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9)页,4.12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db17334738be4aec8389c493655b13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霍尔果斯市苏港高级中学3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高二地理试题考试时间:80分钟;命题人:单笑笑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I卷(选择
题)一、单选题32*2。2022年11月20日,第二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卡塔尔(下图)举行,重要比赛都安排在夜晚比赛,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本届世界杯比赛时间安排是由于卡塔尔()A.热带沙漠气候,冬季较节能B.热带沙漠气候,干季降水少C.热带草原气候,白天光照强D.热带草原气候,夜晚
更凉爽2.世界杯比赛可以()A.缓解环境污染问题B.带动世界经济增长C.加快城市化工业化D.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答案】1.A2.D【解析】【1题详解】卡塔尔位于阿拉伯半岛,位于北回归线到30°N之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
行下沉气流,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夏季高温,室内降温能源消耗量大,冬季相对凉爽,不需要大量能源而降温,较节能,A正确,C、D错误;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均少,B错误故选A。【2题详解】。世界杯比赛期间,人口大量聚集,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A错误;世界杯比赛不是工业生产部门
,对带动经济增长和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影响很小,B、C错误;世界杯比赛中,各国运动员、球迷欢聚卡塔尔,可以促进各国文化交流,D正确。故选D。【点睛】回归线到30°纬度的大陆西岸区域,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热带沙漠气候。3.关于区域
的正确叙述是()A.每个区域的形状和面积都相同。B.每个区域的边界都非常明确。C.每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大致相同。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答案】D【解析】【详解】每个区域的形状和面积都不一定相同,A错误。一般行政边界明确,其它类型的区域大多边界并不非常明确,B
错误。因为特征不同才划分区域,因此每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大多不相同,C错误。区域划分是分成多个级别,因此一个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正确。故选D。国际专业期刊发表的最新报告披露,印度尼西亚首度超越巴西,成为热带雨林消失最多的国家。2000年至2012年
,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面积高达6万平方公里,约等于爱尔兰的国土面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A.①②B.③④C.①③D
.②④5.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④引发该地区人口大规模迁移A.③④B.②③C.①②D.①③【答案】4.A5.C【解析】
【4题详解】热带雨林消失主要和人类活动有关,林区农民烧荒种植及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尼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①②正确;热带雨林植株高大,不会被洪水淹没,洪灾频发对热带雨林的影响较小,雨林深处气候湿润,不适宜
人类居住,③④错误,A项正确,B、C、D错。故选A。【5题详解】植物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雨林消失会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一些珍贵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会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正确;该地气候湿润,不易形成沙尘暴,雨林地区人
口较少,经济落后,不会引起世界性人口流动,③④错误,C项正确,A、B、D错。故选C。【点睛】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主要的作用是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保证
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有序进行,有"地球之肺"的美誉。6.年冬天,茶农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左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
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右图)。左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A.防太阳暴晒B.防病虫害C.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D.防洪、防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C对;冬季气温低,不需要防太阳暴晒,A错;冬季病虫害少,而且网纱带眼不能防病虫害,也不能防洪、防涝,B、D错。故选C。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7.图示区域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高寒B.干旱C.湿热D.多雨8.该盆地丰富的资源有()A.石油、天然气B.煤、铁C.铁、石
油D.煤、天然气9.该区域主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是()A.种植业B.畜牧业C.林业D.渔业【答案】7.B8.A9.B【解析】【7题详解】图示区域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深居内陆,干旱是该地区最大的自然特征,B对,C、D错;该地区海拔高度差异较大,只有
部分海拔较高地区有高寒的特征,大部分地区并不是高寒地带,A错。故选B。【8题详解】图中标记出的甲盆地为塔里木盆地,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煤、铁资源不丰富,A对,B、C、D错。故选A。【9题详解】该区域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水面小,森林少,草原、荒漠多,不适宜发展林业、渔业
,C、D错;种植业和畜牧业相比,畜牧业需水更少,故更适合发展畜牧业,A错,B对。故选B。【点睛】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年降水量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甚至5
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主要地形区有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及其中的呼伦贝尔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西北地区地面植被由东向西为草原、
荒漠草原、荒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10.下图所表示的土地荒漠化属于()A.不合理灌溉引起的次生盐碱化B.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C.采矿交通建设形成的石质荒漠D.采挖沙蒿等造成的草场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图中地区环境为草地,
荒漠化区域的中心为水井,明显是发展畜牧业由于超出载畜量,在取水点附近踩踏形成的斑点状荒漠化圈,属于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B正确,图中荒漠化不是由于不合理灌溉造成的,A错,不是采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生态保护造成的,C错,不是过度樵采造成的
,D错。故选B。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生态林工程。经过40年不懈努力,目前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工程区的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构筑起绿水青山的生态防线。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11.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使得工程区A.人口合理容量不变B.环境承载力降低C.人口合理容量变小D.环境承载力提高1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给京津冀地区带来的主要环境效益是A.减轻风沙危害B.减轻汽车尾气污染C.减少生物多样性D.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答案】11.D12.A【解析】
11题详解】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有效的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得该区域生物生产力得到改善和提高,有利于提高当【地环境承载力,从而使人口合理容量变大。故D正确,A、B、C错误。【12题详解】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防水土流失。因此三北防护林给京
