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答案.pdf,共(19)页,2.02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7bbaeae60dd401df6701b0d43e492f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哈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2023年10月4日21点53分,随着超强台风“小犬”的靠近,兰屿岛出现95.2米/秒的极端风速(三倍于12级风),刷新台湾省气象观测风力的纪录。图示意当时兰屿岛及其附近海域的风向。完成下面小题。1.推测当时台风“
小犬”的中心最有可能位于兰屿岛()A.东南方B.东北方C.西南方D.西北方2.丙地与丁地的风向不同主要是由于()A.等压线疏密B.气压差异C.地形阻挡D.地转偏向力3.推测当时风力最大的地点及依据()A.甲点,海面摩擦力小B.乙点,距台风中心近C.丙点,地
形平坦开阔D.丁点,狭管效应显著【答案】1.A2.C3.D【解析】【1题详解】由图可知,当时兰屿岛及其附近海域的风向为西北风或偏北风,由于台风是低压系统,风由四周气压较高处吹向中心气压较低处,并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
,故根据该地区风向判断可知,台风中心最可能在东南方向,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第2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等压线疏密主要影响风力大小,A错误。气压差异会影响风的方向,但不是丙地与丁地风向不同的主要原因,B错误。丙地与丁地位于岛屿的不同位
置,丙处风向来自海洋,受地形阻挡较小,丁处位于两山之间,受两侧山地阻挡较大,故地形对风的阻挡作用使得不同位置风向出现差异,C正确。地转偏向力主要影响风的偏转方向,不是造成两地风向不同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3题详解】甲点在海面,
海面摩擦力小会使风力相对较大,仅摩擦力小这一因素,其风力增强的程度有限,A错误。距台风中心近不一定风力最大。通常台风中心附近有时会是风平浪静的区域,被称为台风眼,而在台风眼外围的眼墙附近区域风力才较大,B
错误。丙点地形平坦开阔对风力有一定影响,风在平坦开阔的地区受到的阻碍较小,但这种情况下风力的增大程度不如狭管效应显著,C错误。丁点位于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处,狭管效应会使气流通过狭窄通道时加速,风速被急剧提升。空气从开阔地带流入狭窄通道时,由于通道变窄,空气只能加速通过,从而导致风力显著增大,
所以丁点由于狭管效应显著,是当时风力最大的地点,D正确。故选D。【点睛】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
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苏格兰高地的天空岛是英国的世外桃源,岛上几乎没有天然树木,下图为该岛地理位置、当地局部地貌景观和传统民居景观。完成下面小题。4.该岛地表植被以草地为主,天然树木稀少,其原因可能是
()A.冻土广布B.气候酷寒C.风力强劲D.降水不足5.该岛传统民居一般都用草皮铺设屋顶,用石头砌墙,其主要原因是()A.取材便利,防寒保暖B.降水较多,通风透气C.石材坚固,防御海浪D.造型美观,可防地震【答案】4.
C5.A第3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4题详解】根据图中苏格兰的纬度可知,苏格兰受盛行西风影响,且岛屿周边是开阔的海域,风力摩擦力小,风力较大,且地处高地,同海拔遮挡物少,风力强劲导致天然树木稀少,C正确;该岛终年受盛行西风和北
大西洋暖流影响,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温和多雨,年降水量大,冬季最低月均温大于0°C,终年气候温和,不易有冻土分布,ABD错误。故选C。【5题详解】该岛以草地植被为主,草皮取材便利,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用材质较厚的石头砌墙能防寒保暖,且草皮覆盖屋顶也有防寒保暖的效果,A正确;
草皮铺设屋顶,用石头砌墙,不能体现降水较多的特征,且当地风力较大,建筑需要避风,而不是通风,B错误;该地离海近,为减少海浪影响,当地建筑会建在海浪影响不到的区域,所以石材不会考虑抵御海浪的作用,C错误;用草皮铺设屋顶,用石头砌墙与防地震无关,D错误。故选A。【点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
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窑洞(黄土高原民居):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较干旱,黄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不易塌陷;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以易于拆卸迁
徙的毡包为住所;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某月16日夜间,我国沿海某地开始出现大雾天气。本次大雾的形成主要源于海洋上的一股冷气流输送。通常
情况下,日出之后大雾会逐渐减弱,而17日日出之后,该地大雾天气加重。下图示意该地此月份16日17时—17日5时的天气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A.偏西侧B.偏东侧C.偏南侧D.偏北侧第4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
公司7.16日20时—17日5时,该地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A.南高北低,梯度大B.东高西低,梯度小C.北高南低,梯度大D.西高东低,梯度小8.17日日出之后,陆地大雾天气加重,可能是因为()A.空气对流加强B.海风输送水汽增加
C.地表温度上升D.海面蒸发强度变小【答案】6.A7.B8.B【解析】【6题详解】由图可知,大雾时近地面盛行偏东风,而本次大雾的形成主要源于海洋上的一股冷气流输送,由此推测海洋位于东侧,故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偏西侧,A正确,BCD错误。故选A。【7题
