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大连市第一〇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 试题.docx,共(7)页,787.723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87bf8662c55f8c2bdc1045b090a7f3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连市一0三中学2022级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命题人:王睿校对:大连市一0三中学高一历史组第1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如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
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A.工业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2.2021年9月,四川广汉三星堆又上新,出土于3号祭祀坑的神树纹玉琮外形绝美,年代大致为晚商。专家推断该琮是齐家文化(黄河上游)风格,又受良渚文化的影响。这说明A.玉
器制造工艺精湛B.专家借助科技推断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中原文化影响巨大3.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国家文物考古工作队曾在殷墟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当时出土的物品可能有A.刻有诸侯纳
贡的画像砖B.刻有卜辞的甲骨C.精美的“帛书”和“帛画”D.各类青铜器和铁犁4.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
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5.《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血缘
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严格的等级关系6.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禅
让制B.宗法制C.世袭制D.分封制7.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D.诸国变法8.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提出“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
民而霸”的观点。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孟子B.荀子C.墨子D.韩非9.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朱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10.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坎儿井C.郑国渠D.大运河11.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
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这些规定的目的是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12.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对抗匈奴B.打击强宗富豪C.防止割据再现D.巩固郡县制1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B.开创皇帝制度C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14.如图《石城子遗址》反映的是新疆地区唯一经考古发掘的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城址,也是迄今新疆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汉代军事要塞。这一遗址的发现A.弥补了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空白B.代表了我国发掘考古的先进水平C.提供了汉朝管理西域地区的实证D.印证了汉
代推行的民族和亲政策15.汉武帝时,桑弘羊主持财政,首次实行平准政策,“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番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材料表明汉代平准政策A.使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导致百姓赋
税负担更加沉重C.为解决边患创造有利条件D.政府专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16.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C
.节度使制度D.郡县制17.历史学科具有让后人吸取前人智慧的价值。“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进步决定经济发展C.调整政策发展生产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这一时
期中国境内并存许多政权,也出现了短暂统一的局面。图示中口代表的政权是A.西汉B.三国C.西晋D.北魏19.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如果说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那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进
化迹象”的是A.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C.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D.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20.5世纪末,北魏文人雅士和皇室贵族的服饰由夹领小袖紧身服饰转变为汉人宽袍大袖服装。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哪一政治家的改革A.曹操B.孙权C.孝文帝D.隋文帝
21.《资治通签》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A.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B.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2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
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23.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24.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规定无论主户、客户,均按田亩资产多寡交税,而且贵族官僚、富商地主也得交纳。由此可知,两税法()A.抑制了土地兼
并B.延续了租庸调制C.扩大了收税对象D.加强了人身控制25.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绵延两千多千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开通大运河的
根本目的是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B.促进南北经济交流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26.2007年,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重见天日,在高等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象征王权的玉器及信仰用品,发现的巨大水坝需要至少一万人施工数
年,测定年代(距今约5100年)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得多。这表明A.良渚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B.国家组织形态在当时已出现C.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D.早期王权借助神权强化统治27.韩非子认为战国时期的君臣是买卖关系,即“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更明白地说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并强调“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的说法反映了当时A.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B.君臣之间互不信任、互相利用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D.周代的世禄制已退出历史舞台28.商鞅变法法令规
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这说明商鞅变法主张:的A.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B.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C.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D.确立土地私有制29.下图所示为发现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墓葬砖
画中的“吃烧烤”场景。据此可知,当时A.丝绸之路助推不同文化交流B.中国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C.西域的饮食习俗传入中原地区D.西域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30.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中,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对此评析正确的是①北方地区民族交融
进程的完成②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③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④榷场贸易加强了边境商贸往来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1.下表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班固评定人物等级的主要依据是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A伦理道德和品行B.思想主张和成就C爱国情怀和壮举D.聪明才智和影响32.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下列对其评述正确的是()①在
位期间政治清明②其统治期间唐朝步入全盛时期③统一青藏高原地区④被草原各族共同尊为“天可汗”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33.唐朝出现诗歌繁荣的局面,主要是因为..①民族交融形成多元文化②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③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④开放和宽松的社会环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4.《通典职官》记载:“令诸王得□□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从而实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据此判断“□□”应填写是A.世袭B.分封C.推恩D.削
藩35.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A.兼收并蓄B.风格单一C.反映市民生活D.固守传统第II卷(非选择题)二
、材料分析题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1
)材料一中的三个人物分别属于哪个学派?请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成就。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影响,形成了怎样的学术繁荣局面?(2)材料二中的“卫鞅”指的是谁?在哪个国家变法?目的是什么?春秋战国各学派针对现实问题提出
各自的政治主张,请列举两种治国思想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史记》(东晋)百许年
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宋书》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
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那些。(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
现象。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