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doc,共(25)页,110.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135d3d9b40e5352627c1301e5a1a58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官渡一中高一年级2019-2020学年下学期7月测试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所谓“
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
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
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
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
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
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正是以
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
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摘编自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视之迹、可感之心、可信之道,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笔墨典范的文化表征系统。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
。C.内摹仿是一种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使得笔墨与心性互动互证。D.笔墨典范对人格理想和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强调笔墨的价值,再具体阐释笔墨典范及其实现的路径,将论证
推向深入。B.文章以士人画的最高境界对应笔墨典范作为文化表征系统的三层结构,行文缜密。C.文章援引古人“力透纸背”之说,旨在解说笔墨典范的内摹仿这一心理运作机制。D.文章以中西绘画比较为立论前提,论述笔墨与人格
养成、笔墨与社会精神的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欣赏中国绘画的笔道墨象,就能感受画家的心境,进而体会画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B.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笔墨典范,都是作者在自修的过程中追求大我、希贤希圣的产物。C.内摹仿可以丰富完善画家的人格,
所以成为中国画家提升自身人格境界的唯一选择。D.中国画的笔墨如果给人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就能够体现以艺树人的文艺宗旨。【答案】1.B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
然后与选项比较。本题B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推论错误,原文第三段为“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
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
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据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不一定能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故本题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
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D项,“文章以中西绘画比较为立论前提”不合文意,这不是文章立论的前提,文章仅仅在第一段提到“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突出“笔墨的价值”。作者
观点的提出是在对“笔墨典范”等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故本题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本题A项,“就能”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一段为“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C项,强加
因果,原文第四段为“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D项,“文章以中西绘画比较为立论前提”推论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为“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
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故本题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日前公布,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该方剂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情况合理使用。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疲情,关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
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21味药有机组合,化裁为新的方剂——清肺排毒汤。截至2月4日,该方剂给4个省36个城市37所医院的2
14名确诊患者使用,通过综合观察,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在90%以上。尽管本次临床有效性观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只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但临床验证结果与先期处方设计预判完全一致。更为难得的是,一半以上的患者服用一剂药后症状就得到改善。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摘编自王君平《抗疫,中医药添加新力量》,《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材料二:与西医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欠缺了一些所谓的“现代科学性”的逻
辑,但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体现。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