详解】16日20时—17日5时,该区域近地面盛行偏东风,说明气压东高西低;有大雾,说明风速较小,否则风会将大雾吹散,故气压梯度较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形成海风,叠
加来自海洋的冷气流,向陆地输送更多水汽,且海风对低层大气具有降温作用,导致陆地大雾天气加重,B正确;地表温度上升,对流增强,对流加强有助于雾气扩散,AC错误;日出后海面蒸发增强,D错误。故选B。【点睛】大雾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
条件:近地面含有水汽的气团。凝结核,即空气中的细小颗粒。达到水汽凝结的气温、气压条件。外力促使暖气团缓慢遇冷,以维持雾的形成并使其可见。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奇特地貌,红色碎裂砂页岩构成一排排垄岭,像一条条蜿蜒起
伏的巨龙腾跃在空旷的荒漠中,包围在巨龙四周的是一座座色彩艳丽的连绵彩丘。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龙脊谷(图)。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数字与地质作用相互匹配正确的是()A.①—变质作用B.②—外力作用第5页/共19页学科网(北
京)股份有限公司C.③—地壳运动D.④—岩浆活动10.龙脊谷与图中文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A.甲B.乙C.丙D.丁11.龙脊谷的形成过程是()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D.固结成岩
—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答案】9.C10.C11.D【解析】【9题详解】图中碎屑物经过④形成丙,丙为沉积岩,④应为外力作用;三类岩石都能形成丁,丁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甲是岩浆岩,①为重熔再生;乙为变
质岩,②为变质作用,③为地壳运动。所以,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10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龙基谷为砂页岩,砂页岩为沉积岩。由上题分析可知,丙为沉积岩,丁为岩浆,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所以龙脊谷与图中文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丙,C正确,ABD错误
。所以选C。【11题详解】龙基谷为砂页岩,先由碎屑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经过地壳抬升作用,出露地表;在经过外力作用,受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龙基谷。所以其形成过程为: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点
睛】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三种岩石都能形成的是岩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只有一个箭头,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作用。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
判断沉积岩和变质岩。下图示意野外钻探过程中对某岩层的钻探数据统计,其中横线以上数据为钻井顶的海拔,横线以下代表该岩层顶部的埋藏深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6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2.该岩层所在区域的构造地貌为(
)A.背斜谷B.向斜谷C.背斜山D.向斜山13.在V点进行钻探,最可能发现()A.金属矿产资源B.地下水资源C.油气资源D.地热资源14.推测沿I→M钻探点一线出露地表的岩层新老变化为()A.由老逐渐变新B.先变老,后变新C.由新逐渐变老D.先变新,后变老【答案】12.A13
.C14.B【解析】【12题详解】读图可知,Ⅱ处岩层顶部的埋藏深度为57m,较两侧的等高线119、120米高,所以岩层中间向上弯曲,为背斜,而该地地面高度为255米,两侧为269米和270米,说明地势中间低,两翼高,应为谷地,所以该地为背斜谷,故选A。【1
3题详解】该地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储存油气资源,C正确。金属矿产资源一般在变质岩花岗岩岩层,向斜储水,地热资源一般在板块边缘或断层不稳定处,AB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该地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构造岩层新
老关系是自中间向两翼由老变新,从钻探点I→M,为两翼向中间再向两翼,结合图示可知,岩层年龄先变老,后变新。B正确。【点睛】形态上看,背斜一般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崂山距岸百米的“石老人”海蚀柱,岩石表面呈现大片烧焦样蜂窝状石孔,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景观。下图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区海蚀地貌景观。据此完
成下面小题。第7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5.海蚀柱的形成过程可反映出()A.岩石坚硬度不同B.山脉的走向不同C.海水运动方向不同D.岩石新老关系不同16.推测未来图示地区海蚀地貌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
海蚀崖逐渐向南推移B.海蚀崖所处高程逐渐增大C.海蚀平台逐渐消失D.海蚀崖与海蚀柱距离变小【答案】15.A16.C【解析】【分析】【15题详解】图中显示,原有剥蚀台地上的岩石在长期海蚀作用下,抗海蚀作用差的岩石被侵蚀,形成海蚀平台
,而致密坚硬的岩石保存下来,从而形成海蚀柱,因此海蚀柱的形成过程可反映出岩石坚硬度不同,A正确;山脉的走向不同、海水运动方向不同、岩石新老关系不同,与海蚀柱形成没有直接关系,B、C、D错误。故选A。【16题
