意。【6题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说明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惭愧”错误。姑娘红了脸不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有错,而是因为她的善良、腼腆。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生动地刻画了这些人风趣幽默的样子,意在刻画小人物的人生百态”错误。用“合唱队”来称呼他们,是
刻画了这些人吵闹不休的样子,意在讽刺他们自私的行为。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①“她腼腆地抬起手腕,看了看表”“姑娘那略带病容的美丽脸庞上露出了一片红晕,她却宽容地没有理会”“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
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走进车厢里来”,这些举动都充分展现出她性格中善良宽容的一面,即便被他人误解、指责,也依然选择以平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②“她那略带病容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了”“她的脸色更苍白了”“缓慢地拖着疲倦的步子走过来”等语句都表明她身体很虚弱,而且还交代了她“背脊骨却还要穿着矫形背
心长期疗养”,这说明她一直饱受伤病的折磨,身体承受着极大的痛苦。然而,即便如此,面对旅途的奔波、他人的误解以及身体的不适,她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抱怨或者脆弱,而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以一种平静的状态去应对,展现出了强大的精神韧性和坚强的品质。③“在抗美援朝刚开始的时候,她就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
当时就连人和炮弹一同摔下了山沟里”,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她积极投身到抗美援朝这样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在战斗最激烈、环境最艰难危险的上甘岭战场上,不顾个人安危,肩负着沉重的炮弹去支援前线,即便最终身负重伤也毫无怨言,这种行
为充分体现了她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乐于奉献自己的力量,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尚精神品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从一开始看到姑娘匆忙上车,被其他乘客埋怨,“我”注意到姑娘略带病容的脸庞以及她的穿着,猜测她曾在部队工作,这是通过“我”的视角对
姑娘最初形象的直观呈现;接着,在旅途中“我”看到姑娘晕车后脸色更加苍白,又目睹了其他乘客对姑娘迟到的多次指责与嘲讽,这些都是“我”实实在在看到、感受到的情况,使得故事场景的描述非常真实可信。到后面,姑娘讲述自己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周
围人包括那些之前嘲讽她的人态度发生了转变,“我”同样是见证者,看到他们脸上显出不安,看到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后来主动为姑娘订旅馆、换座位等行为,“我”的视角完整地记录了姑娘形象逐步展现以及其他人态度变化的整个过程,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深切体会到故事发展的真实性。②前部分写姑娘每
次上车总比别人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为什么姑娘老是迟到呢?她到底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呢?这样的情节设置成功地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直到后面姑娘和“我”交谈,才说出自己的过往,原来是因为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受伤,背脊骨需要穿着矫形背心长期
疗养,而这背心穿起来很麻烦,所以才导致上车总是迟到,至此,之前的悬念得以解开,读者恍然大悟。这种叙事上的悬念设置使整个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富有吸引力。③故事聚焦于一辆长途客车旅途中发生的看似平常的小事,登场的人物都是普通的旅客。然而,就是在这样平凡的场景和人物故事中,姑娘有着不平凡的战
斗经历,是一位默默奉献、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随着姑娘经历的揭晓,那些之前对她态度不好的人发生了转变,主动关心她、帮助她,这种转变体现出人们在了解真相后对英雄的敬仰和愧疚,也反映出人性中善良、温情的一面。二、古
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
校书郎。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
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
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文段二: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
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
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
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节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10.文段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
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居易自以逢A好文B之C主D非次E拔擢F欲G以H生平I所贮J仰酬K恩造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意为“才”,与《琵琶行(并序)》中“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相同。B.相善,指彼此交好,此处的“相”与《短歌
行》中“枉用相存”中的“相”词义不相同。C.信,意为“随便”,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词义相同。D.去,表示空间上的距离,与《归园田居》中“一去三十年”的“去”词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自幼聪
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顾况的赞许,对他礼遇有加。B.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但奏疏却被扣留,不能报。C.白居易家里人丁不少,亦能衣食自给。而所居江州环境宜人、酒食美妙、风景秀丽。D.白
居易给元稹写信,不知不觉已是拂晓,结尾反复呼唤元稹“微之微之”,情真意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为江表刺史。(2)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1
