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docx,共(17)页,506.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b68e44f237b8ce9e90e82ad7da5ee2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长安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高三年级历史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合计48分)1.《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战国时代的农民“种谷必杂五谷,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菰
,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A.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综合型经济B.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C.精耕细作下的低生产率经济D.有较大经营自主权的小土地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战国时期农民“种谷必杂五谷
,以备灾害”,而且严禁田间种树,同时在住宅周边种植瓜果蔬菜,并饲养家畜辅以家庭受手工业,这体现了古代精耕细作特征,同时也说明当时生产率较低,C正确;题干中的住宅旁的种植、养殖以及家庭手工业都是满足自家需要,因此不是综合型经济,排除A;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题干中未体
现出自主权,排除D。2.孟子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这表明孟子在政治上主张A.见利思义B.实行仁政C.民贵君轻D.教化万民【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孟子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农民只抽九分之一的税;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
,关卡和市场(对商人)只稽查不征税;湖泊池沼不设禁令,(任人捕鱼;)惩办罪人不牵连妻儿。这是要求统治者要实行仁政,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主旨意思,排除。3.“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
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延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强化君主专制B.强调中央集权C.有一定继承性D.民主特色
鲜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认为秦朝的制度一方面是时势使然,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对之前制度的继承,如“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C正确;题干认为秦朝君臣并不是出于主观目的强化君权,排除A;题干未提及中央集权,排除B;“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材料作者认为秦朝是专制
,排除D。4.史书记载:均田制实行以后,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这说明当时A.农业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促进人口迅速增长B.均田制的实行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原有土地制度C.自耕农经济
盛行推动社会的发展D.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依然牢固【答案】B【解析】【详解】从“均田制实行以后,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可以看出,均田制的实行并没有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的现象,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5.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
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不相同,这实际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始开发和发展,故A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河西走廊地区
因为丝绸之路商业较为发达,岭南地区经济处于刚开发时期,故B排除;C项使用绢、帛作为货币可以说是黄河流域丝织业发达的表现,但绢、帛作为货币材料有其本身的弱点,故C排除;D项准确地反映了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铜币使用情况,说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故D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货币6.明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日:“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铁牌宣德间尚存,后来宦官王振盗去。孟森认为明代流弊之首乃“信用宦官”。明代太监滥用批红权,批红被当作“包鱼包
肉的废纸用”。上述材料反映问题的实质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B.明朝政治制度尚不完善C.中国古代政治人治色彩浓厚D.明朝宦官干政问题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明代太监滥用批红权,批红被当作‘包鱼包肉的废纸用’”体现的是明朝时期
君主专制缺乏制约,宦官窃取君上大权胡作非为,说明的是中国古代政治人治色彩浓厚,C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朝不存在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A排除;BD属于表象,排除。故选C。7.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
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B.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C.经济作物生产的日益专业化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详解】
材料表述了明朝江南某些城镇丝织业的发展,体现了明朝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答案为B;A错在“织棉”;C错在“经济作物生产”;D错在“名存实亡”8.明代王守仁说:“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
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其目的是A.发明本心以“致良知”B.抨击程朱格物致知的烦琐C.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D.针对知行脱节以矫正时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待知得真了,方去做
