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0)页,224.63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0898c07d8e59fc952ecd126c042672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内江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为我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调址分布图。这可用于说明.()A.中华早期文明的多元特征B.中原率
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C.我国较早进入了阶级社会D.各区域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发源地很多,体现其多元的特征,A项正确;
图示信息不能看出中华文明的核心的位置,排除B项;旧石器时期我国并未出现阶级社会,排除C项;图示只能说明文化的多元性,无法反映出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2.东汉晚期,规定婚姻之家不得为上下级官员。亲属若在同一地区或者同一机构为
自者,必须将品级低者调往其他地区或者机构。甚至规定两州人士有婚姻者,其家人不得交互为官。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完善考试选官制度B.瓦解宗法体系C.遏制王国势力膨胀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晚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亲属若在同一地区或者同一机构为自者,必须将品级低者调往其他地区或者机构。甚至规定两州人士有婚姻者,其家人不得交互为官”结合所学可知,不允许有亲属关系的人互为
上下级,不允许有姻亲关系的人交互为官是为了限制地方大族的势力,此举有利于加强集权统治,D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限制地方大族的势力,没有提及官员的选拔制度,无法得出完善了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
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限制地方大族的势力,并非意在瓦解宗法观念及体系,排除B项;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遏制王国势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有学者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舞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足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该学者的观点是()A.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正确结论B.现代观点要比传统观点更加可信C.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定论D.历史研究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展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
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舞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足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可知,学者指出仅
通过《三国演义》和舞台形象来认识曹操是片面的,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和研究曹操,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D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需要综合多种史料来得出关于曹操的结论,排除A项;现代观点要比传统观点更加可信表述错误,加之材料没有将现代观点和传统观点
作对比,排除B项;材料讲述学者指出了对曹操的一种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排除C项。故选D项。4.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刘晏出任盐铁转运使,对盐法进行改革。在食盐的运输和销售方面,放弃传统的“官运官销”,改为由盐政机构将统购食盐按官方定价卖给商人,再由商人运销各地,史称“借商销盐”,这
一变化()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废除了食盐专营政策C.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D.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
根据材料可知,刘晏放弃传统的“官运官销”,改为由盐政机构将统购食盐按官方定价卖给商人,再由商人运往各地进行销售。商人基于利润追求,会积极寻找更多的销售市场,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和经济交流,C项正确;“借商销盐”的做法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借商销盐”的做法并不是废
除食盐专营政策,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政府借助商人销售食盐的信息,无法得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5.史载,宋仁宗的贵妃张氏欲以其伯父为宣徽使……既降旨,御史中丞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张氏遣小黄
门次第探伺帝举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据此可知,宋朝()A.君主专制日趋衰落B.监察体制发挥作用C.外威干政现象严重D.官员任免随意性强【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既降旨,御史中丞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包拯作为
御史中丞,其职责之一就是监察朝政,防止权贵滥用权力。他在这一事件中坚决反对贵妃家族成员的任命,体现了北宋对监察官员的重视以及监察制度在当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朝监察体制发挥作用,但宋代君主专制并未日趋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A
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贵妃试图影响人事任命,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外威干政现象严重,因为皇帝最终并未依从,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代监察制度的作用,并未直接体现官员任免随意性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6.汾初废吏汤斌(1627—1687年)认为,“圣人之通”来自实实在在的日用伦意,也需
要“返而求之人伦日用之间、实实省察克治,实实体验扩充。”唯如此,才能达到“至圣”的境界。这一主张()A.冲击了理学的社会正统地位B.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C.蕴含了近代民主启蒙的价值D.弘扬了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
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可知,汤斌认为“圣人之通”来自日用伦常,还需要在人伦日用中省察克治、体验扩充,才能达到“至圣”境界。据所学,经世致用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要关注社会现实。汤斌主张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去
追求圣人境界,体现了关注现实、注重实践的特点,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B项正确;从题干中并不能看出汤斌的主张对理学正统地位有直接的冲击,排除A项;题干中主要是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的论述,没有涉及近代民主启蒙的价值,排除C项;格物致知