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体系背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西方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主义”背景
下,强调“气”“阴阳”“五行”等脏腑经络学说的中医药不是“辨证施治”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二是市场经济方面,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
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摘编自丁云霏《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困境:文化适应与路径建构》,《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8月)材料三: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包括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4个层面,由低向高贯穿一
致,是一个最为开放的系统。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
待加强。例如,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之间的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行业内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推广”的思想意识及
标准宣传不足等各种因素,中医药的一些标准未能被推广应用,当前中医药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因此,如何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摘编自宇文亚等《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年1月)4.下列对材料中“中医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B.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
。C.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其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D.当前,中医药应有的价值无法实现,要做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亟需促进标准的推广应用。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使用清肺排毒汤
治疗214名新冠肺炎患者虽不属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但临床验证结果令人满意。B.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C.目前,已经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
间的协调统一性依然有待加强。D.虽然屠呦呦院士已经凭借中医药研究成就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6.要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需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A5.B6.①理
念、方法方面: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②文化传播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文化自信。③标准建设方面:协调统一标准,争取成为国际标准。④资源开发方面:研究、传承经典处方并创造性地使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
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概念的等内涵和外延,尤其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
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题中A项,“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错,根据原文“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疲情,关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可知是阻击疲情要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并非是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
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题中B项,“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错,根据原文“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可知文中是说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
压,并未提及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此题要求回答“要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
用需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原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可概括出“理念、方法方面:坚持中西
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原文主“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
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可概括出“文化传播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文化自信”;原文“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可概括出“标准建设方面:协调统一标准,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原文“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21味药有机组合,化裁为新的
方剂——清肺排毒汤”可概括出“资源开发方面:研究、传承经典处方并创造性地使用”。【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
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箬叶飘香刘国芳快过节了,李家村的李茂老汉要去王坊村摘箬叶。这一带只有王坊村附近长着野生的箬竹,是在王坊村通往后山的路上。每到端午节,那里的路两边全是飘着清香的箬叶,很多人都会去摘箬叶。这样,王坊村来来往