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可知明人治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王阳明认为这是一种病,须通过“知行合一”这副药来治疗,故选D项;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抨击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中“知先行后”的观点只是王阳明的一种手
段,不是目的,排除B项;明代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排除C项。9.1891年,在检阅北洋海军后,李鸿章在奏折中称:“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仅限于饷力(军费不足),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三年后,他再次校阅海
军,上奏称西洋各国船式日新月异,中国自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难为继。由此可知A.落后海防观念导致战争失败B.战争赔款导致了海军军费不足C.军备落后是战败的重要原因D.经济落后阻碍军事现代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1894年,李鸿章校阅
海军时“称西洋各国船式日新月异,中国自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难为继”。由此可知北洋海军军备已经落后,这是甲午战败的原因之一,故C正确;材料主旨没有体现出海防观念落后,故A错误;海军军费不足是因为军费被挪用,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经济落后阻碍军
事现代化进程,故D错误。10.《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A.很大程度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B.拉开了维新
运动的序幕C.使唯有变法才能救亡的观念深入人心D.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要求【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在很大程度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A正确;B是公车上书的地位,排
除;C错在“深入人心”,排除;这两部书受到传统的知识分子的抵制,D排除。故选A。11.1906年《时报》载:“厦门一岛,中国商家挂洋牌者,指不胜屈……挂美商家十家,挂英商家五十三家,挂荷商家者九家……以上共计三百四十家”。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A.清末新政迎来民族工业春天B.不平等条约下洋商所
占优势较多C.厦门近代商业制度发展成熟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合理避税【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商家“挂洋牌”是由于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市场,洋商享受很多特权,所占优势较多,民族商业难以竞争,故B正确;民族工业一战期间迎来春天
,A错;“商业制度发展成熟”没有体现,C错;D属于表象,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12.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立宪派的各种活动,他们的这些行为1911年6月川汉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会议当场就决定成立保路同志会,推立宪党人蒲段俊,罗纶为正副议长”1911年11月12日湖北咨议局局长
、立宪党人汤化龙向革命派建议,“此时武昌发难,各省均不晓得,须先通电各省,请一致响应,以助成伟举”1912年初江苏立宪党领袖张謇:“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愿公奋其英略,旦夕之间,截定大局”A.体现了资产阶级走向
联合B.影响了清未民初政局的变动C.说明立宪派趁势投机革命D.表明民主革命成为时代湖流【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史料反映出立宪派或自己领导反满活动,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使旧官僚反正,其行动一方面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另一方面又帮助袁世凯夺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立宪派的这些行为
影响了清末民初政局的演变,体现了其政治上的两面性特征,故选B项;立宪派帮助袁世凯夺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排除A项;表格信息不能反映立宪派投机革命,排除C项;立宪派的这些行为不能表明他们赞同民主革命思想,排除D项。13.毛泽东说
“边区是民主的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粉碎了人民不关心政治或人民政治程度不够不能行使民主权利的谬论”,这体现出A.工农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革命B.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C.民族战争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D.民主人
士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答案】C【解析】【详解】毛泽东指出“(陕甘宁)边区是民主的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根据地内人民关心政治,行使民主权利,体现出(抗日)民族战争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工农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革命”时期,“边区”尚未建立,A项
错误;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与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人民关心政治、“行使民主权利”不符,B项错误;民主人士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与“边区”民主政治发展不符,D项错误。14.下列内容为新中国某段时期中国农村地区流行的标语①1949-1952年:“勤劳致富、劳动光荣”
②l953-1956年:“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③1958-1960年:“争上游,跑步进入共产主义”④1959-1961年:“吃饱肚子尚为先”⑤19621965年:“千变万变不如一变(包产到户)”从内容中反映出广大农民()A.对社会主义建设
充满信心B.坚决拥护社会转型时期的农业政策C.对建设社会主义曲折性的清晰认识D.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建设的积极信念【答案】D【解析】【详解】不同时期农村地区的流行标语反映出当时时代潮流,如1949-1952年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口号是“勤劳致富、劳动光荣”。l
953-1956年处于一五计划时期,口号是“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1958-1960年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因此口号中的“争上游,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体现出这一潮流,D正确;1959-1961年的口号“吃饱肚子尚为先”明显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信心受
