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427.033 KB
  • 2024-11-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2)页,427.03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8ea0403446ba3d298402ca6595030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十堰市六县市区一中教联体11月联考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11月5日下午16:15—17:30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

符合题目要求。1.由如图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具有()A.悠久性B.统一性C.多元性D.连续性【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片中文明的分布可以看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分布广泛,呈现出多元性的一面,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时间,排除A

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统一性和连续性,排除BD项。故选C项。2.西周的分封,大体上有褒封和实封两种类型。褒封,主要是对古帝王后裔所属政治势力及各地原有方国的承认或认定;实封,是对同姓宗族成员和部分异姓功臣实行授土领民。可知,分封制()A.将不同族群整合到西周统一政治序列B

.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C.以血缘亲疏作为封邦建国的主要依据D.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西周(中国)。分封制下实行不同的分封类型,褒封笼络了旧贵族和原有的地方势力;实封则笼络了王族和功臣,这样

通过两种分封,将不同族群整合到西周统一政治序列,A项正确;分封制最终引发了地方割据,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褒封所针对的群体和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排除C项;西周分封制并不能实现周天子直接控制地方,排除D项。故选A

项。3.春秋时期,燕地辖区既适宜种植,又有放牧的天然牧场,临海还经营渔业。农耕、游牧和养殖的经济形态在这里交会,三种不同的饮食风味处于同一疆域。这反映了()A.民族矛盾加剧B.变法效果显著C.民族交融加强

D.分封制度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中提到燕地辖区内有多种经济形态和饮食风味,多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和饮食风味处于同一疆域,这表明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融合,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经济形态和风味的并存,而非民族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任何变法的内容,不能表明材料中的现象是变法的结果,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信息反映分封制度的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

项。4.据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史料史料出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得天下有道,得其民而得天下;失天下有道,失其民而失天下。《孟子》治国者必以其所治者为本。《荀子》A.儒道两家主张趋于一致B.百姓向往安定

生产和生活C.统治者尤为看重土地和人民D.儒家与道家思想领域融合的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而得天下”“治国者必以其所治者为本”体现的是道家和儒家对民众重视的主张,说明是儒家与道家思想领域融合加强,D项正确;儒道两家主张并不相同,日趋一致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思想家的观点,非百姓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

道家和儒家对民众重视的主张,未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5.据《史记》记载,秦统一中国后所颁布的大政方针,把“车同轨”和“一法度衡石丈尺”、“书同文字”并列。秦朝此举意在()的A.巩固国家统一B.树立君主权威C.方便交通发展D.彰显皇恩浩荡【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在当时形势下,如果车辙和车轮距离不能统一、一辆车子便不能通行各处,交通发展便不能适应大一统时代的需要。“

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同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等举措的实施,在当时最主要的意图就是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统一措施确实能够树立君主权威,但不是主要目的,排

除B项;方便交通的发展是客观作用,不是主观目的,排除C项;彰显皇恩浩荡,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6.到了秦汉以后,国家形态结构演变为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在这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内,以

汉民族为核心的包括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体已开始形成。这说明秦朝()A.实行“中央—郡县”制的国家形态结构B.采取军事行动最终结束了分裂局面C.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其统治短暂D.周围的戎狄蛮夷开始融入华夏民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

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国家形态结构演变为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可知,秦朝确立的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影响了秦朝之后的地方制

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不断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秦朝终结分裂局面的过程和方式,排除B项;郡县制并非导致阶级矛盾计划的必然原因,排除C项;春秋时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周围的戎狄蛮夷逐渐融

入华夏民族,排除D项。故选A项。7.秦朝从三公九卿,到郡守、县令,乡长、亭长、里长,层层设置官吏。权力自下而上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的格局。这一格局设计旨在()A.杜绝相权对皇权制约B.根除中央和地方矛盾C.维系大一统国家治理D.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秦朝从中央到基层,设置了不同层级的官吏,最终将权力集中到皇帝之手,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的格局。这种格局下,皇权至上,同时能把中央的政策有

效的贯彻到基层,进而维系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是这一格局的目的,C项正确;基层官吏的设置与相权和皇权的矛盾无关,因此这一格局的设置并不是为了杜绝相权对皇权的制约,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度是这一格局中的内容,但是其并不能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提高行政效率的目

的还是为了维系国家治理,D项不是最终目的,而且官吏层级太多,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8.西汉初年,丞相萧何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萧何去世后,曹参接任丞相之位,他基本上全盘遵循萧何之制,史称“萧规曹随”。“萧规曹随”现象出现的背景是西汉初年()A.经济凋敝,需要稳定政策恢复发展B.

