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1.15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742ea52803abc4f1cb20295985a81b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学年度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11月联考高二生物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11月6日下午14:30-17:05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假说-演绎法是科学研究
中常用的方法,孟德尔和摩尔根都使用该方法研究了遗传的规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提出问题:都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B.提出假说:都将相应的基因与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C.演绎推理:都设计了测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D.实验结果:都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
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
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
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孟德尔和摩尔根都是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A正确;B、孟德尔时期还没有基因和染色体的概念,没有将基因与特定染色体联系起来,摩尔根将基因与特定染色体联系起来了,B错误;C、孟德尔和摩尔根都设计了测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
C正确;D、他们都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D正确。故选B。2.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进行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设一个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虚线代表
该生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线代表该生物细胞中DNA数量变化B.虚线上D点和L点相关物质数量加倍的原因相同C.该生物进行AG段分裂方式比HQ段分裂方式细胞周期短D.该生物的细胞在PQ段形态会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中实线表示DNA含量变化规律,虚线
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AG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HQ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详解】A、细胞内DNA包括细胞核DNA和细胞质DNA,由于间期细胞核内DNA复制,所以图中实线表示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DNA数量的变化,A错误;B、D点和L点染色体数目均由于着丝粒分裂而加倍,B正确
;C、AG段为有丝分裂,HQ段为减数分裂,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无细胞周期,C错误;D、由图无法判断该生物是否为雄性生物,故无法判断细胞在PQ段形态是否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3.女娄菜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女娄菜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且宽叶为显性。控
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d的花粉致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窄叶雄株的Xd来源于母本,窄叶雌株的Xd来源于母本或父本B.杂合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宽叶雄株与宽叶雌株的比例为1:2C.纯合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
中仅有雄株,且全部为宽叶D.若亲本杂交后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答案】A【解析】【分析】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基因型XX代表雌性个体,基因型XY代表雄性个体,含有基因d的花粉不育即表示雄配子Xb不育,雌配子正常,则该群体中不会存在基
因型为XdXd的个体。【详解】A、窄叶性状个体的基因型为XdXd或XdY,由于父本无法提供正常的Xd配子,故雌性后代中无基因型为XdXd的个体,故窄叶性状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窄叶雄株的Xd来源于母本,A错误;B、杂合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的基因型分别为XDXd和XDY,由于母本产生两种比例均等的
雌配子,二者杂交产生的子代中宽叶雄株(XDY)与宽叶雌株(XDXD、XDXd)的比例为1:2,B正确;C、纯合宽叶雌株(XDXD)与窄叶雄株(XdY)杂交,由于亲本雄株只能产生一种雄配子(含Y染色体),因此,子代中仅有雄株,
且全部为宽叶,因为母本只提供了XB配子,C正确;D、宽叶雄株(XDY)其XD来自母本,若亲本杂交后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纯合子(XDXD),D正确。故选A。4.科学家在研究细胞中的DNA复制时发现了两个事实,事实1:DNA复制时一条模板链是3′→5′走向,其
互补链在5′→3′方向上连续合成,称为前导链;另一条模板链是5′→3′走向,其互补链也是沿5′→3′方向合成,但在复制过程中会形成许多不连续的小片段,最后许多不连续的小片段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成一条完整的DNA单链,称为后随链。事实2: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线粒体
DNA复制时只有一个复制起点,真核生物核DNA复制时会出现多个复制起点。基于上述事实,不能推出的结论是()A.原核生物DNA复制时,后随链各小片段之间可在DNA连接酶作用下通过氢键相连B.真核生物核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只能催化DNA单链由5′→3′方向延伸C.真核生物核DNA复制
时前导链可能也需DNA连接酶作用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DNA单链D.线粒体DNA与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相似,二者可能有共同的起源【答案】A【解析】【分析】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一条子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另一条子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DNA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且需要消耗ATP;D
NA在复制过程中,边解旋边进行半保留复制。【详解】A、原核生物DNA复制时后随链各小片段之间可在DNA连接酶作用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将其连接起来,A符合题意;B、依题意,无论前导链还是后随链,其合成过
程中都只能由5′→3′方向延伸,说明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只能催化DNA单链由5′→3′方向延伸,B不符合题意;C、依题意,真核生物核DNA复制时多个复制起点会形成多个前导链片段,这些片段也需要DNA连接酶作用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单
链,C不符合题意;D、依题意,真核生物线粒体DNA、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相似,都只有一个复制起点,表明二者可能有共同的起源,D不符合题意。故选A。5.下图为DNA、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是DNAm
RNA→→→①②某段蛋白质性状A.进行①过程时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B.进行②过程时不同tRNA所转运的氨基酸不同C.DNA上发生碱基对的改变,不一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D.镰状细胞贫血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答案】B【
解析】【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性状,有两种方式:(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A、过程①表示DNA的转录,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A正确;B、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不同的tRNA转运的氨基酸可能相同,B错误;C、基因发生突变,但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蛋白质的结构可能不变,C
