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docx,共(6)页,59.28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b06ccedaf1624ba25f13aeff37fb625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8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春秋时期出奔者多来自贵族阶层,有不少宗族成员和私属仆役跟随,出奔事件
集团性色彩浓重;战国时期出奔占主导地位的是士,向个人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诸侯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C.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D.宗法血缘关系在政治领域淡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的“出奔”多是集团性的,有
宗族成员和私属跟随,这体现了血缘宗法关系,到了战国时期,“出奔”则成为一种个人行为,而出奔由春秋时期的血缘宗法关系变为战国时期的个人行为,说明宗法制受到了冲击,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材料没有说明郡县制的设立,排除A项;据材料“‘出奔’是被迫从一
国出逃到另一国……的一种行为”可知,“出奔”是从一国向另一国出逃,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不影响对“出奔”这一行为影响不大,排除B项;“出奔”这个行为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但其与“出奔”这个行为从集体向个人的转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2.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A.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B.改变了
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C.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D.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和严厉,律法中融入孝,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巩固统治,这反映出秦代社会稳
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故选A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统一后实行的选官制度,且“以法为教”是专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材料依然强调秦律,说明这一政策并未改变,排除B项;“外儒内法”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汉朝开
始采用外儒内法的统治策略,排除C项;“维护纲常伦纪”是儒家思想的作用,秦朝治国以法家思想为核心,排除D项。3.北宋《神童诗》里有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据此判断
,下列对宋代科举制解读正确的是()A.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B.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C.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D.扩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D【解析】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知,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
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项;“唯一”说法错误,除科举制外,宋代还有荫补等选官方式,排除A项;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如将殿试定为常制、健全别头试、确立糊名
、誊录以及双重定等,较大幅度地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公正,排除B项;明朝科举制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4.宋仁宗时期,宋朝出现了“诸处盗贼纵横”的现象。为此,宋仁宗将京畿诸县划为“重法地”,凡在重法之地犯贼盗罪者,加重处刑。宋代这一举措()A.推动
了法律体系的完善B.体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要求C.反映了民众群体的要求D.保证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法治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
,宋仁宗时期在京畿诸县推行轻罪重罚,区别执法,这一举措有违法治的公平公正,但反映了北宋政府维持封建统治的要求。故选B项;这一做法并不能完善法律体系,故排除A项;将“京畿诸县划为‘重法之地’,凡在重法之地犯贼盗罪者,加重处刑”不是民众群体的要求,故排除C项;D项的“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5.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主要得益于()A.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B
.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C.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D.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市场,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社会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
制、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和交子的流通使用都不是商品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排除A、B、C三项。6.明初,朱元璋用严刑酷法惩罚官吏,并设置厂卫特务机构进行监督。此后,他强调禁止宦官干政,并引用《道德经》中的思想,认为“吾为政愈严,犯法者愈众”,又说“朕如宽厚行仁,人将谓朕不明于事;朕如加严,人又指
之为暴矣”。朱元璋的困惑,其实在于()A.权力机制失衡B.文官体制僵化C.宦官集团膨胀D.官吏腐败严重【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朱元璋对执政要严酷,还是要宽厚很是困惑,与纲要上册第72页所学“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皇帝失去了宰相的
制衡,皇帝执政有了很大的伸缩度,故选A项;题干未提及文官不能有效执行中央政策的信息,排除B项;“宦官集团膨胀”与题干中“禁止宦官干政”相悖,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官员的贪赃枉法等信息,排除D项。7.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了两大举措:一是在条约规定的港口引入蒸汽船、邮政以及关键的海关系
统;二是按条约实行值百抽五税率以及实际执行更低关税的贸易政策。这()A.实现了晚清海关管理的制度化B.维持了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局面C.降低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成本D.加速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化进程【答案】D【解析】据
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蒸汽船、邮政以及关键的海关系统的引入,加上低关税的贸易政策,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速了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化进程,故选D项;材料只强调引入海关系统,且其是为经济侵略服务的,得不出“实现了晚清
海关管理的制度化”的结论,排除A项;贸易顺差指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现象,材料中的举措不利于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材料中的
举措降低了西方列强商品输出成本,排除C项。8.《资政新篇》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也提出了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这些主张
