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2.05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7eacf9c6591d804591b457a83ef938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11月联考高二地理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11月6日14:30-17:05;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4年4月4日,清明至,天空被阴云密罩,雨丝如缕绵绵不断从苍穹洒落。漫步十堰一中校园,偶见道路旁树木经风雨洗礼,树叶纷纷扬扬脱离枝干,似蝴蝶舞后簌簌落满路边地面,如给大地披五彩锦缎。行人穿梭,脚下沙沙响,似大自然奏美妙独特乐章
。据此分析完成下面小题。1.材料中所描述的植被类型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热带雨林D.针叶林2.与材料中的现象关系最密切的节气是()A惊蛰B.谷雨C.小满D.立冬3.造成“树叶纷纷扬扬脱离枝干”的降水类型主要是下图中的()A.B.C.D.【答案】
1.B2.A3.A【解析】【1题详解】十堰一中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材料描述的时间为清明(4月4日),此时南方地区的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有春季落叶现象,B正确。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秋季落叶,A错误;热带雨林主要分
布在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多雨,树木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落叶现象,C错误;针叶林分布在寒温带等地区,叶子呈针状,与材料描述不符,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惊蛰时节,天气开始转暖,春雨增多,万物复苏。清明时节的树叶飘落可能与惊蛰后气温
回升、雨水增多.等因素有关,使得树木新陈代谢加快,部分树叶飘落,A正确。谷雨时节相对较晚,小满已进入夏季,立冬则是冬季,与清明时节树叶飘落现象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3题详解】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春季,冷空气和暖空气交汇频繁,容易形成锋面雨,A选项为锋面雨,符合题意;B为
对流雨、C为地形雨、D为台风雨,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中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汉江生
态城位于十堰市中心城区北部,是丹江口水库坝上第一生态城,规划格局为“一江两岸七镇”,总面积527平方公里,东起郧阳区安阳镇辖区边界,西至郧阳区城关镇金岗村,南接张湾区和茅箭区,北临规划待建的江北高速。如下图1所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治理,致力建设“创新名城、生态智城、汉韵
秀城、共富新城”,打造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汉江流域典范城市、十堰未来之城。如下图2所示。据此分析完成下面小题。4.汉江生态城位于十堰市中心城区北部,主要是因为该地具有()A.丰富的劳动力资源B.便利的交通条件C.广阔的土地资源D.悠久的历史文化5.“一江两岸七镇”的规划格局,主要考虑的是()A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提高城市生态环境C.优化城市功能分区D.加强城市文化传承6.汉江生态城致力建设“创新名城、生态智城、汉韵秀城、共富新城”,其中生态智城的建设主要依靠()A.科技创新B.政策支持C.文化传承D.生态保护【答案】4.C5.
C6.A【解析】【4题详解】文中提到汉江生态城规划面积达527平方公里,且位于中心城区北部。通常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相对紧【张,而北部可能有更广阔的土地可供大规模规划和建设生态城等项目,C正确。丰富劳动力资源一般与人口密集区域相关,题干未提及北部劳动力优
势,A错误;便利交通条件题干中没有突出体现其在北部的独特性,B错误;悠久历史文化也未着重强调是北部的特点,D错误。所以主要是因为该地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故选C。【5题详解】“一江两岸七镇”的规划格局,通过不同区域的划分和布局,可以使各个镇在空间上形成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特色,从
而优化城市的功能分区。比如有的镇可能侧重于生态功能,有的镇侧重于产业发展等,这样可以使城市的居住、商业、生态等功能更加合理分布,促进城市整体协调发展,C正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其一个结果而非主要考虑因素,A错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但“一
江两岸七镇”格局更强调的是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对城市整体的优化,不仅仅是生态方面,B错误;加强城市文化传承不是从“一江两岸七镇”规划格局直接体现的主要目的,主要还是功能分区的优化,D错误,故选C。【6题详解】生态智城强调的是生态与智慧的结合。科技创新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智能监测、
资源的高效利用等。例如通过智能传感器监测水质、空气质量等生态指标,利用科技手段实现能源的智能管理和生态系统的智能化维护等,A正确。政策支持是外部保障,但不是建设生态智城的核心依靠力量,B错误;文化传承与生态智城的“智”关联不大,C错误;生态保护是基础,但要实现“智城”需要借助科技创新来提
升生态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D错误,故选A。【点睛】"生态智城"是一个融合了生态学和智能技术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旨在创建一个既环保又高效的居住和工作环境,通过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团队长期于野外坚守,全力攻关关键技术难题,在提出水土
