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5)页,1.83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30206c6ae234e2c71ebfb2c2f94178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蜀光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共25题,每题2分,合计50分)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零点,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我国内
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下称“计划”)。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计划”利用太阳和木星加速流浪,不料地球推进至木星附近出了意外。地球推进至木星附近,考虑距离最近,下一个需要穿越的行星轨道是(
)A.金星轨道B.水星轨道C.火星轨道D.土星轨道2.“计划”流浪2500年,最终泊入距地球4.2光年的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全新的地球时代到来。关于地球泊入宜居轨道后,下列推测不可信的是()A.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
宜的温度B.比邻星性质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C.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防止星际物质撞击D.比邻星周围的宇宙环境较为安全、稳定3.当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行星后,地球属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
.河外星系【答案】1.D2.C3.C【解析】【1题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地球要脱离太阳系,已推进至木星附近,说明地球已经穿越了火星轨道,仅从距离考虑,离木星最近的且在木星以外的行星为土星,因此下一个需要穿越的是土
星轨道,C错误,D正确;金星轨道和水星轨道都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比木星离太阳更近,故排除AB。故选D。【2题详解】的比邻星是一颗恒星,能发光放热,与其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A正确,不符合题意;比邻星作为恒星
,性质较为稳定,所以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B正确,不符合题意;虽然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圈,并不能防止星际物质撞击,但地球表面包围的厚厚的大气层,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因此C错误,符合题意;由于比邻星是一颗恒星,质量较大,周围小
天体环绕它运动,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因此其周围宇宙环境较为安全和稳定,D正确,不符合题意。综上可知,不可信的是C,故选C。【3题详解】由图可见,地球并未携带月球一起流浪,在小说中,地球流浪时以防意外,人类抛弃了月球,不再构成地月系,A错;比邻星位于银河系,地球已经离开太阳系,但
未脱离比邻星所在的银河系,故地球属于银河系,C正确,BD错误。故选C。【点睛】天体系统是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级别由低到高,分别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
成总星系。行星冲日是指地球刚好位于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三者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的天文现象。北京时间2021年9月14日17时21分,海王星冲日上演,当天夜晚是海王星的最佳观测时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示意海王星冲日时海王星位置的是
()A.AB.BC.CD.D5.下列关于海王星的叙述,正确的是()A.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B.其太阳系的行星“邻居”是金星C.是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D.属于远日行星6.下列能产生行星冲日天文现象的天体是()A.水星B.金星C.月球D.木星【答案】4.B5.D6.D【解析】【
4题详解】据材料可知,行星冲日是指地球刚好位于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三者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的天文现象。图B符合,故B正确,ACD错,本题选B。【5题详解】海王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西东,故A错,其太阳系的行星“邻居”是天王星,故B错,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木星,故C错,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故D正确
,本题选D。【6题详解】行星冲日是指地球刚好位于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而水星和金星属于地内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都不能发生行星冲日现象,故ABC错,木星属于地外行星,可以发生行星冲日天文现象,故D正确,本题选D。【点睛】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排序离太
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组合体,组合体远地点高度约394.9km,近地点高度约384km。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出舱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对“天和核心舱”与地球站通信联系干扰强度最大的是()A.极光现象
B.太阳活动C.流星现象D.太阳辐射8.“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开展出舱活动时,航天员()A.面临失重、强辐射的威胁B.看到流星划过天幕C.手中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D.没有脱离地球水圈【答案】7.B8.A【解析】【7题详解】太阳耀斑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影响地球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影响“天和核心舱”与地球站通信联系,B符合题意;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发光现象,对通信联系影响小,排除A;流星是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跟大气摩擦发生光和热的现象,不影响通信,排除C;太阳辐射不影响通
信,排除D。故选B。【8题详解】出舱活动在接近真空(大气极其稀薄)、失重宇宙环境中进行,大气对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需要应对失重、强辐射带来的威胁,A正确。航天员出舱时大气极其稀薄,水汽含量几乎为零,因此脱离了地球水圈,由于处于失重状态,加上大气极其稀薄
,手里的五星红旗不会迎风招展,也看不到流星(流星体与大气摩擦发光和热的现象),排除BCD。故选A。【点睛】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太阳源源不断地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出能量,称为太阳辐射;的太阳大气层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在
太阳观测图中发现,太阳“脸上”新长出一颗“大痣”(如下图所示),其面积是地球表面积的数倍,中心区域的温度的为3600℃,而边缘区域则要超过580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关于该“大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其名耀斑B.不定期大量出现
C.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D.它出现在色球层10.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的气候状况相对稳定B.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长波通信C.太阳活动增强时,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高能带电粒子轰
击地球高层大气,使地球赤道附近出现极光现象【答案】9.C10.C【解析】【9题详解】结合该现象的特点“中心区域的温度约为3600℃,而边缘区域则要超过5800℃”可以判断大痣为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其出现有明显规律性,活动周期约为约为11年,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
,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黑子会影响降水,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的气候状况相对不稳定,A错误;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B错误;太阳活动增强时,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C正确;高能带电粒子轰击地球高层大气,使地球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现象,D错误。故选C。【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2、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当高
