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124.457 KB
  • 2024-10-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7)页,124.45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62d7e9731edd9c0c5d74a10d930498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蜀光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学期月考考试历史试卷本试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2、试卷中的

选择题部分,请在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进行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写在试题卷上。3、试卷中的非选择题部分,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黑

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分卷I选择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

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根据材料,陶寺遗址的出土文物带有红山文化、大汶

口文化、良渚文化的元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排除C项;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商朝末年,帝辛(纣王)率军征伐东夷,其间

经过商丘并进行了占卜,卜辞上说:“壬寅王卜在商贞于亳。”在有关这场战争的甲骨文卜辞中,商王东征行进的顺序和需要到达的时间与传世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完全相符。这反映出甲骨文()A.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B.具有较高的史料价

值C.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D.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答案】B【解析】【详解】关于商纣王东征的记载,考古出土的甲骨卜辞和传世文献记载完全相符,这说明甲骨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B项正确;甲骨文是对国家事务占卜

之后形成的文字,这不能证明甲骨文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排除A项;C项错在“全面而详细”,排除C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甲骨文的发展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3.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

,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手工技艺高超B.文化礼制产生C.经济发展繁荣D.阶级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大汶口考古发现中墓葬差别巨大,可见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虽然设计手工业,但不能得出手工技艺高超,排除A项;材料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但发展程度得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4.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

,中国学者运用“二重证据法”判断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仅其上、下限稍有分歧),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是早商文化。但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与西方学术观点的影响,部分学者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国考古研究远落后于西方B.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历

史研究发展C.二里头文化并非夏文化遗址D.历史事实的认定依赖于考古发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部分学者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历史研究有了新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进行中西方考古研究水平的对比

,无法得出中国考古研究远落后于西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部分学者的观点发生变化,还未得到证实,无法认定二里头文化并非夏文化遗址,排除C项;历史事实的认定方法是多样的,不是依赖于考古发现,排除D项。故选B项。5.台湾学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道:“在

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我家自从抗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我们弟兄迁移美国,每家也都有历代祖先名讳挂轴,至少在除夕和元旦会遥祭”。影响这种观念产生的制度是A

.内外服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乡里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可知这种观念是宗法观念,这是源于宗法制的影响,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6.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

,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A.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B.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C.形成不同等级的诸侯国D.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答案】D【解析】【详解】封建之道指的是分封制。根据材可知,周朝对地方统治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征服其他部落,让其臣服;一种是更换原有首领,进行分封;一种是开辟荒地后进行分封,再分封的过程中,分封的诸侯将周朝典章制度、文化、风俗习惯等带到地方,进而扩大

周文化的影响力,故D项正确;宗法制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分封的诸侯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排除B项;诸侯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级,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7.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

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揍”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的政治结构。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B.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C.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D.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揍’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诸侯—

—卿大夫’的政治结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说明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B项正确;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排除A项;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是在夏朝,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

描述关于“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8.有学者指出,先秦时期有包含士冠礼、士昏礼、乡射礼、公食大夫礼、特牲馈食礼等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礼仪,在内容与形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和制

度的作用。该学者意在表明当时()A.神权政治色彩浓厚B.儒家学说地位上升C.国家一体局面形成D.礼制与政治相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的礼仪在内容与形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

和制度的作用,这表明先秦时期礼制与政治相结合,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神权政治色彩,排除A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重视,而且材料也不能说明儒家学说地位上升,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家一体,排除C项。故选D项。9.西周统治者克服了殷代“多邦并存”的分散倾向,由周邦统领

庶邦,通过宗法、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将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这一做法()A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B.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强化了民众政治认同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

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西周通过宗法、分封制等制度强化了各地对周朝政治认同,D项正确;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B项;夏商时期就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0.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这表明,当时A.君主依靠社会舆论决策B.宗法分封制度开始解体C.平民积极参与国家管理D.民主传统制约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

