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116.369 KB
  • 2024-10-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共(9)页,116.36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e6be8752daafc3abe61ac1407618eb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蜀光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学期月考考试历史试卷本试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2、试卷中的选择题部分,请在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

答题卡上对应题号进行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写在试题卷上。3、试卷中的非选择题部分,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分卷I选择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

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

明()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2.商朝末年,帝辛(纣王)率军征伐东夷,其间经过商丘并进行了占卜,卜辞上说:“壬寅王卜在商贞于亳。”在有关这场战争甲骨文卜辞中,商王东征行进的顺序和需要到达的时间与传世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完全

相符。这反映出甲骨文()A.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B.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C.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D.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3.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

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手工技艺高超B.文化礼制产生C.经济发展繁荣D.阶级分化明显4.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运用“二重证据

法”判断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仅其上、下限稍有分歧),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是早商文化。但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与西方学术观点的影响,部分学者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国考古研究远落后于西方B.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历史研

究发展C.二里头文化并非夏文化遗址D.历史事实的认定依赖于考古发现5.台湾学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道:“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我家自从的抗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我们弟兄迁移美国

,每家也都有历代祖先名讳挂轴,至少在除夕和元旦会遥祭”。影响这种观念产生的制度是A内外服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乡里制6.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

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A.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B.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C.形成不同等级的诸侯国D.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7.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揍”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持为

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的政治结构。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B.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C.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D.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8.有学者指出,先秦时期有包含士冠礼、士昏礼、乡射礼、公

食大夫礼、特牲馈食礼等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礼仪,在内容与形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和制度的作用。该学者意在表明当时()A.神权政治色彩浓厚B.儒家学说地位上升C.国家一体局面形成D.礼制与政治相结合9.西

周统治者克服了殷代“多邦并存”的分散倾向,由周邦统领庶邦,通过宗法、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将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这一做法()A.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B.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强化了民众政治认同感10.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

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这表明,当时A.君主依靠社会舆论决策B.宗法分封制度开始解体C.平民积极参与国家管理D.民主传统制约君主权力11.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战国时期的荀子则主张隆礼重

法。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社会诉求C.得益于儒道两家的融合D.集中体现

了下层平民的内在要求.12.到战国后期,秦国相比其它诸侯国,建造更多,规模更大的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的统一提供物质基础。这些工程都是在秦国完成的,主要是因为A.秦国公田制度进一步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秦国招

揽了更多的人才D.商鞅变法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13.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强调秦汉两朝的统治者们建立了复杂的官僚体系,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设施,在帝国内还鼓励文化上的统一,在大约450年的时间里,秦

朝和汉朝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方向。这“一种方向”指的是()A.道路建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B.官僚政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D.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的发展14.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徽等,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其中三老掌教化,有秩掌听讼、

收税、差役等,啬夫职掌与有秩相同,游徽掌巡察、逐捕盗贼。秦朝的乡官制度()A.加强了地方基层自治B.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C.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D.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15.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无独有偶,罗马

帝国也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稍早一些的波斯帝国也修建了很多御道。中西方帝国发展交通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经济B.维护统治C.对外殖民扩展D.加强东西交往16.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

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这些举措()A.加强了君主专制B.便利了垂直管理地方C.消除了地方割据D.形成权利的相互制衡17.以下是秦朝九卿职责一览表,对此表理解准确的是职务职责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的典客主管少数民族

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太仆负责宫廷车马A.反映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历程B.为历代王朝所沿用C.职能分工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原则D.还没有完全摆脱“家国一体”的政治状态18.下表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

技成就的根源是()项目成就与西方比较数学(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最早造纸术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最早地震测量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早1700年A.国家疆域实现

统一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19.汉武帝时期,曾经走马灯一样地换了13任丞相,其中除一人在汉武帝托孤时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被免职的有7人,有5人因犯罪自杀或被下狱治罪。被免职的7个人中也有2个人是非正常死亡。该历史

现象说明()A.推崇法家思想B.君主专制加强C.中枢机构异变D.西汉政治腐朽20.如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豪强

、整顿风俗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21.如表是汉初统治者针对地方治理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统治者措施汉高祖铲除异姓王,代之以

同姓王;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地方诸侯国有军队但无调动权,须受中央节制汉文帝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国为七个诸侯国,分淮南国为三个诸侯国汉景帝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收夺诸侯自置吏"、“得赋敛

”的权力A.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B.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C.体现了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D.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22.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汉朝()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

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吸取秦亡教训B.疆域不断扩大C经济发展繁荣D.中央集权强化23.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汉武大帝》的编剧主要依据《史记》和《汉书》等历史著

作,说明()A.这两部著作所述史实是绝对的信史B.这两部著作提供唯一有价值的史料.C.这两部著作具有很高文献史料价值D.影视作品的史料价值不亚于文献史料24.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

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A.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B.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C.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D.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25.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低

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26.司马迁立下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A.顽固的忠君意识B.激进的功利思想C.昂扬的进取精神D.浓

厚的宗法观念27.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B.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C.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D.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28.《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

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29.西晋前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

之一,大都分布于江淮地区或长江中下游沿岸。这一现象有利于()A.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中原农业恢复发展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30.《宋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

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了()A.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B.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分卷Ⅱ非选择题部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国社会上形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风气,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名副其

实的“虎狼之师”。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颁布法令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

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材料二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札治与孝治思想来完

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鲜卑民族在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摘编自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而采取的措施及效果。(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文化变迁”的方向和目的。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皇朝的建立,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形成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华夏族出现。以春

秋战国时期诸夏与夷、蛮、戎、狄等族深入融合的华夏族为核心,包括中原及周边的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秦汉大一统皇朝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阶段。——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材料二魏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纷纷南下,各民族不断

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实行一系列有助于民族融合的改革后逐渐强大起来。隋唐时期,中华民的族共同体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从辽宋夏金时期到元明清时期,各族在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的过程中,其积极成果是把中华民族从发展阶段推进到

壮大、巩固阶段。——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材料三中华民族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凝聚成一个互相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具有一种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摘编自谭玮

一《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几个特点》(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

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