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4、可以影响地球上的降水状况、与地球上旱涝灾害有相关关系。近日,全球首段光伏高速公路(如下图)在山东济南亮相,这是我国首个承载式光伏高速公路。这种路面的最上层是
类似毛玻璃的半透明新型材料,拥有较高的透光率,可以让阳光透过它,使下面的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实时输送至电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与西北地区相比,在济南周边高速公路上推广光伏发电的优势是()①光照充足②资金、技术力量雄厚③土地成本低④高速公路网密集A.①②B.②
③C.②④D.①③12.对光伏高速公路影响较大的自然因素是()A.地质及水文条件B.气象及水文条件C.气象及气候条件D.技术及经济条件13.下列地区中建设光伏高速公路后,发电效能最高的是()A.南方水乡B.青藏高原C.东
北平原D.东南丘陵【答案】11.C12.C13.B【解析】【11题详解】济南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比西北地区发达,资金、技术比西北地区有优势,交通比西北地区便利,高速公路网密集,②④正确;但是西北地区太阳能丰富,地广人稀,济南周边光照和土地资源不如西北地区优势明显,①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
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光伏发电依靠太阳光照,所以受天气(即气象)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影响其建设成本,对其运行影响较小,C正确,AB错误;技术及经济条件不属于自然因素,D错误。故选C。【13
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四个地区中,南方水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阴雨天较多,太阳辐射较少,A错误;青藏高原地区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烈地区,所以建设光伏高速公路的发电效能最高,B正确;东北平原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较小,C错误;东
南丘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阴雨天较多,太阳辐射较少,D错误。故选B。【点睛】光伏路面技术就是把汽车、自行车、人等行驶行走的道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相结合,使原本普普通通的路面既能正常行人、行车,同时还可以利用太阳能光伏设备发电。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
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关于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丁乙甲丙C.乙丁甲丙D.乙丁丙甲15.与丙化石相同地质年代,陆上分布最广泛的植物是()A.蕨类植物B.裸子植物C
.海生藻类D.被子植物【答案】14.C15.D【解析】【14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鱼类在晚古生代大量繁衍。因此四
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序分别是三叶虫化石、鱼类化石、恐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即为乙、丁、甲、丙,C正确,排除ABD。故选C。【15题详解】丙化石为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所以与丙化石相同
地质年代应为新生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D正确。蕨类植物在古生代繁盛,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海生藻类在前寒武纪时期繁盛,ABC错误。故选D。【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
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
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6.A~G地层中,形成最早的是()A.AB.BC.DD.G17.D地层中生物兴盛的地质年代,甲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A.炎热干旱B.寒冷干燥C.森林密布D.热带海域18.下列关于化石和岩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地层都有化石分布B.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C.结构简单的化石一定在地表D.种类相同的化石一定在同一地层里【答案】16.A17
.C18.B【解析】【16题详解】结合图片和图例可知,A地层有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形成最早,A正确;B地层有鱼类化石,为脊椎动物,晚于三叶虫出现,B错;D有恐龙化石,为中生代,G有哺乳类化石
和鸟类,为中生代末期或者新生代,二者都晚于古生代,C、D错。故选A。【17题详解】D地层有恐龙化石和植物化石,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森林密布,C正确。炎热干旱以及寒冷干燥的环境不利于恐龙的生存,AB错。
恐龙不一定生活在热带海域,D错。故选C。【18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外力沉积地层才可有化石分布,A错;化石能够指示地理环境,所以一般不同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B正确;简单的化石可能由于地壳运动出现在浅层地层,但同时,结构简单
的化石也有可能深埋于地下,C错;种类相同的化石可能由于地壳运动出现在不同地层,D错。故选B。【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
→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小明对地球的历史很感兴趣,从网上购买了古生物模型(见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沂蒙山区发现有三叶虫化石,可
以由此推测出()A.沂蒙山区的地层厚度B.沂蒙山区远古时气候温暖且植被繁茂C.沂蒙山区的最高海拔D.沂蒙山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20.有渔民在非洲深达110米的海底捕获了一条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腔棘鱼,
这里接近人类徒手潜水的极限,其环境特点是()A.低温、黑暗B.低温、低压C.温暖、高压D.温暖、高盐【答案】19.D20.A【解析】【分析】【19题详解】化石可以确定地质顺序、时代及古地理环境。三叶虫是海洋无脊椎动物
,沂蒙山区发现有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出当地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D对。ABC错。故选D。【20题详解】深达110米的海底太阳辐射难以到达,其环境特点是低温、黑暗、高压,A对。BCD错。故选A。【点睛】地球的历史这部分考点是近年来
,必修首次出现的,一定要熟悉掌握。当地时间2023年5月11日18时52分左右,北海道日高地区发生5.4级地震,最大烈度为4,震源深度约50km。地震发生时,北海道渔场大量渔船正在海上作业。完成下面小题。21.地震来临时,正在北海道渔场乘船捕鱼的船员()A.先
感受到左右摇晃,再感受到上下颠簸B.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再感受到左右摇晃C.只感受到左右摇晃D.只感受到上下颠簸22.地震来临时,该地作业渔船上的船员应当()A.迅速将渔船驶向港口避难B.就近躲避在舱角C.控制渔船缓慢向外海方向航行D.有序乘小艇逃生【答案】21.D22.B【解析】【21
题详解】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无法在海水中传播,故地震来临时,正在北海道渔场乘船捕鱼的船员只感受到上下颠簸,D正确,ABC错误。故选D。【22题详解】由于地震发生时持续时间短,驶向港口、驶向外海时间花费较长,故不是合理的方法,AC错误;小艇抵
御颠簸的能力更差,且从时间角度来说,乘小艇逃生也来不及,D错误;舱角相对稳固,可作为就近紧急避险地之一,B正确。故选B。【点睛】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球表面各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转换,从而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下图为四大圈层物质交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3.①圈层的特点是()A.连续但不规则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
成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D.由坚硬岩石组成24.下列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B.各圈层相互渗透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D.④圈层是最活跃的圈层2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直接反映的圈层有()A.①②B.①