正确;D、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镰状细胞贫血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故选B。6.如图所示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B.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
变累积的结果C.图中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D.上述基因突变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一定传给子代个体【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
不改变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详解】A、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图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位于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B、由图可知,当4处基因突变累积后,正常细胞才成为癌细胞,即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B正确;C
、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即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一个DNA分子中,DNA分子任何部位,图中过程可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C错误;D、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可遗传给后代,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
,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D错误。故选B。7.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中海拔的某种鸣禽种群X,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历经上百万年,逐渐演变为现今两个不同的鸣禽物种,其中物种1仍分布于中海拔,但物种2分布于低海拔。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
的扩大是喜马拉雅山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演化进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X内部个体间体型、翅长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B.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喜马拉雅山鸟类新物种的形成仅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D.不同海拔环境的选择使两
个种群发生了不同类型的变异【答案】A【解析】【分析】1、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2、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X内部的个体为同一物种,个体间体型、翅长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正确;B、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统称为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C、喜马拉雅山鸟类新物种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
D、不同海拔高度环境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不能使种群发生定向的变异,D错误。故选A。8.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并最终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健康人体血液中、酮体含量少,糖代谢紊乱时,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
可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B.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C.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在内环境中D.血液中酮体过量可能导致内环境pH偏低【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
浆、淋巴液、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酮体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可
以双向交换,故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A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酮体最终可以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故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B正确;C、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在肝脏
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C错误;D、结合题干信息“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可知,血液中酮体过量可导致酸积累,导致内环境pH偏低,D正确。故选C。9.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
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⑤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细胞③为脑细胞,则⑤处的O2浓度低于①处的,而CO2浓度正好相反B.④的循环受阻会使组织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C.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②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可与①中的
NaHCO3发生反应使其pH维持基本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详解】A、若细胞③为脑细胞,则其正常呼吸需要消耗内环境中的O2并将CO2释放至内环
境中,因此⑤处的O2浓度高于①处的,而CO2浓度相反,A错误;B、④中循环受阻使得组织液中的部分物质无法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C、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②④中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C错误;D、
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①血浆中,与①血浆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D正确。故选D。10.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叙述错误的是()成分/(mmol·L-1)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5.
02.51.5103.36.016.0③1474.01.251.0114.07.51.0④101402.510.3525-47A.①属于内环境,其中除表格中成分外,还含有多种激素和免疫活性物质B.与③相比,②中的蛋白质对其渗透压影响更大C.④是体内细
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可能会导致③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液)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
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详解】A、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为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其中含有多种激素和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B、②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③组织液渗透压
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所以与③组织液相比,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对其渗透压影响更大,B正确;C、④是细胞内液,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①细胞外液,C错误;D、当②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③组织液中,引起组织液增多,从而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C。11.