相权膨胀,主导制定国家大政方针C.社会稳定,缺乏政治改革主观意愿D.沿袭秦制,统治政策尚未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萧规曹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现象正是西汉初年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这是因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需要稳定政策恢复发展,A项正确;“萧规曹随”是说在萧何去世后,曹参接任丞相之位,他基本上全盘遵循萧何之制,这与相权膨胀,主导制定国家大政方针不相符,排除B项;“萧

规曹随”并未因为社会稳定,缺乏政治改革的主观意愿,而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凋敝,需要稳定,排除C项;“萧规曹随”无法体现沿袭秦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9.汉武帝时期,将铸币、煮盐、冶铁的权力收归朝廷;把原来因路远而运价高、损

耗大的贡品,设官经理,运到缺货地高价出售,得钱归官;在京师设官,对一些货物实行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下令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责令商人自报财产,自报财产不实者,罚戍边两年,财物没收。汉武帝的这些措施()A.增强了

危机化解能力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D.扭转了经济凋敝困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

中国汉武帝时期)。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据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且自报,否则“罚戍边两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在经济

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当时,私人铸币、地方豪强掌握盐铁经营权,因此社会上所出现许多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唯利是图,这些措施增强对这些危机的化解能力,A项正确;材料“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与

本题上述结论也不一致,排除B项;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对于财政状况有了极大改善,为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基础,且“解决”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经济凋敝应该是西汉初年,排除D项。故选A项。10.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形

成,对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下列关于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并逐渐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有()①西汉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特别是丝绸业发达②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原与西域的关系加强③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④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保

障了丝绸之路的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由于西汉的强盛,西域各国希望通过西汉的庇护,减少被匈奴的侵略。汉朝为了和西域结盟打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故①②③均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的原因;④项,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在南宋时期,故错误。根据题意,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1.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据此可知,魏

晋时期()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B.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魏晋时

期,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建立汉化政权,农书中记载了少数民族的饮食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各族之间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互动特征,B项正确;材料也没有涉及南方汉语的状况,不能体现南北方的

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少数民族政权更迭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排除C错;材料无从体现中原经济生活的丰富是源于丝路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12.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记载,刘渊的祖先冒顿单于迎娶了汉朝公主,并与汉高祖刘邦约为兄弟,

故其的子孙改姓刘氏。匈奴人刘渊自称汉家外甥,建立的政权名为“汉”。该现象说明()A.门第观念影响广泛B.正统观念影响少数民族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D.民族交融交流趋势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

材料“刘渊的祖先冒顿单于迎娶了汉朝公主,并与汉高祖刘邦约为兄弟,故其子孙改姓刘氏”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强调自身的正统地位,说明的是华夏认同观念浓厚,即正统观念影响少数民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排除A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是在汉武帝独

尊儒术后,排除C项;民族交融趋势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13.唐玄宗时期,“使相”是对加有宰相头衔官员的称谓。安史之乱后“使相”身份逐渐泛滥;担任“使相”的官员也逐渐由士大夫群体为主,转变为以地方节度使、藩帅为主

。“使相”的这种变化()A.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B.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便利了藩镇干预中央政务D.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使相”身份逐渐以地方节度使、藩帅为主,这使得地方藩镇的权力和地位进一步提高,势力更加膨胀,必然会加剧藩镇割据的局面,D项正确;“使相”身份的变化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并没

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因为“使相”主要是一种政治头衔和权力的分配变化,而非直接针对军队训练、装备等方面的改革,排除A项;“使相”由士大夫群体为主转变为以地方节度使、藩帅为主,这意味着地方势力的增强,不利于加

强君主专制,反而可能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藩镇干预中央政务的前提是藩镇势力强大且不受中央有效控制。“使相”身份向地方节度使、藩帅的转变,使得地方势力膨胀,有了干预中央政务的可能性,但这并非是这种变化直接