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可知,原始民主传统对商周时期的君主权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项正确;分封制度开始解体实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平民对君主和政府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并不是绝对的,排除C项。故选D项。11.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战

国时期的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社会诉求C.得益于儒道两家的融合D.集中体现了下层平民的内在要求.【答

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面对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儒家、道家学派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二者对社会变革的态度;而“战国时期,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这体现了面对封建社会的确立不同的治国主张,顺应了社会转

型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针对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学派的不同主张,并未涉及不受干扰的“理想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道思想的结合,而是不同主张,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儒道学派均代表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平民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12.到战国后期,秦国相比其它诸侯国,建造

更多,规模更大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的统一提供物质基础。这些工程都是在秦国完成的,主要是因为A.秦国公田制度进一步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C.秦国招揽了更多的人才D.商鞅变法初步建立了

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这些工程的完成都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秦国能够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使公田制度瓦解,排除A项;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不是大型工程得以兴建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大型水利

工程的兴建主要得益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非秦国招揽了更多的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13.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强调秦汉两朝的统治者们建立了复杂的官僚体系,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设施,在帝国内还鼓励文化上的统一,在大约450年的时间里,秦朝和汉朝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

种方向。这“一种方向”指的是()A.道路建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B.官僚政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D.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

国。据材料“复杂的官僚体系、四通八达的道路设施、文化上的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百姓的管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的发展,这为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C项正确

;道路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只是材料部分内容,不能代表材料所述的整个“方向”,排除A项;官僚政治体系的发展完善也是材料所述“方向”的表现之一,B项片面,排除B项;结合所学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的措施可知,秦汉思想文化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领域

的多元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4.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徽等,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其中三老掌教化,有秩掌听讼、收税、差役等,啬夫职掌与有秩相同,游徽掌巡察、逐捕盗贼。秦朝的乡官制度()A.加强了地方基层自治B.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C

.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D.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的乡官制度,可以得出

其作用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选D项。秦朝地方要服从中央,没有自治权,排斥A项;权力制衡机制是近代三权分立的特点,排除B项;乡官制度可以稳定农村地区,但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夸大了其作用。故选D项。15.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无独有偶,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道通罗

马的说法,稍早一些的波斯帝国也修建了很多御道。中西方帝国发展交通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经济B.维护统治C.对外殖民扩展D.加强东西交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

时空是秦朝、罗马帝国、波斯(古代中国、西亚、西欧)。据所学可知,秦朝、罗马、波斯当时重视国内道路建设的主观目的是更好地加强对全国的管理和统治,B项正确;道路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这不是当时的主要目的,且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都是奴

隶制经济,排除A项;因为这些道路都是在帝国内部修建的,虽然有些地区是新占领的,但已经属于帝国的版图,才修的道路,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驰道”、“道”、“御道”都是材料涉及的国家加强对国家内部管理采取的交通措

施,无法推知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6.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这些举措()A.加强了君主专制B.便利了垂直管理

地方C.消除了地方割据D.形成权利的相互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县及县以上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便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郡县制下是中央管理地方,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17.以下是秦朝九卿职责一览表

,对此表理解准确的是职务职责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太仆负

责宫廷车马A.反映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历程B.为历代王朝所沿用C.职能分工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原则D.还没有完全摆脱“家国一体”的政治状态【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反映了秦朝九卿既要负责国家的事又要负责皇室的事,这就

体现了秦朝还没有完全摆脱家国一体的政治状态,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表格未体现出官僚政治的发展历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朝九卿职到后来有变化,所以未为历代王朝所沿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相互制约的原则是唐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

除;故本题选D。18.下表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项目成就与西方比较数学(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最早造纸术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东汉:(1

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最早地震测量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早1700年A.国家疆域实现统一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代

在数学、造纸术、地震测量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结合所学,生产力的发展是汉代取得众多科技成就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国家疆域实现统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不是汉代取得众