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结合选文二,概括具体让他“恬然自安”的事。【答案】10.DFJ11.C12.B13.(1)恰逢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指责他无德行。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2)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
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14.①家人已相聚,冷暖温饱俱在一处,不再牵肠挂肚;②江州饮食起居俱已习惯,官俸够用,不需向人求;③流连庐山,已在香炉峰下营建草堂,得慰平生所好。【解析】【导语】文段一侧重于白居易的仕途与交往,彰显其在政治与个人情感上的奋进与坎坷
,包括他与元稹的深厚友情以及因直言招致的贬谪。文段二则展示了他在江州的闲适生活,描绘了美好的自然环境和家庭团聚的温馨,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满足与对友人的思念。整篇文章展现了白居易的才学、情感和人生态度,令人感受到他的才情与豁达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好文之主”作“逢”的宾语,其后D处断开;“非次拔擢”为偏正结构,作谓语,“被破格提拔”的意思,其
后F处断开;“以生平所贮”作“仰酬”的状语,因状语较长,且需强调,其后J处断开;“仰酬恩造”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故选DFJ。【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白居易才以应
贡进士身份参加考试。/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B.正确。相互,彼此/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句意: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屈驾前来探望我。C.错误。词义不同。随便/的确,确实。句意:随手拿笔。/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
方,实在难以找到。D.正确。表示空间上的距离/离开。句意:离我万里。/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奏疏却被扣留,不能报”错误。根据原文“疏入不报”,可知奏疏呈入宫中,却没有得到回复。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会”,恰逢;“掎摭”,指责,指摘;“执政”,主管事务之人;“奏”,上奏。(2)“若是”,如此;“殚”,尽,详尽;“弥”,满;“旬日”,十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作者向友人报告在江州的三件值得宽慰的事
,表现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①由原文“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可知,家人已相聚,冷暖温饱俱在一处,不再
牵肠挂肚。②由原文“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可知,江州饮食起居俱已习惯,官俸够用,不需向人求。③由原文“仆去年秋始游
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可知,流连庐山,已在
香炉峰下营建草堂,得慰平生所好。参考译文:文段一:白居易,字乐天,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看到白居易的
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以应贡进士身份参加考试,礼部侍郎高郢选拔他为甲科,吏部判试合格,拜授他为秘书省校书郎。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皇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
任学士。元和三年五月,又任命他为左拾遗。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他在拜谢厚命的时候,献上文章议论政事。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
,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可奏疏呈上去却没有答复。元和六年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邽。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
上书议论他冤枉,急切请求逮捕强盗以洗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恰逢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指责他无德行。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诏书下
达,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根据白居易所犯的罪行,不应该治理州郡,追回诏书授任江州司马。文段二: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
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湓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
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
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
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
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各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体现了苏轼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全词跌宕起伏,情景交融,既有历史的宏大叙事,又有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发。B.《赤壁》开篇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看似平淡,实为不平,为后文抒怀作了有力的铺垫。C.《赤壁》三四句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机遇所致,仅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颇
有史论之味,见解独到。D.两首诗词的作者都对同一人物和历史事件产生了共同的兴趣,挖掘出历史给当朝统治者以借鉴。16.这两首诗词都运用了周瑜的典故,试分析作者所抒发情感的不同之处。【答案】15.D16.①《念奴娇
·赤壁怀古》重在描写周瑜的年轻有为,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并反衬了自己年华老去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②《赤壁》认为赤壁之战中周瑜是侥幸取胜,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且隐含着作者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解析】【导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放笔调追忆古人壮举