酒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饮品。但酒又和普通的饮品不同,过量饮酒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醉酒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醉酒是指患者一次饮用大量酒精(乙醇)后发生的机体机能异常状态,常见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以下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醉酒患者出
现步态不稳,表明酒精麻醉了大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B.醉酒患者出现言语含糊、语无伦次,表明酒精麻醉了言语区的H区C.醉酒患者第二天头脑恢复清醒后经常忘记醉酒当天经历的一些事情,这说明酒精影响了人的记忆,其中长时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D.醉酒患者呼吸
急促,说明酒精干扰了脑干的呼吸中枢【答案】D【解析】【分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
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醉酒患者出现步态不稳,表明了酒精麻醉了小脑,A错误;B、醉酒患者出现言语含糊、语无伦次,表明了酒精麻醉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中的S区,B错误
;C、醉酒患者第二天头脑恢复清醒后经常忘记醉酒当天经历的一些事,这说明酒精影响了人的记忆,其中短时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C错误;D、脑干是呼吸中枢,醉酒患者呼吸急促,说明酒精干扰了脑干的呼吸中枢,D正确。故选D。12.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构型主要有R型和T型,其
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都可以使血红蛋白由T型转化为R型。已知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如图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血液流经组织后,二氧化碳含量升
高,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释氧B.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C.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实线b向虚线a方向偏移D.R型和T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答案】C【解析】【分析】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
-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构型主要有R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因此a为R型,c为T型,b为对照。【详解】A、血液流经组织后,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氧分压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释氧,A正确;B、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
0倍,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B正确;C、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氧供应不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C错误;D、R
型和T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有利于氧气的运输,有利于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C。13.已知一个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生活在组织液中,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剁激而友生的一伙动作电L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分离并置于某溶
液E中(溶液中的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同一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只考虑K+、Na+两种离子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的高,Na+
浓度比细胞内的低B.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比组织液中的高C.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中的低D.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中的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胞外K+浓度升高→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K+浓度降低→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胞
外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峰值升高,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峰值降低。【详解】A、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内负外正,一般情况下,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为负值,甲图的静息电位为-70,说明K+外流形成的内负外正,细胞内K+浓度比组织液中高,动作电位是Na+内流造成内正外负,为正值,甲图的动
作电位为+50,说明组织液中Na+浓度比细胞内高,Na+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A错误;B、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比甲图的高,静息电位和甲图相同,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钠离子多,即E液中Na+浓度更高,但是E液中K+的浓度和组织液中一样,B错误;C、丙图中神经
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比甲图的低,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钠离子少,即E液中Na+浓度更低,丙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相同,说明E液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C正确;D、丁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低,说明神经细胞
外流的钾离子更多,即E液K+浓度更低,甲和丁图的动作电位相同,说明丁图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D错误。故选C。14.科学家常以动物为实验材料研究激素的分泌与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沃泰默切除了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再向小肠注入稀
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反射B.班廷和贝斯特将从结扎胰管的狗身上制成的胰腺提取液注入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体内,可使病狗的血糖恢复正常C.公鸡被摘除睾丸后雄性性特征明显消失,将睾丸重新移植回去,公鸡的特征又会逐步恢复,此实验仅运用了“加法原理”D.阻断垂体
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可导致生殖器官萎缩,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答案】C【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
,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该组将神经切除。【详解】A、沃泰默切除了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再向小肠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反射,
因此错过了激素调节途径,A正确;B、班廷和贝斯特将从结扎胰管的狗身上制成的胰腺提取液注入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体内,可使病狗的血糖恢复正常,并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和实验,提取到了胰岛素,B正确;C、公鸡被摘除睾丸后雄性性特征明显消失,此实验运用了
“减法原理”,将睾丸重新移植回去,公鸡的特征又会逐步恢复,此实验运用了“加法原理”,C错误;D、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可导致生殖器官萎缩,是设法去除某种因素,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D正确。故选C。15
.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由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实验操作和预期
结果都正确的一组是()实验操作预期结果A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外周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B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外周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C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蛙后肢
均不收缩D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收缩A.AB.BC.CD.D【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反射弧由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
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根据实验过程与结果可知,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肢能收缩,说明反射弧完整。【详解】A、若剪断背根中央处,电刺激背根近脊髓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背根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
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A正确;B、若腹根的功能是传出功能,剪断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不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兴奋沿传出神经引发蛙后肢收缩,B错误;C、剪断脊神经,无法验证背根、腹根兴奋传递功能,C错误;D、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