详解】由于海水不断侵蚀,海蚀平台将因侵蚀而逐渐消失,C正确;海蚀崖不断后退,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海蚀崖逐渐向北推移,与海蚀柱的距离增大,A、D错误;风化、风力和流水侵蚀、岩石的崩塌,使海蚀崖所处高程逐渐变小,B错误。故选
C。【点睛】海蚀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亦有重要影响。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金字塔形沙丘在许多沙漠中都是最大的风成地貌,其形态特殊,稳定少动,分布广泛。通过分析与实验模拟,金字塔形沙丘是在
新月形沙丘的基础上,受其他风向的改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读祁连山北侧的甘肃敦煌鸣沙山上金字塔形沙丘形成模式图(箭头代表盛行风向),完成下面小题。第8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7.与新月形沙丘相比,金字塔形沙丘的形成条
件最大的不同在于()A.沙源更丰富B.风力更强C.体积更大D.三组或三组以上风向18.模式图中,显示金字塔形沙丘的形成顺序应该是()A.①—②—④—③B.②—④—①—③C.②—①—③—④D.①—③—④—②【答案】17.D18.B【解析】【17题详
解】材料指出“金字塔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它风向的改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可知,金字塔沙丘与新月形沙丘具有相同的沙源条件,与新月形沙丘相比,金字塔沙丘的形成条件最大的不同在于受三组或三组以上风向的影响,D正确,排除A;风力大小影响沙丘
最终形态,沙丘体积影响金字塔沙丘的最终规模,但不属于金字塔形沙丘形成的必要条件,排除BC。故选D。【18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金字塔沙丘是由新月形沙丘改造而成的,所以最开始应该为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即②;随着其它风向的改造,其棱面逐渐增加,出现④①,最后形成
类似金字塔形的③,B正确,排除ACD。故选B。【点睛】当主要气流向前运动时,遇到山地阻挡而产生折射,引起气流干扰形成的各种地貌,即干扰型风积地貌。其中主要的是金字塔形沙丘。金字塔形沙丘是一种角锥形沙丘,具有三角形面(坡度30°左右),一般高50--100m。每个沙丘由3-4个
斜面组成,每个斜面代表一个风向。焚风是一种特殊的山地气候现象,是由地形造成的高温、低湿的强下坡风,冬季在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频繁发生。下图示意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完成下面小题。19.推测冬季乌鲁木齐及其周
边地区焚风的主要风向及其影响因素分别是()第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东南风;地形地势B.西北风;大气环流C.东南风;海陆位置D.西北风;太阳辐射20.除天山北坡外,我国焚风频发地带还可能分布在()①太行山东坡②横断山区西坡③武夷山东南坡④大兴安岭
东坡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19.A20.B【解析】【19题详解】据图可知,乌鲁木齐位于西北-东南走向峡谷的西北端,结合材料“焚风是一种特殊的山地气候现象,是由地形造成的高温、低湿的强下坡风”可推知,冬季乌鲁木齐及其周边
地区焚风的主要风向为东南风,东南风越过山坡后下沉增温,并且受峡谷效应影响增强了风势,形成较强的焚风,因此其影响因素为地形地势,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题详解】太行山和大兴安岭西侧为高原,冬季来自内
陆的西北季风强劲且干燥,一部分在山脉西侧受阻挡堆积,另一部分气流越过山脉,在东侧(背风坡)下沉增温,易形成焚风,且东侧相对高差大,下沉增温幅度大,焚风多发,①④符合题目要求。横断山区呈南北走向,夏季盛行西南风且焚风多发,故其东坡焚
风频发,排除②;武夷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夏季盛行东南风,西北坡焚风频发,排除③。故选B。【点睛】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
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莱芒湖、又称日内瓦湖,位于法国与瑞士边境,是西欧面积最大的湖泊。
下左图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下右图)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据此,完
成下面小题。第10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1.图示季节莱芒湖区大风的风向为()A.西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东北风22.关于材料中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形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大风越过汝拉山脉下
沉增温,形成上冷下暖的逆温层结B.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气团提供水汽C.晴天多,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水汽易冷凝成云D.对流运动相对较强,云层最终呈现出层状向四周展开【答案】21.D22.B【解析】【分析】【21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北部有明显的高压中心,东南部有明显的低压中
心,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发生偏转,形成东北风,故D正确,ABC错,本题选D。【22题详解】气压北高南低,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高空气团性质温暖;冷空气因密度大,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
