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精准解析】.doc,共(34)页,874.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5093c8e414df303ea2c77e68149785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余姚中学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变形虫在摄食过程中,会改变细胞形态,从而将外界液体及颗粒物运入细胞,这种转运方式属于()A.扩散B.胞吞C.易化扩散D.主动转运【答案】B【解析】【分析】物质主要跨膜方式:名称运输方向载体
能量实例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易化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需要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等主动转运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胞吞细胞外到细胞内不需要需要吞噬细
胞吞噬病原体等胞吐细胞内到细胞外不需要需要分泌蛋白的分泌等【详解】变形虫在摄食过程中,通过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改变细胞形态从而将外界液体及颗粒物运入细胞,这种转运方式不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胞吞,B正确,ACD错误。故选B。2.下列液体属
于内环境的是()A.尿液B.组织液C.血液D.细胞内液【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环境;人体内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的器官内的液体既不是体液,也不是细胞外液。【详解】A、尿
液由尿道直接排出体外,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C、血液中除血浆外,还有血细胞,故血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B。3.猫叫综
合征的变异类型属于()A.染色体结构变异B.染色体数目变异C.基因突变D.基因重组【答案】A【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增加、易位和倒位,其中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某一片段,倒位是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位置颠倒;染色
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造成,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的理解和掌握,难
度较小,属于识记内容。4.植物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属于()A.细胞分化B.细胞增殖C.细胞衰老D.细胞凋亡【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在成
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因此植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A
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了细胞生命历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5.下列物质中不含磷元素的是()A.腺苷B.mRNAC.RuBPD.磷脂【答案】A【解析】【分析】化合物的
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详解】A、腺苷是由核糖和含氮碱基腺嘌呤组成,不含P元素,A正确;B、mRNA中含有磷酸
,故含有P元素,B错误;C、RuBP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其中磷酸中含有P元素,C错误;D、磷脂中含有磷酸,故含有P元素,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常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是解题的关键。6.下列关于细胞内
生物大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核中的核酸都可自我复制B.细胞质中的多糖均由叶绿体合成C.油脂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C/O)比糖类中的大D.脱水缩合反应只发生在生成生物大分子过程中【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大分子:指的是作为生物体内主要活性成分的
各种分子量达到上万或更多的有机分子。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2、小分子脱水缩合可生成大分子,如: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以肽键相连。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多糖,以糖苷键相连。核苷酸脱水缩合形成核酸,以磷酸二酯键相连。【详解】A、能够进行分裂的细胞的
细胞核中的DNA可以复制,但是RNA不能复制,高度分化的细胞的细胞核中DNA不能复制,A错误;B、动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也能合成多糖,如糖原,B错误;C、油脂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C/O)比糖类中的大,C正确;D、脱水缩合反应不只是发生在生成生物大分子过程中,如两分子葡萄糖可脱水缩合形成二糖,D
错误。故选C。7.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需要消耗水和能量B.吸能反应所需要的能量都由ATP直接提供C.ATP中的“A”与ATP彻底水解后生成的“A”不同D.ATP中的五碳糖也是参与DNA组成的重要成分【答案】C【解析】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
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详解】A、高能磷酸键的水解断裂需要消耗水,但释放能量,A错误;B、吸能反应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ATP直接提供,B错误;C、ATP中的“A”是腺苷,ATP彻底水解后生成的“A”是腺嘌呤,二者不同,C正确;D、ATP中的五碳糖是核糖,而DNA的五碳糖是脱
氧核糖,D错误。故选C。8.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隐性遗传病,发病的根本原因()A.患者常染色体缺少一条B.体细胞中缺少一种酶C.体内的苯丙氨酸转变成了酪氨酸D.缺少控制某种酶合成的正常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分
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
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苯丙酮尿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即缺少控制某种酶合成的正常基因。故D符合题
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9.以下关于原生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原生演替可能开始于水生或旱生基质B.原生演替基质上不包含有生存力的生命体C.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可到达相似的顶极群落D.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大致相等【答案】D【解析】【分析】原生演替是指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份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详解】A、原生演替是指在原生