带来的必然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14.唐文宗时期,长安左街使奏称:“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杂人及百姓、诸军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占禁街。”唐宪宗时期,有记载称,“长安坊中有夜拦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随着临河地区漕运兴起,在长安城郊沿河地区乃至城门内外出现了新“行市”。这反映了长安()A.建筑

行业的兴盛B.开放发展的趋向C.政治地位的下降D.市坊分区的瓦解【答案】B【解析】的【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

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沿街设市的限制逐渐被打破,同时在长安城郊沿河地区乃至城门内外出现了新的“行市”,这反映了长安开放发展的趋向,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长安开放发展的趋向,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长安作为政治中心,其政治地位没有下降,排除C项;宋朝时期市坊分区瓦解,排

除D项。故选B项。15.唐朝的三百六十九个宰相中有十分之一左右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战败投降的突厥酋长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以及铁勒酋长契达何力等也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和重用;在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代北及西域族人后裔更是不计其数,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这体现了唐朝

()A.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B.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加强C.世家大族依然把持着朝政D.通过联姻方式来巩固边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大批鲜卑贵族和少数民族

领袖在政府中担任高官,许多文人是代北及西域族人后裔,体现出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加强,B项正确;民族关系并非对外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世家大族把持朝政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联姻,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

本大题共4个小题,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

呈交县计薄。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

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摘编

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的意义。(2)说明材料三中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及

作用。【答案】(1)措施:全面推行郡县制。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疆域空前广阔的国家,初步奠定了以后疆域的基础;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使人们摆脱战乱带来的灾难;建立

起中央集权国家,为后世长期沿用;促进了各地区各族人民经济文化联系。(别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即可)(2)变化: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作用:进一步削弱了

相权,加强了皇权。【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全面推行郡县制。

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疆域空前广阔的国家,初步奠定了以后疆域的基础;据材

料二“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使人们摆脱战乱带来的灾难

;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为后世长期沿用;促进了各地区各族人民经济文化联系。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三“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重用大司

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组成中朝,负责决策;而御史大夫、丞相等组成外朝,负责执行,形成中外朝制度。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三“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并结合所学可知,中朝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削弱了

相权,加强了皇权。17.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

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

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

史出口。——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朝“汉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答案】(1)新

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原因: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或:农业的发展);②周边民族向中原移民;③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主动学习中原文化;④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学生任答两点即可)(2)例子: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①顺应了北

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学生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

中国。第一小问新变化,据材料一“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生产手段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

;据材料一“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可知,农业的发展;据材料一“除了移居中原的”可知,向中原移民;据材料一“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可知,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主动学习中原文化;据材料一“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

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可知,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例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可知,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据材料二“它

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据材料二“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18.【区域开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

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

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材料二江南的经济开发,从农业始,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带动了集镇的兴起和都市的繁荣,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格局,使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起来,使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原因。(2)依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的经济开发的重要意义。【答案】(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的重视。(2)推

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带动了集镇的兴起和都市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格局;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一“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

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可得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据材料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可得出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据材料一“南方自然条件的优

越性得以体现”可得出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据材料一“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可得出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据材料一“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

。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二“江南的经济开发,从农业始,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可得出南方经济开发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据材料二“带动了集镇的兴起和都市的繁荣”可得出带动了集镇的兴起和都市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

格局;据材料二“使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起来,使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可得出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19.历史地图是了解认识历史的一种重要途径。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地图。阅读回的答问题。图1图2

图3说明每幅地图对应的历史时期,并结合图1、图2、图3中的历史信息,说明理由和依据。【答案】图1为西汉初年。理由:图1中既有郡县,又有封国。这与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状况相吻合。图2为战国时期。理由:图2中有韩

、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且郑、大梁、邯郸、郢、蓟、临淄、咸阳等为以上诸侯国国都。这与“战国七雄”的状况相吻合。图3为秦朝。理由:图3中都城为咸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南方越族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在北方修筑了长城;这与秦朝定都咸阳,实行郡县制,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修筑长城等的状况相吻合。【解析】【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战国、秦朝和西汉时期(中国)。分别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1中有郡县,又有封国。这与西汉初

年在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初年;观察图2中有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且出现临淄、咸阳等诸侯国国都。这与“战国七雄”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战国时期;观察图3中都城为咸阳,在

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在南方地区出现了闽郡、长沙等郡,在北方出现了太原、上郡等,符合秦的疆域状况。据此判定图3为秦朝。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