是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来获得知识,而汤斌强调的是在人伦日用中实践和省察,并非单纯的探究事物原理,排除D项。故选B项。7.如图为近代英国《顽重杂志》刊载的关于中国的漫画《难以孵化的巨蛋》(1901年4月6日)。漫画插绘了列强试图孵化中国这
颗“巨蛋”的情景。下列说法与漫画主旨相符的是()《难以孵化的巨蛋》A.“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B.“门户开放、利益均沾”C.“量中华物力,结与国欢心”D.“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
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结合图片情景可知,列强认为中国这颗“巨蛋”难以孵化,尽管八国联军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列强遭遇中国军民顽强抵抗,认为“瓜分一事,实为下策”,D项正确;“砍了电线杆,扒了火
车道”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与列强“试图孵化中国这颗巨蛋”不符,排除A项;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反映的列强共同瓜分中国,主题不符,排除B项;清政府“量中华物力,结与国欢心”表明清政
府极力讨好列强,无法突出“难以孵化”主题,排除C项。故选D项。8.1912元7月,康有为任《致仲远书》中称:“适者大夸,礼俗沦亡,敦化扫地,非豫一时之革命。实中国五千年政教文尽革。——顷并议废孔教,尤为可骇,若坠重渊,渺无
所属。呜呼痛哉!自吾中国以来,老母变若今之甚者也。”这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思想论战B.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冲突C.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纷争D.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康有为在《致仲远书》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变革的极度担忧和不满。1912年中国正处于从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社会转型时期。康有为认为当时的变革导致“礼俗沦亡,
敦化扫地”,反映了他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与社会变革带来的新价值观之间的冲突,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而题干所给时间是1912年7月,新文化运动此时尚未发生,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纷争,主要是康有为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排
除C项;题干重点在于康有为对社会转型期变革的态度,而非强调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排除D项。故选B项。9.下表是1938-1948年间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国共不同部队所抗击的日军占这些地区全部日军的比例。据表可知,在此期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
八路军、新四军58.8%62%58%75%68%58%国民党部队41.2%38%42%25%27%42%A.国民党的民族抵抗意识丧失B.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发生逆转C.全面抗战路线赢得广泛支持D.敌后战场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抗战从1938-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抗击日军比例要高于国民党领导部队,说明敌后战场具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材
料可知国民党抗击日军比例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配合敌后战场,不能说明国民党抵抗意识丧失,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发生逆转,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共两党部队抗击日军的比例,无法推知各阶层对全面抗战路线的态度,逻辑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1
951年委有的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文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特别重视工农干部学校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同时还将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及相关的补习小学、函授学校列入学校系统。上述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整合各类教育资源C.适应一五计划的需要D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学制文件注重学习中的工农干部,并将政治相关的小学、函授学校列入系统,说明
我国为教育发展进行整合教育资源,B项正确;1951年新中国政权已基本巩固,排除A项;材料表明对我国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经济建设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到小学,与高等教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19
79年,家庭政产承包责任制有包工到组、包产到组、包工到户和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到1984年.包干到户成为主要的形式。农民把包产到户形象地表述为“交够国家.留足集体,留下的想是我们的”。这反映了()A.农村改革在摸索中前行B.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突出C.农户可选择的范围减少D.市场经济体制已
经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到1984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1979年,家庭政产承包责任制有多种形式。到1984年.包
干到户成为主要的形式”“农民把包产到户形象地表述为交够国家,留足集体,留下的想是我们的”可知,农村改革在不断地发展,农民的积极性大有提高,A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农村改革不断发展,在摸索中前行,没有提及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无法得出成就突出,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农村改革不断发展,在摸索中前行,没有提及农户可选内容的变化,无法得出可选范围减少,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已经建立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2.《汉谟拉比兹典》第73条记较:“如果一个商人把(您的)大麦给某
人作为有息借贷,对于每石他应该拿取三分之一石的利息;如果他给银子作为有息借贷,对于每馏银子,他应该拿取20%的利息。”这一规定意在()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B.鼓励以钱生利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D.规范经济行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题干中提到的法律条款规定了借贷交易的利息标准,这显然是一种对经济行为的约束和规制,目的是使借贷行为在法律框架下有序进行,因此,这一法律条款主要是为了规范经济行为,D项正确;推动商品经济发
展只是其结果并非目的,排除A项;鼓励以钱生利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提及,排除B项;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是《汉谟拉比兹典》的实质,并非目的,材料内容也并未体现倾向奴隶主利益方面的规定,排除C项。故选D项。13.1258年,英国颁布的《牛津条例》规定:国王在处理国务的时候必须遵从15人会议劝导,15