,下部气团性质较冷,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层结故A错;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气团提供水汽,故B正确;大气稳定,晴天多,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下部气团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故C错;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难以对流,云系难以向上发展,形成层状展开,故D错,本题选B。【点睛】逆温层,是指大气对流层中气温
随高度增加的现象的层带。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影响,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下图是某年4月21日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11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3.图中②地的天气特点是()A.低温少雨B.连绵阴雨C.风力较大D.晴空万里24.未来几天甲地可能()①气温上升②气温下降③气压先降后升④气压先升后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5.图示时刻,下列地点涌浪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23.D24.A25.C【解析】【23题详解】从图中可知,②地地处高压脊旁,受高压脊控制影响,多晴天,B错误,D正确;②地地处低纬,全年高温,A错误;②处等温线较为稀疏,所以风
力较小,C错误。故选D。【24题详解】甲地处在锋面气旋系统中,根据其位置结合左冷右暖及北半球位置可以判断,甲地处在暖锋的锋前,未来几天将会受到暖气团影响,气温升高,在低压槽穿过甲地时,气压会降低,等低压槽过去后气压会有所上升,所以甲地气压先降后升,①③正确,②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选A。【25题详解】①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属于风浪而非涌浪,A错误;②地上风向有岛屿阻挡,受陆地阻挡,②地难以有涌浪,B错误;③地处在台湾海峡,两侧有陆地阻挡,南北贯通形成狭管效应使风浪涌入,形成涌浪,C正确;④地处在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向四周辐散,难以形成涌
浪,D错误。故选C。【点睛】涌浪是风浪离开风吹的区域后所形成的波浪,也可以由风速、风向等风要素的突变导致原来风区内的风浪转变为涌浪。第12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大砂山位于福建省海坛岛北部君山(435米)北坡的坡麓地带,相对高度达30米,地处迎风海岸带,是第四纪
晚期气候冷暖变化背景下在流水风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图5示意大砂山区域地理环境及其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大砂山地表侵蚀最严重的时间是()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27.大砂山区域地理事物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冲积层、海蚀崖、风
砂层B.海蚀崖、风砂层、冲积层C.冲积层、风砂层、海蚀崖D.海蚀崖、冲积层、风砂层【答案】26.C27.A【解析】【分析】【26题详解】由题意可知山地地表侵蚀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
风气候,夏秋季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水流速度快,流水的侵蚀能力强。所以大砂山地表侵蚀最严重的应该是夏秋季节,所以C正确。故选C。【27题详解】大砂山是在干湿、冷暖交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由风、海平面升降变化、地表径流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气候温暖降水丰富的
季节,地表径流侵蚀作用强烈,大量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积扇。此后海平面上升,冲积扇扇缘受海洋侵蚀,形成海蚀崖。后因海平面下降,海滩裸露,受风力堆积形成风砂层。所以形成过程应该是冲积层、海蚀崖、风砂层,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以及地貌形成过程
,通常是先形成的地貌形态被后来形成的地貌形态打破。2017年7月1日,四川省雷波县锦城镇白沙村附近发生滑坡—碎屑流灾害。此次滑坡落差达400多米,造成部分公路、农田掩埋和少量房屋损毁。下图为此次滑坡堆积体颗粒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13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
有限公司28.此次滑坡的方向是()A.由西南滑向东北B.由东北滑向西南C.由西北滑向东南D.由东南滑向西北29.垂直方向上钻探发现,细小颗粒碎屑主要分布在滑坡体的下层,其主要原因是()A.细小颗粒碎屑质量轻,运动距离长B.细小颗粒碎屑数量多,堆积范围广C
.细小颗粒碎屑黏度小,摩擦作用强D.细小颗粒碎屑受震动,沿空隙沉降【答案】28.B29.D【解析】【分析】【28题详解】结合图中方向信息、挡土墙分布可知,滑坡方向主要为东北-西南走向,CD错;滑坡时巨石受重力的影响,向下滚落的距离远,结合图中滑坡范围信息可知,此次滑坡
的方向应为由东北滑向西南,A错,B正确,故选B。【29题详解】细小颗粒碎屑质量轻,运动距离更短,A错;堆积范围的大小与细小颗粒碎屑主要分布在滑坡体的下层关系不大,B错;同理,摩擦作用的强弱与细小颗粒碎屑主要分布在滑坡体的下
层关系不大,C错;细小颗粒碎的粒径较小,受震动影响,细小碎屑沿空隙沉降,使得细小颗粒碎屑主要分布在滑坡体的下层,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注意图中挡土墙的作用是阻挡碎石下滑,其呈西北-东南走向,表明滑坡呈东北-西南走向,再结合图中滑坡范围和巨石等信息可推断滑坡的方向;第2小题注意题