,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收缩,但无法确定背根、腹根的兴奋传递方向,D错误。故选A。16.下图是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ab段与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不相同B.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相同C.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只
要依靠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就能完成D.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试题: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升高;bc段是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和
存储,使得血糖降低;de段时运动导致代谢增强,血糖浓度降低;ef段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体内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详解】A、曲线ab段血糖浓度升高是由于消化和吸收了食物中的糖类,但ef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A正确;B、bc段为血
糖浓度较高时的降低过程,该时期胰岛素分泌较多,但de段血糖浓度是在正常值下的降低过程,该阶段胰岛素分泌较少,B错误;的C、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是依靠内分泌系统(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和神经系统(如下丘脑等参与)的共同调节,C错误;D、在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可分解为
葡萄糖,但不可以促进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故选A。17.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当病毒入侵时体温变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甲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在体温上升时,需要内脏运
动神经发挥作用C.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生理性调节增加散热的方式有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等【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据图可知,新冠病毒等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制热性细胞因子,该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使体温调定点上调,引起神经和体液调节发挥作用,
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体温上升。【详解】A、据图可知,激素甲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作用于垂体后经激素乙调节甲状腺激素产生,因此激素甲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B、在体温上升阶段会进行骨骼肌产热和内脏产热
,因此需要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均发挥作用,B正确;C、高温持续期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基本平衡,体温相对稳定,C错误;D、人可通过生理性调节(如排汗、血管的舒缩)和行为性调节(如使用空调、减少衣物)来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D正确。故选C。18.免疫调节作为人体生命活动
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人体的三道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B.第一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二、三道防线构成人体的特异性免疫C.“病从口入”是因为消化道无第一道防线,病原体直接侵入人体D.唾液中的溶
菌酶和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细胞和
免疫器官构成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A、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B、第一、二道防线都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才是特异性免疫,B错误;C、第一道防线是
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消化道中的黏膜和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C错误;D、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错误。故选A。19.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的作用。T细胞的
受体蛋白PD-1有调控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细胞免疫等功能。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结合,会抑制T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引起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发挥免疫效应B.肿瘤细胞表达PD-L1蛋白会提高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C.注射PD-L1抗体有助于对肿瘤的免疫治疗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防御性保护作用;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③免疫监视指机体清除和识别突变的细胞。【详解】A、干扰素属于细胞因子,是免疫活性物质的一种,可以发挥免疫效应,A正确;B、肿瘤细胞表达P
D-L1蛋白会抑制T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降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B错误;C、PD-L1抗体和PD-1抗体能分别于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和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但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就不能结合,T细
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注射PD-L1抗体有助于对肿瘤的免疫治疗,C正确;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减少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避免肿瘤细胞产生的PD-L1蛋白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D正确。故选B。20.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清除破伤
风毒素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除细胞1外,细胞2、3、4、5都能够特异性识别破伤风毒素B.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其中细胞3迁移到胸腺中成熟C.物质a主要分布于内环境中,能与多种抗原结合D.细胞5再次接触破伤风毒素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分析
可知,细胞1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B细胞,物质a是抗体。【详解】A、细胞4是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A错误;B、细胞3是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C、物质a是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不能与多种抗原结合,C错误;D、细胞5为记忆B细胞,其再
次接触破伤风毒素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题,共60分。21.科学家发现,给膀胱癌患者注射结核杆菌制剂,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并清除膀胱癌细
胞,如图显示了免疫系统被激活并清除癌细胞的部分过程,甲、乙、丙、丁表示细胞,A、B、C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免疫过程中物质A表示_______,物质C表示_______。(2)树突状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表面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₁、
S2),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的功能。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B淋巴细胞外还有_______等。这些细胞统称为_______。(3)肺结核病
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第二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它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_______,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4)免疫系统能消灭侵入体内的病菌,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功能。免疫系统的另外两个功能是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细胞因子②.抗体(2)①.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②.巨噬细胞③.抗原呈递细胞(3)①.记忆T细胞②.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4)①.免疫防御②.
免疫自稳③.免疫监视【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
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
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小问1详解】物质A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即细胞因子,乙是B细胞,丁是浆细胞,物质C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小问2详解】树突状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表面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表面
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外还有巨噬细胞等。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小问3详解】当结核杆
