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同步(课件 练案 测试) 》练案2.docx,共(6)页,20.518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de23193d163dcf78a3b0047334fea8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练案2荷塘月色(2)本练案共2页,满分30分,时间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哭佩弦①郑振铎从抗战以来,接连的有好几位少年时候的朋友去世了。哭地山、哭六逸、哭济之,想不到如今又哭佩弦了。在朋友们中,佩弦的
身体算是很结实的。矮矮的个子,方而微圆的脸,不怎么肥胖,但也决不瘦。一眼望过去,便是结结实实的一位学者。说话的声音,徐缓而有力。不多说废话,从不开玩笑;纯然是忠厚而笃实的君子。他教了三十多年的书,从来不肯马马虎虎地教过去。每上
一堂课,在他是一件大事。尽管教得很熟的教材,但他在上课之前,还须仔细地预备着。像这样负责的教员,恐怕是不多见的。他写文章时,也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写。我上半年为《文艺复兴》的“中国文学研究”号向他要稿子,他寄了一篇《好与巧》来;
这是一篇结实而用力之作。但过了几天,他又来了一封快信,说,还要修改一下,要我把原稿寄回给他。我寄了回去。不久,修改的稿子来了,增加了不少有力的例证。他就是那么不肯马马虎虎地过下去的!他的主张,向来是老成持重的。有一天,在燕京大学一位友人处晚餐,我们热烈地辩论着“中国字”是不是艺术的问
题。向来总是“书画”同称,我却反对这个传统的观念。大家提出了许多意见。有的说,艺术是有个性的;中国字有个性,所以是艺术。又有的说,中国字有组织,有变化,极富于美术的标准。我却极力地反对着他们的主张。我说,中国字
有个性,难道别国的字便表现不出个性了么?要说写得美,那么,梵文和蒙古文写得也是十分匀美的。当时,有十二个人在座。九个人都反对我的意见,只有冯芝生和我意见全同。佩弦一声也不言语。我问道:“佩弦,你的主张怎么样呢?”他郑重地说道:“我算是半个赞成的吧。说起来,字的确是不应该成为美术。不过,
中国的书法,也有他长久的传统的历史。”这场辩论,我至今还鲜明的在眼前。但老成持重,一半和我同调的佩弦却已不在人间,不能再参加那么热烈的争论了。这样的一位结结实实的人,怎么会刚过五十便去世了呢?——我说“结结实实”,这是我十多年前的印象。在抗战中,我们便没有见过。在抗战中,他从北平随了学校撤退
到后方。他跟着学生徒步跑,跑到长沙,又跑到昆明。还照料着学校图书馆里搬出来的几千箱的书籍。这一次的长征,也许使他结结实实的身体开始受了伤。在昆明联大的时候,他的生活很苦。他的夫人和孩子们都不能在身边,为了经济的拮据,只能让他们住在成都。听说,食米的恶劣,使他开始有了
胃病。他是一位有名的衣履不周的教授之一。冬天,没有大衣,把马夫用的毡子裹在身上,就作为大衣;而在夜里,这一条毡子便又作为棉被用。有人来说,佩弦瘦了,头上也有了白发。我没有想象到佩弦瘦到什么样子;我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一位结结实实的矮个子。胜利
以后,在北平,他还是过得很苦。他并没有松下一口气来。暑假后,是他应该休假的一年。我们都盼望他能够到南边来游一趟。谁知道在假期里他便一瞑不视了呢?我永远不会再有机会见到瘦了后的佩弦了!佩弦虽然在胜利三年后去世,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那么结结实实的身体,如果不经过抗战的这一个阶段的至窘
极苦的生活,他怎么会瘦弱了下去而死了呢?尽管有许多人发了国难财、胜利财,乃至汉奸们也发了财而逍遥法外,许多瘦子都变成了肥头大脸的胖子,但象佩弦那样的文人、学者与教授,却只是天天地瘦下去,以至于病倒而死。就在胜利后,他
们过的还是那么苦难的日子,与可悲愤的生活。在这个悲愤苦难的时代,连老成持重的佩弦,也会是充满了悲愤的。在报纸上,见到有佩弦签名的有意义的宣言不少。他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给我以时间,我要慢慢地学”。他在走上一条新的路上来了。可惜的是,他正在走着,他的旧伤痕却使他