()A.体现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B.贯彻落实了“中体西用”的思想C.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D.使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动【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
“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可知,这些主张都有利于近代化,所以体现了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A项;题干中的内容涉及到了近代化的相关主张,但并未涉及到有关维护封建制度的相关信息,所以没法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项;题
干中的主张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进步要求,但并未体现出空想性,而且洋务运动的实践部分的实现了上述主张,排除C项;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动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9.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提出“中国积弱使然,亦以未列公法之故;又无深谙公法之人,据理与争。故
遇有交涉事件,往往受屈于西人而未如何。”这表明,维新派部分人士主张()A.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B.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C.建立近代化外交机构D.维护传统的宗藩关系【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维新派人士认为中国之所以“积弱”、“往往受屈于西人”是
因为“未列公法”和“无深谙公法之人,据理与争”,所以维新派部分人是主张运用“公法”,即国际法,来维护国家主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用国际法维权,并没有说要废除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材料中的维新人士没有说要建立外交机构,只谈到用国际
法维权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近代的国际法,而不是传统的宗藩关系,排除D项。10.据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统计,从咸丰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等刊印的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技类译
著不下300种,牛顿、哥白尼、康德、爱迪生等科学巨匠名字,逐渐为国人熟悉。这些科技类译著()A.服务于保障国家安全需要B.拉开了近代维新运动序幕C.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根基D.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想潮流【答案】A【解析】据材料“由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等刊印的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技类译
著不下300种,牛顿、哥白尼、康德、爱迪生等科学巨匠名字,逐渐为国人熟悉”可知翻译的这些书籍都与近代科学有关,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因此这是服务于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故选A项;维新运动的序幕是1895年公车上书,排除B项;
新文化运动在1915年,排除C项;西学东渐思想潮流在鸦片战争后已经开始,排除D项。1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命令,宣布立即废除高等以上学校中《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有碍民国精神”的科目。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A.始终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B.革除了封建旧教育的积弊C
.重塑国人信仰的迫切愿望D.崇尚实利主义的教育主张【答案】C【解析】据材料“立即废除高等以上学校中《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有碍民国精神’的科目”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建立后,政府发布废除清朝的学习科目,其旨在与封建思想决裂,重塑国人信仰,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高校所设科目的改革,不能说明
教育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仅是高等以上学校的科目改革,不能说明整个教育问题,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实利主义教育主张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而
材料只是废除一些高校科目,排除D项。12.1912年,南京参议院曾规定全国常规武装的编制为50个师,每师1万人。但到1919年,调查公布的结果,军队人数已逾150万,比之实际人数,这还不过是一个缩小了的数目。这一状况(
)A.满足了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B.反映了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C.加速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D.表明了西方对华政策的破产【答案】B【解析】1919年与1912年相比,我国常规武装的编制远远超过当初规定的数额,这是因为1919年处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
时期,所以军队数量的大幅增加反映了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故选B项;1919年我国常规军队数量的增加并不是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而是满足军阀割据混战的需要,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了我国军队数量的增加,而并未提到军队的训练方法和装备是否近
代化,所以不能得出加速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的结论,排除C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使得军队数量大幅增加,恰恰是欧美列强各自支持北洋军阀派系导致的结果,所以并不能表明西方对华计划破产,排除D项。13.1924年《申报》刊登第一则女子征婚广告,到1929年数量达到32则;《大公
报》在1927—1936年的女子征婚广告有15则,占到总征婚广告数量的近25%。这一数据说明当时()A.近代通讯的发展影响时代需求B.婚姻观念呈现出自由平等气象C.民众普遍接受了新式婚姻观念D.女性的社会地位
得到较大提升【答案】B【解析】《申报》和《大公报》的女子征婚广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说明我国近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呈现出了自由平等的新气象,故选B项;题干体现的不是通讯的发展,而是大众传媒的发展与进步,排除A项
;单凭《申报》和《大公报》的女子征婚广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趋势,不能得出民众普遍接受了新式婚姻观念,且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报刊刊登女子征婚广告,恰恰说明女性社会地位并不高,这是发出女性对婚姻诉求的表现,
而体现的是女性对婚姻自由的渴望,没法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较大提升,排除D项。14.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部队的政治工作中提出要“在友军和居民中解释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实现民主的重要性”;同年9月
25日,要求在新闻宣传过程中重点体现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内容。中共中央提出这些主张旨在()A.推进全面抗战局面发展B.健全国内新闻宣传体系C.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缓和D.争取国际力量支持抗战【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37年中共中央提出解释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并在宣传中体现与国民党