津冀地区带来的主要环境效益是减轻风沙危害,故A正确。防护林建设不能减轻京津冀地区汽车尾气污染,不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有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故B、C、D错误。【点睛】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
,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3.如果把中国现有人口数记为a
,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记为b,环境人口容量记为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A.c>a>bB.b>a>cC.a>c>bD.a>b>c【答案】A【解析】【详解】人口合理容量是“最适宜的人口数”,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的人口数”,我国
人口众多,问题突出,早已经超过了人口合理容量,但还没有达到环境承受的人口极限,故c>a>b,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点睛】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简单的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显然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14.在山西坑口电站的建成,将会()A.变输煤为输电,减少了道路灰
尘,将有助于大气环境的改善B.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将缓解交通压力C.使运输业受损,减少就业机会D.变输煤为输电,经济效益将降低【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在山西坑口电站的建成,变输煤为输电,可以缓
解交通压力,B对;减少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但是加大山西的大气污染,A错;一定程度上,使长途煤炭运输受损,但是并没有减少就业机会,坑口电的站的建成也增加了其他的就业岗位,C错;变输煤为输电,延长了产业链,经济效益会增加,D错,故本题选择B。【点睛】在
我国的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应该是最强的。该城市群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宁波、嘉兴、绍兴、湖州、常州、南通、扬州、镇江、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其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南通、合肥八座城市的市生产总值都在一万亿元以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主要体现在()①位于长江入海口处②位于东部海岸带的中点附近③位于东部季风区④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6.长三角城市群所在区域()A.以黑土为主,土壤肥沃
B.河流含沙量大,冬季结冰期长C.植被春季发芽,秋季落叶D.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答案】15.A16.D【解析】【15题详解】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主要体现在其位于长江入海口,可以实现海陆联运,交通位置优越,①符合题意;而且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线的
中心位置,起到连接南北的作用,②符合题意;东部季风区的范围较广,包括众多城市,无法体现地理位置的独特性,③不符合题意;同理,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广阔,包含杭州、南京、苏州在内的众多城市,也无法体现上海地理位置的独特性,④不符合题意。因此A正确,排除BC
D,故选A。【16题详解】长三角城市群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A错误;长三角地区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泥沙容易淤积,河流含沙量较小。地处亚热带,冬季最冷月均温
在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B错误;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C错误;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低温少雨,夏季炎热多雨,D正确。故选D。【点睛】长三角城市群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
少雨;地形: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河流:水网密布,河流众多;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终年常绿;土壤:自然土壤以红壤和冲积土为主,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主。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图中指数越大,表示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据图判
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B.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关系D.北京向河北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一样大18.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
下列措施合理的()A.促进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B.河北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河北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答案】17.B18.A【解析】【分析】【17题详解】根据图文信息,我们可以得到,廊坊的经济指数高,说明
与北京之间的经济流量大,与北京距离近关系密切,A项错误。图中各个城市与北京的经济指数并不是完全的按照距离的远近变化,如较近的张家口经济指数相对较低,C项错误。并且河北各个城市与北京的经济指数也不相同,说明与北京之间的经济流量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向河北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不一样大,D项
错误。综合来看,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还是取决于城市等级和距北京的远近,先从城市等级上确定能否适宜承接相关产业转移,再从距离上择优选择,B项正确。故选B。【18题详解】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想一个地区协调稳定发展,需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即
可以促进区域竞争互补,发挥北京和天津双核的优势,促进河北、北京、天津一体化发展,A项正确。而让河北一味的付出,大力发展种植业为北京和天津服务不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B项错误。将北京和天津的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河北,不仅仅是对河北地区的不负
责,也是对整个区域乃至全国的不负责,C项错误。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减弱北京和天津两城市之间的联系是违背基本原则的,D项错误。故选A。【点睛】区域发展指一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
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的健康协调发展需要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结构优化为核心,以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为准则,共同发展,携手共进为目标。半导体作为一种电子元件(以芯片为主),是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半导体产业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人力成本高
)等环节。半导体产业最早起源于美国,从1950年至今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读下图,回答问题。19.美日韩及中国台湾先后将自己半导体产业转出,根本原因是()A.获得更高利润B.抢占国际市场C.增加产品附加值D.扩大
生产范围20.中国大陆能够吸引全球半导体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是()①庞大的消费市场②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③低廉的劳动力成本④完善的产业链条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1.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A.加重了转出区的环境污染B.促进了转出区的产
业升级C.增加了承接区的就业压力D.缓解了承接区的交通拥堵【答案】19.A20.B21.B【解析】【19题详解】美日韩及中国台湾先后将自己半导体产业转出,主要是因自身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将自己半导体产业转出寻找最优区位,降低成本,获取更高利润,A正确;半导体生产厂商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经较高,产业