倒了下去。他花了整整一年工夫,编成《闻一多全集》。他既担任着这一个工作,他便勤勤恳恳地专心一志地负责到底地做着。《闻一多全集》的能够出版,他的力量是最大的;他所费的时间也最多。我们读到他的《闻一多全集》的序,对于他的“不负死友”的精神,该怎样的感动。一多刚刚走上一条新的路,便死了;如今
佩弦又是这样。过了中年的人要蜕变是不容易的。而过了中年的人经过了这十多年的折磨之后,又是多么脆弱啊!佩弦的死,不仅是朋友们该失声痛哭,哭这位忠厚笃实的好友的损失,而且也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的损失!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七日写于上海(有删改)【注】①佩弦,即朱自清。1.下列
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文章开篇连用四个“哭”字,突出去世的朋友之多;再用“想不到”“又”,进一步表现出对朱自清去世的惊讶和痛惜之情。B.朱自清的性格老成持重,关于“中国字”是不是艺术的问题他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但碍于朋友情面,“一声也不言
语”。C.结尾用“蜕变”一词,强调中年人负重前行,走上新的人生道路实属不易,感叹中蕴含着对朱自清、闻一多勇于改变的敬意。D.本文以朋友的身份追忆了与朱自清交往的点点滴滴,叙述描写与抒情议论有机融合,传神地勾画出朱自清学者文人的形象。【解析】B项,根
据原文,“碍于朋友情面,‘一声也不言语’”理解错误。语境中是说“他郑重地说道:‘我算是半个赞成的吧。说起来,字的确是不应该成为美术。不过,中国的书法,也有他长久的传统的历史。’”可见,他是实话实说,并不是“碍于朋
友情面,而一声也不言语”。2.作者为什么说“其实他是为抗战而牺牲者之一”?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①抗战时国家动荡,颠沛流离的生活损害了健康;②抗战时亲人被迫离别,生活清苦而身染重病;③抗战时坚持学者本分,心中悲愤而承受苦难。3.文章反复提到佩弦
“结结实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①突出朱自清“结结实实”的外貌特征;②强调朱自清忠厚笃实、认真负责的个性特质;③对比突出朱自清形象的变化,表达作者对朱自清早逝的痛惜和悲愤。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池荷花半生梦胡忠勤夏日的清晨总是来得格外的早,又格外的准,好像和人有心灵之约一般,只要你睁开眼睛,不管何时天已经都是光亮如昼了。在这个季节,与清晨一起到来的还有一声声鸟啼和蛙鸣,让周围愈发显得幽静深远,再入睡是不可能的了,索性起身四处走走,沿着小区长着毛
茸茸绿草的精致小道向东信步而行,拐过两个弯,一潭荷花就毫无遮挡地呈现在眼前了。荷花池位于小区之南形如月牙的小山坳里,三面是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洋房高楼,正南毗邻的是碧波万顷的南湖,因与活水相通,波浪相接,涛声相闻,荷花池显得更加生机盎然。这荷花池可是当初
开发商的卖点之一,据说是聘请苏州的园林大师和工匠花费千万之巨,耗时一年多建造而成的山水园林景观。或许是沿袭古制,蓄水植荷之地谓之池,如春秋吴王夫差的浣花池,唐朝大明宫的太液池,三国魏宫的芙蓉园池等,故此处也称作荷花池。适逢昨夜下了一场暴雨,此时整个荷塘还笼罩在层层薄雾交织弥漫的氤氲之中,
在一缕缕晨曦的投射下,初开的荷花亭亭玉立,一顶顶碧绿的擎雨盖上闪烁着晶莹剔透的水珠,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精神陡振,残存的最后一丝睡意也瞬间即逝,消失得无影无踪。荷花池面积不大,小巧精致,奇丽淡雅,从石板铺就的小径拾级而上,一抬脚就融入景致之中。荷花池依形傍势,筑山叠石而建,池内亭台楼阁遥相
呼应,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布局匠心独运,处处藏奇斗秀,就是一道道石缝也被填上了土,恰到好处地插上一两株植物,或枝或蔓,草木葳蕤,风韵非凡,活脱脱一个翻版的苏州园林。沿池塘用鹅卵石拼花而成的小道边杨柳依依,间或
栽种有其他的名木,绿树成荫,游玩至此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且行、且驻、且赏,亦歌亦咏,流连忘返。还没等进入荷花池,远远就已经看到池塘中仙子的身姿,走得近了愈发欣喜,荷花的绰约风姿让人怦然心动,仿佛为你守候了一夜,终于见到了