联治技术后,让黄淮海地区耕地质量得以大幅提升,其已成为中国最大粮食生产基地,承担着中国30%的粮食生产任务。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完成下面小题。7.黄淮海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得益于()A.丰富的降水B.肥沃的土壤C.先进的农业技术D.广阔的平原8.为了防止土壤返盐
,应该采取的关键措施是()A.降低地下水位B.增加潜水蒸发C.减少秸秆还田D.改变耕作措施9.南京土壤研究所团队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A.区域性B.综合性C.实践性D.理论性【答案】7.C8.A9.C【
解析】【7题详解】虽然黄淮海地区有广阔的平原,但仅靠平原不能使其成为最大粮食生产基地。该地区降水并不丰富,AD项错误。曾经黄淮海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经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团队提出水土联治技术后耕地质量大幅提升,说明先进的农业技术对该地区成为最大粮食生产基地起到
关键作用。土壤经过治理后才更加肥沃,B项不是主要原因。所以主要得益于先进的农业技术,故选C。【8题详解】土壤返盐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降低地下水位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返盐,A正确。增加潜水蒸发会使地下水
位上升,加重土壤返盐,B项错误。减少秸秆还田与防止土壤返盐关系不大,C项错误。改变耕作措施不是防止土壤返盐的关键措施,D项错误。故选A。【9题详解】南京土壤研究所团队长期在野外坚守,全力攻关关键技术难题,
通过实践提出水土联治技术并提升了黄淮海地区耕地质量,这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区域性主要强调不同地区的差异,题干中未重点体现区域性,A项错误。综合性是指地理学科综合了自然和人文等多方面因素,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实践活动,B项错误。理论性在题干中体现不明显,D项错误。故选C。【点睛】土壤盐碱
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过高,导致土壤质量恶化的一种现象。土壤盐碱化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2020年5月27日北京时间11:00,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并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这项工作将结束“珠峰高程”测
量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了解珠峰高度的变化。珠峰冰冠厚度的变化,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过程等。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测量工作人员没有通过坐直升机的方式直接登顶,主要是峰顶()A.气流不稳定B.紫外线强烈C.气温低D.缺
氧11.科考人员在珠穆朗玛峰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这是因为()A.珠峰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B.珠峰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C.珠峰地处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珠峰地处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
板块的消亡边界12.随着全球变暖,珠峰上能够生长草本植物的高度将()A.不变B.下降C.上升D.消失【答案】10.A11.B12.C【解析】【10题详解】珠穆朗玛峰峰顶气流极不稳定,存在强烈的上升气流、下降气流以及乱流等,这对直升机的飞行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直升机在这种不稳定的气流环境中难以保
持稳定的飞行状态,很容易发生失控、坠毁等危险情况,A正确。而紫外线强烈、气温低、缺氧等虽然也是珠峰峰顶的恶劣环境条件,但这些并非不选择坐直升机直接登顶的主要原因,BCD错误,相比之下,气流不稳定对直升机飞行安全的影响最为关键。故选A。【11题详解】珠穆
朗玛峰所在的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碰撞之后形成的,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在板块碰撞挤压的过程中,海洋消失,原来海洋中的海底沉积物被抬升成为高原,海洋生物的遗体沉积到海底后被后续沉积物覆盖保存形成化石,所以在珠穆
朗玛峰上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AC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随着全球变暖,珠峰的温度也会有所升高,原本因低温而不适宜草本植物生长的区域,由于温度条件的改善,可能会变得适合草本植物生长,所以珠峰上能够生
长草本植物的高度将会上升。ABD错误,故选C。【点睛】消亡边界处通常形成褶皱山脉和海沟、岛弧链;生长边界通常形成海岭、裂谷。漫步上海,几乎每走过一个街口就有一个小而美的口袋公园。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纳入城乡公园名录的口袋公园已达265座
。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要实现公园1000座以上的目标。这些散落的口袋公园,都是当地人从钢筋水泥的缝隙里“抠”出来的。这些转角处的小惊喜、家门口的小确幸,一度是堆放杂物的工地、封闭的单位院子,或……。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口袋公园“散落”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资源有限B.人口分布不均C.服务范围较小D.城市规划影响14.口袋公园多分布于上海的()A.住宅区B.商业区C.工业区D.文化区15.口袋公园的建设可以()A.促进城市产业升级B.提升土地利用效率C.改变城市功能分区D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答案】13.A14.A15.B【解析】【1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口袋公园是从钢筋水泥的缝隙里“抠”出来的,说明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其散落分布,A正确。人口分布、服务范围、城市规划不是主要原因,BC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口袋公园是