多科技成就的根源,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19.汉武帝时期,曾经走马灯一样地换了13任丞相,其中除一人在汉武帝托孤时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被免职的有7人,有5人因犯罪自杀或被下狱治罪。被免职的7个人中也有2个人是非正常死亡。该历史现象说明()A推崇法家思想B.君主专制加强C.中枢机构

异变D.西汉政治腐朽【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曾经走马灯一样地换了13任丞相”可知,汉武帝在

位时期,通过频繁更换丞相削弱丞相权力,且丞相的个人命运反映出当时汉武帝对官员控制严密,这说明了当时君主专制加强,B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汉武帝通过设置中朝削弱外朝丞相的权力,材料.仅体现丞相频繁更换,看不出中枢变化,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且腐朽通过材料看

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0.如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豪强、整顿风俗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B

.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C.西汉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是秦朝统治的中央政治制度,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是维护统一所采取的措施,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是加强对百姓控制的措施,迁徙豪强、整顿风俗是加强对地方控制、巩固统

一的举措,综上所述,这些措施都是秦朝在建立后为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A项正确;题干中都是建章立制的举措,与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无关,排除B项;统一车轨和文字是秦朝秦始皇时期的统治措施,不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题干信息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

统一的措施,而不是体现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1.如表是汉初统治者针对地方治理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统治者措施汉高祖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地方诸侯国有军队但无调动权,须受中央节制汉文帝实行“众建

诸侯而少其力”,分齐国为七个诸侯国,分淮南国为三个诸侯国汉景帝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收夺诸侯自置吏"、“得赋敛”的权力A.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B.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的C.体现了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D.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答案】B【解析】【详

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材料“地方诸侯国有军队但无调动权,须受中央节制”等信息,可知主要反映汉初统治者对诸侯国采取的相关措施,这为汉武帝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后,诸侯王对中央威胁才消除,排除A项;材料中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不是黄老无为思想的体现,排除C项;“解决了”说法绝对,弊端始终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22.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汉朝(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吸取秦亡教训B.疆域不断扩大C.经济发展繁荣D.中央集权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题干所给数据的变化可知,汉代由中央直辖的郡

的数量不断增多,这说明中央集权逐渐加强,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吸取秦亡教训”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中央直辖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并未体现疆域不断扩大,排除B项;题干所给数据无法体现汉朝的经济发展程度,排除C项。

故选D项。23.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汉武大帝》编剧主要依据《史记》和《汉书》等历史著作,说明()A.这两部著作所述史实是绝对的信史B.这两部著作提供唯一有价值的史料C.这两部著作具有很高文献史料价值D.影视作品的史料价值不亚于文献史料【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

史记》和《汉书》等历史著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成为《汉武大帝》的的编剧主要依据,C项正确;这两部著作所述史实是绝对的信史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这两部著作提供唯一有价值的史料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史料价值与文献史料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24.汉代精英阶层喜

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A.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B.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C.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D.统治阶层的生

活日益腐朽堕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材料表明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这是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更多的西域物产进入汉代导致的

,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但整个社会的喜好没有涉及,得不出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并且决定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夏文明喜爱西域文明,不是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

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但不是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排除D项。故选C项。25.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低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B.意在借

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

汉。”并结合所学可知,刘渊试图通过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等行为,是为了获得汉人对自身政权的认同,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原故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

化的对比,无法得出其依然强势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为了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并非借鉴具体的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和民族矛盾的缓和,D项表述夸大了材料所述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26.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

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A.顽固的忠君意识B.激进的功利思想C.昂扬的进取精

神D.浓厚的宗法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凿空”及所学可知,司马迁、霍去

病、张骞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昂扬进取的精神,C项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未涉及忠君意识,排除A项;功利思想是注重讲求建功立业,计功取利的思想。选项“激进的功利思想”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

C项。27.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B.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C.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D.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究

其根源是因为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根源,而不是强调皇权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B项是材料本身反映的现象,而材料强调这一现象的根源,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族观念,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或者说皇帝的妻族等,与皇帝家族无血缘关系,

