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204.500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doc,共(5)页,204.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02d02b8b888caf913ab59db0cf454a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年4月绵阳南山中学2021年春季高2019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命题人:朱超审题人:彭维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组成,共5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再答题卡的对

应框内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1.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

器,其内底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西周“宅兹中国”()A.有利于王朝长期繁荣B.促使民族成分趋于单一C.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D.扩大

了中原文明影响力2.上古时期,贵族的姓得自远祖,百代不变,如夏王姓姒,商王姓子,周王姓姬。随着时代推移,一姓当中分出越来越多的氏,通常以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祖父名字等立氏,成为姓的分支。在周代,一个氏的建立即表明一个小

宗从大宗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由此可知()A.百姓已经成为民众的通称B.封国名在姓氏中占比极大C.古代社会的姓氏百代不变D.宗法观念对姓氏影响深远3.《孟子》中有关于孟子称病不肯先去朝谒齐王的叙述;《战国策》中亦记载颜褐上殿不肯趋前,而敢于对忿然作色的齐王直言“士贵耳,王者不贵!”。这表明,战国时

期()A.礼乐制度已然崩坏B.统治者礼贤下士C.分封宗法制度瓦解D.齐王统治受威胁4.中国至春秋时期,在井田制下,“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A.导致了土地兼并B.妨碍了生产力发展C.限制了人身自由D

.促进了社会的转型5.有的学者估计西周全盛时期和春秋中后期人口的最高峰值可达2000万人。从战国时期开始,人口不断增长,到公元前4世纪前期,全国人口达到3200万以上。这一变化说明()A.社会稳定促进

人口增长B.农业承载人口能力提高C.国家管理体制变化的结果D.民本思想被各国普遍采用6.《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

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变化反映()A.百家争鸣趋向吸收融合B.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C.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7.春秋时期,儒者讲究从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之“礼”的一整套严格仪式

。这表明当时儒者意在()A.整顿社会秩序B.推崇仁的观念C.强调社会和谐D.倡导隆礼重法8.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惮、悲、哀、怨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全书的46%,其中“忧”字出现次数最多,《风》38次,《雅》52次。这反映出()A.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B.贵族群体的忧患意识

C.儒家的社会责任意识D.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9.秦汉魏晋时期的宫城区未筑统一的宫殿城墙,其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混处”;到隋唐时期,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从而形成宫城、皇城与外层三层宫墙相互“隔绝”的局面。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隋唐时期()A.坊市制度走向瓦解B.礼制

观念发生变化C.社会结构日益僵化D.皇权地位逐渐强化10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所确立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秦汉皇权主义秩序的确立()A.加强了对人的思想控制B.彰显了帝王的丰功伟业C.固化了君臣的等级秩序D.揭示了治国思想的演变11

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A.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B.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12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根据《汉书》记载,张汤、桑弘羊等法家人物也受到重用。这体现了汉朝()A.思想统一不足以巩固政权B.儒家思想在实践中名存实亡C.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D.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13.汉武帝启用一批具备经营经验的商人为官,如洛阳富商之子桑弘羊、南阳冶铁世家子弟孔仅、齐地煮盐大户东郭咸阳等,确保了盐铁官营政策的有效落实。材料反映汉代()A.部分富商获得政治特权B.重农抑商政策未落实C.选官用

人标准有所改变D.商人普遍活跃于政界14.东汉刘秀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权力。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奇特局面的出现反映了()A.中央机构权力制衡B.君主权力得到加强C.外戚专权受到遏

制D.贵族等级体系严格15.下图为秦汉时期出土的初耕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收获农具四种铁农具类型比例统计图。它反映出当时()A.铁器广泛使用B.注重精耕细作C.铸铁冶炼发达D.政府重视农业16.西汉时期,关于土地买卖的记载十分常见,达官贵人、豪强地主的

土地大多由买卖而来,大商人和民间致富者所增加的土地更是由买卖而来的。据此可知,西汉时期()A.均田制遭到破坏B.中央集权日益弱化C.自耕农经济衰退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17.有学者认为.汉代采用“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方式,即“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与“以法

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相结合。这一方式体现了()A.诸子百家思想的趋同性B.儒家仁政思想的普适性C.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性D.法家治理意识的灵活性18.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汉代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提出

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两者都()A.强调等级秩序的重要性B.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C.践行“克己复礼”的主张D.重视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19.贞观年间重修《氏族志》,以官爵高下作等级

。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博陵崔氏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第三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显庆四年(659年),高宗又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官至五品的官僚皆为士族,升武氏为第一等。该现象反映了()A.外戚势力把控中央政权B.关陇贵族丧失政治特权C.中央

集权的进一步强化D.士庶界限的进一步模糊20.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朝()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中枢权力机构完备C.宰相权力

遭到削弱D.君相矛盾得到缓解21.唐初,以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为皇帝常服,后来皇帝常服“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此后,赭黄就成了皇帝御用的颜色。这一变化反映出()A.尊卑等级秩序的建构B.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C.服色制度体系的完善D.中枢机构的运行成熟22.唐

代江南地区,许多兴修的陂塘均可养鱼,还可以种植蒲、苇、菱、芡等经济作物。例如丹阳的练湖,“幅员四十里,菰蒲菱芡之多,龟鱼鳖蜃之生,厌沃江淮,膏润数州”。这说明当地()A.综合利用农业资源B.推广曲辕犁提高了效率C.政府市场意识增强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23.唐朝时,李翱提出了包括人性论和道德

修养方法的复性学说。他认为人“性善情恶”,可通过“弗虑弗思”和“其心寂然”的“渐悟”过程,最终达到“顿悟”的“至诚”境界,来恢复人善的本性。据此可知,这一学说()A.有利于儒学体系的重建B.开启了经世致用的思潮C.标志着心学

体系的建立D.形成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24.唐太宗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传论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并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此后,王羲之的书法,逐渐取代钟(繇)书而大行于世。由此可知,唐代书法()

A.逐渐成为了一门艺术B.呈现出一元化趋势C.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D.难以超越前代水平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阅读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周代的贵族分王室、诸侯、卿大夫、士等等级。春秋时期,从各个阶层中

游离出来的贵族、平民渐渐合流于士的阶层,他们熟知礼乐文化,著书立说,聚徒讲学。东汉时期,儒生从政后,为应时兵刑伐谷而“通法律政事”“习文法史事”。而由法律起家的文吏,开始转习经术。两汉四百年间儒生与文吏充满矛盾,最终是“吏服训雅

,儒通文法”。——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二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

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材料三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

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

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作为社会阶层,在春秋、东汉两个历史时期社会角色的变化,并

用材料中的现象加以说明。(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12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改造,要解决什么样政治难题?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

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第六,如何处理中央中央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

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即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7.[西汉货币制度的演变](15分)材料公元前186年,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但附加一些限制。文帝和景帝时期,吴王刘濞以铸铜和铸钱的方法来增大他已有的可观的财富。在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在整个

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假半两钱不再使用。就在同时,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

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汉代铸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不幸的是各郡铸的五铢钱质量不好而且份量轻,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这样,铸钱和以

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铸币制度从公元前113年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币制变化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的币制变化的影响。(7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