建立统一战线的内容,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史实,这些主张旨在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全面抗战局面的发展,故选A项;中共的主张旨在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新闻宣传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B项;此时国共已然第二次合作,排除C项;
中共主张的重点是统一战线,即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不是争取国际力量支持,排除D项。15.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邹韬奋、梁漱溟等数百名知名文化人士尚在香港,处境危险。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共广东党组织迅速开展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成功营救大批滞留香港的文化名人至祖国大后方。此举()A.促进了敌后根据地的发展B.团结了一切力量共同抗日C.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D.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不平衡【答案】C【解析】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广东党组织成功实行的“中国文化名
人大营救”行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文化名人的重视和保护,从而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中的祖国大后方不仅限于敌后根据地也包括敌后国民党控制区域,A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了“知名文化人士”,B项“团结一切力量”夸大其范围,排除;材料仅说到成功营救文化人士,并没有说到文化名人对区
域文化发展的贡献,D项错误。16.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篇文献()A.使毛泽东思想开始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B.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C.完全继承
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建国理论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B项正确;1945年中共七大使毛泽东思想成
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毛泽东的建国思想发展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建国理论,并非“完全继承”,排除C项;解放战争的胜利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满分52分,其中17题22分,18题20分,19题12分,)17.中华
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
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一方面,它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与借鉴的过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它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互动。“日本模仿盛
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血液。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三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这一时段的困境,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当时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以致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19世纪末,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
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摘编自曾加蒙《中国传统文化概要》(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点,并结合所
学概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亚汉文化圈的特点,并用史实说明隋唐以后汉文化圈互动对朝鲜半岛典章制度和学术文化方面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华文化向近现代转型时期的特点及其“出路”,并结合所学,从国家发展的角度阐述当代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
必要性。(8分)【答案】(17分)(1)共同点: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政治主张;强烈的参政意识。(2分)社会背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王权衰弱)。(4分)(2)东亚汉文化圈的特点:多国共创;吸收印度和西域文化的
某些因素;相互借鉴;有所取舍,保留个性。(4分)对朝鲜半岛的影响: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2分)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
》,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2分)(3)特点: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道路。(2分)出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2分)必要性: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4分,答出2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点:据材料一“孔子……子路、子贡等参政”“墨家……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结合所学得出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政
治主张、强烈的参政意识。第二小问社会背景:结合所学可从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王权衰弱)等角度入手。第三小问对后世影响:结合所学得出百家争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2)第一小问东亚汉文化
圈的特点:据材料二“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共同创造的文化”结合所学得出多国共创;据材料二“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与借鉴的过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它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结合所学得出吸收印度和西域文化
的某些因素、相互借鉴;据材料二“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结合所学得出有所取舍,保留个性。第二小问对朝鲜半岛的影响:结合所学得出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1
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3)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结合所学得出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第二小问出路: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
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结合所学得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第三小问必要性:结合所学可从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