转出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保持产品的竞争优势,不是为了抢占国际市场,B错误;产业转出,并没有增加产品附加值,C错误;转出后是生产地改变,而不是扩大生产范围,D错误。故选:A。【20题详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半导体电子产品需求量大,①正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力度大,②正确
;中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成本较低,③正确;半导体产业产业转移是部分环节,对产业链依赖程度低,④错误。ACD错误,B正确,故选:B。【21题详解】产业转移降低了转出区的环境污染,A错误;产业转移促进了转出区的产业升级,B正确;产业转移降低了承接区的就业压力,C错误;产业转入增加了承接区的交通拥堵
,D错误。故选:B。【点睛】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影响:促进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居民增收;增加就业;促进城市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为高端先进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不利影响: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消耗增加;
占用耕地土地资源。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不利影响:短期内造成经济衰退,人口失业。下图表示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或地区)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的22.图中①所示国家或地区是()A.日本B.韩国C.我国香港地区D
.我国台湾地区23.图中所示产业可能是()A.纺织、服装、电子装配B.机械、化工、电力C.食品、电子、宇航D.煤炭、钢铁、汽车24.图中所示国家或地区的共同特点是()A.劳动力资源充足、价廉B.都是经
济发达国家或地区C.都已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D.市场广阔,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需求量大【答案】22.A23.A24.A【解析】【分析】【22题详解】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先从欧美国家转移到日本,60~70年代转移到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8
0年代转移到中国大陆,90年代后期又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故选A。【23题详解】由题目可知这些产业应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电子装配工业都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故选A。【24题详解】.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地区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劳动力资源充
足、价廉,生产成本低。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难度小。珊瑚礁为全球10%的经济鱼类和近30%的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生活环境,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据此完成下列题。25.下列造成珊瑚礁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
.季节变化,海水温度异常升高B.药用价值高,珊瑚遭大量采挖C.河流注入,陆地水使水质变差D.经济鱼类多,珊瑚遭大量啃食26.珊瑚礁退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有()A.海浪对海岸侵袭加剧B.沿海地区水质下降C.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D.导致渔业发展停滞【答案】25.B26.A【解析】【25题详解】海
水温度的季节变化是自然现象,不会导致珊瑚礁退化,且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海水温度没有异常升高,材料没有关于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是人类活动导致的,A错误;由材料“极高的药用价值”可推测,珊瑚礁药用价值高,遭大量采挖,导致珊瑚礁退化,B正确;河流
注入,带来营养盐类,有利于珊瑚礁的生长,但也会带来污染,影响珊瑚礁,但由材料“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并不是大部分珊瑚礁附近均有河流注入,C错误;由材料“珊瑚礁为全球10%的经济鱼类和近30
%的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生活环境”可知,受珊瑚礁影响的经济鱼类占比少,且由所学知识可知,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故珊瑚礁主要是提供生活环境,作为鱼类食物来源的可能性小,D错误。故选B。【26题详解】珊瑚礁可减缓海
水流速,减轻海浪侵蚀,珊瑚礁退化后,会导致海浪对海岸侵袭加剧,A正确;珊瑚礁退化后,对海水净化能力降低,会导致沿海地区水质下降,但由所学知识可知,沿海地区水质下降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珊瑚礁
退化产生的不利影响,B错误;由材料“珊瑚礁为全球10%的经济鱼类和近30%的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生活环境”可知,珊瑚礁退化后,会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而不是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C错误;由材料“珊瑚礁为全球10%的经济鱼类和近30%的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生活环境”可知,受珊瑚礁影响的经济
鱼类占比少,故珊瑚礁退化导致渔业发展停滞的可能性小,D错误。故选A。【点睛】珊瑚礁主要生长在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中。27.“开源节流”是我们利用资源应遵循的原则,下列关于水资源“节流”措施的叙述,正确的
是()A.开发和提取地下水B.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C.海水淡化,人工降雨D.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进一步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节流措施主要有节约、减少浪费以及提高利用率。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属于
“节流”措施,B正确;开发和提取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降雨,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进一步加强,均属于寻找新的水资源,是“开源措施”,A、C、D错误。故选B。【点睛】应对资源短缺的开源措施主要有寻找新的替代资源或新的来源途径,节流措施主要有节约、减少浪费以及提高利用率。读人类社会与环境关联模
式图,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2表示人要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收到环境中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1表示的是()A.修建道路B.人口迁徙C.封山育林D.开采矿产2
9.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有箭头2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C.如果箭头1、箭头2表示的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则可能产生环境问题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相互协调30.当前
,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主要途径有()①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②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③加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④积极开发利用资源。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答案】28.D29.C30
.A【解析】【分析】【28题详解】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如开采矿产、砍伐森林等,D项正确。修建道路、人口迁徙和封山育林都不是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其中修建道路是人类利用资源资源改造环境;人口迁徙是人类