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继而产生的一系列群落替代过程,原生演替可能开始于水生或旱生基质,A正确;B、原生演替基质上不包含有生存力的生命体,B正确;C、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可到达相似
的顶极群落,只是原生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C正确;D、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由于基质不同,环境不同,物种不同,所经历的时间可能也不同,D错误。故选D。10.如图表示甲状腺素(T)的作用机理,R是甲状腺素的受体蛋白,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A.每个甲状腺素分子含3个碘原子B.甲状腺素的受体在细胞核内合成C.甲状腺素通过影响DNA复制发挥作用D.图中的细胞可以是全身各组织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看图可知,甲状腺素的受体位于细胞核内,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详解】A、每个甲状腺素分子含4
个碘原子,A错误;B、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B错误;C、甲状腺素通过影响DNA的转录发挥作用,C错误;D、甲状腺素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D正确。故选D。11.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是2CO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热
逸散增加B.臭氧减少会增加皮肤癌患者数量C.酸雨是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D.工业用水封闭化是应对水体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答案】A【解析】【分析】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
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收到严重干扰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氟利昂被广泛地作为各种喷雾器的雾化剂、除臭剂和制冷剂使用,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终将会到达大气圈层上层,并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
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水体污染是指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等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江、河、湖、海变质造成的污染【详解】A、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是CO2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热逸散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A错误;B、臭氧层能够吸收紫
外线,紫外线照射会诱发皮肤癌,所以臭氧减少会增加皮肤癌患者数量,B正确;C、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C正确;D、工业用水封闭化可减少工业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海,减少水体污染,D正确。故选A。12.充分利用环境各部分的不同属性和所涉及
农作物及养殖物生存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属于农业生态工程的A.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B.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C.立体养殖技术D.种植业与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答案】C【解析】【分析】立体养殖是在传统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做多种传统养殖模式的一种高
效结合,它充分利用环境的各部分的不同属性和所涉及农作物及养殖物生存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完整的利用了环境的各个不同的部分,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发挥最大效益。其典型结构有南方水乡的桑基水田等等。【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充分利用环境各部分的不同属性和所涉及农作物及养殖物生存所需
要的特定环境,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最大效益的做法,属于农业生态工程的立体养殖技术,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熟红细胞因运输氧气而使糖酵解被抑制B.癌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C.老年斑的出现是由于局部组织较多
细胞出现凋亡的结果D.细胞的衰老普遍存在,且在各发育阶段衰老细胞所占比例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糖酵解是指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的过程,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阶段。单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多细胞的生物体多数细胞的衰老会导致生物个
体的衰老。【详解】A、成熟红细胞能进行无氧呼吸,可进行糖酵解过程,A错误;B、相对于正常体细胞,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B正确;C、皮肤色素沉积出现的“老年斑”是细胞衰老的结果,C错误;D、在各发育阶段衰老细
胞所占比例不相同,老年阶段所占比例高,D错误。故选B。14.某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哺乳动物体内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模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两个四分体B.B、b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C.该细胞将产生四种基因型的精细胞D.该细胞A与
a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Ⅰ【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细胞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为性染色体,为雄性动物,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两两配对,形成两个四分体,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其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据此答题。【详解】A、据分析可知,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含有两个四分体,A正确;B、B、b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B正确;C、该细胞会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C正确;D、该细胞A与a基