,抒发人生如梦的感慨;杜牧的《赤壁》通过遗物勾勒历史,讽刺巧合对成败的影响。两者皆探讨历史,表现对古战场人物的缅怀与沉思。【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挖掘出历史给当朝统治者
以借鉴”错误。《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赤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苏轼词中极写周瑜的年轻英俊,而功业盖世,塑造出其风度翩翩又年少即建功立业的儒将形象,其实是为了反衬出自己已近中年,却被贬黄州,可以说“一事无成”的怅然失意,表达自己年华已逝而“早生华发”,难以实现壮志
的伤感。②杜牧诗中是说周瑜火烧赤壁之战是因借东风之天时方得成功,倘若当初没有这阵东风,或许吴国便会战败,认为赤壁之战中周瑜是侥幸取胜,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受,自己缺乏的正是周瑜当初的这阵“东风”,生不逢时,以至于无法施展才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写了琵琶女弹琵琶的手法和弹奏的曲目。(3)我们跃上巍峨华山,“秀色横千里,归云积几重”,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让我们感同身
受。【答案】①.两情若是久长时②.又岂在朝朝暮暮③.轻拢慢捻抹复挑④.初为《霓裳》后《六么》⑤.艰难苦恨繁霜鬓⑥.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暮、霓、鬓。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
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小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白居易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
界,令人①。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流,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湖,达到高潮,即收拨一画,②,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③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
失,如此④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敬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上,更重要的是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18.请依次在文
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答案】18.①拍案叫绝②夏然而止③惊心动魄④绘声绘色19.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
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空,前面提到诗人用佳句描绘出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让人感觉非常精彩绝妙,此处需填写一个能体现人们对艺术境界的赞叹,可填
写“拍案叫绝”。“拍案叫绝”是指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②空,前文说弹奏到高潮时,突然收拨,也就是一下子停止了,可填写“戛然而止”。“夏然而止”是指声音突然终止。③空,形容音乐虽已结束,但那种让人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回肠荡气的
音乐魅力还在,可填写“惊心动魄”。“惊心动魄”原形容作品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④空,此处说的是作者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艺,可填写“绘声绘色”。“绘声绘色”是形容叙述或描写得生动逼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
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偷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该句主语是“作者的才华”,然而在“更重要的是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中却偷偷更换成了“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故应在“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前加介词“通过”。二
是语序不当,“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不符合逻辑顺序,应是先“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后“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
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
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
,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
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绝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
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20.请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文字的语言特点。21.下列句子中的“还是”与文中加点的“还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你对同类的爱,
还是对痛苦的绝缘?B.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滑得很。C.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D.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他都能随遇而安。22.根据这两段内容,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可能不及城市里人知道的多
。B.乡下人愚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学习能力不足。C.乡下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识字,因此在智力上不及城里人。D.文字下乡,帮助乡下人多识字,就能改变乡下人“愚”的看法。【答案】20.①生动活泼,叙写生活中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②质朴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③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2