往都是人。快过节的那几天,王坊村很热闹。吃过早饭,李茂老汉拿把剪刀出门了。说是摘箬叶,其实是剪,用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从箬竹上剪下来。但出门后李茂老汉没有直接去王坊村,而是在村里转,他先转到了李婆婆家门外,喊:“李婆婆——李婆婆——”没人回答他。李茂老汉仍喊:“李婆婆,人呢?”隔壁的李长水应了
一声,说:“李婆婆不在家,身体不好,前两天被她妞接到抚州去了。”李茂老汉说:“李婆婆也走了,我们村又少了一个人。”李长水说:“还有李发财,年纪大了没办法,也被他崽接走了。”李茂老汉又长叹一声说:“都走了,村里没几个人了。
”李长水说:“哪天你也会去你崽那里,到时村里真就没几个人了。”李茂老汉说:“我不去城里,住不惯,要去早去了。”李长水说:“那是,我也不愿去城里。”李茂老汉没把这话继续下去,只问:“你去王坊村摘箬叶吗?”李长水说:“去。”李茂老汉说:“村里还有谁去,喊了一起去。”李长水说:“还有三
公和旺根。”李茂老汉说:“去喊他们。”很快,他们见到了三公和旺根,几个人一起出村。路上,李茂老汉看看他们几个,叹一口气说:“村里就剩下我们几个老家伙了。”李长水说:“没想到现在乡下会变成这样。”旺根说:“以前村里热热闹闹的,多好。”三公说:“等我们老了,村里估计一个人都没有了。”说着,
几个人一起叹气。不一会儿,他们到了王坊村。很多人在这里摘箬叶,认识的人相互打着招呼。一个说:“你也来了。”一个答:“来了。”穿过王坊村,是一条通往后山的路,路两边的箬竹上长满了翠翠绿绿的箬叶。李茂老汉他们就在路边停下来,拿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箬叶一股清香,李茂老汉把剪下来的箬
叶放在鼻子下闻,说:“这箬叶真香,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大家纷纷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每人剪了一大把箬叶,够包粽子了。但他们没走,仍在那儿待着,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竟然还有一家老小开着车来的城里人。看了一会儿,李茂老汉说
:“看见这么多人,我就想起以前我们村也是这样热闹。”几天后,李茂老汉再次去了王坊村,这次没有带剪刀,而是找了把锄头来挖箬竹,连根一起挖。差不多挖了一个上午,他挖了一大捆,扛在肩上往回走。路上,有人见他扛着一大捆箬竹,就问:“你
挖这些箬竹做什么?”李茂老汉说:“我想把这些箬竹栽在我们村子边上。”回来后,李茂老汉在村外的路边栽起那些箬竹来。从挖坑到浇水,他忙了整整一个下午。全部栽完,已是傍晚了,李茂老汉累坏了,坐在路边歇着。忽然,李茂老汉发现他栽的箬竹长大了,蓬蓬勃勃地把路两边都长满了。有
几个人来了,李茂老汉见了,喊着他们说:“你们去哪里?”他们说:“来这儿摘箬叶呀。”说着,他们拿出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李茂老汉闻到一股箬叶的清香。这香味让李茂老汉兴奋起来,说:“箬叶飘香,你们闻到了吗?”他们说:“闻到了。”李茂老汉说:“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几个
人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李茂老汉又说:“你们知道吗?这些箬竹是我栽的。”他们说:“知道,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些天每天有人来摘箬叶,连城里的妞和崽有的也回来了,我们村一下子热闹了,像过节。”李茂老汉笑了。这时一个
人拍着他说:“老茂老茂,你怎么睡在这里?”李茂老汉被人拍醒了,揉揉眼,才知道自己刚才是在做梦。看着路两边那些他刚刚栽下的箬竹,李茂老汉又笑了。(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茂老汉和李长水去摘箬叶前有关是否进城生活的对话,反映了当下农
村逐渐零落以及农村老人进城生活不习惯却因年老体弱不得不进城的境况。B.小说中提到的“端午节的味道”,表面上是说箬叶的清香,其实是指用箬叶包的粽子的香味以及乡村人过端午节时渴望村里热闹的幸福感。C.小说后面写到了李茂老汉的梦境,而且与前面他去摘箬叶时
情节基本一样,这样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重在表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感伤。D.小说内容看似浅显却情蕴其中,语言较为平实却淡而有味,通过叙写李茂老汉剪摘箬叶和挖种箬竹的行为,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可亲可敬的农民形象。8.小说以
“箬叶飘香”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9.小说最后两段分别写到李茂老汉的“笑”,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7.C8.①突出内容,点明故事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箬叶”来写其价值和给人的美好印象。②照应情节,“箬叶飘香”在文中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相互照应,结构圆合。③暗
示主题,以端午节摘箬叶包粽子来表现对团聚、热闹的乡村生活的追求。④题目富有文采,寓意美好,引人入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9.同:两处“笑”都表现了李茂老汉纯朴善良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异:第①处梦境中的“笑”还表现出栽箬竹得到大家认可的满足感和看到家
人回来、村里热闹的幸福感。第②处现实中的“笑”还表现出对箬竹长大后城里人回乡、农村变得热闹的憧憬,对乡村生活改变的期盼和自信。(第②处也可答:“表现了李茂老汉对乡村零落的担忧与无奈”或“表现了李茂老汉在无奈中怀抱希望”)【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
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重在表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感伤”错误,结合主旨,以端午节摘箬叶包粽子来表现对团聚、热闹的乡村生活的
追求。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
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
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内容上,故事的基本内容是李茂老汉现实和梦境中摘箬叶的情节,这篇文章是围绕“箬叶”来写的;结构上,“箬叶飘香”在文中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呼应标题,结构严谨。主
题上,以端午节摘箬叶包粽子来表现对团聚、热闹的乡村生活的追求。题目富有文采,“箬叶飘香”,其实是指用箬叶包的粽子的香味以及乡村人过端午节时渴望村里热闹的幸福感寓意美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
主要考查神态描写的含义,本题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注意区别异同点。本题:异:第①处梦境中的“笑”,结合前文梦境里热闹的乡村生活“他们说:‘知道,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些天每天有人来摘箬叶,连城里的妞和崽有的也回来了,我们村一下子热闹了,像过节’”,栽箬竹得到大家认可
