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6)页,28.80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48bdb06975aaf94980d9af07170959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1.汉初讲究清静无为,政务简单,皇帝和丞相五天才开一次办公会。到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朝廷多事”,原有的那套轻简的旧制度无法适应需要,汉武帝进而另起炉灶。汉武帝“另起炉灶”主要表现为()A.确立尚书台为行政中枢B.设立御史大夫监察官员C.逐渐提升尚书令的作用D.提高文书
传送系统的效能2.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社会矛盾尖锐化,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恢复礼法、与民休息、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由此可见,汉朝()A.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B.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C.否定了秦朝的政治制度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3.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道、
儒、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4.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绩卓著者。上述做法着眼于()A.
扩大刺史军事范围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C.根除诸侯王国封地D.优化国家监察机制5.商鞅变法以军功赏爵,以爵赐田,爵位愈高,赐田愈多。秦国有功将领,都可以请赐田宅为子孙计。嬴政派名将王翦伐荆,王翦即一再请赐美田。他说这是为了使嬴政信之不疑,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这反
映了当时()A.土地买卖现象已经出现B.传统分封制仍然存在C.封建小农经济正在形成D.土地私有制得到认同6.《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说明元朝对边疆统治的特点是()A.通过册封和朝贡实
施控制B.采用“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C.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倾向D.推行中原地区传统的典章制度7.《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
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A.田地买卖自由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国有制度D.铁犁牛耕出现8.《左传》记载,卫国小宗州吁弑杀卫桓公并自立为君。鲁隐公询问臣子:州吁能否成功?臣子回答:安抚百姓才能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倚
仗武力必会招致众叛亲离的结局。不久,州吁果然被杀。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当时()A.礼崩乐坏造成小宗势强B.天子政治权威遭到挑战C.敬德保民思想得到认可D.血缘政治影响不断减弱9.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
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B.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C.传统政治秩
序完全被破坏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10.据《尚书》记载,尧舜时期已设有辅佐他们的四后、十二牧、司空、共工、虞、佚宗、典乐、纳言等官职。舜曾命皋陶作“士”(国家法官);皋陶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材料可以印证
该时期()A.形成完善的官僚体系B.原始民主政治得以发展C.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11.“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以上材料共同
说明唐朝()A.兴盛的原因B.割据的结果C.衰落的过程D.农业的发展12.东晋以后,世家大族在南方强占山泽现象愈演愈烈。为此,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亦可占山一顷。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
放成为常态。这些举措()A.进一步增强世家大族的实力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有助于推动南方地区的开发D.促进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13.西周时,统治人才的选用注重区别内姓和外姓,“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还必须以“亲亲”“贵贵”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做到“亲不在外,羁不在内”。这说明
西周()A.世家大族垄断政权B.权力分配基于血缘亲疏C.统治集团把控选官D.贵族特权促进文化认同14.南朝时期,出身士族的陆修静改革道教,主张兼融儒释,强化斋戒,以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通过“道化宣流”,以求
“家国太平”,重新振兴道教。陆修静还被宋文帝请入宫中讲道,太后对他执门徒之礼。这反映了当时()A.道教成为统治思想B.思想的交融与发展C.儒学丧失主流地位D.国家的统一与安定15.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政府因“天下马少”而“平牡马匹二
十万”,同时整顿币制,发行五铢钱;元鼎二年(前115年),下令“稍稍置均输以通货物”;元鼎三年(前114年),又“令民告缗(逃漏税款)者以其半与之”。这些举措()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因袭了传统的经济政策C.旨在规范经营和
组织管理D.旨在解决政府财政危机16.战国时期,商鞅破除“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统治C.实行了土地国有化D.强力推行了均田制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
52分)(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皇权既成,大兴土木,皇宫巍峨,是历朝历代惯象,但文景父子没这样做。文景两朝几乎无大兴土木的工程,克己爱民,真正把“仁”具体到治理国策上。文景父子体恤民意,宽刑博爱,及时废除一些严
刑峻法,扭转了秦时暴政给民众投下的阴影。文景盛世离不开一批良臣擘划方略、进言献策,文景父子要求身为人臣,须敢于进谏,助君完善自身;其次思考良方,建言献策,助君治理。汉文帝曾经减免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
十税一,并立为定制。自此,天下大定,人民专注生产,各安其业。——摘编自毛光霞《文景之治社会治理的三个维度》材料二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快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
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8分)(2)概括材料二中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
题和解决方法。(4分)(12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
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
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6分)(14分)19.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
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摘编自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
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4分)(3)综合上述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5分)(1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郡县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历史答案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设立中朝,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尚书令的作用提升,C项正确;尚书台为行政中枢是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御史大夫监察官员在秦朝就已经形成,排除B项;秦朝就注重文书的传
送和文书在政治上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根据材料“秦二世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社会矛盾尖锐化,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刘邦正式称帝,恢复礼法、与民休息、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二世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大规
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致使秦朝灭亡,刘邦建国之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改变秦朝时期的严刑峻法,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推行与民休息、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的措施,A项正确;形成重文轻武的风气主要是在宋朝,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汉初期吸收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无为而治的政
策,不代表否定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秦朝的政治制度内容,排除C项;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是通过董仲舒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儒学发展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
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道家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主张无为而治,这符合“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的权利,这符合“专制君主的参谋