菌第二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记忆细T细胞,它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小问4详解】免疫系统能消灭侵入体内的病菌,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免疫
系统的另外两个功能是免疫自稳、免疫监视。22.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和高盐饮食可能会引起糖尿病、动脉硬化、血压升高等不健康现象。图甲为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机理,图乙为水平衡调节过程。(1)动物体内激素分泌
后经________运输,与靶细胞的________结合产生调节作用。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原因是________。(2)早期科学家已经了解到胰腺能分泌降低血糖的激素——________,但是将胰腺制成研磨液注入狗体内却不能降低血糖
,其原因是________。(3)高盐饮食导致血钠含量升高,则肾上腺皮质分泌的________减少。高盐饮食还会导致尿量减少,请据甲、乙两图解释尿量减少的原因:________。(4)另有研究表明,过量的乙醇会
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据图乙推测,人体过量饮酒后血压会暂时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答案】(1)①.体液②.受体③.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2)①.胰岛素②.胰腺研磨液中含有胰蛋白酶,能够将胰岛素分解(3)①.醛固酮②.高盐饮食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ADH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使更多的水通道蛋白转移到细胞膜上(或使产生更多的水通道蛋白),进而促进了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4)降低【解析】【分析】体内失
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小问1详解】动物体内激素分泌后经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产生调节作用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小问2详解】胰腺既是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又是外分泌腺,会分泌胰液(消化液),而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会将蛋白质分解,所以使用胰脏制备的研磨液中的胰岛素会被胰蛋白酶破坏
,不能降低血糖。【小问3详解】高盐饮食导致血钠含量升高,则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减少。高盐饮食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使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ADH增多,ADH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使之产生更
多的水通道蛋白转移到细胞膜上(或使产生更多的水通道蛋白),进而促进了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小问4详解】据图分析,抗利尿激素促进毛细血管收缩,已知过量乙醇会抑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则过量饮酒会抑制毛细血管收缩,血压会暂时降低。23.在自
然界,野生哺乳动物对其他物种的粪便往往表现出回避行为。然而,科学家发现,在冬季气温较低时,野生大熊猫会被新鲜的马粪吸引,表现出在马粪上打滚、用脸颊在马粪上磨蹭、将粪便涂抹在全身等一系列的“滚马粪行为”。研究发现
,新鲜马粪中β-石竹烯(BCP)和石竹烯氧化物(BCPO)等化学物质能抑制大熊猫的皮肤冷觉感受器受体,通过钝化大熊猫对外界寒冷的感应,起到辅助保暖的作用。(1)现有一个较大的大熊猫种群,雌雄数量相当,且雌雄之间
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为30%,大熊猫种群中全部A和a基因不能构成其_______;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性大熊猫的概率约为_______。的(2)大熊猫的滚马粪行为是对冬季寒冷环境
的适应,该适应性表型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________。该适应行为体现出物种与_______(填“物种”或“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3)BCP和BCPO只是钝化了冷空气刺激将兴奋传导至大熊猫的_______产生
的刺痛感,请写出一个大熊猫在没有马粪的寒冷环境下冷空气刺激产生的反射过程_______。(4)大熊猫的食物竹子热量低,冬季保暖对大熊猫是一大挑战。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但经过漫长进化过程,现其主要食物是竹子。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进化的实质是______
_。【答案】(1)①.种群基因库②.23%(或3/13)(2)①.环境的定向选择(自然选择)②.无机环境(3)①.大脑皮层②.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具体答出任意一种
效应器也可)(4)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解析】【分析】1、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2、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小问1详解】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因
此,大熊猫种群中全部A和a基因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大熊猫种群中全部A和a基因构成其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显性个体A_=AA+Aa=70%2+2×70%×30%=91%,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熊猫概率约为(2×70%×30%)÷91%=46%,由于雌雄数量相当,
故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12×46%=23%。【小问2详解】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自然选择)。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大熊猫的滚马粪行为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体现出物种与无
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小问3详解】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刺痛感觉,当寒冷刺激皮肤感受器后,会发生以下反射过程: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小问4详解】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
作用,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4.心率为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心肌P细胞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动作电位以控制心脏搏动。同时,P细胞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受体阻断剂A
和B能与各自受体结合,并分别阻断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以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对照,检测了两种受体阻断剂对心率的影响,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1分析,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_______神经的作用。兴奋在此
神经与P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为_______,该过程中P细胞上信号转换情况是_______。(2)兴奋在图2结构中,不能从⑥传导④,原因是_______。(3)给予交感神经刺激,引起心脏跳动变化,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____________。(
4)自主神经被完全阻断时的心率为固有心率。据图分析,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有心率。若受试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比较此时两类自主神经的作用强度:_______。【答案】(1)①.副交感②.突触③.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2)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
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①.不属于②.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4)①.小于②.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
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小问1详解】是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时,心跳减慢;交感神经占据优势时,心跳加快。图1中,与对照相
比,使用受体阻断剂A后,受试者心率增大,说明受体阻断剂A可阻断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神经元的轴突末稍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副交感神经与P细胞之间不直接接触,而是通
过突触结构进行兴奋的传递,该过程中P细胞上信号转换情况是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小问2详解】分析图2可知,④为突触前膜,⑥为突触后膜,图2的结构称为突触,兴奋在图2结构中,不能从⑥传导④,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小问3详解】在中
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给予交感神经刺激,引起心脏跳动变化,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小问4详解】与对照相比,使用受体阻断剂A后,受试者心率增大,说明受体阻断剂A可阻
断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此时只有交感神经起作用,心率为115次/分;使用受体阻断剂B后,受试者心率降低,说明受体阻断剂B可以阻断交感神经的作用,此时只有副交感神经起作用,心率为50次/分。同时使用受体阻断剂A和B,会完全阻断自主神经,此
时受试者的固有心率为100,而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心率为65,所以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小于固有心率。由于只有交感神经起作用(加受体阻断剂A)时心率是115次/分,只有副交感神经起作用(加受体阻断剂B)时心率为50次/分,受试者的固有心率是100,若受试
者心率为每分钟90次,说明既有交感神经也有副交感神经作用,且副交感神经作用更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