挫,排除A;1962-1965年的口号“千变万变不如一变(包产到户)”体现了对原有政策的不满,排除B;农村的口号只能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并不能反映农民本身对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性的认识,排除C。15
.刘少奇在1950年曾说:“我们已经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而不是如过去一样放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袋子里。从今以后,中国工业就不致受到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的竞争,中国的原料将首先供给自己工业的需要。”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
“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一条线一大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新中国实现了海关主权的独立自主,海关真正起到了保护民族工业及国内市场的作用,体现出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取缔其在华特权,现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的外交方
针,C正确;一边倒指的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A排除;另起炉灶指的是新中国不承认旧中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是要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B排除;D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排除。故选C。16.如图反映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多登
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变化情況。图中数据出现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D.“南方谈话”解放国人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92年后中国城乡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导致这一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及其发表的“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国人的思想,冲破了“姓资”与“姓社”的争论及计划经济体制对人思想的東缚,众多公职人员纷纷下海导致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大增,D正确;A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排除;
材料中的急剧增加是在1992年后,BC时间不符合,排除。故选D。17.罗马人把罗马市民权授予那些在战争中英勇作战的人,把市民权授予被解放的奴隶,不蔑视任何人,不根据人的出生而是依据罗马市民和非罗马市民(包括奴隶)的意志,把人们吸纳进其社会中。这一现象反映了A.罗马的奴隶和市民利益的一
致性B.罗马的奴隶和市民享有同等权利C.罗马社会是罗马人民公共意志的产物D.罗马法高扬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文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依据罗马市民和非罗马市民(包括奴隶)的意志把他们吸纳进其社会,说明罗马人认识到社会是人民公共
意志的产物并且通过共同意志才得以存续,故C项正确;罗马的奴隶和市民在公共利益上有一致性,例如面对外族入侵,但在私人利益上是对立的,故A项错误;奴隶只有被授予市民权才和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有关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文精神,故D项错误;
故选择C,排除ABD。18.杰里·本特利学者在他的书中《新全球史》中写道:“至17世纪中叶,马尼拉的42000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中国商人。他们给西班牙商人供应丝绸,然后这些丝绸就被装在大帆船中运往墨西哥,这种大帆船也因此被称为“
马尼拉大帆船”。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影响概括最为准确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B.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C.为中国的财税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可能D.使全球范围的饮食结构更加丰富【答案】A【解析】【详解】17世纪中叶,马尼拉大帆船反映了中国商人和西班牙商人之间
的沟通,这一贸易属于三角贸易的一部分,有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A正确;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导致的,而这一时期新航路已经开辟,排除B;题干未体现白银流入中国的相关信息,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19.18世纪后期,法国学者雷
纳尔把美洲描述为“低劣”或“退化”的对象,以凸显欧洲文明的“优越”和“理性”;同时又赞扬美洲印第安人对自由的维护。对此理解合理的是,该学者A.鼓励美洲的民族独立B.强调欧洲文明的优越性C.提倡不同文明的交融D.力图宣扬欧洲启蒙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
料“18世纪后期”“凸显欧洲文明的‘优越’和‘理性’”“赞扬美洲印第安人对自由的维护”等信息可知,法国学者雷纳尔咱们这时期欧洲的理性和美洲印第安人的为自由进行的斗争,反映了启蒙思想家追求理性、自由的主张,即在力图
宣扬欧洲启蒙思想,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鼓励美洲的民族独立,而是表达学者对启蒙思想的宣扬,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雷纳尔凸显欧洲文明的“优越”和“理性”的主要目的是为宣扬启蒙思想,而不是为强调欧洲文明的优越性,B项错误;材料学者强调“理性”“自由”等,体现了其对启蒙思想的追求和宣扬,无
法体现对不同文明交融的提倡,C项错误。20.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
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A.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B.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C.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D.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答
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可知,戴高乐认为直接选举产生的议会(众议院)未必是有远见的,因此需要另一种选举方式(即间接选举)再组成一个议会(参议
院)来进行监督。由此可见,戴高乐主要解释了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关系,其中众议院由选民普选产生,参议院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二者的关系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民主与理性的精神,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