集团”;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代表,这符合“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统治者施行仁政,这符合“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4.D【详解】本题是
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元封五年开
始,刺史从临时派遣变为固定官职,这意味着刺史成为国家国家监察机制的重要环节,这是对于国家监察机制的优化,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刺史监察机制”,“军事范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官员选拔机制,“提高官员文化素
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但是没有根除诸侯王国封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
秦国有功将领,都可以请赐田宅为子孙计”与“嬴政派名将王翦伐荆,王翦即一再请赐美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土地私有制得到人们的认同,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土地私有制的现象,但是没有表现出“土地买卖现象已经出现”,排除A项;在战国时期,传统分封制已经瓦解
,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土地私有制度”,而“封建小农经济正在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
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在元朝边境区域与内地区域采取一样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C项正确。根据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唐代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边疆
地区,但没有体现元朝,排除A项;元朝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宣政院等机构体现了因俗而至的特点,而材料强调元朝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元朝的行省制,属于制度创新,无法体现推行中原地区传统的典章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三年换主(土)易居”指的是劳动者轮流耕种不同的土地,说明土地私有制还没有确立,当时实行的是井田制,土地国有,C项正确;西周时期不准土地买卖与转让,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
策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排除B项;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州吁能否成功?臣子回答:安抚百姓才能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倚仗武力必会招
致众叛亲离的结局。不久,州吁果然被杀”结合所学只是可知,材料中鲁国臣子的回答强调了德治和民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安抚百姓、赢得民心,才能获得政治上的成功。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德治和民心的重视,即敬德保民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通过道德和仁政来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
护,而不是仅仅依靠武力和暴力。州吁的失败正是因为他没有遵循这一原则,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C项正确;虽然礼崩乐坏是春秋时期的特点,材料并没有直接说明小宗势力的强弱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的故事发生在卫国,与天子的政治
权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血缘政治在春秋时期仍然有重要影响,这个故事并没有直接说明血缘政治的影响在减弱,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
的蛮夷诸政权在寻求与中原文化的认同,努力使自己融入华夏文化的范畴,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表明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排除C项;从历史事实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周天
子的权威已经大大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材料中“舜时期已设有辅佐他们的四后、十二牧、司空、共工、虞、佚宗、典乐、纳言等官职。舜曾命皋陶作“士”(国家法官);”可知尧舜时期已设有较为完善的官职,D项正确;A项错在完善,排除A项;民主政治无从体现,排除B项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和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等,反映了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说明了唐朝兴盛
的原因,A项正确;唐朝前期国家统一稳定,并未形成割据局面,排除B项;唐朝开始衰落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C项;材料说明唐朝兴盛的原因,不能说明唐朝农业有所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晋以来世家大族强占山
泽,势力增强。南朝刘宋政权允许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依官员品级依次占有数量不等的山林,百姓也被允许占山一顷,从而有助于推动南方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规范私人合法占山,打击了世家大族强占山泽,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实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明朝外来高产作物传
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由“注重区别内姓和外姓……以‘亲亲’‘贵贵’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做到‘亲不在外,羁不在
内’”可知,西周在统治人才的选用上严格按照血缘亲疏划分,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由此可以得出西周的权力分配基于血缘亲疏,B项正确。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现象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西周统治人才选用注重“区别内姓和外姓”,而非统治集团把控选官
,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贵族特权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出身士族的陆修静改革道
教,主张兼融儒释……重新振兴道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陆修静融合儒家思想和佛教,对道教进行改革,教化民众孝、敬,承担社会使命,从而实现家国太平,这些体现出当时思想的交融与发展,B项正确;结合所学,当时道教
不是统治思想,统治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当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但并未丧失主流地位,排除C项;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断,排除D项。故选B项。15.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
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武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试图通过提高马匹价格、整顿币制、均输平准、商业告缗等措施聚敛财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但不能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汉武帝的经济措施体
现了抑商的倾向,但出现了之前未有的均输、告缗等措施,不能简单称之为“因袭”,排除B项;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有利于规范经营和组织管理,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只是手段,排除C项。故选D项。16.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可知,商鞅通过变法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可以看出这是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这种做法削弱了奴隶主的权力,排除B项;这种做法使井田制走向崩溃,实现土地私有化,排除C项;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
,排除D项。故选A项。17.(1)原因:延续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皇帝倡导节俭;废除严刑峻法,宽刑博爱;任用良臣治理国家;轻徭薄赋,减轻民众负担。(2)政治问题: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统治不稳定。解决办法: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18.(1
)表现: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央集权的需要。19.(1)政策: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2)方式:通
过战争维护边疆稳定;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和亲、会盟;册封。(3)积极意义: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
民族政策提供借鉴。20.观点示例: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郡县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产物,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发展的产物,是大一统国家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比较优势: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以郡统
县的二级管理体制效率极高,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和郡县制的作用、影响相关:①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基本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②改变分封制造成的分权体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