,看到家人回来、村里热闹的场景,此时李茂老汉的笑,表现出满足感幸福感。第②处“看着路两边那些他刚刚栽下的箬竹,李茂老汉又笑了”,此处是现实中的“笑”,这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对乡村生活改变的期盼和自信。同:两处“笑”,对梦境的和现实的反应
,都表现了李茂老汉纯朴善良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陆卬,字云驹。少机悟,美风神,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通大义。善属文,甚为河间邢邵所赏
。邵又与卬父子彰交游,尝谓子彰日:“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意欲为群拜纪可乎?”由是名誉日高,儒雅播绅,尤所推许。起家员外散骑侍郎,历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以本职兼太子洗马。自梁、魏通和,岁有交聘..,卬每兼官燕接。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虽未能尽工,以敏速见美。除中书侍郎
,修国史。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诏以本官起。文襄时镇邺,嘉其至行,亲诣门以慰勉之。卬母魏上庸公主,初封蓝田,高明妇人也,甚有志操。卬昆季六人,并主所生。故邢邵常谓人云:“蓝田生玉,固不虚矣。”主教训诸子,皆禀义方,虽创巨痛深,出于天性。然动依礼度,亦母氏之训焉。印兄弟相
率庐于墓侧,负土成坟,朝廷深所嗟尚,发诏褒扬,改其所居里为孝终里。服竞当袭,不忍嗣侯。天保初,常山王荐卬器干,文宣面授给事黄门侍郎,迁吏部郎中。上洛王思宗为清都尹,辟为邑中正,食.贝丘县干.。遭母丧,哀慕毁
悴,殆不胜丧,至沉笃,顿昧伏枕。又感风疾。第五弟搏遇疾临终,谓其兄弟曰大兄起病如此性至总爱持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家人至于祖载..,方始告之。印闻而悲痛,一恸便绝,年四十八。卬自在朝,笃慎固密,不说人短,不伐已长,言论清远,有
人伦鉴裁,朝野甚悲惜之。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曰文。所著文章十四卷,行于世。齐之郊庙诸歌,多卬所制。子㐅嗣,袭爵始平侯。(节选自《北齐书·列传二十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谓其兄弟曰大兄/旭病如此/性至慈爱/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
/致有感恸/B.谓其兄弟曰大兄/旭病如此/性至慈爱/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C.谓其兄弟曰/大兄旭病如此/性至慈爱/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D.谓其兄弟曰/大兄旭病如此/
性至慈爱/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经典。B.交聘:聘,是访问的意思;“交聘
”指两国间互相遣使通好往来。C.食干:指享受干禄,是东魏至北齐时特有的一种任用官员的制度。D.祖载:指将要埋葬先人时,把灵柩移升到车上行祖祭之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卬好学不倦,富有才干。他博览群书。五经中大多能通晓其义;擅长写文章。深受河间邢邵的
赏识;齐国郊庙诸歌大多由他创作。B.陆卬出身高贵,孝顺守礼。他的母亲是北魏的上庸公主,性格高亢爽朗;他的父亲去世。他守丧尽礼,在父亲的墓旁筑庐居住,背土成坟。C.陆卬文思敏捷,受人称赞。在皇帝的宴席上赋诗,他总是最先完成;他的诗作虽不能全都达到精巧,但因为
敏捷迅速而被人称赞。D.陆卬为人宽厚,谨言慎行。他在朝为官时,既不说别人的短处,也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言谈清明高远,有审察识别人才优劣的才能。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朝廷深所嗟尚,发诏褒扬,改其所居里为
孝终里。②遭母丧,哀慕毁悴,殆不胜丧,至沉笃,顿昧伏枕。【答案】10.D11.C12.B13.①朝廷十分赞叹推崇,发布诏令加以褒扬,将他们所居的地方改为孝终里。②遭遇母亲丧事,哀伤思慕,形毁憔悴,几乎不能承受丧事,病势
极其沉重,困顿昏迷伏于枕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
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第一,虚词“曰”是文言文断句的典型标志,其后要断句,排除A、B两项;第二,“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句子中
,“不得”是“不能”的意思,按照语法习惯,后面要接动词,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
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食干是东魏至北齐时特有的一种任用官员的制度”错误,“食干”是一种封赏官员的制度,而不是“任用官员
的制度”。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
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的地方。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他的母亲是北魏的上庸公主,性格高亢爽朗”分析有误,原文“卬母魏上庸公主,初封蓝田,高明妇人也”中“高明”一词是地位显贵的意思。该句话的意思是:陆卬
的母亲是魏上庸公主,当初封于蓝田,是个显贵的妇人,很有志向操守。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
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要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深”,非常;“嗟尚”,赞叹推崇;“发诏”,法布诏令
;“所居里”,所字结构,可译为“居住的地方”;(2)中,“殆”,几乎;“不胜”,不能承受;“沉笃”,病势沉重;“顿昧”,困顿昏迷。【点睛】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
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要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即“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
练时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参考译文:陆卬,字云驹。年少机智聪明,风韵神态美好,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能通晓大义。善于写文章,很被河间邢邵赏识。邢邵又与陆卬父亲陆子
彰交往,曾经对陆子彰说:“我认为你是老蚌出了明珠,我想与你为纪群之交可以吗?”因此陆卬名声日渐提高,儒者与官员尤其推崇赞许。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员外散骑侍郎,历任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还以本职兼任太子洗马。自从梁、魏两国交好,每年互派使者。