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等角度入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已经经过了产业革命和进化论思想净化的欧美各国,教育、法律、艺术等方面都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当这种强势文化进入上海以后,在租界土地上得到了展现,使租界成了西方社会
发展的“现实模型”。——据李芬兰、李建平《租界——上海历史近代化的双刃剑》材料二上海最大的租界,是英美租界合并之后成立的公共租界。今天所谓的外滩,就是公共租界的地界。无疑,当年的租界,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但是,租界的繁荣,其实主要靠的是中国人。
太平天国战争,让最繁华的江浙地带变成战场,而只有上海的租界,成为战争中的和平绿洲,于是,江浙一带的富人,跑得快的,都进来了。租界里的洋人,发战争财,把租界里的地皮和房屋高价卖给或者租给中国的富人,陡然之间,租界就肥得流油了。——据张鸣《租界
里的烦心事》材料三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国中之国”的租界更是成了半殖民地中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近年来,伴随着学界对租界中的市政建设、公共行政管理、市民文化、社团组织、公民权发展等问题的
研究,出现了一股美化租界的潮流,一些人甚至认为租界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侵略有功”论,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此必须加以驳斥。——据沈冰清《在租界问题上应
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上海公共租界为案例》(1)材料一、二认为上海租界繁荣的原因有何不同?你如何理解这种不同?(10分)(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租界问题?(8分)【答案】(20分)(1)材料一认为西方文化的进入带
来了上海租界的繁荣;材料二认为江浙一带的富人因躲避战乱迁入上海带动租界繁荣。(4分)两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材料一从外因角度,强调外来文化的影响;材料二从内因角度,注重中国自身的历史变迁。这也说明上海租界的繁荣是多
种因素作用的结果。(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租界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的结果,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中外交往中,租界的确起到桥梁作用,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并对近代中国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不能掩盖其反动和侵略的本质。看待近代中国租界问题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反对历史虚无主
义,尊重历史事实,分清主次,不能一味美化租界,而忘却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苦难和屈辱。(8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当这种强势文化进入上海以后,在租界土地上得到了展现,使租界成了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模型’”可知材料一认为西方文化的进
入带来了上海租界的繁荣;据材料二“租界的繁荣,其实主要靠的是中国人”可知材料二认为江浙一带的富人因躲避战乱迁入上海带动租界繁荣。第二小问理解,据材料一“强势文化进入上海”及材料二“租界的繁荣,其实主要靠的是中国人”可知二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材料一从外因角度,强调外来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从内因角度,注重中国自身的历史变迁。这也说明上海租界的繁荣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2)首先,要明确租借出现的原因:租界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的结果,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其次,结合材料一“当这种强势文化进入上海以后,……使租界成了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
模型’”及所学(列强侵华史)可做出如下评论:在中外交往中,租界的确起到桥梁作用,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并对近代中国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不能掩盖其反动和侵略的本质。最后,结合材料三“这(“利”大于“弊”)是一种非常明显的‘侵略有功’论,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此必须加以驳斥”可知看待
近代中国租界问题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尊重历史事实,分清主次,不能一味美化租界,而忘却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苦难和屈辱。19.1935年方志敏在狱中写了《可爱的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作者简介方志敏,中共党员,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1
934年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到国民党部队追剿,损失惨重。方志敏被俘,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1935年8月6日,被秘密杀害,时年36岁。原文摘录(一)不错,目前的中
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原文摘录(二)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
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诫的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根据材料,结合民主革命和社
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方志敏笔下“可爱的中国”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9.【答案】(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①结合历史背景,对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进行论述。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爱国主
义传统的角度论述;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和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时代主题的角度论述。②结合方志敏所代表的先进分子抗日救亡、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活动对中国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③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责任和担
当。(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示例】公众号:全元高考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善良的人民,有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但在近代,中国却遭受到外来侵略和反动政府统治,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华民
族危机日益加深,山河破碎,国弊民穷。以方志敏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期待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和平、生机勃勃的新中国,这就是“可爱的中国”。革命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国家实现了独立自由、民主和平,而先进分子仍然继续为新中国的富强在奋斗,革命烈士心目中“可爱的中国”逐步变成了现实。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好本领,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可爱。获得更多资源请扫
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