因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Ⅰ或后期II,D错误。故选D。15.新冠肺炎(COVID-19)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这与病毒SARS-CoV-2密切相关,该病毒是以单链RNA为遗传物质,通过复制形成子代RNA链,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
,错误的是()A.SARS-CoV-2与劳氏肉瘤病毒形成子代遗传物质的方式不同B.SARS-CoV-2比噬菌体更容易发生突变C.SARS-CoV-2与宿主细胞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COVID-19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一致【答案】D【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
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详解】A、SARS-CoV-2以单链RNA为遗传物质,通过复制形成子代RNA链,劳氏肉瘤病毒
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再转录形成RNA,A正确;B、SARS-CoV-2遗传物质RNA为单链,噬菌体遗传物质DNA更稳定,故SARS-CoV-2比噬菌体更容易发生突变,B正确;C、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C正确;D.COVID-
19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D错误。故选D。16.如图是蛋白质合成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含有四种核苷酸,四种碱基B.电子显微镜下核糖体呈微小颗粒,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C.图中的核糖体应该沿着mRNA向右移动D.多个核糖
体同时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大大增加了翻译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密码子是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共有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
编码氨基酸。tRNA有61种,其一端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且一种tRNA只能识别一种密码子,转运一种氨基酸。【详解】A、图中只有RNA这一种核酸,故含有四种核糖核苷酸,A、C、G、U
四种碱基,A正确;B、电子显微镜下核糖体呈微小颗粒,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B正确;C、图中的核糖体应该沿着mRNA向右移动,才能读取下一个密码子AUC,C正确;D、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大大增加了翻译效率,D错误。故选D。17.下图为人体内葡
萄糖氧化分解的某一途径,其中①、②、③表示代谢过程,X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发生在线粒体中B.②会产生少量ATPC.②和③都会产生[H]D.X代表H2O和CO2【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有氧呼吸过程,其中①过程表示需氧呼吸
第一阶段,②过程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成乙酰辅酶A,③过程是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详解】A、①过程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过程,发生在细胞溶胶中,A错误;B、②过程是丙酮酸进去线粒体氧化成乙酰辅酶A,不会产生ATP,B错误;C、②过程是丙酮酸进去线粒体氧化成乙酰辅酶A,③过程为是三羧
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均有[H]的产生,C正确;D、③过程可以产生二氧化碳、ATP等物质,但没有水分的产生,D错误。故选C。18.下列有关单因子杂交实验及孟德尔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F1高茎豌豆自交所得F2中出现了高茎和矮茎,这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测交结果可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C.孟德尔在母本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D.孟德尔提出了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假设【答案】B【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
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
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2、人工异花授粉
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详解】A、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B、测交结果可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B正确;C、孟德尔在豌豆开花前进行去雄,成熟后授粉,实现
亲本的杂交,C错误;D、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D错误。故选B。19.下表为某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1号试管2号试管3号试管1蔗糖溶液2mL蔗糖溶液2mL蔗糖溶液2mL2适量蛋白酶适量蔗糖酶适量蔗糖酶与蛋白酶的混合液3加入适量本尼迪特试剂后,水浴加热现
象不变色出现红黄色沉淀不变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证明蔗糖酶催化具有高效性B.该实验证明蔗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2号试管在步骤2和步骤3的过程中,蔗糖酶的形状均会发生改变D.若步骤3改为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则3支试管均呈紫色【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表格:1号和2号试管中,自变量
为酶的种类,因变量的观测指标为是否会出现红黄色沉淀,可用来证明酶的专一性;2号和3号试管中,自变量为是否含有蛋白酶,因变量的观测指标为是否会出现红黄色沉淀,可用来证明蔗糖酶的本质为蛋白质;1号和3号试管中,自
变量为是否含有蔗糖酶,因变量的观测指标为是否会出现红黄色沉淀,可用来证明蔗糖酶的本质为蛋白质。【详解】A、该实验证明蔗糖酶催化具有专一性,A错误;B、该实验证明蔗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C、2号试管在步骤2过程中,由于蔗糖酶起催化作用,形状会发生改变,
步骤3加热的过程中,蔗糖酶的形状也会发生改变,C正确;D、双缩脲试剂与的蛋白质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若步骤3改为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则3支试管中均含有酶,酶的本质为蛋白质,故3支试管均呈紫色,D正确。故选A。20.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发生
变异的种群不一定进化B.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C.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任何可遗传变异均发生作用D.生物进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
