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共(5)页,55.09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e3eaef8e09f0cc9e9d2e6c4fec9695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常德市一中2023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高二语文组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
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
。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
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
“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
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
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
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盛
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材料二:唐朝继隋之后,
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
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
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
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繁《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
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唐朝
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
,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
的性格特征。B.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D.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
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
风格。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
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
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鸡毛汪曾祺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
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文嫂养了二
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
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
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
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
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
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
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的鸡呢?我的鸡呢?……”文嫂出嫁的女儿回
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
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
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文
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的鸡呀!我的笋壳鸡呀!我的黑母鸡,我的芦花鸡呀!……”“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
,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我的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汪曾
祺晚年写《鸡毛》,所写是他早年就读西南联大的见闻,小说有对青年及其成长的历史性反思,又有其深刻的现实性。B.《鸡毛》通过再现两个人生轨迹并不相同的人物偶有的生活交集,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并以此探触了真实的人性。C.《鸡毛》看似并无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名为《鸡毛》仅在结
尾处写三堆不同色的鸡毛,刚提及便收场,却是刻画人物最重要的一笔。D.《鸡毛》用透亮笔调写文嫂的善;用暗讽手法写金昌焕的恶,厌憎他的抠门、损人利己,但肯定他的从不花钱买纸,并无揶揄的成分。6.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7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一)课内古诗文考查(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很B.势拔.五岳掩赤城拔:挺拔,挺立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存
留,保存D.方宅..十余亩方宅:方形的宅院9.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A.且放白鹿青崖间B.绕树三匝,何枝可依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0.下列对课内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梦游天姥吟留别》想象丰富,色彩瑰丽,构思奇特,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诗中写洞天世界日月灿烂,仙人盛会雍容和睦,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B.《短歌行》以感叹时光易逝,忧自
己功业未建开头,最后转折,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抑扬低昂,反复咏叹,大大加强了抒情的效果。C.《归园田居》中,诗人善于捕捉乡村生活的常见景象,工笔细描,有近有远,有动有静,淡淡几笔便让平常之物充满生机和意趣,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图景。D.《
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突厥数为边患。或说上①曰:“突厥屡寇关中..,以子
女玉帛皆在长安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陛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为百世之笑乎?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上曰:“善。”八月甲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州,京师戒严
。癸未,颉利进至渭水便桥。上②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乙酉,上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会大雪,杂畜多死,民皆冻馁。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诸部多叛。言事者多请击之,上问长孙
无忌:“颉利君臣昏虐,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无忌曰:“虏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上乃止。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四年春正月,李靖帅骁骑夜袭定襄,破之。颉利可汗不意
靖猝至,其众徙于碛口。颉利欲度碛,李世勣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帅众降。颉利可汗至长安。夏四月戊戌,上御顺天楼,引见颉利,数之曰:“汝数与我盟而背之。蹂我稼穑,掠我子女。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哭谢
而退,诏馆于太仆,厚廪食之。突厥既亡,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温彦博曰:“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注】①上:指唐高祖李渊。②上:此处指唐太宗李世民。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
盛有惧色/B.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C.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D.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
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四关之中,故称“关中”。B.
甲子,古代以天干和地支组合来纪年、纪月或纪日,文中“甲子”是用干支来纪日。C.可汗,古代的西域和北方各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为可汗或大汗。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以“社稷”代指国家。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突厥多
次侵犯边疆一事,有人建议唐高祖迁都,而时为秦王的李世民认为不应该急忙迁都来躲避突厥的侵扰,否则会贻笑后人。B.突厥遭遇大雪和饥荒,颉利加重征收各部赋税,导致大多部落背叛了他,长孙无忌从守信义和爱民出发,反对唐太宗进攻突厥的决定。C.李靖率领精锐之师夜袭颉利可汗,颉利在仓促之
间逃亡,李世勣在碛口驻军,拦截了颉利的逃跑路线,颉利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D.唐太宗当面斥责颉利背弃盟约、抢掠大唐百姓等罪状,又因渭水便桥订立盟约以来,颉利尚算无大规模入侵掳掠,太宗免去了颉利死罪。14.把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张山人归嵩阳白
居易黄昏惨惨天微雪,修行坊西鼓声绝。张生马瘦衣且单,夜扣柴门与我别。愧君冒寒来别我,为君酤酒张灯火。酒酣火暖与君言,何事入关又出关。答云前年偶下山,四十余月客长安。长安古来名利地,空手无金行路难。朝游九城陌,肥马轻车
欺杀客。暮宿五侯门,残茶冷酒愁杀人。春明门,门前便是嵩山路。幸有云泉容此身,明日辞君且归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写天色昏暗、微雪飘落、鼓声断绝,寥寥数语,凄神寒骨,为下文叙写张山人出场作了铺垫。B.得知友人来访是为辞行,诗人羞愧不已,“火暖”与
“冒寒”相对照,又写出作者对友人深厚的关切之情。C.“五侯”和“九城”对举,“肥马轻车”和“残茶冷酒”对比,写出张山人客居长安四十余月的生活经历。D.本诗写作者与张山人主客对答,以人物自身语言揭示其情感起伏和命运变化,更显生动传神、感人肺腑。16.诗中“幸有云泉容此身,明日辞君且归去”和《归园
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都写回归自然,请简析这两首诗的结尾所表达的不同情感。(6分)(四)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⑴《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句子是“”和“”,想象奇特,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⑵
《登高》中“,”两句把眼前秋景和心中重重悲情紧密联系在一起,高度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境遇。⑶《短歌行》中的“,”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贤才连绵不断的思慕之情。⑷《归园田居》中“,”两句运用叠词,描绘出乡村的朦胧恬淡、宁静安详。⑸《沁园春·长沙》中,“,
”生动地刻画了万里长空中飞鸟的矫健和清澈江水里游鱼的自在,体现了事物的动态美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每题3分,共6分)18.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忸怩.(ní)踮.脚(
diǎn)纤.细(xiān)脂.膏(zhī)啧啧..称叹(zé)B.石砾.(lì)门框.(kuāng)执拗.(niù)木讷.(nè)契.阔谈讌(qì)C.遒劲.(jìn)三匝.(zā)褶.皱(zhě)虔.诚(q
ián)周公吐哺.(bǔ)D.包扎.(zhā)守拙.(zhuō)半晌.(shǎng)模.样(mú)渚.清沙白(zhǔ)19.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娇瞋竞相洪涛万户侯书生意气B.瀛洲严竣寥廓手榴弹磕磕绊绊C.分辩避邪爆发一炷香张
皇失措D.安详挂彩颤栗笑咪咪撼天动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
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的作品,其韵味也与
《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
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行云流水信马由缰相得益彰悠然自得B.行云流水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悠然自得C.天衣无缝信手拈来相得益彰泰然自若D.天衣无缝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D.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
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B.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C.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
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也鲜明可感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认为,不用“yy
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材料二:有网友认为“yyds”“绝绝子”等流行用语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在使用。实际上,近几十年来,每一代
青少年在表达上都追求语言的个性化。就像曾经的80后使用的“狂汗”“886”“顶”“灌水”等网络用语,90后创造的由字母、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等组成的“火星文”一样,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yyds”“绝绝子”等流行语的大量使用,不仅可能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更重要的是会伤害母语的纯洁性。“流行语”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
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