干重在表述颗粒粒径大小的垂直分布差异,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判断即可。地质时期,新疆喀什河中游发育了4级阶地(如图T1、T2、T3、T4),呈两侧不对称分布。2015年在河第14页/共19页学科网(北
京)股份有限公司谷T3阶地上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中含有大量羊距骨、马肋骨等。下图为喀什河谷断面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分布。完成下面小题。30.从T4时期至今,河流下切速度()A.总体加快B.逐渐减慢C.先变快后减慢D.一直不变31.推测T3时期,古人类选择在该遗址生存主要是由于()A.沿河而居
,便于捕鱼B.水草丰茂,宜于放牧C.土壤肥沃,利于农耕D.地势较高,气候凉爽32.喀什河谷两侧阶地的不对称发育,反映本区经历了()A.大规模的岩浆活动B.基岩差异性风化C.人类翻耕表层土地D.地壳差异性升降【答案】30.A31.B32.D【解析】【30题详解】由图中信息可知,T4
时期之后,T2到T1时期下切速度较快,T1至今下切速度是最快的,CDB错误,总体是加快的,A正确,所以选A。【31题详解】根据材料,此河谷为新疆喀什河中游,新疆地区,为中纬度地区,气候凉爽不是古人类选择住地主要考虑的问题,D错误;新疆
地区气候干旱,以畜牧业为主,地处河流阶地,水草丰茂,宜于放牧,B正确,C错误;喀什河,水温低,鱼类生长慢,鱼类资源不丰富,且6万年前,捕鱼技术落后,所以不是当时古人类选择该遗址的原因,A错误。所以选B。【32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河流的左岸没有T1阶地,右岸有T1阶地,
说明两岸地壳差异性升降,D正确;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基岩差异性风化、人类翻耕表层土地都不是导致左岸没有T1阶地,右岸有T1阶地的原因,ABC错误。所以选D。【点睛】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第15页
/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宽广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滩,河床只占小部分。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二、
综合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22年入夏以来,我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连续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上海中心气象台2022年08月08日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上海市大部地区的最高气温将超过
38℃。材料二图为2022年6~8月全国平均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分布图。(1)与夏季多年平均气温相比,描述我国2022年夏季平均气温特点。(2)与常年相比,简述2022年8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异常表现,并简析其对我国南北降水格局的影响。(3)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简述上海8
月8日白天高温天气的形成过程。【答案】(1)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偏高;长江流域显著偏高;东北和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较常年略低。(2)位置偏西,范围扩大;停滞时间长。南方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北方位于副高边缘,雨带停留,降水比常年偏多。(3)受副高控制,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
削弱作用弱;地面获得热量多,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高。【解析】【分析】本大题以2022年6~8月全国平均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分布图等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我国夏季平均气温特点、副热带高压异常表现及对我国南北降水格局的影
响、上海白天高温天气的形成过程,考查学生对图文资料的分析运用能力。第16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小问1详解】据材料可知,2022年入夏以来,我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连续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再结合图片
内容可知,与夏季多年平均气温相比,我国2022年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偏高;长江流域显著偏高;东北和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较常年略低。【小问2详解】据图分析可知,与常年相比,2022年8月上旬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范围扩大,势
力异常增强;停滞时间长。根据已学知识可分析出,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南方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易产生干旱灾害;北方位于副高边缘,雨带停留,降水比常年偏多,易产生洪涝灾害,形成北涝南旱的格局。【小问3详解】据图分析可知,8月8日的上海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