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发生可遗传变异的种群不一定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如基因重
组导致的可遗传变异,A正确;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错误;C、个体之间存在变异,而且这些变异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起作用,C错误;D、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产生,D错误。故选A。21.下图为纤维单胞菌(能产生纤维素
酶)的获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③④培养基都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B.图中所用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C.④所用的接种方法可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D.④所用的接种方法每次划线后接种环都应灼烧【答
案】C【解析】【分析】1、分离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要以纤维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碳源,观察是否有透明圈产生。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
,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A、该实验的目的是获取纤维单胞菌(能产生纤维素酶),所以①②③④培养基都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A正确;B、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B正确;C、④所
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不能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而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C错误;D、④所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每次划线后接种环都应灼烧,D正确。故选C。22.下列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注
意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适宜比例B.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获得的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失去了全能性C.同种植物的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细胞全能性表达程度会大不相同D.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可能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离体的植物组
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在经再分化形成胚状体→植株(新植体)。2、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3、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
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决定植物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比例,特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协同作用在组织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被称为“激素杠杆”。【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而决定植物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因此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适宜比例,A正确;B、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只能破坏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会使获得的植物细胞原
生质体失去了全能性,B错误;C、植物全能性表达会因植物的种类、基因型不同而不同,所以同种植物的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细胞全能性表达程度会大不相同,C正确;D、以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的任何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的基因型可
能不同,如花粉细胞和体细胞培养形成的植株愈伤组织的基因型不同,D正确。故选B。23.下列与果酒、果醋制作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为防止杂菌进入,两组发酵都需要严格密封B.两组发酵液在一定时间内pH均会下降C.用固定化酵母进行果酒发酵,葡萄匀浆不仅是发酵底物,也
是碳源D.果醋发酵时,瓶中的锯末具有吸附醋化醋杆菌的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
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解】A、果酒发酵需要严格密封,而果醋发酵需要的是好氧型细菌,需要持续通入无菌空气,A错误;B、果酒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
发酵液pH会降低;果醋发酵过程中,产生醋酸,发酵液pH会降低,B正确;C、固定化酵母进行果酒发酵,葡萄匀浆不仅是发酵的底物,也为酵母菌提供碳源等物质,还能维持渗透压,C正确;D、果醋发酵时,瓶中的锯末具有吸附醋化醋杆菌的作用,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4.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属于染色体结构
变异B.染色体变异仅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C.染色体结构变异具有稀有性、有害性等特点D.为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需授以二倍体花粉完成受精【答案】C【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
自然条件下,即不考虑人为因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发生在分裂间期,细胞分裂不管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进入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结构稳定,不易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发生在分裂期后期,由于染色体分开
紊乱导致数目变异。【详解】A、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B、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发生在分裂的后期,使原本应该分到两个细胞中的染色体分向了一个细胞,B错误;C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一样具有普遍性、稀有性、有害性等特点,C正确;D、为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需授以二倍体花粉刺激,但由于三倍体不能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所以不能完成受精,D错误。故选C。25.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使其抗原降解成肽,与MHC