家门口的小确幸,一度是堆放杂物的工地、封闭的单位院子,说明多分布于住宅区,方便居民使用,BCD错误,故选A。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口袋公园是对土地的合理利用,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B正确;其对产业升级、功能分区和交通拥堵的影响较小,ACD错误。故选B。【点睛】口袋公园
也称为袖珍公园,是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它们通常是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提供绿化和休闲空间。口袋公园的面积通常在1万平方米以下,它们可以是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第Ⅱ卷(非选择题,55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如下图1。公元10世纪开始,
布朗族、傣族先民相继来到景迈山栽种茶树,迄今已有1000多年。古茶园达1.8万亩,有古茶树120余万株。古茶园的茶树主要以数百年的茶树为主。古茶园的茶树没经过人为矮化,全部与山上的原生古树混生在一起。有大叶种也有中小叶种。由于景迈茶与森林混生,茶中具有强烈的山野之气,是乔
木古树茶中山野气韵最明显的,而且还具有特别的、浓郁的、持久的茶香。普洱景迈山古茶园才申遗成功不到半年,立马成为游客打卡焦点,2024年春节假期景迈山古茶园接待游客人数突破45769人次。如下图2。(1)结合第2段材料,简述景迈山古茶园的地理特点。(2)分析景迈茶具有强
烈山野之气和独特茶香的原因。(3)探讨保护景迈山古茶园重要意义。【答案】(1)历史悠久、面积较大、茶树古老、自然生长、茶树品种多样。(2)与森林混生:使茶叶吸收了森林的气息和营养;自然生长的茶树:保持了茶树的原始特性;独特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等因素;多种茶树品种:丰富了茶叶的口感和
香气。(3)生态意义: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文化意义:承载着布朗族、傣族先民的历史和文化;经济意义:有利于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科研意义:为研究茶树的生长和演化提供珍贵样本。【解析】【分析】本题以景迈山种植古茶树为材料
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保护景迈山古茶园的重要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景迈山古茶园地理特点的概括和总结。历史悠久(公元10世纪开始栽种,已有1000多年历史);面积较大(古茶园达1.8万亩);茶树古老(主要以数百年的茶树为主);自然生长(茶树没经过人为矮化,与山上原生古树混生);茶树品种多样(
有大叶种也有中小叶种)。的【小问2详解】古茶园的茶树没经过人为矮化,全部与山上的原生古树混生在一起。有大叶种也有中小叶种。由于景迈茶与森林混生,茶中具有强烈的山野之气,是乔木古树茶中山野气韵最明显的;自然生长的茶树,保持了茶树的原始特性;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东邻西双版纳勐
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古茶树120余万株,多种茶树品种,丰富了茶叶的口感和香气。【小问3详解】保护景迈山古茶园的重要意义,可从生态、文化、经济、科研方面分析。生态意义:古茶园达1.8万亩,有古茶树120余万株。古茶园的茶树主要以数百年的茶树为
主。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文化意义:公元10世纪开始,布朗族、傣族先民相继来到景迈山栽种茶树,迄今已有1000多年。承载着布朗族、傣族先民的历史和文化;经济意义:普洱景迈山古茶园才申遗成功不到半年,立马成为游客打卡焦点,2024年春节假期景迈山古茶园
接待游客人数突破45769人次,有利于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科研意义:古茶园的茶树主要以数百年的茶树为主。古茶园的茶树没经过人为矮化,全部与山上的原生古树混生在一起,为研究茶树的生长和演化提供珍贵样本。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曾长期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
地。西方国家为掠夺这些国家的农矿资源,多建设从内陆或矿山通往沿海港口的铁路线,方便农矿产品出口,并倾销工业制成品。这些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以来,虽然在铁路建设方面也有发展,但总体上铁路布局仍保留了殖民时期的特点:多布局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很少;多从沿海港口向内陆延伸,未形成相对完
善的铁路网(见下图)。铁路线的这种布局反映了非洲多数国家仍然没有摆脱以农矿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模式,以及由此决定的运输需求。(1)许多非洲国家在实现民族独立后,铁路布局依然保留殖民时期特点,这对其经济发展
可能产生哪些不利影响?(2)假设一个非洲国家想要改变以农矿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模式,从铁路建设与布局的角度,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不利于内陆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增加内陆地区产品运输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整合和统一,阻碍产业协同发展;使得经济
发展过度依赖沿海地区,抗风险能力弱。(2)加强内陆地区铁路建设,形成连接内陆主要城市和资源产区的铁路网络;规划建设纵横交错的铁路干线,提高铁路网的密度和连通性;建设连接不同经济区域的铁路,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周边国家合作建
设跨境铁路,拓展国际市场和资源渠道。【解析】【分析】本题以非洲铁路分布示意图为情境设置问题,考查非洲铁路布局的影响、想要改变以农矿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模式,从铁路建设与布局的角度采取的措施等知识点,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材料中提到非洲国家铁路多布局在沿海,内陆少且未形成完善铁路网。从资源开发角度看,内陆资源难以有效运输和开发,如一些内陆的矿产资源等无法便捷运输,影响经济发