1.B22.A【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是①通过具体的事例,即城里小姐把包谷说成麦子被乡下朋友笑,与前面乡下人面对汽车不知所措被司机骂相对照,以小见大,具体地展现了城里人和乡下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有力地
反驳了说乡下人“愚”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文中使用了“土老头儿”“笨蛋”“冒充着内行”“麦子长得这么高”等口语化的表达,使语言更加质朴自然,贴近生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亲和力。③文中使用了“冒充着内行”“也不妨译作‘笨蛋’”等幽默诙谐词语,仿佛让人置身
于具体的场景之中,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和人物的情绪。【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还是”表示的是尽管情况有所改变,但结果依旧。A.表选择。B.表示的是尽管情况有所改变,但结果依旧。C.表示对某件事物,没想到如此。D.与“无论”“不管”连用,连接列举
成分。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作者认为乡下人只是“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没有机会学习”,这不代表真正的“愚”。B.“乡下人愚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学习能力不足”错误。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
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但并没有说乡下人学习能力不足是他们愚的原因。C.“因此在智力上不及城里人”错误。作者说“‘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所以不能说乡下人在智力上
不及城里人。D.“就能改变乡下人‘愚’的看法”错误。作者只是说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并不是说文字下乡多识字就能改变乡下人“愚”。故选A。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无论走多远,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请以“记忆中的家乡”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题目自拟,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2)抒发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具体信息。【答
案】例文:我的家乡印记山多水美,风景这边独好。这儿,总有让我感觉走不完的坡路。走山绕山,转眼见山,跨过山还是山,好在总会山水相伴。缠绵的小河携斑斑驳驳的阳光碎片溯游。岸边是洗衣的女子,浅滩是嬉戏的孩童。山中处处可见
林子,真是一座天然氧吧。穿梭其中,与外婆去到饭庄或是邻里邻舍家中做客,听着婆婆们聊家常,好不热闹。早些年时我沿着石子小路亦或是石阶玩耍,随处可见小溪顺着山脚缓缓流淌,我常常是湿着身子尽兴才肯归家。半山腰上荫影中的凉亭在夏日里也总是最宜人的设计。且看那潺潺
的小溪,夕阳下涟漪荡漾,仿佛在诉说着我故乡的过往,故乡的黄昏总是清秀而冗长。故乡哪能离得开美食的诱惑?故事中最能引起遐想的大抵是年终的美味了。在山水丰腴中长起的地道家乡人,亦称得上是老饕。三五人围着石桌,
赶早儿买的生鲜食材,洗净垒满一桌。猪蹄五花打底,海带鲅鱼炸豆腐等依次向上摞起压实,调好的汁水淋入,最后用大白菜包裹住整锅。往往锅盖是盖不住的,待火生好滚起时,锅中食材不断向上翻涌顶动锅盖,酥锅将要溢出的沸腾,最是勾人味蕾。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
及近的是喧闹中的咸香。餐桌上的另一份期待,非炸肉莫属。锅中的肉条滋滋作响。赤条条的身子在油锅中翻滚,经历清油的洗礼后,那泛着油花的金黄外皮,轻轻咬下去,“吱吱”的酥脆口感,咸淡适中的花生油特有香味,让人垂涎三尺。时时刻刻烙印在我心中,成为我与故乡
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乡的日常最平常,却是心中最美的风光。夕阳走在影子的后面,默默伴我回了家。拐弯后即将踏入的小巷,未进时则已先闻到几位老婆婆的欢笑声。我踮脚碎步小跑在青石板上,停在外婆身后。几位奶奶心领神会,便默不作声。我或猛然大叫,惊她一声,或用小手遮住她的眼睛,憋笑道:“猜猜我是谁?
”讨乐趣眼见被识破,我又笑得开怀。爬满青苔的胡同小巷中总是氤氲着美好的气息。随着一束炊烟,我被引入柴门——是全羊的香气!火炉上架着的大铁锅中,羊汤咕嘟咕嘟冒着大小泡,在小火的慢煨中,浓汤由内向外溢着腾腾热气。顾不得烫,探入锅中,浅浅地舀起一勺,表面亮闪闪的羊油花夹带着入口
,或许是对这小山城中人们忙碌一天最好的慰籍。襁褓中的婴儿成了少年。我那最美的家乡给我留下了永恒的印记。想念,那心心念念的故人,那一阵拨动心弦的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呈现对家乡的认识,家
乡对于个体而言,不仅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更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是精神、情感寄托的所在。题目要求以“记忆中的家乡”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忆”强调的是在家乡发生的,过去发生的、留存于脑海中的经历、感受、事件、人物等。这些记忆可以是快乐的、悲伤的、难忘的、平凡的,但都具有一
定的深刻性,才会在心中留下痕迹,成为值得书写的素材。“家乡”明确了故事发生的特定地域范围,是自己生长的故乡。它具有独特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方言特色等,这些元素都可以融入到文章中,成为构建故事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依托。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
需要塑造与家乡相关的人物形象,如亲人、朋友、邻居等,通过描述他们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来丰富故事内容。同时,要有具体的情节发展,比如在家乡的一次特殊经历、与家乡人之间的一段故事、参与家乡某个传统活动的过程等,情
节要有起有伏,能够吸引读者。以情感为纽带贯穿全文,这种情感可以是对家乡的热爱、怀念、眷恋、自豪,也可以是对家乡某些变化的感慨、对过去在家乡经历的遗憾等。情感要真挚自然,通过对事件和人物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生硬地抒情。行文构思上
,可以从家乡的自然景观入手,如描写家乡的河流、山脉、田野等,回忆在这些地方度过的欢乐时光,如在河边捉鱼、在山上放牛、在田野里奔跑嬉戏等。也可以写家乡的人文景观,像古老的建筑、传统的集市、热闹的庙会等,讲述在这些场景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和
故事。还可以记叙家乡的美食、传统手工艺等特色文化元素,比如回忆奶奶做的家乡菜、跟爷爷学习传统手工艺的过程等,展现家乡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传承。立意:1.家乡是心灵的港湾、是精神的寄托(记叙家乡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的一件事)。2.家乡的变
迁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记叙家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巨大变化)。3.传承与保护家乡文化(记叙“我”在家乡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