分子结合后呈递在细胞表面B.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可识别并直接消灭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病毒C.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可促使T淋巴细胞致敏并增殖分化D.HIV可识别脑细胞表面受体,进入细胞后将其遗传物质整合到染色体DNA中【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免疫由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
,另外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加强相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特异性免疫。【详解】A、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使
其抗原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这种复合体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到细胞表面,A正确;B、抗体只能与内环境中的相应抗原结合,不能与细胞内的病毒结合,B错误;C、辅助性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可
以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C错误;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上,D错误。故选A。26.用不同浓度的2,4-D对植物进行插条生根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如下图。其中实验组1、2、3、4的2,4-D浓度分别为a、b、c和0。根据该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一定最
大B.最适浓度一定位于a与b之间C.a可能小于bD.不同浓度2,4-D生根效果可能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实验设置可知,实验中的清水组为实验的对照组,根据图中的平均生根数看出,1、2两组生根数均高
于清水组4,即该浓度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且1组2,4-D浓度促进效果更好,而3组的生根数小于清水组4,因此该浓度具有抑制生根的作用。【详解】A、根据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c一定最大,A正确;B、最适浓度不一定位于a与b
之间,B错误;C、a可能小于b,也可能大于b,C正确;D、2,4-D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最适浓度,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浓度对插条生根的作用相同,D正确。故选B。27.如图表示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突触后膜的两种膜电位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电位1的形成
与后膜上的Na+通道大量打开有关B.神经元、肌细胞和腺体细胞均能发生电位1变化C.电位2的形成与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量不足有关D.若引起电位1的刺激强度继续增大,电位1的峰值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
知,电位1指突触后膜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兴奋;电位2指突触后膜电位进一步降低,然后又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抑制。【详解】A、电位1为动作电位,是突触后膜受体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后,引起膜上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的,
A正确;B、突触后膜可以是神经元的树突、胞体,也可以是肌细胞和腺体细胞的细胞膜,所以神经元、肌细胞和腺体细胞均能发生电位1变化,B正确;C、电位2的形成与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有关,而不是与乙酰胆碱量不足有关,C错误;D、动作电位的大小与刺激强度无关,若
引起电位1的刺激强度维续增大,电位1的峰值不会同步增加,D正确。故选C。2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一个新地区的物种,其种群数量一定呈“J”型增长B.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稳定C.人类活动一定会同时改变
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取样一定要随机【答案】D【解析】【分析】1、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
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
持相对稳定。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详解】A、进入一个新地区的物种,也可能由于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增长较慢或不增长甚至消亡,A错误;B、即使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也可能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如自然灾害等,发生变化,B错误;C、人类
活动可能只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或方向,也可能对二者都有影响,C错误;D、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都是通过取样来进行种群密度的估算,只有做到随机取样,估算值才更准确,D正确。故选D。29.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直接取
组织块进行组织培养,仅少量细胞可以生存和繁殖,为了获得大量生长良好的细胞,须把组织细胞分散开B.连续细胞系中的细胞都丧失了接触抑制C.细胞株一般具有恒定的染色体组型、病毒敏感性和同工酶类型等,基因型一致D.动物细胞培养需要用到CO2培养箱,目的之一是使培养基
中的pH处于平衡状态【答案】B【解析】【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
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2、培养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
、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36.5℃±0.5℃;适宜的pH:7.2~7.4。(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
液的pH)。【详解】A、若直接取组织块进行组织培养,仅少量细胞可以生存和繁殖,为了获得大量生长良好的细胞,须用胰蛋白酶把组织细胞分散开,A正确;B、连续细胞系是指发生了转化的细胞系,有的获得了不死性,但保留接触抑制现象,B错误;C、细胞株的核型未发生改变,一般具有恒定的染色体组型、病毒