展的基本趋势和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A、B错误;材料体现了法国议会产生的方式是间接、直接民主并存,这只是材料的现象,而非材料本质,C错误。21.19世纪80年代,有学者呼吁英国集中精力增加生产力,并将生
产转移到那些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中,但英国却选择了最为省事的措施―贸易,并提出“要么死亡,要么贸易”的口号。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继续推行自由主义政策B.专注于传统工业的升级C.对海外市场的过分依赖D.缺乏工业生产社会条件【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
80年代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并未进行产业转移,而是更多的依靠贸易,而且认为“要么死亡,要么贸易”,说明当时的英国对海外市场过分依赖,C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英国注重贸易不等于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而且从题干描述来看,英国在产业升级方面并不积极,排除
B;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而且实行民主制,有广阔的市场,其工业生产的社会条件优越,排除D。22.1924年初,列宁明确指出,当前全国计划管理的中心任务,不是去规定做什么、做多少,下达硬性的计划指标,而是要使各地在自己的小范围内,能自主地组织经济活动,发展地方经济,从而实
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表明当时苏联A.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B.发展地方经济成为首要任务C.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D.高度集权模式雏形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当前全国计划管理的中心任务……能自主地组织经济活动,发展地方经济,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合所学可知列宁提出计划管理中心要不能局限于下指标,要自主组织经济活动,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当时苏联要从纯粹的计划经济向经济管理方面进行调整,故选A;材料主旨是自主发展组织经济活动,不是讲发展地方经济成为首要任务,B错误;工业化建设全面
展开从1928年开始,C错误;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权模式,1936年确立,D错误。23.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政府相应地减少了国防开支,加大了高科技开发方面的投入,同时政府还扩大就业,鼓励投资,在福利政策上强调医疗、福利改革,使95%以上
的人受益。由此可知,此时的美国()A.在美苏争霸中处于绝对优势B.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C.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凯恩斯主义D.消除了周期性经济波动的隐患【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政府减少国防开支,加大科研投入,扩大就业,鼓励投资,在福利政策上强调医疗、
福利改革,使95%以上的人受益,说明政府在经济方面的干预力度较大,说明当时的经济政策依然是以凯恩斯主义为核心,C正确;20世纪90年代苏联已经解体,排除A;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就逐渐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排除
B;D表述绝对,排除。24.小说《悲慘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让的人生,集浪漫主义传奇色彩及人道主义悲为一体:冉阿上,因为生活所迫,从一个善良、淳朴的劳动者转变成冷酷、盲目的恶魔;被主教唤醒他本善的良知之后,成为诚
实、正直、仁慈和博爱的人。这说明《悲修世界》A.为悲惨的人民找到了解放的道路B.强调表现自我和社会的精冲危机C.充满了对人类“理性王国”的向往D.一定程度上反映法国社会现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宣扬
人性是善良的,严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恶,抨击了造成社会压迫的法律和习俗,小说虽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社会现实,故选D项;雨果对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批判,但是作者企图单纯用人道主
义改变这个悲惨世界是不可能的,排除A项;强调表现自我和社会的精神危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排除B项;《悲惨世界》是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小说充满了对启蒙思想家创设的“理性王国”的失望,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四小题,合
计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宋代构建了一个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济体系。在预防性救济方面,高宗绍兴八年,在全国推行“胎养助产法令”,規定“禁贫民不举子,有不能弃要者,给钱养之,”南宋设有“举子
仓”,面向贫家产妇发放救济粮。在补救性救济方面,国家为收婴和孤儿设立福利机构。北宋设有“福田院”,专门收养京师的弃婴、孤儿等无法自存之幼童。宋代设立有“安老坊”等专门收养老无所养者的福利机构,机构内的老人福利
分为三个等,政府给予60—90岁之间的老人米、钱、柴、衣等用品用以补贴生活。崇宁元年,徽宗诏令全四设立“安济坊”,凡境内病卧无依之人,均可送入。同时还设立“药局”等这些只收本钱不取息的平价门诊邮和药房此外,针对大量流浪乞丐群体,朝廷下诏布《惠养乞
丐法》政府将流乞丐登记在册,每人每日“给米丘一升、小儿半之”,生病的流浪乞丐可以获得物质、药物救济。——摘编自李华桑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材料二胡佛总统信奉放任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始终认为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因此联邦政府并没有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反而是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推动社会保障
制度的发展。而罗斯福总统信奉新自由主义,他执政后,美国国会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济暑,并拨款5亿美元作为各州实施紧急事业救助的资金。然而,以工代赈和直接救济保障等模式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1935年,美国国会在人
们提出各种社会保险方案的影响下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是世界第一部以社会保障为内容的全面性法律,规定了社会保险包括下列4个方面内容:1.养老金;2.失业保险;3.老年保险;4.对盲人、需赡养的儿童和其他遭遇不幸者的救济。法案致力于减少财政的负担、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新政”是经济危机的
结果,它对国民经济的干预扩大了政府的权力与责任,但覆盖范围仍不够广,它的受益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农民和那些有组织的具有优势的城市工薪阶层中的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的遭遇仍然很悲惨,他们深受种族歧视、失业、贫困的折