展,这体现了不利于内陆资源开发。运输成本方面,内陆产品运往沿海成本增加,例如内陆的农产品运往港口成本高,导致产品在市场上价格竞争力下降。对于国内市场,不完善的铁路网阻碍了内陆与沿海的联系,市场难以整合统一,不同地区产业难以协同,像内陆的制造业可能因为与沿海联系不紧密而发展受限。经济依赖方面,过
度依赖沿海地区进出口,一旦沿海地区受到外部冲击,如国际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整个国家经济抗风险能力就很弱。【小问2详解】材料表明非洲国家铁路布局不利于经济模式改变。要改变经济模式,从内陆建设角度,需要建设连接内陆城市和资源产区的铁路,比如建设通往内陆矿山的铁路,方便资源开发和
运输,为产业升级提供基础。提高连通性方面,规划纵横交错干线,在一些人口密集和经济活跃区域建设铁路,促进人员和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协同,建设连接不同经济区域的铁路,例如连接农业区和工业区的铁路,促进产业合作。从国际合作角度,与周边国家合作建设跨境铁路,如连接邻国的铁路,可拓
展市场和资源渠道,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胡焕庸线是1935年胡焕庸提出的人口密度对比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呈45度直线。在“胡线”两侧200千米的范围内,存在着对人类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事活动明显的限制因素,即地势
与地貌、气温和降水。因此,可以认为“胡线”的稳定存在,反映了该线所在地带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如图1。中国人口密度突变线是一条全国尺度最重要的人地关系突变线,它综合反映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强度的限制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约束的适应
。如图2。(1)分析大兴安岭北段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的原因。(2)为什么说“胡线”的稳定存在反映了该线所在地带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强的限制性?(3)假设要促进“胡线”西北方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可以采
取哪些措施?【答案】(1)该段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宜人类居住;一年寒冷季节很长,地面冻土广布,不利于发展农业及人们生活地形崎岖,不易开发,不便于农业生产,因此人口密度低,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2)地势与地貌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地等,不利
于大规模农业开发;气温和降水条件差异大,西北方气候干旱、寒冷等,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大规模居住,所以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限制强,导致“胡线”稳定存。(3)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信等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和畜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
品附加值;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能源、矿产等,发展相关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环境承载力;实施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和投资;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和技能。【解析】【分
析】本题以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突变线和400mm等降水量线为材料,涉及影响人口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大兴安岭北段纬度高,气候严寒,不适宜人类居住。山地较多,地形崎岖,加之冻土广布,不适宜发展
农业,环境承载力低。虽然降水条件较好,但热量不足,环境承载力不高。因此人口密度低,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小问2详解】材料中明确指出“胡线”两侧存在地势与地貌、气温和降水等限制人类生产活动的因素,需要结合这些因
素具体分析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表现,我国西北地区地势与地貌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地等,不利于大规在模农业开发;气温和降水条件差异大,西北方大陆性气候明显,气候干旱、寒冷等,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大规模居住,从而说明“胡线”稳定存在的原因。【小问3详解】要促进“胡线”
西北方地区的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基础设施建设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信等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和畜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
,如能源、矿产等,发展相关产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环境承载力;实施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和投资,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和技能。政策吸引和人才培养能为地区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