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北京市第二十一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原卷版).doc,共(8)页,63.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eae5658fe1b63b799691114869c55c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北京22中、21中联盟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初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小网”,正是由于这样一个个的“小网”在无限地延伸,才组成了社会这张漫无边际的“大网”,每个人都是社
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这启示我们需要()A.融入社会生活B.沉浸在个人的生活圈子,不与他人接触C.不接触复杂的社会生活D.只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
是A.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B.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C.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和发展D.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3.“在家中,我们是儿女;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社区,我们是居民;在商场,我们是消费者。”这说明()A.不同
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B.社会关系是通过人的身份确定的C.以上社会关系只有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D.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4.“一个人如果能把为别人解决困难作为自己的快乐,他一生都会快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帮助别人可以使他人摆脱烦恼和困难②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体会到快乐和自我存在
的价值③帮助别人应该建立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④帮助别人有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甚至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注意自我保护A.③④B.①②C.①③D.②③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启示我们要2①关
注社会发展变化,主动了解社会②关注生活,关心时事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社会④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亲社会意识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6.以下同学的行为不属于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是A.佳佳积
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爱心捐助活动B.王丽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首先考虑的是自己C.小梦喜欢和同学讨论时事话题D.龙龙经常和同学交换课外书看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对我们的启示是:A.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交往B.我们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亲身实践,才能
更好地发展自己C.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提出了新要求D.纸上学到的东西没有用,要想有所收获必须参加社会实践8.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有利又有弊。因此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应该A.浏览全部信息B.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C
.邀请家长时刻监督自己,预防网瘾D.拒绝一切信息9.今天你“刷屏”了吗?利用微信发表自己的言论,已经成为许多网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有部分网民利用微信在网上制造谣言、相互谩骂的行为受到人们的谴责。净化网络环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对此,青少年参与公共生活不
应该做的是A.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做网络的主人B.提高自己辨别是非和抵抗诱惑的能力C.积极参与其中,推波助澜D.遵守法律和道德,不造谣、不传谣310.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产品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开始纷纷上线,四面出击。有的与电商合作,
网络销售;有的开发软件,搭载手机……在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产品非常及时地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主要表明A.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B.互联网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发展C.互联网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D.互联网为文化
的传播和发展搭建起新的平台11.光明中学开展了“遵守道德和法律,传播网络正能量”的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这一活动,下列活动能体现传播网络正能量的有①小明通过网络报名参加了青年运动会志愿服务活动②小丽通过网络转发了她看到的一则公益视频③小红通过网络对学
校开展诚信考试的倡议积极响应④小雨通过网络为自己所在社区的建设建言献策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2.微信微博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谣言也在微信微博中滋生蔓延,对漫画《微信微博》理解正确的是()
①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权利②公民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任何言论承担责任③法律可以杜绝网络谣言行为④法律制裁违法犯罪.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3.小明在影剧院观看电影(流浪地球)时,兴奋之余,不禁手舞足蹈,大声叫好,引起周围观众的不满
,周围观众制止他时,他却说:“这是我的权利和自由,我想怎样就怎样。”下列选项不能反驳其观点的是4()A.社会规则对自由起着约束和保障作用B.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C.公民要在道德等规则的范围内行使自由和权利D.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必须得到他人的许可14.社会生活要有
秩序。马路上: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各行其道;电影院:禁止喧哗,保持安静;农贸市场: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考场上:诚信考试,公平竞争。由此可见,遵守社会秩序非常重要。关于社会秩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②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和交通