陆卬屡次兼任宴请接待的官吏,在皇帝的宴席上赋诗,陆卬一定先完成,虽然不是全都精巧工整,但是凭借机敏迅速被称赞。担任中书侍郎,撰修国史。因为父亲去世离任,守丧尽礼,因哀痛身体受损消瘦到极点。皇帝下诏以原来的官职起用,文襄当时镇守邺城,嘉奖他的卓越品行,亲自
登门来宽慰勉励他。陆卬的母亲是魏上庸公主,当初封于蓝田,是个显贵的妇人,很有志向操守。陆卬兄弟六人,全都是公主所生。所以邢邵常对人说:“蓝田生玉,果然名不虚传啊。”公主教育小孩,都秉承大义方略。即使创伤巨大悲痛深重,
出于天性,然而行为依照礼数法度,也是母亲的训导啊。陆卬兄弟相继在墓侧建造守丧的草庐,背土堆成坟,朝廷十分赞叹推崇,发布诏令加以褒扬,将他们所居的地方改为孝终里。陆卬服丧完毕应当承袭父爵,却不忍心继承(他父亲的)侯爵。天保初年,常山王推荐陆卬的气度才干,文宣
帝当面授给事黄门侍郎,升任吏部郎中。上洛王思宗担任清都尹,征辟为邑中正,食贝丘县的俸禄。遭遇母亲丧事,哀伤思慕,形毁憔悴,几乎不能承受丧事,病势极其沉重,困顿昏迷伏于枕上。又感染了风疾。第五个弟弟陆搏生病临终时,对他的兄弟们说:“大哥瘦病成像这样,性格又极其慈爱,我死的时候,一定不能让
大哥知道这件事,哭泣声一定不可太大而让他听到,使他感伤悲痛。”家人到了葬礼时,才告诉他。陆卬听说而悲痛,一痛便断气,当时四十八岁。陆卬自从在朝中,宽厚谨慎,严谨小心,不说人家的短处,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言谈清明高远,有审察识别人物优劣的才能
,朝野之人都非常悲痛惋惜他。追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号为文。所著文章十四卷,流传于世。北齐的祭祀祖先神明的各歌赋,大多是陆卬所做。儿子陆乂,继承始平侯爵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
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中“绿”运用借代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时的窘迫。C.“炉存火似红”中的“似”字以虚写实,作者面对微弱的炉火想象出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表达了诗人
对温暖的渴望。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15.《杜臆》中“乱云”一联,写雪景甚肖,而自愁肠出之,便觉凄然。请简要赏析这一联。【答案】14.D15.①描绘了一幅急雪回旋的薄暮景象。黄昏时分
乱云低压,急急下落的雪花在风中回旋。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表达了诗人身处乱世内心的悲凉。【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
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
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D项,“壮志难酬的诗人
形象”说法错误。杜甫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安禄山叛军展开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由此可见诗人的愁苦无奈;“瓢
弃樽无绿”,写出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多少柴火,剩下来的是勉强照红的余火。可见诗人贫寒交困;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家乡亲人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
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整首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并没有“壮志难酬”。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探究古代诗歌的能力。本题属于观点评
价题型,即是在感悟的基础上对他人观点看法进行评价或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与见解、思考与质疑。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是要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
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二是要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比较评价时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三是要进行观点评价,明确自己的观点。四是要
进行具体分析阐述。既要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既要有原文意识,做到点面结合,又要照应题干要求。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五是要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本
题中,赏析“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这一联,首先要鉴赏这一联所描写的景象。“乱云低薄暮”是写黄昏时的乱云,“急雪舞回风”是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黄昏时分乱云低压,急急落下的雪在风中飘舞回旋,描绘出了一幅急雪回旋的薄暮景象。其次,从诗歌情感角度赏
析,诗人从“乱云欲雪”时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时,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合在一起了。这一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更表达了诗人生出乱世内心的悲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_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论述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_____________”。(2)《师说》中,作者提出要打破斤斤计较于老师的贵贱长少的世俗偏见,接着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原则。(3)《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君子生非异也(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道之所存(4).师之所存也(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6).云归而岩穴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
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生(通假字)、知(