早起的探访人,也格外地精神抖擞起来。前些日子听友人说,团湖的荷花已经盛开,相约几次未能成行,深以不能亲睹其胜状为憾。不过今日竟得以窥见池塘新荷,倒也算是意外的惊喜和补偿。荷花,古人誉之为花之君子,除了莲、莲
花、芙蕖等熟悉的称谓外,别名有十余种之多,更有甚者为之庆生,足见人们喜爱之至。荷花超凡脱俗,聚而不喧,品格可敬,清人李渔曾赞赏道:“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即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这番评价仿佛正是说的眼前这池
荷花,恰如其分。团湖的荷花素以壮观取胜,早已遐迩闻名,每到荷花盛开之际,临湖远眺,满眼翠绿粉红明黄望不到边,风过后,数千亩荷花莲叶如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蔚为大观,呈现的是“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情景。不过,在我看来这场面未免有些喧哗
,不如这一池荷花一簇簇地点缀其间,静静地伫立,含情脉脉,显得典雅别致富有韵味。《彦周诗话》云:“世间花卉无逾莲花者,盖诸花皆藉暄风暖日,独莲花得意于水月,其清凉虽荷叶无花时亦自香也。”世间的事物就是这样奇妙
,清凉之物必生于酷暑盛夏,而温热之物必产于严寒隆冬。荷花就是这样的,不仅为人提供消暑之食,而且还为人营造了消暑之观,在夏日只要看到塘中的荷花,哪怕内心再躁动不安也会顿时清凉无汗,清爽无比。少有如荷花这样把自身全部,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都奉献给了他人。荷花,不愧是花之君子也!于是,我开始羡慕起居住在
此的人了,守着这么一方如诗如画的风水宝地,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荷塘秀色,亲眼见证从夏之初点点荷钱浮现到深秋最后一枝残荷凋零,历经采莲掘藕,伴随的不仅是一年中大半的光景,也度过生命中最有分量的难忘时光,更得以有缘去细心体会颗颗莲
子的良苦用心,这是何等的诗意,何等的惬意!一池荷花半生梦,不辞长作巴丘客。梦是美梦,梦是要想的,如果不是廉溪这样的爱莲之人,哪怕靠得再近也是难以入梦的!(选自《青海湖》)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作者先写荷花池的修建,再写荷池的环境,如是反复,把人的胃口吊得足足的,才引出荷花,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B.在写这一池荷花之前,作者又从李渔笔下的荷花以及团湖的荷花谈起,最后才将眼前这一池荷花呈现于
读者眼前,层层铺垫,峰回路转,曲折多致。C.第六段写团湖荷花壮观、磅礴,与眼前的一池荷花形成对比,同时运用象征手法,这一池荷花的典雅别致富有韵味,为赞美荷的“君子”品性张本。D.由眼前之荷想到李渔笔下的《芙蕖》,由荷的品格想到《彦周诗话》,由眼前的伴荷之人想到爱莲的周敦颐,引经据典,使文章意蕴
丰富。【解析】“运用象征手法”应为“衬托手法”。5.请分析“梦是美梦,梦是要想的,如果不是廉溪这样的爱莲之人,哪怕靠得再近也是难以入梦的”这句的含意。(6分)答:如果缺乏对高雅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即使面对这一池典雅别致的荷花,也不可能绽放出
美丽雅致的梦想。6.题目是《一池荷花半生梦》,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但本文并没有花太多篇幅写这一池荷花,而是花许多笔墨交代荷池的由来及荷池的环境,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6分)答:(1)铺陈、浓墨重彩,这样极力叙写小区的精致、高档以及匠心独运的布局、环境等就是为了说明:无论外界环境多么优裕,无论你的
物质生活多么“一流”,如果不追求精神上的雅、美,一样会对眼前的美好视而不见。(2)所以,前面的不惜笔墨只是为了铺垫出结尾的“半生梦”,也正因为有前文的“画龙”,作者只需在此处轻轻一点,主旨就水到渠成,意在言中
,含蓄蕴藉。(3)文章的主旨:通过对居住环境的渲染,对什么样的人能真正拥有“美梦”提出了要求:即使身处优雅的环境,即使日日面对荷池,如果心中没有一朵圣洁淡雅的莲花绽放,一样无梦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