人还可以指定最高司法官、市政官员和财政大臣;每年举行三次大议事会,未经大议事会的同意,国王不能随意没收土地、分配地产和监护土地,也不能出征。据此可知英国()A.君主立宪制度初步确立B.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C.国王与教会的矛盾激化D.近代法律体系已建立【答案】B【解析】【详
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58年(英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津条例》是对英国国王权力的一种限制,要求国王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受到15人会议的劝导,并限
制国王未经大议事会同意不能随意行使某些权力,这表明王权受到了进一步的限制,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在1689年后逐渐确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国王与教会的矛盾,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
D选项“近代法律体系已建立”不符合史实,因为《牛津条例》仅是限制王权而不是建立近代法律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14.有文献显示,在1558年至17世纪末,有8000多本图书从西班牙运往西印度群岛,考虑到走私因素,这一数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渐
翻译成印第安语言,进入到当地社会。这反映了()A.欧洲殖民模式转变B.拉美多元文化并存C.殖民者的文化入侵D.全球经济联系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558年至17世纪末(世界)。据材料“在1558年至17世纪末,有8000多本图书从西班牙运往西印度群岛,考虑到走私因素,这一数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渐翻译成印第安语
言,进入到当地社会”,可得出,16、17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将欧洲文化大量输入美洲,进行文化侵略,C项正确;材料强调西班牙殖民者将欧洲文化大量输入美洲,进行文化侵略未体现殖民模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欧洲文化
对美洲的入侵,未体现拉美多元文化并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全球经济联系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15.希尔在《英国革命》一书中写道:“英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社会与思想革命。议会与国王的冲突、宗教改革、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及启蒙思想的传播,共同构成这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进程。
”“复杂而深刻”体现在()A.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激烈博弈B.革命后,英国崛起为工业强国C.革命最终导致君主立宪制确立D.议会与国王斗争推动革命爆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文字史料,“议会与国王的冲突、宗教改革、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启蒙思想的传播”共同构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这些方面涉及了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的激烈博弈,最能够体现题干要求的“复杂性和深刻性”,A项正确;
英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的工业强国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而非资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结果,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结果,但同样只是革命的一个方面,未能全面体现其复杂性和深刻性,排除C项;虽然议会与国王的权力斗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方
面,但它只是革命的一部分,没有全面体现革命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排除D项。故选A项。16.“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
的”。材料的观点说明()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正式形成B.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日益明显C.资本主义列强完成对世界瓜分D.发达国家开始剥削发展中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
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加速了金融资本向全球的扩张,即当时的世界一部分是富足的、
主宰的,而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世界,人类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B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形成,并且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体,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20世纪初,资
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时间为19世纪,发达国家“开始”剥削发展中国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伦敦
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其港口枢纽位置具备贸易优势,吸引大量外国商人汇聚于此。18世纪,伦敦从事航运业及其附属行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25%。1800年,伦敦城市人口达100万,站在世界城市化的潮头。一直到1851年,伦敦仍是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1861年,伦敦第三产业
就业人口的占比达61%,成为真正的服务经济主导的城市。19世纪70年代,伦敦为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资本、信贷、保险和航运服务,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进入20世纪以来,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纽约、东京等城市的不断挑战。——摘编自邓智团《伦敦全球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二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英法美在此设租界。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第一家煤气厂、最早电力厂在上海成立,电话、电报相继出现。1911年,外资在华开办企业数,上海占45%。1914-1918年间,上海棉纺织、面粉
、化妆品等工业发展迅速。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多集中在上海。1929年,上海开辟联结国内各大埠的航空线路。20世纪30年代,上海是中国最主要银行的总部所在地成为中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1935年,非上海籍人口占上海总人口的80%以上。1940年,上海埠际贸易值占全国的88%。
近代上海人民先后进行了五卅运动、“八一三”抗战、反饥饿反内战等斗争。——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以来伦敦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
以评价。【答案】(1)地位:1800年,世界城市化的潮头,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19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中心;进入20世纪以来,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不愿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相对衰落;国际格局的