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举措;封山育林是人类改善自然环境的措施,C项错误。ABC项错误。故选D。【29题详解】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2表示人类消耗物质和能量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若人类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的速度超过环境的供给能力或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
自净能力,则会产生环境问题,A项错误,C项正确。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B项错误。人类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是可以实现人地协调的,D项错误。故选C。【30题详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可持续发展不仅
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①错误。积极开发利用资源,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很容易产生生态环境问题,④错误。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入手,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②③正
确。即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点睛】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具有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其中共同性原则来看,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
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31.图示区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A.大气污染B.全球变暖C.土地荒漠化D.森林破坏32.图示区域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气候
干旱B.人口激增C.土壤贫瘠D.植被破坏【答案】31.C32.B【解析】【31题详解】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水土流失少,A错误;根据示意图可知,该地的自然植被为草地,不存在森林锐减的环境问题,B错误;从图中可知,该区域草
地变成旱地,牧场超载并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并以畜牧业为主,而且存在过度放牧现象,因此最可能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C正确;示意图中没有关于该地矿产资源的信息,因此无法判断是否存在矿产资源枯蝎,D错误。故正确答案选C。【32题详解】注意题干中问的是根本原因。人为原因是环境问题的根
本原因,自然原因不是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A错误;从图中看,该地出现的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B正确;农作侵入牧区是是的粮食短缺导致的,而粮食短缺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因此农作侵入牧区不是根本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才是根本原因,C错误;
土地生产力下降是环境问题加剧的结果,不是环境问题的原因,D错误。故正确答案选B。【点睛】荒漠化成因:(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多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
交通建设中不注重环保。其中人为原因起决定性作用。第I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东北三江平原粮食总产量的不断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1)阅读下面
的结构框图,将下面的相关内容填入图中的A、B、C、D空格内。(每框中限填一个序号)①播种面积扩大②毁草种粮③扩大灌溉面积;④导致水土污染。A____、B____、C____、D____。(2)东北是我国重要
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农业类型以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____。(3)东北耕地面积的扩大也破坏了大量的湿地,对生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请列举湿地的三种生态作用____、____、____。针对问题应采取____的措施。【答案】(1)①.②②.④③.③④.①(2)
①.)商品谷物农业②.小麦或玉米(3)①.维持生物多样性②.调节气候③.净化水质④.退耕还湿【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东北湿地开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湿地开发的影响以及东北农业地域类型、主要粮食作物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描述阐释地理事物、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小问1详解】由题中图可知,增施化肥农药会导致水土污染,导致土壤盐碱化的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灌溉;合理利用荒地的结果是D,对应①扩大耕地面积,结合题中图,A是②毁草种粮,一方面会扩大耕地面积,一方面
会导致生态破坏;B是增施农药化肥导致④水土污染;C是③扩大灌溉面积导致土壤盐渍化。【小问2详解】东北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农业地域类型以商品谷物业为主。【小问3详解】湿地的生态功能:提
供水源、污水净化,储存营养物质,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等。针对东北因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开垦湿地的问题,湿地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应采取退耕还湿的措施。【点睛】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
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34.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答案】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系统;调整农林与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口
增长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土地退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土壤盐渍化治理措施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
律能力,综合思维素养。【详解】结合所学,土地退化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土地受自然力或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生产力衰退的过程。例如,干旱、洪水、大风、暴雨、海潮等自然力,可导致土地沙化、流失、盐碱化等;人类不适当的开垦、乱伐,不合理的种植制度和灌溉,农药、化肥使用不当等;会引起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针对其形成原因,对于土地盐碱化
可以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来改善;土地荒漠化可以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系统以及调整农林与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来改善;整体土地退化与人口快速增长有关,控制人口增长可以逐步改善土地退化的情况。35.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答案】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衰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解析】【详解】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通常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当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传统产业衰落;资源开采与加工利用过程中,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
污染。36.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答案】①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②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
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详解】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
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转型,主要措施有①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②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
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