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21.467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docx,共(5)页,21.46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5c31c8aa6c5bcb192de4b942ed03a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绵阳南山中学2021年春季高2019级半期考试历史答案1.【答案】D【解析】据“宅兹中国”、“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将中原文明推广,扩大影响力,故选D项;据“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可知,材料主要强调分封制的作用,

但分封制未能保障王朝的长期繁荣,排除A项;中华民族的成分多种多样,并不单一,排除B项;秦朝开始建立中央集权,排除C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贵族的姓得自远祖……”、“在周代,一个氏的建立即表明一个小宗从大宗中分裂出来另立

门户”可知姓氏与家族、宗族密切相关,故选D项;材料侧重姓氏的渊源,且据材料“一个小宗从大宗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可知当时姓氏仍旧存在等级差异,并未实现百姓已经成为民众的通称,排除A项;材料突出姓氏的来源,以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

、祖父名字等立氏并不能判定封国名占比极大,排除B项;据材料“随着时代推移,一姓当中分出越来越多的氏”可知姓氏变化较大,并非百代不变,排除C项。3.【答案】A【解析】分封制下,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而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

治秩序的稳定,礼乐制度崩坏与材料中“士贵耳,王者不贵”相符,故选A项;统治者礼贤下士,与材料中“对忿然作色的齐王直言”不符,排除B项;“不肯先去朝谒齐王”“不肯趋前”直接反映的是礼乐制度,而“士”“王者”表明分封制仍存在,排除C项;周礼维护等级制度,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但

“不肯先去朝谒齐王”不能夸大成统治受威胁,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说明人民在耕公田时偷懒,耕私田都很勤奋,意味着井田制下人民的耕作积极

性不高,故选B项;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并非井田制,排除A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人民有耕私田的自由,人身自由并没有被限制,排除C项;井田制巩固了奴隶制度,不利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5.【答案】B【解析】题干提到战国

时期在西周和春秋中后期的人口最高峰值的基础上开始不断增长,这是因为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故选B项;春秋和战国时期都不是社会稳定的时期,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而不是社会稳定,排除A项;国家管理体制虽然

在春秋到战国期间发生了变化,但不是说明的主要原因,主要应该从经济角度去思考,排除C项;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民本思想基本没有被统治者采用,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反映

了对周王朝统治秩序的维护,“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反映在赢得兼并战争胜利的要求,这种转变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追求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心理,故选D项;材料

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文献著作内容体现社会心理的特点,而非各流派主张的关联,排除A项;材料体现民众对大一统政治理想的追求,而非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念,排除B项;文化心理的转变不能体现礼乐制度的淡化,排除C项。7【答案】A【解析】“家族仪

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之‘礼’的一整套严格仪式”这里规范从家族到社会到国家的各种秩序,可见礼与社会秩序相关,故选A项;“礼”和“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排除B项;“家族仪礼”“社会道德伦理”

“国家制度”更强调的是秩序,而不一定是和谐的,排除C项;“讲究从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之‘礼’的一整套严格仪式”这里更多的体现在秩序上,而无法体现法律意识,排除D项。8.【答案】C【解析】由材料“《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惮、悲

、哀、怨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全书的46%,其中忧字出现次数最多”可知《诗经》中蕴含了忧患意识,结合所学,《诗经》由孔子整理,是儒家六经之一,彰显出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诗经》中的忧患意识,并未体现出人们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排除A项;《风》多采自

民歌,反映的是人民生活的场景,并非由贵族创作,排除B项;《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著作,排除D项。9.【答案】D【解析】由材料“其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混处”、“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从而形成宫城、皇城与外层三层宫墙相互隔绝的局面”可知秦汉至隋唐经历了由与民混处到相互隔绝的变化,说明君主

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皇权地位逐渐强化,故选D项;两宋时期坊市制度走向瓦解,排除A项;两汉至隋唐的统治者都崇尚儒家礼制观念,排除B项;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10【答案】A【解析】由材料“秦汉时期所确立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

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可知秦汉确立并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和控制,进而导致人们观念的转变,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帝王的丰功伟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百姓与皇帝的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治而非法治,排除D项。11【答案】B【

解析】秦政权重视铁器的分配管理和保护耕牛,这保证了农业发展的工具和动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B项;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秦律的这些规定不能形成“完整”体系,排除A项;保护耕牛不可能推动秦代冶金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是重视铁器的分配管理

和保护耕牛,无法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是否普及,且铁犁牛耕技术普及是在汉代,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张汤、桑弘羊等法家人物也受到重用”反映汉武帝治国儒法兼用的特点,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思想统一有效的巩固了国家政权,排除

A项;汉代武帝之后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武帝尊儒崇法,未涉及其他百家,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已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启用一批具备经营经验的商人为官”说明这部分商人获得

了政治特权,故选A项;盐铁官营政策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范畴,据材料“确保了盐铁官营政策的有效落实”|可知,B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启用一批具备经营经验的商人为官,只能说明选官用人范围有所扩大,但并不能说明其标准的改变,当时依然以察举制为主

,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一部分富商,D选项“普遍”一词无从体现,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与材料中“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

俸禄,却没有权力”“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相符,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选B项;权力制衡,与材料中“没有权力”“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不符,排除A项;“东汉刘秀时期”尚

未出现外戚专权,排除C项;贵族等级体系通常是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铁农具类型比例统记中初耕农具所占比例最大,可知农业生产的初期耕