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特点:成为通商口岸后,发展迅速;近代化起步早,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是金融中心;外省人口大量迁入;是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进入近代中国的窗口。评价:上海的城市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工业文明的传
入。【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以来英国伦敦。地位:根据材料“站在世界城市化的潮头”可分析出1800年,世界城市化的潮头,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根据材料“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可分析出19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中心;根据材料
“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纽约、东京等城市的不断挑战”可分析出进入20世纪以来,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原因: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可分析出工业革命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不愿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相对衰落;结合所学可知,国际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上海。特点:根据材料“上海正式开埠,英法美在此设租界”可分析出成为通商口岸后,发展迅速,近代化起步早,程度高;根据材料“上海棉纺织、面粉、化妆品等工业发展迅速。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多集中在上海……上海是中国最主要银行的总部所在地成为中国乃
至远东的金融中心”可分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是金融中心;根据材料“非上海籍人口占上海总人口的80%以上”可分析出外省人口大量迁入;根据材料“近代上海人民先后进行了五卅运动、“八一三”抗战、反饥饿反内战等斗争”可分析出是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进入近代中国的窗口。评价:
结合近代中国历史可分析出上海的城市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工业文明的传入。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邸报,是对唐代以来具有中央
政府公报性质的官报的通称。明清时期:皇帝是邸报的最后审定者,实际上是邸报的总编辑。明朝末年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社会新闻。信息量逐渐扩大。此外,明清两代不同于以往朝代的是出现一种由官办邸报派生出来的民间印刷发行的《京报》。《京报》虽然在内容上还不具有自主权,但在信息的传播范围上要远大于邸报。
明代时,邸报抄写和印刷两种方式并存,到了清代,随着发行量的不断提高,印刷部分的比重也不断增大。——摘编自刘丽姿;《浅谈邸报与我国古代政务信息的公布》材料二在殖民地时期,美国的第一份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于1662年诞生,
出版后不久就被殖民地当局以含有非常激烈的言论且有荒逻的报道等罪名扼杀。19世纪初,印刷出版技术的改革使得廉价报纸迅速蔓延到全国,《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开创了新闻事业的新纪元。廉价报纸大大推动了美国报刊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式新闻事业的发展。——摘编自解绍赫、孙洋:《浅谈美国报业的发
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时期邸报发行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美国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答案】(1)变化:内容增扩至社会新闻;信息量扩大;传播范围扩大;发行方式抄写和印刷两种方式并存,逐渐转变为以印刷
为主。(2)原因:美国取得民族独立,民主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印刷技术改进及移民增加。【解析】【18题详解】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一“明朝末年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社会新闻”可知内容增扩至社会新闻;据材料一“信息量逐渐扩大”可知信息量扩大;据材料一“邸报抄写
和印刷两种方式并存”“印刷部分的比重也不断增大”可知发行方式抄写和印刷两种方式并存,逐渐转变为以印刷为主。【19题详解】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结合所学美国独立及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史实可知,美国取得民族独立,民主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据材料二“印刷出版技术的改革使得廉价报纸迅速蔓延到全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刷技术改进及移民增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对封建政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者刘建军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十六讲》中指出,“一个政权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主要是看拥有权力的人是局限于某一集团、某一阶级,还是来自不同的集团和阶级。”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隋唐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论述:魏晋时期,在官员选拔上主要推行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对士人定品授官。后来,随着门
阀士族势力发展,中正选官只重家世门第,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造成了社会阶层固化,九品中正制也逐渐丧失了为国家治理选拔人才的职能。隋唐时期,随着寒门庶族地主实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隋朝统治者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统治者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创立了武举殿试,并任命高官主持科举考试,进一步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
、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将选官、用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总之,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为后世沿用,影响深
远。【解析】【详解】本题为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对封建政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
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因此可结合所学拟定一个合适的明确论题,例如: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隋唐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然后,组织相关史实进行阐述,主要结合科举制的背景、隋朝形成、唐朝发展以及科举制的意义等相关史实展开。最后,小结升华主题为,总之,科举
制取代九品中正制,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为后世沿用,影响深远。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