通假字)、霏、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从________到文字书籍,从广播电视到移动互联网,知识的内涵与传承方式在不断________。短视频的兴起,在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也让“知识普惠”的愿景逐渐接近现实。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
内容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拉近了群众与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有关人士希望知识界人士能通过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15秒到1分钟的时长里,以短小精悍而又图文并茂的形式,让用户享受知识普惠所带来的
益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的容量、传播通路变得日趋多元。()——让知识覆盖更广泛的受众、提升知识的功能价值。2018年11月15日,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抖音公开课”教育扶贫活动,深度走访贵州省“益童乐园”站点,以抖音视频为“教具”,用___
_____的形式向当地学龄儿童现场讲授地理、生物、天文等学科的科普知识。对于处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而言,抖音上妙趣横生的科普内容,________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走出”深山,去探索外部世界。17.依次填入文中
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薪火相传嬗变寓教于乐有助于B.口耳相传演变寓教于乐有助于C.薪火相传演变深入浅出有利于D.口耳相传嬗变深入浅出有利于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短视频的最大价值是知识的沉淀与传播,从而推动
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B.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短视频的最大价值在于知识的沉淀与传播C.短视频对于知识沉淀与传播的最大价值,在于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D.推动实现知识的“普及”和“惠及”,是短视频对于知识沉淀与传播的最大价值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B.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使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C.短视频以更加形象化的方
式,使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受众,一改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D.短视频将平日里严肃的知识内容,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一改知识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答案】17.B18.C19.D
【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一空:口耳相传,以口说耳听的方式传授。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
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语境中说的是“知识的内涵与传承方式”,故第一处应选“口耳相传”。第二空:“演变”和“嬗变”,这两个词都有“发展变化”的意思,但前者的语义重在“历时较久的变化”,故第二处应选“演变”。第三空:寓教于
乐,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语境中说的是用抖音的视频进行科普,故第三处应选“寓教于乐”。第四空:“有助于”和“有利于”,这两个词都有“对……有好处”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帮助”,
后者侧重于“有利”,根据语境,第四处应选“有助于”。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B。【18题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从整个文段来看,括号内要填的语句主语应为“短视频”,排除BD三项。“短视频的最大价值是知识的沉淀与传播”语序不当,应为“短视频对于知识沉淀与传播的最大价值”,排除AB两项。从括号后面的内容来看,“让知识覆盖更广泛的受众
”这是知识的“普及”,“提升知识的功能价值”这是知识的“惠及”。这些都是短视频对于知识传播方面的价值,当然短视频价值还表现在其他更为广泛的领域。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
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更加形象化的方式”前缺少介词
“以”,排除B项;二是中途易辙,“知识……的印象得到改变”改换了主语,应改为“一改……印象”,排除AB两项。C项语序不当,介词使用错误,“使”应为“将”,排除C项。综上所述,D项最恰当。故选D。【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2.推
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数九寒冬,滴水成冰,自然界中水结冰是一种最普遍不过的现象。然而,①__________?近百年前,美国物理学家吉布提出了“临界冰核”这一概念。不过,②__________始终没有人见过。为了揭开临界冰核的真
面目,全世界的科学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最近,科学权威杂志《自然》发表了一项关于自然界中相变成核现象的研究成果,中国的科研人员首次通过科学实验证实了③__________,并给出了临界冰核的尺寸和过冷温度的关系。更让人兴奋的是,这一成果与经典
成核理论预言高度契合。【答案】(1).水是怎么变成冰的呢(2).临界冰核的真实面目(3).水结冰过程中临界冰核的存在【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
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第一空:上文说“水结冰是一种最普遍不过的现象”,接着有“然而”,语意要转折,再根据下文“没有人见过”,可以推测,这里要填写
“水是怎么变成冰的呢”。第二空:上文“吉布提出了‘临界冰核’这一概念”,接着,有“不过”,语意要转折,再根据下文“没有人见过”“《自然》发表了一项关于自然界中相变成核现象的研究成果”等,可以推测,这里要填写“临界冰
核的真实面目”。第三空:前句有“没有人见过临界冰核的真实面目”,上文有“通过科学实验证实了”,以及下文“更让人兴奋的是”,可见科学实验证实的是有关临界冰核的,可以推测,这里要填写“水结冰过程中临界冰核的存在”。【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1
.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
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21.筛选、整合下面语段的信