敏感性和同工酶类型等,C正确;D、动物细胞培养需要用到CO2培养箱,目的之一是使培养基中的pH处于平衡状态,D正确。故选B。30.在氧气充足条件下,肿瘤细胞的能量供应仍主要依赖效率较低的糖酵解途径,并产生大量乳酸。GAPDH是糖酵解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过程也可在无氧条件下发生B.葡萄糖形成丙酮酸的过程是脱氢的过程C.正常细胞中丙酮酸须脱去二氧化碳才能进入线粒体参与柠檬酸循环D.可通过抑制GAPDH的活性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答案】C【解析】【分析】糖酵解途径
(glycolyticpathway)又称EMP途径,是将葡萄糖和糖原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着ATP生成的一系列反应,是一切生物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的途径。糖酵解途径在无氧及有氧条件下都能进行,是葡萄糖
进行有氧或者无氧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详解】A、糖酵解是指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的过程,该过程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可发生,A正确;B、葡萄糖形成丙酮酸的过程是脱氢的过程,同时产生少量能量,B正确;C、有氧条件下,正常细胞中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进行脱去二氧化碳的反
应,C错误;D、可通过抑制GAPDH的活性,使糖酵解过程不能发生,从而不能产生ATP,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D正确。故选C。31.如图为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和转运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抗体、神经递质都属于分泌蛋白B.图
中与胰岛素合成有关的结构有①②③④⑤C.若②合成的是乳酸脱氢酶,则该酶在⑥中发挥作用D.若②合成的是染色体蛋白,则该蛋白会运送到①⑤⑥中【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是细胞核,②是核糖体,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⑤是线粒体,⑥是叶绿体。【详解】A、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
抗体是分泌蛋白,神经递质分为四类,即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它类,不都属于分泌蛋白,A错误;B、胰岛素是分泌蛋白,所以与其合成有关的结构有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分别是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B正确;C、若②合
成的是乳酸脱氢酶,其发挥作用的场所应该是细胞质,⑥是叶绿体,C错误;D、若②合成的是染色体蛋白,而染色体只存在于细胞核即①中,D错误;故选B。32.人类的ABO血型,是由相同基因座位上的3个基因即IA、IB和i控制,其中IA基因频率为0.1,IB基因频率为0.1,i基
因频率为0.8。某男子甲血型为A型,其妻子乙血型为B型,生下一个B型血的儿子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等位基因IA与IB互为共显性,对i为完全显性B.IA、IB分别决定红细胞上A抗原、B抗原的存在C.若
甲的父亲血型为A型,不能判断其母亲的血型D.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其血型为AB型的概率为4/17【答案】D【解析】【分析】人类的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并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
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由“男子甲血型为A型,其妻子乙血型为B型,生下一个B型血的儿子丙”分析可知,甲A血型的基因型为IAi。【详解】A、等位基因IA与IB互为共显性,对i为完全显性,A正确;B、IA、IB分别决定红细胞上A抗
原、B抗原的存在,B正确;C、若甲的父亲血型为A型,其母亲的血型可能为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C正确;D、甲A血型的基因型为IAi,由题知,人群中IBIB概率为(0.1)2=1/100,IBi概率为2×0.1×0.8=16/100,则乙B血型基因型为IBIB的概率为1/17,乙B血型基
因型为IBi的概率为16/17。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其血型为AB型的概率1/17×1/2+16/17×1/4=9/34,D错误。故选D。33.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细胞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细胞
缺氧会引发包括细胞周期改变等诸多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浓度ATP也会影响细胞周期(如图所示:AMPK、p21、p27、p53表示相关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据图推测p27作用机理与秋水仙素类似B.据图推测
细胞缺氧和高浓度ATP均可促进p21的形成,并作用于G1期与S期之间C.4N→2N时期含有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D.4N→2N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缺氧会激活HIF1α
,HIF1α再激活p27、p21的合成,p27抑制细胞分裂的分裂期、p21抑制细胞分裂的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进而抑制细胞分裂,阻断细胞增殖;AMPK具有激活p53的作用,p53能激活p21、p27的合成,因此AMPK也具有抑制细胞增
殖的作用,而高浓度ATP通过抑制AMPK而促进细胞增殖。【详解】A、秋水仙素是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无法移向两极,p27抑制细胞分裂的分裂期,不一定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B、由分析可知,细胞缺氧可促进p21的形成,p
21抑制分裂间期的S期DNA分子复制,而高浓度ATP通过抑制AMPK从而抑制p21的形成,B错误;C、DNA分子数从4N→2N发生在后期到末期,因此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是DNA分子数4N→2N的阶段,C正确;D、有丝
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会分开,D错误。故选C。34.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甲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细胞乙、丙、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B.丙细胞可能已发生基因重组,丁细胞是染色体结构变
异导致的异常配对C.乙细胞的子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丙细胞连续分裂后的子细胞具有一个染色体组D.一个丙细胞只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精子,丁细胞能产生4种基因型的精子【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为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且发生了交叉互换;丁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易位。【详解】A、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B、丙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种类型,丁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易位,属于染色体