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济贫体系形成的背景并阐述其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制度产生的特点,简析其特点形成原因。【答案】(1)背景:统治者企图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土地兼并严重,社
会贫富分化加剧;与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使社会流民增多。特点:救济面广,但水平不高:救济措施类型多样,但作用仍很有限;救济趋于制度化、法制化,但人治特点仍然明显;市场化手段增多,但仍以行政手段为主导。(2)特点:从无到有,先地方后中央,逐步建立;最初着眼于紧急救助,后来通过
国会立法全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紧急救助、直接救助为主,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保障的对象主要是有产阶层,覆盖范围仍不够广。原因: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长期占据美国社会思潮主流:30年代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社会的深重打击;以工代赈和直接救济保障等模式给国
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罗斯福总统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种族歧视在美国社会的根深蒂固。【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得出:统治者企图维护社会稳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由材料信息“针对大量流浪乞丐群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与北方少数民
族间的战争使社会流民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特点”,依据材料信息“胎养助产法令”“举子仓”“福田院”“安老坊”“安济坊”“药局”等得出:救济面广、救济措施类型多样;由材料信息《惠养乞丐法》得出:救济趋于制度化、法制化,但
人治特点仍然明显;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市场化手段增多,但仍以行政手段为主导。(2)“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胡佛总统……联邦政府并没有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反而是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罗斯福……执政后,美国国会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联
邦紧急救济暑”得出:从无到有,先地方后中央,逐步建立;由材料信息“拨款5亿美元作为各州实施紧急事业救助的资金”得出:以紧急救助、直接救助为主,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由材料信息“它的受益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农民和那些有组织的具有优势的城市工薪阶层中的白人
,黑人、印第安人的遭遇仍然很悲惨,他们深受种族歧视、失业、贫困的折磨”得出:保障的对象主要是有产阶层,覆盖范围仍不够广。“原因”依据材料信息“胡佛总统信奉放任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始终认为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得出: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长期占据美
国社会思潮主流;由材料信息“以工代赈和直接救济保障等模式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得出:以工代赈和直接救济保障等模式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由材料信息“黑人、印第安人的遭遇仍然很悲惨,他们深受种族歧视、失业、贫困的折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种族歧视
在美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由所学知识得出:30年代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社会的深重打击、罗斯福总统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等。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末新政大事记时间进程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1903年9月设立商部,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
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1905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洋。1906年度支部颁布《清理财政明定办法六项》,负责统一各中央地方衙门收支、统筹外债借还以及规定对各省越时造报财政之惩处,实现全国预算。190
6年9月颁布《仿行立宪上谕》,“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1906年改兵部为陆军部,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为了筹饷,清政府还不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议院不许”干涉君主,臣民需在“法律”范围内行使
权利。(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中央统筹领导;依靠立法推动;渐进性;改革内容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具有保守性,专制色彩浓厚。(2)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创造条件;推动了经济、行政、教育、军事领域的近代化;筹饷摊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
‘新政’的专门机构”可归纳出中央统筹领导;根据材料“设立商部,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可归纳出依靠立法推动;从过程来看,具有渐进性的特点;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改革内容广泛,涉及各个领域;根据材料“其中‘君上大权’14条,‘
臣民权利义务’9条”可归纳出具有保守性,专制色彩浓厚。(2)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民主革命发展、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及加剧社会矛盾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看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
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
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
“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跶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
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时代背景。(2)依据材料二并结