息,给“民法典”下定义,不超过70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者,具有基础性、典范性的特点。我国民法典固然借鉴了其他民法典的成功经验,但更注重回应社会现实需求和体现时
代发展特色,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性。民法典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等民事关系,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最为重要的民事法律规则。【答案】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者的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
名的具有基础性、典范性、时代性特点的能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民事关系的百科全书式的民事法律规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的基本“公式”是“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被定义概念”
是小概念,暂且用“小”来代替,“邻近大概念”是“被定义概念”的上一级概念,暂且用“大”来代替;“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也用一个字“特”来代替。那么,下定义的“公式”可以简化为“小=特+大”。运用“公式”下定义一
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找“大”,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大概念。第二步,找“特”,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第三步,连接“小”与“特’加“大”,用“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一“公式”来表述。
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句子主干,即民法典是民事法律规则,然后把民法典的特点和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组合来修饰宾语“民事法律规则”,按照公式,用一个单句的形式叙述出来即可,注意陈述语序。【点睛】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
逻辑方法。下定义时,所下定义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的概念,也就是说下定义不能同语重复;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不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每隔几分
钟要看一眼手机,不断刷新着微博、微信、QQ,看好友在干什么,那些飘在风中的代码时时刻刻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岂止是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放眼望去,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科技已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可以让千
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然而我们在为此狂欢的时候,对身边的人与事又知多少?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答案】范文:“网”事咏叹调如今是“网罗”天下的时代。网络,你是普罗米修斯,偷走
了宙斯的火焰,点燃了闪电,照亮了人类黎明前的黑暗,让拂晓的风声在耳畔回荡,世界因你而精彩。网络,你这个盗火者,你偷来了光明,却也带来了黑暗。还我隐私。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却也是个缺乏隐私的时代。人们被大数据一点点地剖析,肢解
,百无一漏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网络,你偷走了人类的遮羞布,让人成为赤裸裸的“透明人”!前不久爆出的“棱镜事件”,折射出信息安全的隐忧。高科技窃取我们的信息于无形之中,令人不战而栗。不久前,一位名叫琪琪的女孩,因一条微博,被人在网上挖掘个人信息并无情地嘲讽而不堪重负,最后含恨自杀。每一个人的
心中都有秘密,正如每一个花蕾都包含着心事,强行剥开花瓣必定会使花蕾凋亡,无情揭开个人隐私必将导致人间惨剧发生。还我距离。生活在网络时代,纵使相隔千里,也可以面对面交谈,于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了,而心的距离却远了。我曾无数次地回想起那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虽然战乱不断,天
各一方,却能“千里共婵娟”,共话相思意。然而,在这个霓虹灯点缀了夜空,万家灯火齐明的大数据时代,手机却反客为主,俨然成了聚会的主角。当“一起来玩手机,顺便吃个饭”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时,我们不禁感叹人情变了:没有了朱自清的“咫尺天涯,叫我如何奈得”的感慨,
却有加拿大女作家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想你”的无奈。网络,你偷走了距离,让心的故乡何处寻觅?还我诗情画意的生活。怎能不向往、向往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半看海棠花未眠,向往瓦尔登湖畔卢梭的小木屋
,向往王尔德在阴沟里仰望星空,向往仓央嘉措通透风情踏雪寻梅。反观当下,没了诗情没了画意,处处是屏奴。当点赞、刷微博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真正的生活又去了哪儿?网络,当我再一次把你放在聚光灯下,细细端详,终于窥见了你的真容。你原本只是高科技时代
的一个工具,无关好与坏,功与过。合理利用,你可以使人们玩弄世界于股掌,传递信息,播散知识,造福人类。掌控不当,你也可以剥夺隐私,传播谣言,色情暴力、高科技犯罪把人们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利弊,黑白,两极之间本无界定,然而
物极必反,就看你如何掌控。网络,可以送你上天堂,也可以带你下地狱。如何让高科技为人类谋福祉,全在人类的智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
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审题:纵观本试题材料,命题者对科技的感情是很复杂的。首先手机刷屏在“时时刻刻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可见材料对某些科技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材料又笔锋一转,说“科
技已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可以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可见材料对科技又持肯定态度;最后材料呼唤考生要注重关注身边的人与事。所以,顺着材料所透露出的感情,可有以下几个立意方向:方向一:赞同科技时代。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并且人类的历史