④C.②③D.③④【答案】23.A24.B25.D【解析】【23题详解】根据图示各圈层的物质交换关系可知,①圈层向其他圈层提供水、无机盐和水蒸气等,是水圈;②圈层产生降水,是大气圈;③圈层产生有机物、氧气等,是生物圈;④
圈层是岩石圈。①圈层是水圈,它的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A项正确;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是大气圈,即②圈层,B项错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即③圈层,C项错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即④圈层,D项错误,故选
A。【24题详解】地球表面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圈层有时会交错分布,A项错误、B项正确;③圈层是生物圈,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涉及其他三个圈层,C项错误;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④圈层为岩石圈,D项错误,故选B。【25题详
解】“落红”来源于生物圈,“春泥”反映了岩石圈,该诗句直接反映的圈层是生物圈和岩石圈,D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地核。第Ⅱ卷二、综
合题(3个题,共50分)26.图1为太阳系模式图,图2为太阳系“生命可居住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1中表示地球的是____(填字母),小行星带位于____和____之间(填行星名称)。(2)图1中所示的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
统是____。(3)指出图2中“生命可居住带”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____,并说明理由____。(4)除图2所示因素外,请说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有利条件。【答案】(1)①.C②.火星③.木星(2)①.2②.太阳系(3)①.温度条件②.“生命可居住带”与太阳的距离适中。(4)地球具有合适的体积
和质量,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上有液态水。【解析】【分析】题以太阳系模式、太阳系“生命可居住带“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太阳系行星轨道分布、天体系统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轨道由内到外分布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图1中表示地球的是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小问2详解】图1中所示的宇宙空间范围内,有地月系和太阳系两个天体系统,共包括2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小问3详解】图2中“生命可居住带"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因为“生命可
居住带”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获得的太阳辐射适中,使其温度适中。【小问4详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自身条件有: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除图2所示因素外,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有利条件是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
上有液态水。27.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北纬29.20度,东经105.34度)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材料二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1)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泸州市地震的震源位于图中
圈层____(填字母)。D与F为地下的两个不连续面,其中D表示____面,F界面处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规律为____。(2)近年来,我国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渤海湾等海域陆续发现总储量逾数10亿吨的大油田。根据地震波传播规律,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____(A或B),请
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____。(3)____(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____的发源地(4)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A.寻找地震中的幸存者B.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C.准确预报地震D.确定地核的物质组成
【答案】(1)①.C②.莫霍界③.纵波突然减速,横波完全消失(2)①.A②.横波不能通过液体,在通过含油层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3)①.E②.岩浆(4)B【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波速变化等相关内容,考
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泸州市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小于陆地平均厚度,因此震源位于地壳,图中C为地壳;D为
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界面;F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规律为纵波波速突然减慢,横波完全消失。【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A横波只能通过固态,B纵波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因此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震波是A横波,横波会消失。小问3详解】根据所
学知识,E地幔层中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小问4详解】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不同,如果地下某处存在液态或气态矿产资源的话,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从而会引起地震波波速的异常变
化,故可以寻找地下或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B正确;地震波在穿过人类个体时并无差异,故无法通过地震波寻找幸存者,A错误;地震波传输速度较快,尤其是震中地区,目前通过地震波还无法准确的预报地震,C错误;目前通过地震波可以判断
地核中外核内的物质可能并非固态,但无法进一步确认地核内部的成分,D错误。故选B。28.下图图左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右是北半球大气上界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的分布规律是西北____东南____(填多或少)。(2)我国年
太阳辐射总量A处和B处最多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而____(填地形区)最少,原因是:____。原因填字母,可重复选择:A、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B、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C、多云雾天气,云层厚对太
阳辐射削弱作用强(3)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总量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____向____递减。【答案】(1)①.多②.少(2)①.A②.B③.四川盆地④.C(3)①.低纬度②.高纬度【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辐
射为背景,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能的利用等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并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小问1详解】结合图例可知太阳辐射丰富区和较丰富区主要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因
此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小问2详解】A位于西北地区,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B处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年太阳辐射总量多;读图可知,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辐射最贫乏的地区,因为四川
盆地多云雾天气,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小问3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