种需要的农具最多,而初期耕种越精细越有利于中后期农作物的生产和收获,是在古代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尽力提高粮食产量的精耕细作的表现,故材料统计结果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选B项;材料中虽然涉及的是铁农具的类型比例的统计,但并没有体现出铁农具的数量和使用范围,不能表明铁器广

泛使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铁农具类型的对比,并没有体现出铁农具的冶炼水平是否发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中使用工具的状况,并没有涉及政府的行为,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据材料“土地买卖的记载十分常见”,可知大量土地买卖导致土

地兼并问题突出,自耕农失去土地大量破产,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故选C项;北魏至唐前期推行均田制,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西汉时期中央集权日益强化,排除B项;土地买卖兼并与生产效率无关,排除D项。17【答案】C【解析】

据材料“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可知汉代治国是多种流派思想并用,以适应现实需要,故选C项;“趋同”一词夸大,排除A项;据材料“王霸道杂之”可知并未侧重儒家仁政的普适性,排除B项;

据材料“王霸道杂之”可知并未侧重法家的灵活性,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亲、义、别、序、信”和“仁、义、礼、智、信”分别是孟子和董仲舒倡导的关于个人在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中该达到的基本准则和标准,故选D

项;等级秩序只是两个人主张的部分内容,而不是能够体现全部内容,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相关道德标准,这样的目标是做到社会和谐、统治有序,而不是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排除B项;“克己复礼”只强调等级问题,而不能体现二人的全部主张,

排除C项。19【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贞观年间“博陵崔氏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第三等”,而高宗时期“官至五品的官僚皆为士族”,可知士族地位不断下降,士庶界限不断模糊,故选D项;外戚通过血缘关系掌握一定权威,但并未把控中央政权,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关陇贵族的信息,排除B项;姓氏地

位变化不能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变化,排除C项。20【答案】A【解析】据材料“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可知,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体制的制约,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

到中枢权力机构的构成,无法体现其是否完备,排除B项;中书门下、政事堂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材料中的规定说明宰相权力加大而非削弱,排除C项;这种规定限制了君权,一定程度上会加深君相矛盾而非缓解,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据材

料“唐初,以黄袍……为皇帝常服,后来……。此后,赭黄就成了皇帝御用的颜色”,可知赭黄色为皇帝独享,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故选B项;单凭“赭黄成了皇帝御用的颜色”,不能说明尊卑等级秩序的建构,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皇帝衣服颜色,无法说明服

色制度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标志中枢机构的运行成熟,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唐朝江南农业的辅助设施陂塘具有多种功能,体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农业水利的应用,跟农耕技术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是政府的意志,排除C项;材料的现象是农

业的补充,不涉及结构的改变,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据材料“通过‘弗虑弗思’和‘其心寂然’的‘渐悟’过程,最终达到‘顿悟’的‘至诚’境界”可知,李翱的复性学说吸收了佛教观点,这为宋代理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据所学经世致用思潮是在明末开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

除B项;据所学心学在南宋出现,排除C项;“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是宋代理学的主要思想,材料时间是唐朝,排除D项。24【答案】C【解析】据材料“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可知唐代的书法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

C项;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唐代书法呈现一元化的趋势,排除B项;唐代的书法成就突出,并不能说难以超越前代水平,排除D项。25【答案】(1)春秋:由西周的最低阶贵族演变为知识阶层的代名词,依据是“熟知礼乐文化,著书立说

”。(4分)东汉:“士”阶层内部的两大群体儒生与文吏最终走向融合,依据是“吏服训雅,儒通文法”。(4分)(2)原因: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增强

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5分)(3)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6分)意义: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维持社会和政

治局面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任意三点6分)26.【答案】示例一见解:我认为如何防范地方势力做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首要解决的难题。论述: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就要剥夺或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方

式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力量,解决了汉初以来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初期,为汲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分别从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将地方的各项权利收归中央,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基本上

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示例二见解:我认为抑制外朝官僚集团做大是古代君主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论述:君主要加强自身的权利,就必须杜绝官僚集团势力的膨胀。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内朝”制度,开启了任用身

边的侍从亲信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决策的先河,这就剥夺了外朝官僚集团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的独断性。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处理繁重的政务而设置的内阁,同样是直接听命君主的内侍机构,外朝六部只有行政事务的执行权而无决策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解析】本题为

开放性试题,需根据材料提取观点并调用所学知识论证。据材料“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可结合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回答。据材料“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可结合中国古代

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回答。27【答案】(1)币制改革频繁;铸币权由私人、地方逐步集中到中央;货币的种类、形制、重量渐趋统一;注重防伪。(8分)(2)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增长,加强中央集权;保证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其

统治;客观上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对后世币制的规范产生深远影响。(7分)【解析】(1)由材料“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

官专管铸币”、“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等信息可得币制改革频繁;由材料“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公元前113年,由隶

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等信息可得铸币权由私人、地方逐步集中到中央;由材料“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

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等信息可得,货币的种类、形制、重量渐趋统一;由材料“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

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等信息可得,注重防伪。(2)影响可以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角度去思考作答。对当时可以结合材料中西汉币制改革的相关信息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回答。首先,政治上,把铸币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的做法可以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增长,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保证

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其统治;其次,经济上,铸币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和赋税收入的,西汉币制改革使得中央统一铸币,货币的重量、形制和种类的统一,客观上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再次,从长远角度来看,由材料“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

铜钱,沿用到唐初”可得,对后世币制的规范产生深远影响。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