结构变异的一种,B正确;C、乙细胞有4个染色体组,其子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其连续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具有一个染色体组,C错误;D、一个丙细胞因交叉互换能产生4种精子,一个丁细胞因发生易位,也能产生4种精子,D错误。故选B。35.为了研究氨基酸和磷钾肥对枣树花期叶片光合作用
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处理净光合速率(μmol·m-2·s-1)胞间CO2浓度(μL·L-1)光补偿点(μmol·m-2·s-1)光饱和点(μmol·m-2·s-1)呼吸速率(μmol·m-2·s-
1)清水20.232258.7969.21.41氨基酸22.531654.21036.31.31磷酸二氢钾20.331153.1567.41.26氨基酸+磷酸二氢钾26.329742.11158.81.29A.氨基酸对枣树净
光合速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单独使用磷酸二氢钾则无影响B.大气中2CO扩散进入胞间的速率,氨基酸+磷酸二氢钾组显著大于其他三组C.枣树的呼吸速率越高,其光补偿点也越高D.氨基酸能显著提高枣树对光能的利用率【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实验的自变量为
不同的肥料,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呼吸速率等,其中清水组为对照组。【详解】A、与清水组对照,氨基酸对枣树净光合速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单独使用磷酸二氢钾则无影响,A正确;B、大气中CO2扩散进入胞间的速率可通过净光合速率来比较,氨基酸+磷酸二氢钾
组显著大于其他三组,B正确;C、枣树的呼吸速率越高,其光补偿点不一定高,如磷酸二氢钾组与氨基酸+磷酸二氢钾组比较,后者呼吸速率高,但是光补偿点低,C错误;D、与清水组相比,氨基酸组的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上升,胞间CO2
浓度、光补偿点、呼吸速率下降,说明氨基酸能显著提高枣树对光能的利用率,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二、填空题36
.马铃薯植株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以蔗糖的形式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地下的根、茎等器官,用于分解供能或储存。左图为马铃薯叶肉细胞内光合作用与需氧呼吸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⑤表示相关生理过程,a~f表示相关物质;右图为三碳糖磷酸、
蔗糖与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叶绿体上的磷酸转运器转运出1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1分子Pi(磷酸分子)。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b代表______,代表卡尔文循环的是______(填数字序号)。(2)叶绿体内
淀粉的合成与细胞溶胶中蔗糖的合成都需要碳反应产生的三碳糖磷酸,据图2分析,当细胞溶胶中Pi浓度______时,会限制三碳糖磷酸从叶绿体中运出,从而______淀粉在叶绿体内的合成。(3)筛管中蔗糖可达到很高浓度,猜测蔗糖可能通过______方式进入韧皮部筛
管。(4)为验证光合产物以蔗糖形式运输,研究人员将酵母菌蔗糖酶基因转入植物,该基因表达的蔗糖酶定位在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结果发现:转基因植物出现严重的短根、短茎现象,其原因是______;该酶还导致叶肉细胞
外______含量升高,被叶肉细胞吸收后,通过转运蛋白运至叶绿体内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光合作用进行。【答案】(1).氧气(2).②(3).较低(4).促进(5).主动转运(6).叶肉细胞上的蔗糖酶水解胞外的蔗糖,导致进入筛管的蔗糖减少,根和茎得到的糖不足,生长困难(7).葡萄糖和果糖(8)
.抑制【解析】【分析】分析图1:①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②过程为光合作用碳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基质内进行;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进行;④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内进行
;⑤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a为NADPH,b为氧气,c为水,d为二氧化碳,e为丙酮酸,f为NADH。【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b代表氧气;卡尔文循环(碳循环)即过程②。(2)叶绿体内淀粉的合成与细胞溶胶中蔗糖的合成都需要碳反应产生的三碳糖磷
酸,已知叶绿体上的磷酸转运器转运出1分子三碳糖磷酸的同时转运进1分子Pi(磷酸分子),当细胞溶胶中Pi浓度较低时,会限制三碳糖磷酸从叶绿体中运出,从而促进淀粉在叶绿体内的合成。(3)筛管中的蔗糖可积累到很高的浓度,因此蔗糖可能通过主动转运从低浓度进入到高浓度的韧皮部筛管中。(4)
为验证光合产物以蔗糖形式运输,研究人员将酵母菌蔗糖酶基因转入植物,该基因表达的蔗糖酶定位在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结果发现:转基因植物出现严重的短根、短茎现象,说明植物生长严重缺乏糖类等能源物质,其原因是叶肉细胞壁上的蔗糖酶水
解了胞外的蔗糖,导致进入筛管的蔗糖减少,根和茎得到的糖不足,生长困难;该酶水解胞外的蔗糖生成葡萄糖和果糖,导致叶肉细胞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升高,被叶肉细胞吸收后,通过转运蛋白运至叶绿体内,导致淀粉的含量增加,从而抑制光合作用进行。【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
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物质变化和发生场所,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把握光反应与碳反应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图中生理过程及其物质名称,理解暗反应过程中三碳糖磷酸与淀粉和蔗糖合成之间的关系,正确识图获取有效信息是突破该题的关键。37.某种昆虫眼色的朱红色和红
色、眼形的正常眼和棒眼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且存在基因纯合致死现象。为研究其遗传机制,选取一对朱红色正常眼昆虫进行杂交实验,1F表现型及数目见下表:红色正常眼朱红色正常眼红色棒眼朱红色棒眼雌性个体(只)06109雄性个
体(只)3128110(1)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_。(2)亲本朱红色正常眼昆虫的基因型为______和______。1F昆虫中致死的基因型为______。(3)若从1F中选取朱红色正常眼雌性个体与红色棒眼雄性个体交配。理论上,其子代基因型共有___
___种,其中红色棒眼雌性的比例为______。【答案】(1).X(2).亲本均为朱红眼,F1雌性个体均为朱红眼,而雄性个体中出现了红眼(3).BbXAXa(4).BbXAY(5).bbXAY、bbXAYA(6).7(7).1/21【解析】【分析】分析表格:亲本均为朱红眼,后代
雌性个体均为朱红眼,红眼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说明朱红眼对红眼为显性,且控制朱红眼和红眼的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均为正常眼,后代出现了棒眼,说明正常眼对棒眼为显性,又由于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故控制正常眼和棒眼的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