也证明,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此角度立意,考生的选材应侧重于那些已被证明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力量的有关科技。如“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
铁路、航空母舰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方向二:莫被科技绑架。科技虽说在生活中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但我们也不可过分地依赖科技,成为科技的“奴隶”,因为科技本身也不是“万能”的。从此角度立意,考生的选材应侧重于那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其的过分依赖,进而让人
们忽略了身边的亲情、友情,抹杀了传统的有关科技。如因过分依赖科技,手写书信、毛笔字、珠算等在科技的影响下其文化内涵在逐渐消失等等。方向三:理性地看待科技。正视传统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理性地认识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各
种改变。从此角度立意,考生的选材应侧重于那些充满着争议、利弊并存的有关科技。如最近热议的“胶卷时代与数码时代”“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电子书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等等。方向四: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科技怎样日新月异,改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内容,只要我们心中
拥有诗意,懂得珍惜过往的点滴,在科技时代下也能诗意地生活。从此角度立意,首先,考生的选材应侧重于那些充满争议的有关素材,同时,在对素材的分析上应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法。如阅读,无论是带着高科技色彩的“
电子阅读”,还是传统的纸质阅读,这些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终日而学”的心。参考立意:(1)进步也孤独;(2)关注科技,勿忘本心;(3)莫被科技绑架;(4)科技利弊,审慎对待;参考素材:(1)万事有利便有弊。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惊呼叫好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不知
从何时开始,人们在一片喧嚣声中,纷纷绞尽脑汁地更新生活的理念,争先恐后地追捧时尚的精品。整个社会就像发生了一次爆炸,将虚荣扩散到每一个角落。而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看
着一个个孤独的老人眼神中流露出的期待,看着一个个孩子手掌中频繁刷新的信息,我们不得不承认,科技的进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以前,我们没有手机的时候,日子虽然过得有些单调,但也不缺少幸福感,尤其是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时的场面,总感觉那么温馨。可是,一部小小的手机,便将我们的生
活完全改变。这时,我们必须反思:这种科技进步是我们需要的吗?(2)科技时代,人们可随时随地记录与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虽说有时会带来一丝忧伤,但科技时代的到来,已成为历史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要跟着前进的脚步一起奔跑!2012年1月19日,柯达公司在纽约依据美国《破产
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昔日的柯达曾是胶卷时代绝对的王者,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鼎盛时期在全球拥有超过14.5万名的员工,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苹果或谷歌。但随着数码技术的出现,照相技术逐渐告别底片和相纸,一张巴掌大的光盘可存储成千上万张照
片,底片和相纸除了部分专业人士外,基本已无人问津。是什么让柯达走向死亡?说到底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科技的力量!岂止是柯达的破产彰显了科技的力量,放眼望去,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不止一次看到这样动人的画面:重症病房外守候的亲人,站在
隔离室门前,眼里噙满泪水,手里握着手机,轻轻地按动键码,发出一声声深情的问候;隔离室内,病人手脚不能动弹,却能侧过脑袋,盯着手机屏幕,轻声念着亲人的话。(3)“想你,请与我联系013701059553”。2000年12月,艺术家何岸在深
圳街头设置了一个霓虹灯箱,吸引了数百个陌生人打来电话。2011年10月,失恋的美国人杰夫·罗格斯也做了类似的事,他将电话号码贴遍纽约的大街小巷,竟接到几万通来电。来电五花八门,有推销的、寻一夜情的、谈想法的,也有孤独者因闻到同类气味惺惺相惜而来的。今天,虚拟身份比真实身份更
具符号性和辨识性。现实生活中我不认识你,但报上网名才发现我早就关注了你。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不是我加你微博就是你加我QQ。网上点餐、在线游戏、通信基本靠微信,连亲密接触都可通过视频完成。对网络的依赖,也使我们成为精确的目标消费者。看了亚马逊网站根据购买记
录推荐的“你可能感兴趣”版块,真能让人产生一种被了解的感动。(4)Instagram这类拍照工具就是为了把平淡无奇的生活美转化成传奇,晒出来让围观的人感到羡慕。雪莉·图克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将这种炫耀称为“演
示焦虑”。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此类“焦虑”,你所观看的每一个人都把暗面转到后头,只给你看精彩和美好的一面,尤其是女性,展示与比较是她们最为看重的,包括可能令人羡慕的细节,也包括阅历和见识。花在观看别人的幸福上的时间越多,你就越沮丧。“人们为
查看曾经的好友、配偶、同事的信息付出了心理代价。他们不该再关注这些,这种情绪有害健康。”雪莉·图克尔说。结构示例:《“网”事咏叹调》,议论文文体。开篇用“网络,你这个盗火者,你偷来了光明,却也带来了黑暗”领起下文,正反兼顾,立意准确
;接着重点从侵犯隐私、偷走距离、失去诗意生活等方面,历数网络带来的弊端;最后重新审视,高度概括网络的利与弊,得出“如何让高科技为人类谋福祉,全在人类的智慧”的结论,紧扣题意,催人警醒。【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
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
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
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
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