秩序等。③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④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证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15.公交车被称为城市流动的名片,不仅展示着城市的形象,更展示着市民的文明素质
。但是在乘坐公交车时,我们却时常会发现在车上吃东西、随意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还是非常普遍。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B.人们之间需要相互尊重C.尊重他人,
要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D.受人尊重的奥秘是忍让16.做文明有礼的人,就要①态度谦和,用语文明②仪表整洁、举止端庄③为人低调,处处忍让他人④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517.中国被
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史上有许多文明礼貌的佳话。以下不能体现文明礼貌的是A.负荆请罪B.程门立雪C.三顾茅庐D.愚公移山18.下列情形不违背诚信做人原则的有A.林海本来答应同学朱明周末去看电影,结果因临时不想去而找借口没有赴约B.李强为获得“三好
学生”的荣誉,请客吃饭拉拢同学以取得选票C.怕出差在外地的妈妈着急,娟娟不告诉妈妈自己感冒发烧了D.刘萍和韩青为了考出好成绩,在考试时互相传递纸条19.《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要求中小学生明礼守法讲美德。之所以要求明礼,是因为明礼①是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③不仅是个人私事,也关系到国家的形象④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2018年11月19日,《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发布。根据计划,北京市将营造更加公
平的诚信法治环境,加快打造诚信示范城市。2020年年底前,北京市将建成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的“个人诚信分”工程,并定期公开公示企业和个人失信记录,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寸步难行”的失信惩戒格局。以下观点跟以上材料一致的是①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②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③
诚信是城市名片,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④我们要树立诚信意识,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2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可分为①一
般违法行为②刑事违法行为③民事违法行为6④行政违法行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2.以下违法行为中,对社会危害最大的是A.一般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D.行政违法行为23.下列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的是A.某学校学生李某无视交通法规,骑自
行车闯红灯B.某学校高一学生高某因其弟弟被人打伤,便召集同学将打他弟弟的人打成重伤并致残C.社会青年赵某经常参与赌博,并为还赌债,多次抢劫他人财物D.某中学学生钱某因与同班一同学有矛盾,便在班上给这位同学起了侮辱性绰号24.东南亚谚语“水涨荷花高”;非洲谚语“独行快,众行远”;欧洲谚语“一
棵树挡不住寒风”。与世界上这些地区的这些谚语语意最接近的中国谚语是A.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C.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D.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25.2019年2月
,深圳宝安区新桥派出所在日常侦查中发现,辖区内一个叫“我是女王”的网络购物平台利用抽奖等方式诱骗事主充值现金加入会员,之后突然关闭平台,导致数名群众的财产损失,有关受害人立即报警。4月,民警在辖区一大厦内,抓获包括该诈骗平台老板覃某在内的各层级人员24名。以上事实告诉我们①网
络时代,诈骗手段多样,要提高防范意识②受到不法侵害后,要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③打击报复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④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二、分析说明题726.下面的情景是李明同学在周日的生活片段:情景一:早上8点,李明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
,去密云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情景二:下午2点30分,李明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情景三:晚上7点,李明和爸爸一起看电视新闻并交流看法。情景四:晚上8点半,李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公园遛弯锻炼身体。(1)李明是通过那些方式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至少写出两种方式
)(2)你是通过那些方式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至少写出两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3)了解、参与社会生活,培养亲社会行为,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27.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然而,随之而来的有关中国游客旅游文明的相关报导也引发广泛关注。在出境游方面,《人民
日报》驻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法国:受访者中,一半以上的人对中国游客印象较好,提到中国游客有哪些不文明行为时,33%认为是“公共场合大声说话”,22%说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拥挤,购物时插队“,20%认为是“随地吐痰,乱扔垃
圾,上完厕所不冲水”。美国:近半数采访者都认为中国游客在美国的文明程度较好。问题可能就是随意拍照,购物时比较喜欢争抢,公共场合说话比较大声,会在公共设施上乱写乱画,并且会吐痰、乱扔垃圾以及不冲厕所等。意大利:80%的受访者对中国游客的总体印象是“一般”或
“较差”,75%的人认为中国游客总是喜欢在公共场所大声吵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文物古迹的行为也让人颇为反感。日本:日本民众、日本旅游从业者认为,中国游客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懂得入乡随俗;但仍有不少中国游客吵闹、不守规矩、喜欢插队,惹人厌烦。(1)中国游客
出游主要有哪些不文明行为?(至少写出四点)(2)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危害是什么?(3)如何提升中国游客的出游形象?28.北京市某学校八年级学生韩某,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可是自从他结识了社会青年赵某后,经常和赵某出入网吧、舞厅,没有心思学
习,老是迟到旷课,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另外,由于家里给的零用钱有限,不够花,他开始小偷小摸。老师发现后,多次对他批评教育,他根本听不进去。后来因偷盗被派出所拘留。初中毕业后,他胆子越来越大,从偷同学、熟人家里的东西发展到偷商场里的东西,一次在商
场里偷黄金首饰时被当场抓获。法院根据韩某的犯罪事实,依法判处韩某有期徒刑6年。8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韩某的哪些行为是违纪行为?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2)韩某的犯罪过程说明了什么?(3)以上案例对你有何启示?