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答案】(1)内涵:宜扬科学、民主、理性、宽容、进步、文明、民族情感;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伴共生,共同发展。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
推动;启蒙运动的扩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德意志国家分裂阻碍。(2)特点: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积极作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
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经济建设: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详解】(1)内涵:根据材料“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
浓烈的民族情感”并结合启蒙运动的知识可得出其内涵主要是宣扬科学、民主、理性、宽容、进步、文明、民族情感;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伴共生,共同发展。背景: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及所提及的启蒙运动,可从启蒙运动的背景之一,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这一角度概括;根据材料“18世纪
上半期,随看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得出启蒙运动的扩展;根据材料“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资本主
义的发展受到德意志国家分裂阻碍。(2)特点:根据材料“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得出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根据“为救亡图存”“合族救国”“驱除跶虏”等信息可得出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从材料中
不同派别所主张的内涵不同可得出其特点是内涵不断丰富。积极作用:民主革命:根据材料“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跶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可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影响角度分析。同时也可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对全民族抗战的作用进行分析。经济建设:结合所学可从
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发展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制度的长处与优势是与发展阶段紧密联系的,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亘古不变的,没有一种体制是不需要变革和改进的。俗话说,时过境迁。时代变迁、环境变化以及任务改变,都会影响和改变制度与体制的效
率。因此,要保持一种制度与体制的活力和效率就必须不断改革,以保持和提高制度与体制的适应性。“改革永远在路上”,是一种十分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摘编自房宁《中国制度的优势与短板》根据材料,试从制度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论题,并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题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制度的长处与优势是与发展阶段紧密联系的,具有时效性。论证:苏联建立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逐步形成,推动了苏联社会的高速发展,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总产
值就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三五”计划更是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二战后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严重阻碍苏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期间虽有赫鲁晓夫等领导人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都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劣势与短板,致使该体制
日益僵化,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而中国正是在吸取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开放,注意控制与摆脱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劣势与短板,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与长处,因而国家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改革开放
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例二论题:改革是保持制度与体制活力、效率的法宝,具有永恒性。论证: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在英国开始确立。其后议会权力日增,国王权力日削,以责任内阁为核心的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工业革命前后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工人运
动的此起彼伏,英国先后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扩大了人民的普选权,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基础得到扩展和完善,英国终至于成为世界霸主。美国独立后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了典型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其后不断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黑奴制等措施予以完善,从而保持了美国政治体制的活力与效率,
为个人的发展创造了自由与宽松的社会环境,美国终成为世界强国。(本题属开放型论题,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不必拘泥于示例答案。)【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
料信息,并从制度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论题,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论题”,依据材料信息“制度的长处与优势是与发展阶段紧密联系的,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亘古不变的,没
有一种体制是不需要变革和改进的”得出:制度的长处与优势是与发展阶段紧密联系的,具有时效性;由材料信息“要保持一种制度与体制的活力和效率就必须不断改革,以保持和提高制度与体制的适应性”得出:改革是保持制度与体制活力、效率的法宝,具有永恒性。“论证”,依据所学知识分别从苏联的
斯大林模式和英美制度的变革等角度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