削弱作用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获得的热量多,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高,所以上海8月8日白天形成了高温天气。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沙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
小于1km的天气现象。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期间槽线逐渐向东移动。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
分布。(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昼夜温差变化,说明昼夜温差变化原因。【答案】(1)表现
: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2)丙;丙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
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第17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风向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温差变小。理由: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解析】【分析】
本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了沙尘暴形成条件、天气系统的移动及天气变化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由材料“沙尘暴是强风
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可知,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导致部分地区植被缺水死亡,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快,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
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小问2详解】可从沙源、风向等角度展开分析。读图可知,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沙尘暴的物
质来源丰富;由等压线可知,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北指向东南,在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左偏形成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因此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为丙。【小问3详解】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读图
可知,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锋前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东北指向西南,在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左偏形成偏北风,由上一题分析可知,锋后为西南风。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35.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青弋江(下左图)位于安徽省南部,发源于黄山山脉,是长江下游地区右岸的一级支流。其从辫状水系到稳定河谷的发育过程(下右图)与黄山北麓断层激活和夏季风
阶段性减弱高度相关。第18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描述青弋江从辫状水系到稳定河谷的发育过程。(2)分析黄山北麓断层激活对青弋江稳定河谷塑造过程的影响。(3)分析夏季风阶段性减弱对青弋江稳定河谷塑造过程的影响。【答案】(1)伴随地壳上升运动
,流水下蚀能力增强,辫状河系逐渐萎缩,开始发育河谷;地壳稳定阶段,河流侧蚀能力增强,河谷逐渐展宽,河漫滩发育;伴随地壳新一轮上升运动,河漫滩裸露形成阶地,河流下蚀形成新的河谷。第19页/共1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断层激活导致断块上升运动,
加大了青弋江流域的地面坡度;河流流速加快,下蚀作用增强,促进河谷的发育。(3)夏季风减弱会使锋面雨带在青弋江流域停留时间延长,降水显著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大,下蚀作用增强,促进河谷的发育。【解析】【分析】本题以青弋江的发育阶段为载体,涉及雨带推移、流水侵蚀作用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
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注意材料信息和图示资料可得,当时地壳抬升运动强烈,河流下切作用加强,形成较深的河谷
。其他辫状河向河谷汇集,从而萎缩消亡,该河谷附近形成青弋江。再加上区域气候变化,降水增多,河流流量增大,地壳稳定阶段,河流侧蚀能力增强,河谷逐渐展宽,河漫滩发育;后期地壳抬升,河漫滩裸露形成阶地,河流下蚀形成新的河谷。【小
问2详解】断层激活导致断块上升运动,黄山地区地壳隆起的时期,河流落差变大,流速变快,河流的下切侵蚀与溯源侵蚀增强,使河谷延长、加深;下游河流流速加快,下蚀作用增强,促进河谷的发育。【小问3详解】由材料可知,青弋江位于安徽省南部,属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夏季风
势力偏弱的地质历史时期,锋面雨带在南方地区滞留时间长,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故当时该地区河流流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使河谷显著加深,河流发育进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