体上。【详解】(1)亲本均为朱红眼,F1雌性个体均为朱红眼,而雄性个体中出现了红眼,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根据分析可知,朱红眼对红眼为显性,且控制朱红眼和红眼的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眼对棒眼
为显性,控制正常眼和棒眼的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又根据子代出现了红眼和棒眼,所以亲本朱红色正常眼昆虫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理论上子一代雌性中应该出现朱红色正常眼、朱红色棒眼且比例为3∶1,雄性中应该出现朱
红色正常眼、朱红色棒眼、红色正常眼、红色棒眼,但子一代雌性朱红色棒眼明显减少,雄性中没有出现朱红色棒眼,结合题意存在基因纯合致死的现象,故推断F1昆虫中致死的基因型为bbXAY和bbXAXA。(3)F1中选取朱红色正常眼雌性个体(1BBXAXA、1BBXAXa、2BbXAXA、2BbXAXa
)与红色棒眼雄性个体(bbXaY)交配,后代棒眼bb的概率为2/3×1/2=1/3,正常眼Bb的概率为2/3,由于朱红眼母本为XAXA的概率为1/2,为XAXa的概率为1/2,故后代朱红眼XAY的概率
1/2×1/2+1/2×1/4=3/8,朱红眼XAXa的概率为1/2×1/2+1/2×1/4=3/8,红眼XaY的概率为1/2×1/4=1/8,红眼XaXa的概率为1/2×1/4=1/8,后代共应该有2×4=8种基因型,但由于纯合朱红色棒眼
致死,故后代共有7种基因型;后代致死的纯合朱红色棒眼的概率为3/8×1/3=1/8,则后代红色棒眼雌性的比例为(1/8×1/3)÷(1-1/3×3/8)=1/21。【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表格判断基因的位置、从而确
定相关基因型,再进行相关的计算,有一定的难度。38.回答下列与现代生物科技、生物技术实践有关的问题:(1)1989年投入工业化生产的我国第一个基因重组新药是-干扰素,要获得-干扰素,先要制备白细胞,经病毒诱导,分离出______,
在______酶的催化下合成DNA,再经PCR克隆-干扰素基因,将-干扰素基因与______连接,构建表达载体,转化腐生型假单胞杆菌,筛选高表达、稳定遗传的工程菌。(2)测定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方法很多,有血细胞计数板法、平板______计
数法、______法等。制作生长曲线时,以______作纵坐标,______作横坐标。【答案】(1).(相应的)mRNA(2).逆转录(3).质粒(或基因的载体)(4).菌落(5).比浊法(6).微生物数量(活细菌个数/细菌重量)(7).生长时间【解析】【分析】微生物生长曲线是以微生
物数量(活细菌个数或细菌重量)为纵坐标,培养时间为横坐标获得的曲线。一般说,微生物(细菌)重量的变化比个数的变化更能在本质上反应出生长的过程。【详解】(1)要获得α-干扰素,先要制备白细胞,经病毒诱导,需要分离出相应的mRNA;mRNA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能够合成
DNA;经PCR克隆α-干扰素基因,将α-干扰素基因与基因载体连接,构建表达载体;(2)测定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方法有血细胞计数板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比浊法、稀释法等;制作生长曲线时,以微生物数量(活细菌个数/细菌重量)为纵坐标,培养/生长时间为横
坐标。【点睛】本题围绕基因工程生产工程菌流程为主题,考查学生基因工程中的操作步骤,同时拓展考查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和绘制的相关知识点。39.肥胖已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3T3-L1前脂肪细胞是小鼠胚胎来源、具有纤维母细胞
形态的细胞株,在胰岛素(INS)、地塞米松(DEX)和3-异丁基-1-甲基-黄嗓呤(IBMX)的共同刺激下,具有100%分化成成熟脂肪细胞的能力,是目前国际上体外研究肥胖及脂代谢常用的细胞模型。为研究
发酵大麦提取物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将一定数目的植物乳杆菌接种到经过处理的粉碎过筛大麦和水的混合液中,制备发酵大麦提取物(LFBE)。除不接种植物乳杆菌外,其余操作方法相同
,制备未发酵大麦提取物(RBE)。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格中+表示加入了该物质,-表示未加入)模空对照组(提取物浓度ug/mL)实验组(提取物浓度ug/mL)组别处理方法型组白组1002004001002004003T3-L1前脂肪细胞+培养液+++++++
+1;+-------2;--+++---3;-----+++(1)表格处理方法1、2、3的变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结果:经RBE处理3TL3-L
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后,与模型组相比,中低浓度的RBE均未显著减少细胞分化率,400ug/mLRBE处理组细胞分化率为模型组的90%。与模型组细胞相比,经LFBE处理3TL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后,低、中和高三个浓度的LFBE
均能显著减少细胞分化率。与RBE相比,LFBE明显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且随浓度增加,抑制能力加强,其中400ug/mLLFBE组细胞分化率只占模型组的40%,仅比空白组多14%。请用柱状图表示出所得实验结果。______(3)要观察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成成熟
脂肪细胞的程度,可用_________染色,典型的成熟脂肪细胞的形态表现为细胞进一步增大,呈圆形,胞内布满__________色脂滴,密集于核周,形成“指环样”结构。(4)多种激素和生长因子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的研究显示,这些激素或生长因子在作用于脂肪细胞膜表面的
________后,经不同信号通路的信号传递,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修饰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活性,进而实现对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答案】(1).INS、DEX、IBMX(2).RBE(3).LFBE(4).(5).苏丹Ⅲ(6).橙黄色(7).特异性受体【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实验设计、脂肪的鉴定,激素作用特点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作图和应用能力。【详解】(1)实验中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由题意可知3T3-L1前脂肪细胞在胰岛素(INS)、地塞米松(DEX)和3-异丁基-1-甲基-黄嗓呤(IBMX)的
共同刺激下,具有100%分化成成熟脂肪细胞的能力。而该实验研究的是发酵大麦提取物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所以实验表格中处理方法1应标准模型应是INS、DEX、IBMX三者都有,2组应是对照组即未发酵大麦提取物RBE,3应是实验组RBE。(2)根据实验结果作图即可,以细胞分化率为纵坐
标,以不同浓度的RBEH和LFBE为横坐标,1组作为标准模型即分化率为100%为标准对照,因为400ug/mLLFBE组细胞分化率只占模型组的40%,通过计算空白对照组应占40%-14%=26%;图中要表示出400ug/mLLFBE组细胞分化率只
占模型组的40%,因为随着LFBE浓度增加,抑制能力加强,所以低浓度的LFBE细胞分裂率比该浓度的要高即可。(3)脂肪可以用苏丹Ⅲ进行染色,会出现橙黄色的现象。(4)激素和生长因子需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只有作用于脂肪细胞
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后才能发挥调节作用。【点睛】分析实验需要首先抓住实验目的,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进而理清思路,这样才能根据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