排除C项。故选D项。28.《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D.士族与皇权

的冲突激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可知,体现了东晋时期门阀世族对政治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重视家族荣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东晋时期建筑技术蓬勃发展的信息,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士族与皇权冲突激烈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9.西晋前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大都分布于江淮地区或长江中下游沿岸。这一现象有利于()A.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B.经济重心南

移的完成C.中原农业的恢复发展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晋前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大都分布于江淮地区或长江中下游沿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前后,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有

利于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利于中原农业的恢复发展,排除C项;题干没有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0.《宋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盖东西之极盛也……地

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了()A.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B.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C.中原经

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地区农业商业得到发展

,说明在南朝时社会经济有了空前发展,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A项正确;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表述错误,排除B项;南朝时中原经济优势地位依旧存在,排除C项;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D项。故选A项。

分卷Ⅱ非选择题部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国社会上形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风气,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

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颁布法

令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材料二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札治与孝治

思想来完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鲜卑民族在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摘编自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1)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而采取的措施及效果。(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文化变迁”的方向和目的。【答案】(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

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效果:民风淳朴;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政府财入;稳定社会秩序;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任答五点)(2)方向:汉化(封建化)。目的:推动鲜卑族发展(促使鲜卑族接受汉文化);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巩固统治(促进民族融

合,缓和社会矛盾)。【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在经济政策方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在军事方面实行奖励军功;根据材料“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可知,强制

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井田,开阡陌”;基层管理方面实行什伍连坐;行政制度上推行县制。效果:根据材料“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可知,民风淳朴、推动农业生产;根据材料“秦军士兵的战

斗力得到极大提高”可知,提高军队战斗力;根据材料“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可知,增加政府财入;根据材料“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可知,稳定社会秩序;根据材料“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可知,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方向:根据材料“逐渐接受汉

文化,与汉族相融合”可知,汉化(封建化)。目的:从文化方面看,推动鲜卑族发展(促使鲜卑族接受汉文化);从政治统治方面看,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汉化改革意在巩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缓和社会矛盾)。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皇朝的

建立,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形成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华夏族出现。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夏与夷、蛮、戎、狄等族深入融合的华夏族为核心,包括中原及周边的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秦汉大一统皇朝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阶段。——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材料二魏晋时

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纷纷南下,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实行一系列有助于民族融合的改革后逐渐强大起来。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从辽宋夏金时期到元明清时期,各族在大交往、大交流、大

交融的过程中,其积极成果是把中华民族从发展阶段推进到壮大、巩固阶段。——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材料三中华民族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凝聚成一个互相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具有一种共休戚、共存

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摘编自谭玮一《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几个特点》(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阶段:①中华民族形成时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

期。说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促进民族交流;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字”等诸多统一措施;汉武帝尊崇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等。②中华民族发展时期: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说明: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思想。③中华民族壮大、巩固时期:从辽宋夏金时期到元明清时期。说明:元朝回族的出现;明清改土归流;清朝金瓶掣签等。(2)特点:多元一体。意义:有利于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

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皇朝的建立,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形成时期”可知,阶段①:中华民族形成时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根据材料“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夏与夷、蛮、戎、狄等族深入融合的华夏族为核心,包括中原及周边的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秦汉大一统皇朝的历史条件下进

入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促进民族交流;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字”等诸多统一措施;汉武帝尊崇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等方面说明。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纷纷南下,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

魏政权实行一系列有助于民族融合的改革后逐渐强大起来。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可知,阶段②:中华民族发展时期: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思想等方面说明。根据材料“从辽

宋夏金时期到元明清时期,各族在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的过程中,其积极成果是把中华民族从发展阶段推进到壮大、巩固阶段”可知,阶段③:中华民族壮大、巩固时期:从辽宋夏金时期到元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从元朝回族的出现;明清改土归流;清朝金瓶掣签等方面说明。【小问2详解】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华民族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可知,中华民族的特点是多元一体。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

“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凝聚成一个互相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具有一种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逐步实现

各民族共同繁荣等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6073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